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钱乙(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医学家、脉学家。他对《奇经八脉考》的编纂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书中总结了脉学中的奇经八脉理论。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奇经八脉考》是唐代医学家钱乙编纂的关于脉学的经典之一。书中深入探讨了脉诊中的“奇经八脉”理论,分析了八条经脉在体内的流向和作用,指出了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八脉的精确描述,书中为后代的脉学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强调通过脉诊来揭示体内的病变,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此书在中医学和脉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跷脉-阳跷脉-原文
阳跷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际)
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
上外踝上三寸,以附阳为 。(在外踝上三寸,足太阳之穴也)
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
上会手太阳、阳维于 。(在肩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
上行肩 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在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
会手阳明少阳于肩 。(在 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陷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
上人迎夹口吻,会手足阳明、任脉于地仓。(夹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微脉动处)
同足阳明上而行巨 ,(夹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沟)
复会任脉于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
至目内 ,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五脉会于睛明穴。(见阴跷下)
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风池在耳后,夹玉枕骨下发际陷中)
凡二十二穴。
难经曰∶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合一丈五尺。
甲乙经曰∶跷脉有阴阳,何者当其数?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
气之在身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
故阴脉营其脏,而阳脉营其腑。
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跷脉-阳跷脉-译文
阳跷脉是足太阳经的别脉,它的脉起始于脚跟中间,从外踝下方的足太阳申脉穴出发。(在外踝下方五分凹陷处,可以容纳指甲和白色肌肉交界的地方)
沿着脚踝后面绕过脚跟,以仆参为起点。(在脚跟下方的凹陷中,弯曲脚可以得到它)向上经过外踝上方三寸,以附阳为穴位。(在外踝上方三寸,是足太阳经的穴位)直接向上沿着大腿外侧,沿着胁后髀部。
向上会合手太阳经和阳维脉于肩后的大骨下,肩胛上方的凹陷处。(在肩后的大骨下方,肩胛上方的凹陷处)
继续向上沿着肩的外侧,会合手阳明经于巨骨,(在肩尖端的上方,两叉骨之间的凹陷处)会合手阳明经和少阳经于肩。
(在肩端的骨头处,肩端上方,两骨之间的凹陷处。举起手臂可以触及,有空间)向上经过人迎穴,夹在口吻旁,会合手足阳明经和任脉于地仓穴。(在口吻旁四分处,外侧接近下方有微弱的脉搏跳动)
与足阳明经一起向上行至巨骨,(在鼻孔旁八分处,直对瞳孔,与水沟水平)再次会合任脉于承泣穴。(在眼睛下方七分处,直对瞳孔的凹陷处)到达眼睛内侧,与手足太阳经、足阳明经、阴跷脉,五脉会在睛明穴。(见阴跷脉下文)从睛明穴上行至发际,向下至耳后,进入风池穴而结束。(风池穴在耳后,夹着玉枕骨下发际的凹陷处)总共有二十二个穴位。
《难经》说:跷脉从脚到眼睛,长七尺五寸,总共合一丈五尺。
《甲乙经》说:跷脉有阴阳之分,哪个应该计算在内?回答是:男子计算阳跷脉,女子计算阴跷脉,应该计算的是经脉,不应该计算的是络脉。
气在身体中的流动,就像水的流动,像日月的不停运行。因此,阴脉滋养内脏,而阳脉滋养腑脏。就像环没有尽头,没有人知道它的规律,循环往复。它的流动之气,内部滋养脏腑,外部滋润皮肤。
气在身体中的流动,就像水的流动,像日月的不停运行。因此,阴脉滋养内脏,而阳脉滋养腑脏。就像环没有尽头,没有人知道它的规律,循环往复。它的流动之气,内部滋养脏腑,外部滋润皮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跷脉-阳跷脉-注解
阳跷:阳跷脉,中医经络学中的概念,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别脉之一,主要负责调节身体平衡和下肢运动。
足太阳:足太阳膀胱经,中医经络学中的十二正经之一,起于目内眦,下行至足小趾外侧。
申脉穴:申脉穴,位于外踝下,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具有治疗头痛、目疾等功效。
仆参:仆参,古代医书中提到的穴位,位于跟骨下陷中,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附阳:附阳,位于外踝上三寸,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股外廉:股外廉,指大腿外侧。
胁后髀:胁后髀,指腰部。
手太阳:手太阳小肠经,中医经络学中的十二正经之一,起于小指外侧,上行至面部。
阳维:阳维脉,中医经络学中的奇经八脉之一,具有维系全身阳经的作用。
肩后大骨:肩后大骨,指肩胛骨。
巨骨:巨骨,位于肩尖端,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
肩髃:肩髃,位于肩端上,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
人迎:人迎,位于颈部,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地仓:地仓,位于面部,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巨:巨,指鼻孔旁。
承泣:承泣,位于目下七分,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目内眦:目内眦,指眼角内侧。
睛明穴:睛明穴,位于目内眦,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风池:风池,位于耳后,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
难经:《难经》,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对中医理论有重要影响。
甲乙经:《甲乙经》,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对经络穴位有详细记载。
气:气,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脏腑:脏腑,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器官系统,包括五脏六腑。
腠理:腠理,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空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跷脉-阳跷脉-评注
阳跷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此句开篇点明阳跷脉的起始位置和所属经络,阳跷脉作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其起始于跟部,并在外踝下太阳申脉穴处发出,标志着阳跷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联系紧密。
(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际)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上外踝上三寸,以附阳为 。此段描述了阳跷脉的具体走向和穴位定位,通过描绘穴位的位置和操作方法,展现了古人对人体经络穴位的精准把握。
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手太阳、阳维于 。上行肩 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在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会手阳明少阳于肩 。这些句子进一步阐述了阳跷脉的走向和与其他经络的交汇点,揭示了阳跷脉在人体经络网络中的重要地位。
上人迎夹口吻,会手足阳明、任脉于地仓。(夹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微脉动处)同足阳明上而行巨 ,(夹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沟)复会任脉于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至目内 ,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五脉会于睛明穴。(见阴跷下)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风池在耳后,夹玉枕骨下发际陷中)凡二十二穴。这些句子详细描述了阳跷脉的走向和终点,以及与其他经络的交汇,展现了阳跷脉在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复杂性和完整性。
难经曰∶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合一丈五尺。此句引用了《难经》对阳跷脉长度的描述,通过具体的长度数据,进一步强调了阳跷脉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甲乙经曰∶跷脉有阴阳,何者当其数?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此段引用了《甲乙经》对阳跷脉阴阳属性的论述,说明了阳跷脉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以及其在经络系统中的分类。
气之在身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脏,而阳脉营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此段通过比喻,将人体经络比作水流和日月,阐述了阴阳脉在人体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强调了经络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