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跷脉-二跷为病

作者: 钱乙(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医学家、脉学家。他对《奇经八脉考》的编纂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书中总结了脉学中的奇经八脉理论。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奇经八脉考》是唐代医学家钱乙编纂的关于脉学的经典之一。书中深入探讨了脉诊中的“奇经八脉”理论,分析了八条经脉在体内的流向和作用,指出了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八脉的精确描述,书中为后代的脉学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强调通过脉诊来揭示体内的病变,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此书在中医学和脉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跷脉-二跷为病-原文

秦越人难经曰:阴络者,阴跷之络;阴络者,阳跷之络。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王叔和脉经曰:阴跷脉急,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阳跷脉急,当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

又曰:寸口脉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动苦腰背痛,叉为癫痫僵仆羊鸣,恶风偏枯、 痹、身体强。

又曰:微涩为风痫,并取阳跷,在外踝上三寸,直绝骨是穴。(附阳穴也)

又曰: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动苦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又为少腹痛,里急,腰及髋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髋,髀骨也。 ,腰下穴也)

又曰∶癫痫螈 ,不知所苦,两跷之下,男阳女阴。

张洁古曰:跷者,捷疾也。二脉起于足,使人跷捷也。阳跷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故名为阳跷之络;阳跷在肌肉之下,阴脉所行,通贯五脏,主持诸里,故名为阴跷之络。阴跷为病,阴急则阴厥胫直,五络不通,表和里病;阳跷为病,阳急则狂走目不昧,表病里和。阴病则热,可灸照海、阳陵泉,(在膝下一寸 外廉陷中,足少阳之合也,筋病治此)阳病则寒,可针风池、风府。(风府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太阳、阳维之会也)

又曰:在阳表者当汗之,在阴里者当下之。又曰∶癫痫昼发灸阳跷,夜发灸阴跷。

素问腰痛论曰∶腰痛不可举者,申脉、仆参举之。(太阳之穴,阳跷之本也)又曰: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 。在跷上 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王启玄云:足太阳之脉,循腰下会于后阴,故曰会阴。直阳之脉,挟脊下行,贯臀至 ,循 ,过外踝之后,条直而行者,故曰直阳之脉也。跷,为阳跷所生,申脉穴也。跷上 下,乃承筋穴也,即 中央如外陷者中也。

太阳脉气所发,禁针刺,但视其两 中央有血络盛满者,乃刺之出血。

又曰: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目巟)(目巟)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三 ,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王启玄云:阴跷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循阴股入阴,而循腹入胸里、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内廉,属目内,会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故病状如此。内筋,即阴跷之 ,交信穴也。

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 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 ,(即申脉也)左刺右,右刺左,如人行十里顷而已。

灵枢经曰 目中赤痛,从内 始,取之阴跷。(交信穴也)

又曰:风痉反折,先取足太阳及 中及血络出血,若中有寒邪,取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李濒湖曰:足太阳,京骨穴也。在足外侧小指本节后大骨下,赤白际陷中,针三分,灸七壮。 中,委中穴也。在曲膝后横文中,针三分。阴跷取交信穴,见前。三毛,大敦穴也。在足大指外侧三毛中,肝脉之井也。

针三分,灸三壮。血络者,视其处有络脉盛满者,出其血也。

又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 。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热厥取足太阳、少阳。

甲乙经曰∶人病目闭不得视者,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病目不得瞑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

灵枢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焉。

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治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荆,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方用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至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久者三饮而已。

李濒湖云∶灵枢有云∶足太阳之筋为目上纲,足阳明之筋为目下纲,寒则筋急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

又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营卫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人气血衰、气道涩,卫气内伐,故昼不精而夜不瞑。

又云∶多卧者,肠胃大而皮肤涩,分肉不解,卫气行迟故也。

张子和云∶思气所至为不眠、为嗜卧。

巢元方云∶脾病困倦而嗜卧,胆病多烦而不眠。

王叔和脉经云∶水流夜疾有声者,土休故也,人亦应之。人夜卧,则脾不动摇,脉为之数疾也。

一云∶脾之候在睑,睑动则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则睑涩嗜卧矣。

数说皆论目闭目不瞑,虽不言及二跷,盖亦不离乎阴阳营卫虚实之理。可互考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跷脉-二跷为病-译文

秦越人难经说:阴络是阴跷的络脉;阴络也是阳跷的络脉。阴跷生病时,阳脉舒缓而阴脉急促;阳跷生病时,阴脉舒缓而阳脉急促。

王叔和脉经说:阴跷脉急促时,从内踝以上急促,外踝以上舒缓;阳跷脉急促时,从外踝以上急促,内踝以上舒缓。

又说到:寸口脉前部左右弹跳的是阳跷脉。跳动时会有腰背痛,也可能导致癫痫、僵仆、羊鸣声、怕风、半身不遂、痹症、身体强直。

又说到:微涩的脉象是风痫,可以取阳跷脉,在外踝上三寸,直对绝骨的穴位。(附阳穴)

又说到: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跳的是阴跷脉。跳动时会有癫痫、寒热、皮肤麻痛,也可能导致少腹痛、里急后重、腰痛及髋部相连、阴部痛、男子阴疝、女子月经不调。

又说到:癫痫、螈病,不知道痛苦,两跷之下,男子阳跷,女子阴跷。

张洁古说:跷,是指敏捷。这两条脉从脚开始,使人行动敏捷。阳跷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贯穿六腑,主持表证,所以称为阳跷之络;阳跷在肌肉之下,阴脉所行,贯穿五脏,主持里证,所以称为阴跷之络。阴跷生病,阴脉急促则阴厥、小腿直,五络不通,表里都有病;阳跷生病,阳脉急促则狂走、目不昧,表病里和。阴病则热,可以灸照海、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侧凹陷中,足少阳之合,筋病治疗此穴),阳病则寒,可以针灸风池、风府(风府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凹陷中,督脉、太阳、阳维之会)。

又说到:在阳表证的时候应当发汗,在阴里证的时候应当下利。又说到:癫痫白天发作时灸阳跷,夜间发作时灸阴跷。

素问腰痛论说:腰痛不能举重时,申脉、仆参可以治疗。(太阳之穴,阳跷之本)又说到: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得满身大汗,汗干后想喝水,喝水后想走动,针刺直阳之脉上三寸。在跷上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王启玄说:足太阳之脉,循腰下会于后阴,所以称为会阴。直阳之脉,夹脊下行,贯臀至 ,循 ,过外踝之后,条直而行,所以称为直阳之脉。跷,是阳跷所生,申脉穴也。跷上下,是承筋穴,即中央凹陷处。

太阳脉气所发,禁止针刺,但看其两中央有血络盛满者,才可针刺出血。

又说到: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胸,目赤,严重时反折,舌卷不能说话。针刺内筋为三,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处。

王启玄说:阴跷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循阴股入阴,而循腹入胸里、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内廉,属目内,会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所以病状如此。内筋,即阴跷之 ,交信穴也。

素问缪刺论说:邪气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 始。针刺外踝之下半寸处各二,左刺右,右刺左,如人行十里顷而已。

灵枢经说:目中赤痛,从内 始,取之阴跷。(交信穴)

又说到:风痉反折,先取足太阳及 中及血络出血,若中有寒邪,取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李濒湖说:足太阳,京骨穴也。在足外侧小指本节后大骨下,赤白际凹陷中,针三分,灸七壮。 中,委中穴也。在曲膝后横文中,针三分。阴跷取交信穴,见前。三毛,大敦穴也。在足大指外侧三毛中,肝脉之井也。针三分,灸三壮。血络者,视其处有络脉盛满者,出其血也。

又说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 。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热厥取足太阳、少阳。

甲乙经说:人病目闭不得视者,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病目不得瞑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

灵枢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焉。

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治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荆,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方用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至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久者三饮而已。

李濒湖说:灵枢有云:足太阳之筋为目上纲,足阳明之筋为目下纲,寒则筋急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

又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营卫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人气血衰、气道涩,卫气内伐,故昼不精而夜不瞑。

又云:多卧者,肠胃大而皮肤涩,分肉不解,卫气行迟故也。

张子和说:思气所至为不眠、为嗜卧。

巢元方说:脾病困倦而嗜卧,胆病多烦而不眠。

王叔和脉经说:水流夜疾有声者,土休故也,人亦应之。人夜卧,则脾不动摇,脉为之数疾也。

一云:脾之候在睑,睑动则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则睑涩嗜卧矣。

数说皆论目闭目不瞑,虽不言及二跷,盖亦不离乎阴阳营卫虚实之理。可互考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跷脉-二跷为病-注解

阴络:指阴跷脉的络脉,即阴跷脉的分支。

阳络:指阳跷脉的络脉,即阳跷脉的分支。

阴跷:中医术语,指阴跷脉,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足内踝下,上行至胸部。

阳跷:中医术语,指阳跷脉,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足外踝下,上行至胸部。

寸口脉:中医术语,指手腕部的脉搏,是判断疾病的重要部位。

阳跷脉急:指阳跷脉出现急速跳动的情况。

阴跷脉急:指阴跷脉出现急速跳动的情况。

癫痫:中医术语,指一种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等。

僵仆:中医术语,指突然倒地,不省人事。

羊鸣:比喻声音尖锐,如羊叫声。

恶风:中医术语,指怕风,容易感冒。

偏枯:中医术语,指半身不遂。

痹:中医术语,指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身体强:中医术语,指身体强壮。

癫痫僵仆羊鸣:指癫痫发作时伴有倒地、抽搐和尖锐的叫声。

恶风偏枯:指怕风和半身不遂的症状。

跷:中医术语,指脚部活动能力,跷捷即灵活敏捷。

六腑:中医术语,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是人体六个消化和排泄器官。

五脏:中医术语,指心、肝、脾、肺、肾,是人体五个主要内脏器官。

里:中医术语,指身体内部。

表:中医术语,指身体外部。

阴厥:中医术语,指身体寒冷,手脚发凉。

阳厥:中医术语,指身体过热,出汗。

胫直:中医术语,指小腿肌肉紧张,腿直。

狂走:中医术语,指情绪激动,行为失控。

目不昧:中医术语,指眼睛看不清楚。

灸:中医术语,指用艾草或其他草药点燃后,在身体特定穴位上熏烤,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针:中医术语,指用针在身体特定穴位上刺入,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汗:中医术语,指通过发汗来排除体内邪气的方法。

下:中医术语,指通过泻下药物来排除体内邪气的方法。

会阴:中医术语,指人体会阴部位,位于肛门与生殖器之间。

仆参:中医术语,指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后侧。

申脉:中医术语,指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后侧。

直阳之脉:中医术语,指足太阳膀胱经的分支,循行于臀部。

血络:中医术语,指血管中的细小分支。

目巟:中医术语,指眼睛干涩。

目巟然:中医术语,指眼睛干涩的样子。

反折:中医术语,指身体弯曲,不能伸直。

舌卷:中医术语,指舌头卷曲,不能伸直。

少腹痛:中医术语,指小腹部疼痛。

里急:中医术语,指腹部有紧迫感。

腰及髋下相连:中医术语,指腰部和髋部相连。

阴中痛:中医术语,指阴部疼痛。

男子阴疝:中医术语,指男子阴囊肿胀。

女子漏下不止:中医术语,指女子月经不调。

髋:中医术语,指髋骨。

跷上:中医术语,指跷脉的上方。

跷下:中医术语,指跷脉的下方。

承筋穴:中医术语,指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后侧。

中央:中医术语,指身体的中心部位。

宗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与呼吸有关。

营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与营养有关。

卫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与保护有关。

厥气:中医术语,指因寒邪侵袭而引起的身体寒冷。

半夏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痰饮等病症。

流水:中医术语,指清澈的流水。

扬之:中医术语,指将水扬起,使其清澈。

苇薪火:中医术语,指用芦苇作为燃料的火。

秫米:中医术语,指高粱米。

去其滓:中医术语,指去除杂质。

汁一小杯:中医术语,指一小杯的药汁。

日三:中医术语,指一天三次。

稍益以知为度:中医术语,指逐渐增加剂量,以感觉舒适为度。

复杯则卧:中医术语,指喝完药后立即卧床休息。

汗出则已:中医术语,指出汗后病痛即愈。

久者三饮而已:中医术语,指病情较重者,需连续服用三次。

目上纲:中医术语,指眼睛上方的筋。

目下纲:中医术语,指眼睛下方的筋。

昼精而夜瞑:中医术语,指白天精力充沛,夜晚能入睡。

昼不精而夜不瞑:中医术语,指白天精神不振,夜晚不能入睡。

分肉不解:中医术语,指肌肉松弛,不能紧绷。

思气:中医术语,指因思考过多而引起的气滞。

嗜卧:中医术语,指喜欢睡觉。

脾不动摇:中医术语,指脾脏功能正常,不出现异常。

脉为之数疾:中医术语,指脉搏跳动加快。

睑动:中医术语,指眼睑跳动。

睑涩:中医术语,指眼睑干涩。

消化:中医术语,指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胆病:中医术语,指胆脏功能异常。

土休:中医术语,指土地休息,即土地不进行耕作。

睑:中医术语,指眼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跷脉-二跷为病-评注

秦越人难经中的这段文字,是对中医理论中阴跷和阳跷脉的详细描述。阴跷和阳跷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部分,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说明了疾病在人体中的表现与阴阳跷脉的相互关系。

王叔和脉经进一步阐述了阴跷脉和阳跷脉的病理表现,指出阴跷脉急则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阳跷脉急则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这是对跷脉病理状态的具体描述。

寸口脉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这里提到的寸口脉,是中医诊断中常用的脉象之一,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张洁古对跷脉的起源和功能进行了阐述,认为跷脉起于足,使人跷捷,阳跷和阴跷分别对应阳脉和阴脉,通贯六腑和五脏,主持表里。

在治疗方面,张洁古提出了针对阴跷和阳跷脉的病状,分别采用灸法和针法,以及针对不同症状的具体穴位。

素问腰痛论和灵枢经中,对腰痛的治疗方法和跷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强调了跷脉在治疗腰痛中的重要性。

王启玄对跷脉的走向和穴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申脉、仆参、承筋等,这些都是跷脉系统中的重要穴位。

李濒湖对跷脉的穴位进行了补充,如京骨、委中、交信、大敦等,这些穴位在治疗跷脉相关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甲乙经中,对目闭不得视和目不得瞑的症状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与阴阳跷脉的平衡有关,治疗时应调和阴阳。

灵枢经中,对宗气、营气和卫气的运行进行了描述,说明了这些气在人体中的作用和病理变化。

李濒湖和张子和从不同的角度对睡眠障碍进行了分析,认为睡眠障碍与脾气、胆气、水气等因素有关。

巢元方和王叔和的论述,则从脾和土的角度,解释了睡眠障碍的成因。

综上所述,这些古文内容不仅对跷脉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跷脉-二跷为病》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9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