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带脉-带脉为病

作者: 钱乙(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医学家、脉学家。他对《奇经八脉考》的编纂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书中总结了脉学中的奇经八脉理论。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奇经八脉考》是唐代医学家钱乙编纂的关于脉学的经典之一。书中深入探讨了脉诊中的“奇经八脉”理论,分析了八条经脉在体内的流向和作用,指出了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八脉的精确描述,书中为后代的脉学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强调通过脉诊来揭示体内的病变,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此书在中医学和脉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带脉-带脉为病-原文

秦越人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溶溶缓慢貌)

明堂曰∶带脉二穴,主腰腹纵溶溶如囊水之状。妇人少腹痛,里急后重,螈 月事不调,赤白带下,可针六分,灸七壮。

张洁古曰∶带脉之病,太阴主之,宜灸章门二穴,三壮。

素问曰∶邪客于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小腹控 ,不可以养息。( 谓季胁下之空软处)

张仲景曰∶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气,牡蛎泽泻散主之。若不已,灸章门穴。

王叔和曰∶带脉为病,左右绕脐,腰脊痛,冲阴股也。

王海脏曰∶小儿 疝,可灸章门三壮而愈,以其与带脉行于厥阴之分,而太阴主之。

又曰∶女子经病血崩,久而成枯者,宜涩之益之。血闭久而成竭者,宜益之破之。破血有三治,始则四物入红花,调黄 、肉桂。次则四物入红花,调鲮鲤甲、桃仁、桂,童子小便,利酒煎服。末则四物入红花,调易老没药散。

张子和曰∶十二经与奇经七脉,皆上下周流,惟带脉起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如束带之状。而冲、任二脉,循腹胁,夹脐旁,传流于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岐,皆络带脉。因诸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客热郁抑,白物满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是为白带。内经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发为筋痿,及为白淫。白淫者,白物淫衍,如精之状,男子因溲而下,女子绵绵而下也,皆从湿热治之,与治痢同法。赤白痢乃邪热传于大肠,赤白带乃邪热传于小肠,后世皆以赤为热、白为寒,流误千载,是医误之矣。又曰∶资生经载一妇人患赤白带下,有人为灸气海未效,次日为灸带脉穴,有鬼附耳云,昨日灸亦好,只灸我不着,今灸着我,我去矣,可为酒食祭我。其家如其言祭之,遂愈。予初怪其事,因思晋景公膏肓二鬼之事,乃虚劳已甚,鬼得乘虚居之。此妇亦或劳心虚损,故鬼居之。灸既着穴,不得不去。自是凡有病此者,每为之按此穴,莫不应手酸痛,令归灸之,无有不愈。其穴,在两胁季肋之下一寸八分,若更灸百会穴尤佳。内经云∶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又曰∶上者下之,下者上之,是矣。

刘宗浓曰∶带下多本于阴虚阳竭,营气不升,经脉凝涩,卫气下陷,精气积滞于下焦奇经之分,蕴酿而成。以带脉为病得名,亦以病形而名,白者属气,赤者属血,多因醉饱房劳,服食燥热所致。亦有湿痰流注下焦者,肾肝阴淫湿胜者;或惊恐而木乘土位,浊液下流;或思慕无穷,发为筋痿,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也;或余经湿热,屈滞于少腹之下,或下元虚冷,子宫湿淫。治之之法,或下或吐,或发中兼补,补中兼利,燥中兼升发,润中兼温养,或温朴,或收涩,诸例不同,亦病机之活法也。

巢元方病源曰∶肾着病,腰痛冷如冰,身重腰如带五千钱,不渴,小便利,因劳汗出,衣里冷湿而得,久则变为水也。千金用肾着汤,三因用渗湿汤,东垣用独活汤主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带脉-带脉为病-译文

秦越人说:带脉生病,会导致腹部膨胀,腰部感觉像坐在水中一样缓慢流动。

明堂说:带脉有两个穴位,主要治疗腰部和腹部像装满水一样膨胀的症状。妇女小腹疼痛,里急后重,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可以针灸六分,艾灸七壮。

张洁古说:带脉的病,由太阴经主管,适合艾灸章门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三壮。

素问说:邪气侵入太阴经络,会让人腰部疼痛,引申到小腹和季胁下空软处,无法休息。

张仲景说:大病初愈后,腰部以下有水气,可以用牡蛎泽泻散来治疗。如果不好转,可以艾灸章门穴。

王叔和说:带脉生病,左右环绕腹部,腰脊疼痛,影响阴股。

王海脏说:小儿疝气,可以艾灸章门三壮来治愈,因为带脉在厥阴经分布,而太阴经主管。

他又说:女子月经病,血崩久病成枯,应该收敛和滋补。血闭久病成竭,应该滋补和破血。破血有三种治疗方法,最初是四物汤加红花,调和黄连、肉桂。其次是四物汤加红花,调和鲮鲤甲、桃仁、桂,加童子小便,用酒煎服。最后是四物汤加红花,调和易老没药散。

张子和说:十二经和奇经八脉,都是上下循环流动的,只有带脉从少腹侧面,季胁下方开始,环绕身体一周,络于腰部,像束带一样。而冲、任二脉,沿着腹部和胁肋,夹着脐旁,流注于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冲、任、督三脉,同源而分三路,都络于带脉。因为各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客热郁积,白色物质溢出,随尿液排出,绵绵不绝,这就是白带。内经说:思想无穷,愿望不得满足,欲望外溢,性生活过度,会导致筋痿,以及白淫。白淫是指白色物质过度分泌,像精液一样,男性因排尿而出,女性则绵绵不断,都应从湿热治疗,和治痢疾的方法相同。赤白痢疾是邪热传入大肠,赤白带下是邪热传入小肠,后世都认为赤为热、白为寒,流传千年,这是医生的错误。又说:资生经记载一个妇女患赤白带下,有人为她艾灸气海穴无效,第二天艾灸带脉穴,有鬼附耳说,昨天艾灸也好了,只是灸不到我,今天灸到我,我走了,可以为我准备酒食祭拜我。她的家人按照她的话去祭拜,病就好了。我起初对此事感到奇怪,因为想到了晋景公膏肓二鬼的事情,那是因为虚劳过度,鬼乘虚而入。这个妇女也可能是劳心虚损,所以鬼占据了她的身体。艾灸已经灸到穴位,鬼不得不离开。从此以后,凡是有这种病的人,每次都按这个穴位,没有不立刻感到酸痛的,让他们回去艾灸,没有不治愈的。这个穴位在两侧胁肋下方一寸八分处,如果再艾灸百会穴效果更好。内经说: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又说:上者下之,下者上之,就是这个道理。

刘宗浓说:带下病多由阴虚阳竭,营气不升,经脉凝涩,卫气下陷,精气积滞于下焦奇经之分,蕴酿而成。以带脉为病而得名,也以病形而名,白色属于气,红色属于血,多因醉酒饱食、房劳、服食燥热所致。也有湿痰流注下焦,肾肝阴淫湿胜者;或惊恐而木乘土位,浊液下流;或思慕无穷,发为筋痿,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也;或余经湿热,屈滞于少腹之下,或下元虚冷,子宫湿淫。治疗方法,或下或吐,或发中兼补,补中兼利,燥中兼升发,润中兼温养,或温朴,或收涩,各种情况不同,也是病机变化的灵活方法。

巢元方病源说:肾着病,腰痛像冰一样冷,身体沉重,腰如带五千钱,不口渴,小便便利,因为劳累出汗后衣服里冷湿而得,久则变为水病。千金方用肾着汤,三因方用渗湿汤,东垣方用独活汤来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带脉-带脉为病-注解

秦越人:古代医学家,春秋战国时期人,著有《黄帝八十一难经》。

带脉:中医术语,指环绕腰腹部的一条经脉,与十二正经不同,属于奇经八脉之一。

明堂:古代医学家,著有《黄帝明堂经》。

章门:中医穴位,位于腹部,是带脉的一个重要穴位。

素问: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为《黄帝内经》的一部分。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

王叔和:晋代医学家,著有《脉经》。

王海脏:古代医学家,具体生平不详。

赤白带下:中医术语,指女性阴道分泌物中既有红色也有白色。

十二经:中医术语,指十二正经,是人体主要的经络系统。

奇经八脉:中医术语,指除十二正经外的八条重要经脉。

季胁:中医术语,指胁下季肋部的部位。

牡蛎泽泻散: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腰以下有水气之病。

肾着:中医术语,指肾脏病变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肾着汤: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肾着病。

渗湿汤: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湿气过重之病。

独活汤: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腰痛冷如冰的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带脉-带脉为病-评注

秦越人的描述中,‘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展现了古代医家对带脉病症的直观感受。‘溶溶’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腰部症状的缓和与沉重,如同身处水中,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和触觉印象。

明堂所述的‘带脉二穴’以及其作用,揭示了带脉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主腰腹纵溶溶如囊水之状’说明了带脉与腰腹部病症的紧密联系,同时‘妇人少腹痛,里急后重,月事不调,赤白带下’等病症的提及,为后世对带脉病症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张洁古的观点强调了带脉病症与太阴经的关系,‘宜灸章门二穴,三壮’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中辨证施治的原则。

素问中的描述‘邪客于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小腹控’,进一步说明了带脉病症的症状表现,以及邪气侵袭的途径。

张仲景的治疗方法‘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气,牡蛎泽泻散主之。若不已,灸章门穴’,反映了中医治疗中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的特点。

王叔和的描述‘带脉为病,左右绕脐,腰脊痛,冲阴股也’,进一步明确了带脉病症的部位和症状。

王海脏的治疗方法‘小儿疝,可灸章门三壮而愈’以及‘女子经病血崩,久而成枯者,宜涩之益之’等,展示了中医治疗中灵活运用不同方法治疗不同病症的实践。

张子和的论述‘十二经与奇经七脉,皆上下周流,惟带脉起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如束带之状’深刻地阐述了带脉的生理功能及其与其它经络的关系,为理解带脉病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宗浓的见解‘带下多本于阴虚阳竭,营气不升,经脉凝涩,卫气下陷’等,揭示了带下病症的病因病机,为治疗提供了思路。

巢元方病源中的‘肾着病’描述,以及‘千金用肾着汤,三因用渗湿汤,东垣用独活汤主之’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中根据病情灵活选方用药的原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带脉-带脉为病》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90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