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维脉-阳维脉

作者: 钱乙(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医学家、脉学家。他对《奇经八脉考》的编纂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书中总结了脉学中的奇经八脉理论。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奇经八脉考》是唐代医学家钱乙编纂的关于脉学的经典之一。书中深入探讨了脉诊中的“奇经八脉”理论,分析了八条经脉在体内的流向和作用,指出了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八脉的精确描述,书中为后代的脉学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强调通过脉诊来揭示体内的病变,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此书在中医学和脉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维脉-阳维脉-原文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

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

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

(在外踝上七寸,斜属二阳之间)

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

(在章门下八寸,监骨上陷中)

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

(在肘上七寸,两筋罅陷中,肩下一寸)

过肩前,与手少阳会干 会、天。

(会在肩前廉,去肩端三寸宛宛中。天 在缺盆中,上毖骨际,陷中央)

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

(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五分)

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跷于。

(在肩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

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

(在耳后发际陷中)

上脑空、

(承灵后一寸半。夹玉枕骨下陷中)

承灵、

(正营后一寸半)

正营、

(目窗后一寸)

目窗、

(临泣后一寸)

临泣。

(在瞳人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

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

(眉上一寸,直瞳人相对)

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

(本神直耳上入发际中)

凡三十二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维脉-阳维脉-译文

阳维脉起始于所有阳经的交汇处,它的脉气从足太阳经的金门穴发出,位于足外踝下的一寸五分处。

向上经过外踝七寸,与足少阳经在阳交处相会,这就是阳维脉。(在外踝上七寸,斜向属于两个阳经之间)沿着膝盖外侧,上至大腿的髀厌处,抵达小腹侧面,与足少阳经在居处相会。(在章门下八寸,髀骨上方的凹陷中)沿着胁肋斜向上至肘部,与手阳明经和手足太阳经在手臂相会。(在肘部上七寸,两筋之间的凹陷中,肩部下方一寸处)越过肩部前方,与手少阳经在干会、天会处相会。(干会在肩部前方,距离肩端三寸的凹陷中。天会在缺盆中,位于肩胛骨上方的凹陷中央)然后与手足少阳经、足阳明经在肩井处相会。(在肩部凹陷中,缺盆上方的大骨前一寸五分处)进入肩后,与手太阳经、阳跷经在肩后大骨下、肩胛骨上廉的凹陷中相会。

向上沿着耳朵后面,与手足少阳经在风池处相会。(在耳后发际的凹陷中)向上至脑空穴、(承灵穴后方一寸半。位于玉枕骨下方的凹陷中)承灵穴、(正营穴后方一寸半)正营穴、(目窗穴后方一寸)目窗穴、(临泣穴后方一寸)临泣穴。(位于瞳孔直上方,入发际五分的凹陷中)向下与手足少阳经、阳明经的五个脉在阳白穴相会。(位于眉毛上方一寸,与瞳孔相对直线上)沿着头部,进入耳朵,上至本神穴而止。(本神穴位于耳朵上方,入发际中)总共有三十二个穴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维脉-阳维脉-注解

阳维:阳维脉,中医经络之一,属奇经八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与足少阳胆经相会,主要循行于身体外侧,联络头部、面部和肩部。

诸阳之会:指多个阳经汇集的地方,这里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交汇点。

金门穴: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足外踝下一寸五分处,是阳维脉的发源地。

阳交: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外踝上七寸处,是阳维脉与足少阳胆经的交汇点。

居: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章门下八寸,监骨上陷中。

膝外廉:膝盖外侧的边缘。

髀厌:大腿的凹陷处。

少腹侧:小腹的侧面。

足少阳:足少阳胆经。

胁肋:胁部与肋骨。

肘:肘部。

手阳明:手阳明大肠经。

手足太阳: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肩:肩部。

肩前廉:肩部的前侧。

肩端:肩部顶端。

宛宛中:形容肩部前侧的凹陷处。

缺盆:胸部的凹陷处,位于锁骨下方。

肩井: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五分处。

肩后:肩部的后方。

阳跷:阳跷脉,中医经络之一,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会。

风池: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耳后发际陷中。

脑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承灵后一寸半,夹玉枕骨下陷中。

承灵: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正营后一寸半。

正营: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目窗后一寸。

目窗: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临泣后一寸。

临泣: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瞳人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

阳白: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眉上一寸,直瞳人相对。

本神: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耳上入发际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维脉-阳维脉-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阳维脉的起始、走向以及所会之穴位,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人体经络系统深入研究的成果。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开篇点明了阳维脉的起始点,‘诸阳之会’即多个阳经汇聚之处,说明阳维脉在人体经络网络中的重要性。

‘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具体说明了阳维脉的起始穴位,足太阳金门穴位于足外踝下,这一描述体现了古人对穴位定位的精确。

‘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描绘了阳维脉的走向,‘会’字表明了阳维脉与足少阳经的交汇点,‘阳交’即阳经的交汇处,反映了经络系统的复杂性。

‘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进一步描述了阳维脉的走向,‘循’字表明了脉的连续性,‘髀厌’和‘少腹侧’是对人体部位的精准描述。

‘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继续描绘了阳维脉的走向,‘会’字再次出现,强调了经络交汇的重要性。

‘过肩前,与手少阳会干 会、天’描述了阳维脉与手少阳经的交汇,‘干 会’和‘天’是对肩部特定部位的命名,体现了古人对人体解剖的深入了解。

‘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中的‘却’字表明了阳维脉的转向,‘肩井’作为穴位名称,反映了古人对穴位功能的认识。

‘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跷于’描绘了阳维脉进入肩部后的走向,‘阳跷’是另一条经络的名称,显示了经络系统的交织。

‘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描述了阳维脉上行至耳后的走向,‘风池’是重要的穴位,具有祛风清热的作用。

‘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这一系列穴位名称的列举,展示了阳维脉上行至头部的路径,体现了古人对头部经络的重视。

‘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描述了阳维脉下行至额部的走向,‘阳白’是穴位名称,具有明目作用。

‘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是对阳维脉最终走向的总结,‘本神’是穴位名称,位于头部,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

‘凡三十二穴’总结了阳维脉所涉及的穴位数量,这一数字体现了古人对经络系统完整性的认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维脉-阳维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91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