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钱乙(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医学家、脉学家。他对《奇经八脉考》的编纂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书中总结了脉学中的奇经八脉理论。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奇经八脉考》是唐代医学家钱乙编纂的关于脉学的经典之一。书中深入探讨了脉诊中的“奇经八脉”理论,分析了八条经脉在体内的流向和作用,指出了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八脉的精确描述,书中为后代的脉学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强调通过脉诊来揭示体内的病变,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此书在中医学和脉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维脉-二维为病-原文
越人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
故阳维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之交。
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又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溶溶,缓慢貌)
张洁古曰∶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寒热;营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
阴阳相维,则营卫和谐矣;营卫不谐,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
何以知之?仲景云∶病常自汗,是卫气不与营气和也,宜桂枝汤和之。
又云∶服桂枝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
此二穴,乃阳维之会也,谓桂枝后,尚自汗发热恶寒,其脉寸浮尺弱而反烦,为病在阳维,故先针此二穴。
仲景又云∶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桂枝汤主之。
又曰∶阴维为病苦心痛,治在三阴之交。
太阴证则理中汤,少阴证则四逆汤,厥阴证则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主之。
李濒湖曰∶阳维之脉,与手足三阳相维,而足太阳,少阳,则始终相联附者。
寒热之证,惟二经有之,故阳维为病亦苦寒热。
盖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邪气在经,内与阴争而恶寒,外与阳争而发热。
则寒热之在表而兼太阳证者,有汗当用桂枝、无汗当用麻黄;寒热之在半表半里而兼少阳证者,当用小柴胡加减治之。
若夫营卫 卑,而病寒热者,黄 建中及八物汤之类主之。
洁古独以桂枝一证属之阳维,似未扩充。
至于阴维为病主心痛,洁古独以三阴温里之药治之,则寒中二阴者宜矣,而三阴热厥作痛,似未备矣。
盖阴维之脉,虽交三阴而行,实与任脉同归,故心痛多属少阴、厥阴、任脉之气上冲而然。
暴痛无热,久痛无寒,按之少止者为虚,不可接近者为实。
凡寒痛,兼少阴及任脉者,四逆汤;兼厥阴者,当归四逆汤;兼太阴者,理中汤主之。
凡热痛,兼少阴及任脉者,金铃散、延胡索散;兼厥阴者,失笑散。
兼太阴者,承气汤主之。
若营血内伤,兼夫任、冲、手厥阴者,则宜四物汤、养营汤、妙香散之类。
因病药之,如此则阴阳虚实,庶乎其不瘥矣。
王叔和脉经曰∶寸口脉,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脉也,动苦肌肉痹痒,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颠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宜取客主人。
(在耳前起骨上廉,开口有空。乃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又曰∶寸口脉,从少阳斜至厥阴,是阴维脉也。
动苦癫 僵仆羊鸣,又苦僵仆失音,肌肉痹痒,应时自发汗出,恶风身洗洗然也。
取阳白、金门、(见前)仆参。(见阳跷)
濒湖曰∶王叔和以癫 属阴维阳维,灵枢经以癫 属阴跷阳跷,二说义异旨同。
盖阳维由外踝而上,循阳分而至肩肘,历耳额而终行于卫分诸阳之会;阴维由内踝而上,循阴分而上胁至咽,行于营分诸阴之交。
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股外,至胁肋肩 ,行于一身之左右,而终于目内 ;
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股内、阴器,行于一身之左右,至咽喉,会任脉,而终于目内 。
邪在阴维、阴跷,则发癫邪;在阳维、阳跷,则发 。
动而属阳,阳脉主之。
癫静而属阴,阴脉主之。
大抵二疾当取之四脉之穴,分其阴阳而已。
王叔和曰∶诊得阳维脉浮者,暂起目眩,阳盛实者,苦肩息,洒洒如寒。
诊得阴维脉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胁下支满,心痛。
其脉如贯珠者,男子两胁下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疮状。
素问腰痛论曰∶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
刺阳维之脉与太阳合 间,去地一尺。
王启玄曰∶阳维起于阳,则太阳之所生,并行而上至 ,下复与太阳合而上也。
去地一尺,乃承山穴也。
在锐之下,分肉间陷中,可刺七分。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
咳则筋缩急。
刺肉里之脉为二 ,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王启玄曰∶肉里之脉,少阳所生,阳维脉气所发,绝骨之后,阳维所过分肉穴也。
在足外踝直上绝骨之端,如后二分筋肉分间,刺可五分。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拂拂然,甚则悲以恐。
启玄曰∶此阴维之脉也,去内踝上五寸 分中,并少阴经而上也。
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一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筑宾穴也。
甲乙经云,太阳之络,别走少阴者,名曰飞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维脉-二维为病-译文
越人说:阳维和阴维,就像纽带一样缠绕在身体上,它们储存的气血不能循环流动,而是灌溉全身的经络。因此,阳维从所有阳经的交汇处起始,阴维从所有阴经的交汇处起始。阳维维系阳经,阴维维系阴经,如果阴阳不能相互维系,就会感到迷茫失落,无法自我控制。
又说:阳维生病时苦于寒热,阴维生病时苦于心痛。(溶溶,形容缓慢的样子)。
张洁古说:卫气属于阳,主要负责体表,阳维受到邪气侵袭时,疾病表现在体表,所以会苦于寒热;营气属于阴,主要负责体内,阴维受到邪气侵袭时,疾病表现在体内,所以会苦于心痛。阴阳相互维系,则营卫和谐;营卫不和谐,就会感到迷茫失落,无法自我控制。怎么知道呢?仲景说:病人经常自汗,说明卫气与营气不和,应该用桂枝汤来调和。又说:服用桂枝汤后仍然烦躁不安,可以先针刺风池、风府,然后再服用桂枝汤。这两个穴位是阳维的交汇处,如果服用桂枝汤后仍然自汗发热怕冷,脉象寸口浮大而尺部脉弱,且感到烦躁,说明疾病在阳维,所以先针刺这两个穴位。仲景还说:如果内脏没有其他疾病,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桂枝汤可以治疗。
又说:阴维生病时苦于心痛,治疗方法在三个阴经的交汇处。太阴证用理中汤,少阴证用四逆汤,厥阴证用当归四逆汤或吴茱萸汤。
李濒湖说:阳维的脉与手足三阳脉相联系,尤其是足太阳和少阳脉,始终相互连接。寒热症状,只有这两条经才有,所以阳维生病也会苦于寒热。因为卫气白天行于阳经,夜晚行于阴经,阴虚则内生热,阳虚则体表寒,邪气在经,与阴经相争则怕冷,与阳经相争则发热。所以,寒热症状在体表且伴有太阳证的人,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寒热症状在半表半里且伴有少阳证的人,用小柴胡加减治疗。如果营卫虚弱而生病寒热,可以用黄建中汤和八物汤等。
洁古只把桂枝证归属于阳维,似乎没有充分展开。至于阴维生病主要表现为心痛,洁古只用了三阴温里药治疗,对于寒中二阴的人是合适的,但对于三阴热厥作痛的情况似乎不够全面。因为阴维脉虽然与三阴经相交而行,实际上与任脉同归,所以心痛多与少阴、厥阴、任脉的气上冲有关。暴痛无热,久痛无寒,按之少止者为虚,不可接近者为实。对于寒痛,兼有少阴和任脉的用四逆汤;兼有厥阴的用当归四逆汤;兼有太阴的用理中汤。对于热痛,兼有少阴和任脉的用金铃散、延胡索散;兼有厥阴的用失笑散;兼有太阴的用承气汤。如果营血内伤,兼有任、冲、手厥阴的,可以用四物汤、养营汤、妙香散等。根据病情用药,这样就可以区分阴阳虚实,可能就不会痊愈了。
王叔和脉经说:寸口脉,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脉,脉动时苦于肌肉痹痒,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怕冷;又苦于跌倒羊鸣,手足相引,严重者失音不能说话,应该取客主人穴。(在耳前起骨上廉,开口有空。是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又说:寸口脉,从少阳斜至厥阴,是阴维脉。脉动时苦于癫痫僵仆羊鸣,又苦于僵仆失音,肌肉痹痒,应时自发汗出,怕风身洗洗然也。取阳白、金门、(见前)仆参。(见阳跷)。
濒湖说:王叔和把癫痫归属于阴维和阳维,灵枢经把癫痫归属于阴跷和阳跷,两种说法意义不同但目的相同。阳维从外踝向上,沿着阳分到达肩肘,经过耳额,最终行于卫分诸阳的交汇处;阴维从内踝向上,沿着阴分到达胁肋,然后到咽喉,行于营分诸阴的交汇处。
阳跷起于脚跟,沿着外踝向上行于大腿外侧,到胁肋肩部,行于全身的左右,最终到达眼内角;阴跷起于脚跟,沿着内踝向上行于大腿内侧和阴器,行于全身的左右,到达咽喉,会合任脉,最终到达眼内角。邪气在阴维、阴跷,就会引发癫痫;在阳维、阳跷,就会引发其他疾病。动而属于阳,阳脉负责;静而属于阴,阴脉负责。一般来说,这两种疾病应该取四脉的穴位,分别调和阴阳。
王叔和说:诊得阳维脉浮的,暂时会出现目眩,阳盛实的,苦于肩息,冷风侵袭。
诊得阴维脉沉大而实的,苦于胸中痛,胁下支撑不适,心痛。其脉如贯珠的,男子两胁下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疮状。
素问腰痛论说:阳维之脉,使人腰痛,痛处肿大。针刺阳维之脉与太阳合间,距离地面一尺。
王启玄说:阳维起于阳,是太阳所生,并行向上至 ,下复与太阳合而上。距离地面一尺,是承山穴。在锐之下,分肉间陷中,可刺七分。
肉里之脉,使人腰痛,不能咳嗽。咳嗽则筋缩急。针刺肉里之脉为二,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王启玄说:肉里之脉,是少阳所生,阳维脉气所发,绝骨之后,阳维所过分肉穴也。在足外踝直上绝骨之端,如后二分筋肉分间,刺可五分。
飞阳之脉,使人腰痛,痛拂拂然,甚则悲以恐。
启玄说:这是阴维之脉,距离内踝上五寸分中,并少阴经而上,针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一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筑宾穴也。甲乙经说,太阳之络,别走少阴者,名叫飞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维脉-二维为病-注解
阳维:阳维脉,中医经络学中的概念,指维系和调节人体阳气的经脉,起始于人体阳经的会合之处,主要功能是调节阳气的运行。
阴维:阴维脉,中医经络学中的概念,指维系和调节人体阴气的经脉,起始于人体阴经的会合之处,主要功能是调节阴气的运行。
维络于身:维系和联络全身,指阳维和阴维脉对人体全身气血运行的维系作用。
溢蓄:蓄积,指气血在体内蓄积。
环流:循环流动。
灌溉诸经:像灌溉一样滋养全身的经络。
诸阳之会:所有阳经的会合之处。
诸阴之交:所有阴经的交会之处。
维于阳:维系于阳气。
维于阴:维系于阴气。
怅然失志:形容心情沮丧,意志消沉。
溶溶:缓慢的样子。
苦寒热:痛苦于寒热交替的症状。
苦心痛:痛苦于心痛的症状。
卫:卫气,中医学中的一种功能,主要负责保卫身体,抵抗外邪。
营:营气,中医学中的一种功能,主要负责营养和滋润身体。
营卫和谐:营气和卫气相互协调和谐。
桂枝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
风池、风府:中医穴位,位于颈部,用于治疗头痛、感冒等。
理中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证。
四逆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少阴寒证。
当归四逆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血虚寒厥证。
吴茱萸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肝胃虚寒证。
手少阳、阳明:手部的少阳经和阳明经。
手太阳、少阳:手部的太阳经和少阳经。
半表半里:中医术语,指病邪在表里之间,既不在表也不在里。
小柴胡加减:中医方剂,小柴胡汤的加减方,用于治疗少阳病。
黄建中及八物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证。
阳白、金门、仆参:中医穴位,用于治疗头痛、感冒等。
阳跷、阴跷:中医经络学中的概念,指维系和调节人体阴阳跷气的经脉。
任脉:中医经络学中的概念,指维系和调节人体任脉气的经脉。
寸口脉:中医脉诊中的穴位,位于手腕横纹上。
客主人:中医穴位,位于耳前。
阳维脉:中医经络学中的概念,指维系和调节人体阳气的经脉。
阴维脉:中医经络学中的概念,指维系和调节人体阴气的经脉。
癫:中医术语,指癫痫病。
跷:中医经络学中的概念,指维系和调节人体跷气的经脉。
阳盛实:阳气盛实,指阳气过盛。
肩息:呼吸困难,感觉肩部有压迫感。
洒洒如寒:身体发冷,感觉寒冷。
胸中痛:胸部疼痛。
胁下支满:胁下有压迫感,感觉不适。
心痛:心脏疼痛。
贯珠:脉搏跳动如珠子串连。
腰痛:腰部疼痛。
怫然肿:肿胀,疼痛加剧。
承山穴:中医穴位,位于小腿后侧。
肉里之脉:中医经络学中的概念,指肌肉中的经脉。
绝骨:中医穴位,位于小腿外侧。
飞阳之脉:中医经络学中的概念,指飞阳经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阳维脉-二维为病-评注
越人所述,首先阐述了阳维、阴维的作用,认为它们如同身体的脉络,若溢蓄不能环流,则灌溉诸经。阳维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之交,这体现了中医对阴阳平衡的重视。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若阴阳不能自相维,则人将怅然失志,无法自收持。此段话强调了阴阳协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张洁古的观点进一步阐释了阳维、阴维受邪后的症状,认为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寒热;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这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即根据不同的病邪所在部位,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仲景的论述则更加具体,指出病常自汗,是卫气不与营气和的表现,宜桂枝汤和之。此处的桂枝汤和营卫和谐理论,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
李濒湖的观点则更为细致,对阳维、阴维的病理表现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阳维之脉与手足三阳相维,故阳维为病亦苦寒热。阴维之脉与三阴相交,故心痛多属少阴、厥阴、任脉之气上冲而然。他提出的治疗方法,如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均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
王叔和脉经中,对阳维脉和阴维脉的脉象和症状进行了描述,如阳维脉动苦肌肉痹痒,皮肤痛等,为中医诊断提供了依据。
王启玄对阳维、阴维之脉的起止点和治疗部位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如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与太阳合间,去地一尺等,这些都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