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钱乙(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医学家、脉学家。他对《奇经八脉考》的编纂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书中总结了脉学中的奇经八脉理论。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奇经八脉考》是唐代医学家钱乙编纂的关于脉学的经典之一。书中深入探讨了脉诊中的“奇经八脉”理论,分析了八条经脉在体内的流向和作用,指出了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八脉的精确描述,书中为后代的脉学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强调通过脉诊来揭示体内的病变,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此书在中医学和脉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总说-奇经八脉总说-原文
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
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
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难经作阴络,阳络)
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
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
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
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
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 霈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旨也。
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
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
时珍不敏,参考诸说,萃集于左,以备学仙、医者,筌蹄之用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总说-奇经八脉总说-译文
人体内有一套经脉和络脉,直行的称为经,分支的称为络。经共有十二条:手的三阴经、三阳经,足的三阴经、三阳经。
络共有十五条:是十二经各自有一个分支络脉,加上脾有一个大的络脉,以及任脉和督脉,总共十五条。(《难经》中称阴络为阴络,阳络为阳络)。共有二十七种气,它们上下相随,就像泉水流动,日月运行,从不休息。
因此,阴脉滋养五脏,阳脉滋养六腑,阴阳相互贯穿,就像一个没有尽头的环,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起点和终点,它始终循环往复。
那些流溢的气,进入奇经,相互灌溉,内部温暖脏腑,外部滋润肌肤。
奇经共有八条脉,它们不受十二正经的约束,没有表里配合的关系,所以称为奇经。正如同沟渠一样,奇经就像湖泊,当正经的脉气旺盛时,就会溢出到奇经。
因此,秦越人用这个比喻:天上下雨,沟渠满了,雨水四溢,流向湖泊,这是《灵枢》、《素问》中没有发现过的秘密。
八脉散见于各种书籍中,但内容简略,不完整。医生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探究疾病的机理;仙人不了解这一点,就难以安炉炼丹。
李时珍不才,参考了各种说法,汇编在这里,以供学仙和医者参考和借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总说-奇经八脉总说-注解
经脉:人体内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由十二条主要经脉组成,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络脉:经脉的分支,分布更为广泛,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三阴、三阳:中医术语,指手和足的阴经和阳经,共有六对,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和生理功能。
脾:中医中的五脏之一,主运化水谷精微,统摄血液。
任脉:中医术语,十二正经之一,起于会阴,沿腹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有调节全身气血的作用。
督脉:中医术语,十二正经之一,起于会阴,沿背部正中线上行至头顶,有调节全身阳经的作用。
奇经:中医术语,指与十二正经不同,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八条经脉,包括冲脉、任脉、督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
沟渠:古代用于灌溉、排水的渠道,比喻经脉如沟渠,主要负责将气血输送到全身。
湖泽:湖泊和沼泽,比喻奇经如湖泽,具有蓄积和调节气血的作用。
秦越人:即扁鹊,古代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之一。
灵素:指《黄帝内经》和《素问》,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
筌蹄:比喻辅助的工具或方法,此处指对学仙、医者有用的参考材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总说-奇经八脉总说-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医学的独特视角和深刻理解。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这句话开篇即点明了人体经络系统的基本概念,‘经脉’和‘络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直行,‘络’旁支,这种区分体现了中医对人体气血运行规律的细致观察。
‘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这里具体说明了十二经脉的构成,手三阴三阳和足三阴三阳,共计十二条,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的四肢和内脏。
‘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此句介绍了络脉的数量,十五络中包括十二经的别络、脾之大络以及任脉和督脉,这进一步丰富了经络系统的内容。
‘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这句话描绘了经络中气血运行的连续性和动态性,‘二十七气’指的是经络中的气血流动,它们如同泉水般不断流动,如同日月般循环往复。
‘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这里阐述了阴阳经脉与五脏六腑的关系,阴阳相互贯穿,形成一个无始无终的循环,这种描述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
‘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此句说明了气血在经络中的流溢和分布,流溢之气进入奇经,起到灌溉和滋养的作用,内外兼顾。
‘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这里介绍了奇经八脉的特点,它们不受十二正经的制约,没有表里配合,因此称为‘奇’。
‘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这句话将经络比作沟渠和湖泽,形象地说明了奇经在经络系统中的调节作用。
‘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霈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旨也。’这里引用了秦越人的比喻,说明了经络中气血运行的规律,以及奇经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指出奇经八脉的知识分散在诸多文献中,未被系统整理。
‘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强调了对经络知识的掌握对于医家和仙家的重要性。
‘时珍不敏,参考诸说,萃集于左,以备学仙、医者,筌蹄之用云。’最后,作者李时珍表达了自己对经络知识的整理和传承的愿望,希望对后世学仙、医者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