作者: 钱乙(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医学家、脉学家。他对《奇经八脉考》的编纂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书中总结了脉学中的奇经八脉理论。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奇经八脉考》是唐代医学家钱乙编纂的关于脉学的经典之一。书中深入探讨了脉诊中的“奇经八脉”理论,分析了八条经脉在体内的流向和作用,指出了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八脉的精确描述,书中为后代的脉学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强调通过脉诊来揭示体内的病变,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此书在中医学和脉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阴维脉-阴维脉-原文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
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
在内踝上五寸腨肉分中,
上循股内廉,
上行入少腹,
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
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
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
上胸膈挟咽,
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
上至顶前而终。
凡十四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阴维脉-阴维脉-译文
阴维脉起始于所有阴经交汇的地方,它的脉气从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发出,这个穴位是阴维脉的起始点,位于内踝上方五寸的位置,腨肉(小腿后侧肌肉)的中部。阴维脉向上沿着大腿内侧走行,然后进入小腹部,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在府舍穴位相交。向上与足太阴脾经在大横、腹哀穴位相交,沿着胁肋走行,与足厥阴肝经在期门穴位相交。然后向上经过胸膈,夹着喉咙,与任脉在天突、廉泉穴位相交,最终到达头顶前方结束。总共有十四个穴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阴维脉-阴维脉-注解
阴维:阴维脉,中医经络之一,属于奇经八脉,是阴经的维系之脉,负责维系阴经的气血流通。
诸阴之交:指多个阴经的交汇之处,这里可能指的是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等阴经的交汇点。
足少阴筑宾穴:筑宾穴,位于小腿内侧,是足少阴肾经上的一个穴位,具有滋阴补肾、通经活络的作用。
阴维之郄:郄,指穴位,这里指的是阴维脉上的一个穴位。
内踝:内踝,即脚踝内侧的突起部分。
腨肉:腨肉,小腿后侧的肌肉。
股内廉:股内廉,大腿内侧的边缘。
少腹:少腹,指腹部下方,腰部以上的部位。
府舍:府舍,指腹部的一个区域,与中医的脏腑理论相关。
大横:大横,位于腹部,是足太阴脾经上的一个穴位。
腹哀:腹哀,位于腹部,是足太阴脾经上的一个穴位。
胁肋:胁肋,指胸部两侧和肋骨的部分。
期门:期门,位于胸部,是足厥阴肝经上的一个穴位。
胸膈:胸膈,指胸部和膈肌,是人体重要的分界线。
咽:咽,指咽喉部位。
任脉:任脉,中医经络之一,属于奇经八脉,是人体正中的主要经络,负责调节全身的阴经。
天突:天突,位于颈部,是任脉上的一个穴位。
廉泉:廉泉,位于颈部,是任脉上的一个穴位。
顶前:顶前,指头顶前方。
十四穴:十四穴,指阴维脉上的十四个穴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阴维脉-阴维脉-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描述了阴维脉的起始、走向以及与其它脉络的交汇点。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1.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
此句说明了阴维脉的起始点,位于多个阴经交汇之处,具体起始于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筑宾穴位于内踝上五寸腨肉分中,这是阴维脉的起始点,也是其郄(交汇点)。
2. 在内踝上五寸腨肉分中,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少腹。
此句描述了阴维脉的走向,从筑宾穴开始,沿着大腿内侧向上,进入小腹部。这里的‘循’字表示脉气沿着某个路径运行,‘股内廉’指的是大腿内侧的边缘。
3. 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
这句话说明了阴维脉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在府舍(一个穴位名称)交汇。这体现了中医经络理论中多经交汇、相互影响的特点。
4. 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阴维脉的走向,它在大横、腹哀两个穴位处与足太阴脾经交汇,在胁肋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汇,并在期门穴位处再次交汇。
5. 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
这句话说明了阴维脉上行至胸部,穿过膈肌,环绕咽喉,并在天突、廉泉两个穴位处与任脉交汇。任脉为阴脉之海,与阴维脉的交汇体现了阴阳相济的中医理论。
6. 上至顶前而终。
此句描述了阴维脉的终点,它上行至头顶前方结束。
7. 凡十四穴。
最后一句总结了阴维脉的穴位数量,共有十四个穴位。这表明阴维脉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总体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精确的穴位描述和脉气走向,展现了中医经络学的深邃内涵,对于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疾病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