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钱乙(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医学家、脉学家。他对《奇经八脉考》的编纂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书中总结了脉学中的奇经八脉理论。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奇经八脉考》是唐代医学家钱乙编纂的关于脉学的经典之一。书中深入探讨了脉诊中的“奇经八脉”理论,分析了八条经脉在体内的流向和作用,指出了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八脉的精确描述,书中为后代的脉学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强调通过脉诊来揭示体内的病变,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此书在中医学和脉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督脉-督脉为病-原文
素问骨空论云∶督脉生疾,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女子为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治在骨上,(谓腰横骨上毛际中,曲骨穴也)甚者在脐下营。(脐下一寸,阴交穴也)
王启玄曰∶此乃任冲二脉之病,不知何以属之督脉。
李濒湖曰∶督脉虽行于背,而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则由少腹直上贯脐,中贯心,入喉,上颐,环唇,而入于目之内 。故显此诸证,启玄盖未深考尔。
素问曰∶督脉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高摇之,挟骨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秦越人难经曰∶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王海脏曰∶此病宜用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细辛、 本、黄连、大黄、附子、乌头、苍耳之类。
张仲景金匮云∶脊强者,五 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螈 。诸药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穴。
又曰∶ 家脉,筑筑而弦直上下行。
王叔和脉经曰∶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
又曰∶脉来中央浮直,上下动者,督脉也。动苦腰背膝寒,大人癫,小儿痫,宜灸顶上三壮。
素问风论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王启玄云∶脑户乃督脉、足太阳之会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督脉-督脉为病-译文
《素问·骨空论》说:督脉发生疾病,从下腹部向上冲到心脏,引起疼痛,无法前后移动,这称为冲疝。女子会因此不孕、患癃痔、遗溺、喉咙干燥。治疗应在骨头上,具体位置在腰横骨上毛际中,即曲骨穴;如果病情严重,则在下腹部靠近脐的位置进行治疗(脐下一寸,即阴交穴)。
王启玄说:这应该是任冲二脉的疾病,不明白为什么它属于督脉。李濒湖说:督脉虽然行于背部,但它的别络从长强穴走向任脉,因此从下腹部直接向上贯穿脐部,中间穿过心脏,进入喉咙,上至颏部,环绕嘴唇,最终进入眼睛内部。所以这些症状都是因为督脉的问题,启玄可能没有深入研究。
《素问》说:督脉实证会导致脊背强硬反折,虚证则会导致头部沉重,摇晃不定,如果有夹脊骨的疾病,可以取其别络进行治疗。
秦越人《难经》说:督脉的疾病会导致脊背强硬,甚至出现晕厥。
王海脏说:治疗这种病应该使用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细辛、本、黄连、大黄、附子、乌头、苍耳等药物。
张仲景《金匮要略》说:脊背强硬是五种疾病的一个总称。其症状包括突然口噤、背部反张、像螈鱼一样扭曲。如果药物无效,可以灸身柱、大椎、陶道穴。
《金匮要略》又说:家脉,脉象急促有力,上下直行。
王叔和《脉经》说:脉象大小都浮,上下直行,这是督脉的脉象。腰背疼痛,不能弯腰或抬头,大人的癫病,小儿的痫病。
《脉经》又说:脉象从中央浮起,上下跳动,这是督脉的脉象。跳动时感觉腰背膝部寒冷,大人的癫病,小儿的痫病,适宜灸头顶上的三个穴位。
《素问·风论》说:风气沿着风府穴上升,就会成为脑风。风气进入系头,就会成为目风眼寒。
王启玄说:脑户是督脉和足太阳脉的交汇处,因此会有这些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督脉-督脉为病-注解
素问:《素问》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主要讨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骨空论:《素问·骨空论》是《素问》中的一篇,主要讨论经络和穴位。
督脉:督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会阴,沿脊柱上行,至头顶百会穴,有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的作用。
少腹:指人体下腹部,位于肚脐以下至耻骨上缘的区域。
冲疝:中医术语,指因督脉病引起的小腹部疼痛,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疝气。
不孕:指女性因生理原因不能怀孕。
癃痔:癃指小便不利,痔指痔疮。
遗溺:指不自主地排尿。
嗌干:嗌指喉咙,干指干燥,此处指喉咙干燥。
骨上:指人体骨骼部位。
曲骨穴: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腰横骨上毛际中。
脐下营:指脐下一寸的位置,阴交穴所在。
任冲二脉:任脉和冲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两条重要经脉,任脉主阴,冲脉主血。
长强: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尾骨尖端下方。
颐:指面颊。
目之内:指眼睛内部。
脊强反折:指脊柱僵硬,甚至出现弯曲。
头重高摇:指头部感觉沉重,甚至出现摇晃。
挟骨:指夹脊骨,即脊柱两侧。
秦越人难经:《难经》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由秦越人所著,对《黄帝内经》进行了解释和补充。
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细辛、本、黄连、大黄、附子、乌头、苍耳:这些都是古代中医常用的草药,具有不同的药效,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金匮:《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由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著作。
五:指五种疾病,具体指哪些疾病文中未明确。
口噤背反张而螈:指口不能张开,背部反张,身体出现类似螈虫的形状。
身柱、大椎、陶道穴:这些都是督脉上的穴位,用于针灸治疗。
家脉:指家族遗传的脉象。
筑筑而弦直上下行:描述脉象的一种,筑筑指脉搏有力,弦直指脉象硬而直。
王叔和脉经:《脉经》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由王叔和所著,主要讨论脉诊。
风府: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颈部。
脑风:指因风邪引起的头痛。
目风眼寒:指因风邪引起的眼睛不适和寒冷感。
脑户:是督脉、足太阳之会,即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督脉-督脉为病-评注
素问骨空论云:‘督脉生疾,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女子为不孕、癃痔、遗溺、嗌干。’此段文字揭示了督脉病症的临床表现。‘冲疝’一语,指少腹上冲心之痛,难以言表。‘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等症,反映了督脉与女子生殖系统的密切关系。‘治在骨上’,即治疗应在骨上寻找穴位,如曲骨穴、阴交穴等,体现了中医的针灸治疗理念。
王启玄曰:‘此乃任冲二脉之病,不知何以属之督脉。’王启玄对督脉病症的归属提出了疑问,认为任冲二脉与督脉的关系值得探讨。此观点反映了中医理论中对疾病归经的深入思考。
李濒湖曰:‘督脉虽行于背,而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则由少腹直上贯脐,中贯心,入喉,上颐,环唇,而入于目之内。’李濒湖从督脉的走向和别络的分布角度,解释了督脉病症的临床表现,认为督脉病症与全身多个部位有关。
素问曰:‘督脉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高摇之,挟骨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此段文字阐述了督脉虚实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以及如何通过穴位来治疗。
秦越人难经曰:‘督脉为病,脊强而厥。’秦越人认为督脉病症会导致脊强和厥逆,进一步说明了督脉病症的临床表现。
王海脏曰:‘此病宜用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细辛、本、黄连、大黄、附子、乌头、苍耳之类。’王海脏提出了治疗督脉病症的方剂,这些药物具有祛风、散寒、活血等功效,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张仲景金匮云:‘脊强者,五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螈。’张仲景将脊强视为多种病症的总称,并描述了其症状,如口噤、背反张等,为后世诊断和治疗脊强病症提供了依据。
又曰:‘家脉,筑筑而弦直上下行。’张仲景又提出了家脉的诊断方法,即脉象筑筑而弦直,上下行,反映了督脉病症的脉象特点。
王叔和脉经曰:‘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王叔和通过脉象来诊断督脉病症,认为脉象浮直为督脉病症的特征。
又曰:‘脉来中央浮直,上下动者,督脉也。动苦腰背膝寒,大人癫,小儿痫,宜灸顶上三壮。’王叔和进一步阐述了督脉病症的脉象和治疗方法,强调灸法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素问风论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此段文字说明了风气上行和风入系头所引起的病症,为后世对脑风、目风等病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启玄云:‘脑户乃督脉、足太阳之会故也。’王启玄认为脑户是督脉和足太阳脉的交汇之处,对脑风、目风等病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