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钱乙(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医学家、脉学家。他对《奇经八脉考》的编纂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书中总结了脉学中的奇经八脉理论。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奇经八脉考》是唐代医学家钱乙编纂的关于脉学的经典之一。书中深入探讨了脉诊中的“奇经八脉”理论,分析了八条经脉在体内的流向和作用,指出了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八脉的精确描述,书中为后代的脉学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强调通过脉诊来揭示体内的病变,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此书在中医学和脉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督脉-督脉-原文
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俱绕篡后屏翳穴。(前阴后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在阴尾尻骨两旁,凡二穴)贯脊,会于长强穴。
在 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 、(二十一椎下)阳关、(十六椎下)命门、(十四椎下)悬枢、(十三椎下)脊中、(十一椎下)中枢、(十椎下)筋缩、(九椎下)至阳、(七椎下)灵台、(六椎下)神道、(五椎下)身柱、(三椎下)陶道、(大椎下)大椎,(一椎下)与手足三阳会合。
上门,(项后入发际五分)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
循脑户、(在枕骨上)强间、(百会后三寸)后顶、(百会后一寸半)上巅,历百会、(顶中央旋毛中)前顶、(百会前,一寸半)囟会、(百会前三寸,即囟门)上星,(囟会前一寸)至神庭,(囟会前二寸。直鼻上,入发际五分)为足太阳、督脉之会。
循额中至鼻柱,经素 、(鼻准头也)水沟、(即人中)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在唇上端)入龈交,(上齿缝中)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
督脉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由少腹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会太阳于目内 睛明穴。(见阴跷下)上额,与足厥阴同会于巅。
入络于脑,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阳会于大杼第一椎下两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难经曰∶督脉、任脉四尺五寸,合共九尺。
灵枢经曰∶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张洁古曰∶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任者,妊也,为阴脉之妊养。
王海脏曰∶阴跷、阳跷同起跟中,乃气并而相连,任脉、督脉同起中极之下,乃水沟而相接。
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源而二岐,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李濒湖曰∶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故魏伯阳参同契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
崔希范天元入药镜云∶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
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正在干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十二经、十五络联辏,虚间一穴,空悬黍珠,医书谓之任、督二脉。
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
俞琰注参同契云∶人身血气,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
黄庭经言∶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于此也。
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
此数说,皆丹家河车妙旨也。而药物火候,自有别传。
王海脏曰∶张平叔言铅乃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丹母,其虫为龟,即坎之二阴也,地轴也。
一阳为蛇,天根也。阳生于子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脐下,为天地之根,玄牝之门,通厥阴,分三岐为三车,一念之非降而为漏,一念之是守而成铅。
升而接离,补而成干,阴归阳化,是以还元。
至虚至静,道法自然,飞升而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督脉-督脉-译文
督脉是阳脉的总汇,它的脉起始于肾脏下方的小腹中,向下延伸到小腹部,然后下行至腰部,穿过横骨中央,连接着尿道口,男性沿着阴茎下行至肛门;女性则环绕阴部,汇集于肛门之间。它们都围绕着肛门后方的屏翳穴(即前阴后阴之间)。另外,它们还环绕臀部至会阴,与太阳经的中络相合,向上至会阳穴(位于阴尾两侧,有两个穴位),穿过脊柱,与长强穴会合。在尾骨尖端与少阴经会合,并沿着脊柱内部上行。经过腰部、阳关(位于二十一椎下)、命门(位于十六椎下)、悬枢(位于十四椎下)、脊中(位于十三椎下)、中枢(位于十一椎下)、筋缩(位于十椎下)、至阳(位于九椎下)、灵台(位于七椎下)、神道(位于六椎下)、身柱(位于五椎下)、陶道(位于三椎下)、大椎(位于大椎穴,一椎下),与手足三阳经会合。向上至门穴(位于项后发际五分处),会合阳维脉,进入舌根。向上至风府(位于项后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会合足太阳经和阳维脉一同进入脑中。沿着脑户(位于枕骨上)、强间(位于百会后三寸)、后顶(位于百会后一寸半)、上巅,经过百会(位于顶中央旋毛中)、前顶(位于百会前,一寸半)、囟会(位于百会前三寸,即囟门)、上星(位于囟会前一寸),至神庭(位于囟会前二寸,直鼻上,入发际五分),这是足太阳经和督脉的会合点。沿着额头至鼻柱,经过素髎(鼻准头)、水沟(即人中),会合手足阳明经,至兑端(位于唇上端),进入龈交(位于上齿缝中),与任脉、足阳明经会合而结束。总共有三十一穴。督脉的别络,从长强穴走向任脉,由小腹直上,穿过脐中央,向上穿过心脏,进入喉咙,上至下颚,环绕嘴唇,向上至两眼之下中央,与太阳经会合于睛明穴(见阴跷下)。向上至额头,与足厥阴经会合于巅顶。进入脑中,又从脑下项开始,沿着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阳经会合于大杼第一椎下两侧,距离脊柱中一寸五分陷中,内夹脊柱抵至腰部,进入循行于膂络肾。难经说:督脉、任脉共长四尺五寸,合起来九尺。灵枢经说:颈中央的脉是督脉,称为风府。
张洁古说:督,是总的,是阳脉的总纲。任,是承载,是阴脉的承载者。
王海脏说:阴跷、阳跷同起于脚跟中,气并相连,任脉、督脉同起于中极之下,水沟相接。
滑伯仁说:任、督二脉,一源而二歧,一行为身之前,一行为身之后,人身之有任、督,犹如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
李濒湖说: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是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所以魏伯阳参同契说: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崔希范天元入药镜说: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说:修丹之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正在干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十二经、十五络联辏,虚间一穴,空悬黍珠,医书谓之任、督二脉。这是元气所由生,真息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俞琰注参同契说:人身血气,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黄庭经说: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于此也。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这些说法,都是丹家河车妙旨。而药物火候,自有别传。
王海脏说:张平叔说铅是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丹母,其虫为龟,即坎之二阴也,地轴也。一阳为蛇,天根也。阳生于子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脐下,为天地之根,玄牝之门,通厥阴,分三岐为三车,一念之非降而为漏,一念之是守而成铅。升而接离,补而成干,阴归阳化,是以还元。
至虚至静,道法自然,飞升而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督脉-督脉-注解
督脉:督脉是中医学中十二经脉之一,属阳脉之海,与任脉相辅相成,共同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督脉起于肾下胞中,贯穿脊柱,上行至头部,再下行至尾骨,与手足三阳经会合,具有调节全身阳气的功能。
肾下胞中:指肾脏下方,即胞宫所在之处,胞宫在中医学中是指女性子宫和男性精室。
少腹:指人体下腹部,即肚脐以下至耻骨上缘的部位。
腰:指腰部,即人体背部与腹部之间的区域。
横骨围:指腰部两侧的骨性结构。
溺孔:指排尿的出口,即男性的尿道口和女性的阴道口。
篡:同“臀”,指臀部。
屏翳穴: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腰部。
少阴:指少阴经,是中医学中的六经之一,与肾相对应。
会阳: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阴尾尻骨两旁。
长强穴: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尾骨下方。
腰阳关: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腰部。
命门: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腰部。
悬枢: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腰部。
脊中: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腰部。
中枢: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腰部。
筋缩: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腰部。
至阳: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腰部。
灵台: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腰部。
神道: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腰部。
身柱: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背部。
陶道: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背部。
大椎: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颈部。
门:指人体的入口,如鼻孔、耳孔等。
舌本:指舌根。
风府: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颈部。
脑户: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头部。
强间: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头部。
后顶: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头部。
上巅:指头顶。
百会: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头顶。
前顶: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头顶。
囟会: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头顶。
上星: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头顶。
神庭: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头部。
素:指面部。
水沟:即人中。
兑端:指唇上端。
龈交:指上齿缝中。
任脉:任脉是中医学中十二经脉之一,属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辅相成,共同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难经:《难经》是中医学经典之一,为中医理论的重要著作。
灵枢经:《灵枢经》是中医学经典之一,为中医理论的重要著作。
颈中央之脉:指颈部的中央经脉,即督脉。
督:都的意思,督脉为阳脉之都纲。
任:妊的意思,任脉为阴脉之妊养。
阴跷:阴跷脉是中医学中八脉之一,与任脉相联系。
阳跷:阳跷脉是中医学中八脉之一,与督脉相联系。
中极之下:指人体中极穴下方。
丹家:指修炼丹道的道士。
坎水离火:坎离是八卦中的两个卦象,坎为水,离为火,在中医学中代表阴阳。
魏伯阳:魏伯阳是道教内丹术的创始人之一。
参同契:《参同契》是道教内丹术的重要著作。
金气:指金属性的气。
天元入药镜:《天元入药镜》是道教内丹术的重要著作。
玄牝:玄牝是道教内丹术中的一个概念,指修炼的窍穴。
八脉:指人体中的八条重要经脉。
九窍:指人体的九个孔窍,如眼、耳、鼻等。
十二经:指中医学中的十二经络。
十五络:指中医学中的十五络脉。
真息:指修炼中的真气。
俞琰:俞琰是唐代著名的道教理论家。
黄庭经:《黄庭经》是道教经典之一。
尾闾: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尾骨下方。
泥丸:是道教内丹术中的一个概念,指修炼的窍穴。
修丹之士:指修炼丹道的道士。
铅:在道教内丹术中,铅代表阴。
蛇:在道教内丹术中,蛇代表阳。
子脏:指肾脏。
玄牝之门:指修炼的窍穴。
厥阴:厥阴经是中医学中的六经之一,与肝相对应。
三车:在道教内丹术中,三车指三丹田。
一念之非:指杂念。
一念之是:指正念。
离:离为火,八卦之一。
干:干为天,八卦之一。
飞升而仙:指修炼成仙,飞升成仙。
道法自然:指遵循自然规律修炼。
飞升:指修炼成仙,飞升天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督脉-督脉-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督脉的走向和作用,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督脉是人体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气的功能。首先,文中提到督脉起于肾下胞中,经过少腹、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俱绕篡后屏翳穴,这是对督脉起始和走向的详细描述。
接下来,文中描述了督脉的分支和与其他经络的交汇点,如会阳、长强、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等,这些穴位都是督脉上的重要节点,它们与手足三阳会合,上行至风府,再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这些描述体现了督脉在人体经络网络中的重要地位。
文中还提到了督脉与任脉的关系,任脉为阴脉之妊养,督脉为阳脉之都纲,两者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王海脏的论述进一步强调了任督二脉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人身之子的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
李濒湖的观点则将任督二脉与丹家修炼联系起来,认为它们是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是修丹之士修炼的途径。这些论述不仅体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也反映了古代丹家对生命和宇宙的认识。
王海脏还进一步解释了铅和蛇在丹家修炼中的作用,认为铅是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丹母,蛇则代表阳刚之力,两者结合,可以修炼成丹。这些描述充满了神秘色彩,反映了古代丹家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
最后,文中提到的至虚至静,道法自然,飞升而仙,是对修炼最终目标的描述,强调了修炼者应追求的境界。整段古文不仅是对督脉的详细描述,也是对古代中医学和丹家修炼思想的深刻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