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钱乙(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医学家、脉学家。他对《奇经八脉考》的编纂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书中总结了脉学中的奇经八脉理论。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奇经八脉考》是唐代医学家钱乙编纂的关于脉学的经典之一。书中深入探讨了脉诊中的“奇经八脉”理论,分析了八条经脉在体内的流向和作用,指出了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八脉的精确描述,书中为后代的脉学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强调通过脉诊来揭示体内的病变,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此书在中医学和脉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带脉-带脉-原文
带脉者。
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章门足厥阴少阳之会,在季肋骨端,肘尖尽处是穴。
带脉穴属足少阳经,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围身一周,如束带然。
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带脉下三寸)维道,(章门下五寸三分)凡八穴。
灵枢经曰∶足少阴之正,至 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杨氏曰∶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故名。
妇人恶露,随带脉而下,故谓之带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带脉-带脉-译文
带脉,是从季胁下足厥阴肝经的章门穴开始,和足少阳胆经一起沿着带脉穴(章门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交汇点,位于季肋骨的末端,肘尖的尽头就是穴位)环绕身体一周,就像束带一样。
带脉穴属于足少阳胆经,位于季胁下的一寸八分处,有一个凹陷。
带脉环绕身体一周,共有八个穴位。
《灵枢经》说:足少阴肾经的支脉,到达腹部中央后,分出一条路径走向太阳经,然后和太阳经相合,向上到达肾脏,位于第十四椎的位置,然后属于带脉。
杨氏说:带脉负责总束其他经络,使它们不随意运行,就像人束带一样,前面垂下来,所以叫带脉。妇女的恶露会随着带脉排出,所以叫带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带脉-带脉-注解
季胁:指人体的肋骨与胸骨相接的部位,位于身体的侧面。
足厥阴:中医经络学说中,足厥阴肝经的简称,是十二经络之一。
章门穴:位于人体侧腹部,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具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作用。
足少阳:中医经络学说中,足少阳胆经的简称,是十二经络之一。
带脉:在中医理论中,带脉是环绕腰腹一周的脉络,具有约束、固摄全身阴阳经气的作用。
带脉穴: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有疏肝理气、通经活络的作用。
五枢: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带脉下三寸处,有疏肝理气、通经活络的作用。
维道: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章门下五寸三分处,有疏肝理气、通经活络的作用。
灵枢经: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与《黄帝内经》并称,主要讲述针灸经络等内容。
足少阴:中医经络学说中,足少阴肾经的简称,是十二经络之一。
太阳:中医经络学说中,太阳经的简称,是十二经络之一。
十四椎:指人体的脊椎骨,第十四节椎骨的位置。
妇人恶露:指妇女分娩后排出体外的血液和粘液,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带下:中医术语,指妇女阴道分泌的粘液,有时可伴有恶臭或颜色异常,是妇科疾病的症状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带脉-带脉-评注
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章门足厥阴少阳之会,在季肋骨端,肘尖尽处是穴。此句描述了带脉的起始位置,章门穴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交会之处,位于季肋骨的末端,肘尖的尽头。这里的描述体现了中医经络学的精妙,通过对人体穴位和经络的精确描述,揭示了带脉与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密切关系。
带脉穴属足少阳经,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带脉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具体位置在季胁下一寸八分深处的凹陷中。这里的‘陷中’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带脉穴的解剖位置,体现了中医对穴位定位的精确性。
围身一周,如束带然。此句描绘了带脉的功能特点,带脉环绕身体一周,如同束带一般,具有约束和固定全身经络的作用。这种比喻手法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带脉的功能。
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凡八穴。此句说明了带脉与足少阳胆经的交会关系,五枢和维道是带脉与足少阳胆经交会的两个穴位,共有八个穴位。这里的描述反映了中医经络学的复杂性,以及带脉在经络网络中的重要地位。
灵枢经曰∶足少阴之正,至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此句引用了《灵枢经》的内容,阐述了足少阴肾经的走向和与带脉的关系。足少阴肾经的经气至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这里的描述体现了中医经络学中经气运行的规律和相互关系。
杨氏曰∶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故名。妇人恶露,随带脉而下,故谓之带下。此句引用了杨氏的观点,解释了带脉的命名由来和功能。带脉如同束带,约束全身经络,使经气不妄行。同时,带脉与妇人的生理现象有关,恶露随带脉而下,因此称为带下。这里的描述不仅揭示了带脉的生理功能,还涉及了中医对女性生理现象的理解。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带脉的起始位置、穴位定位、功能特点、经络关系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中医经络学的丰富内涵和深邃哲理。同时,引用《灵枢经》和杨氏的观点,增加了古文的学术性和权威性。这段古文对于研究中医经络学、中医临床实践以及中医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