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冲脉-冲脉为病

作者: 钱乙(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医学家、脉学家。他对《奇经八脉考》的编纂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书中总结了脉学中的奇经八脉理论。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奇经八脉考》是唐代医学家钱乙编纂的关于脉学的经典之一。书中深入探讨了脉诊中的“奇经八脉”理论,分析了八条经脉在体内的流向和作用,指出了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八脉的精确描述,书中为后代的脉学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强调通过脉诊来揭示体内的病变,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此书在中医学和脉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冲脉-冲脉为病-原文

越人难经曰∶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

灵枢经曰∶气逆上,刺膺中陷下者,与下胸动脉。腹痛,刺脐左右动脉,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按之立已。

李东垣曰∶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名曰厥逆。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宜调中益气汤加吴茱萸五分,随气多少用之。(脾胃论)夏月有此,乃大热之证,用黄连、黄柏、知母各等分,酒洗炒为末,白汤和丸,每服一二百丸,空心白汤下,即以美膳压之,不令停留胃中,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邪也。盖此病随四时寒热温凉治之。

又曰∶凡逆气上冲,或兼里急,或作躁热,皆冲脉逆也。若内伤病此,宜补中益气汤加炒 、炒连、知母,以泄冲脉。凡肾火旺,及任、督、冲三脉盛者,则宜用酒炒黄 、知母,亦不可久服,恐妨胃也。或腹中刺痛,或里急,宜多用甘草,或虚坐而大便不得者,皆属血虚,血虚则里急,宜用当归。逆气里急,膈咽不通,大便不行者,宜升阳泻热汤主之。(方见兰室秘脏)麻木,厥气上冲,逆气上行,妄闻妄见者,宜神功丸主之。(方见兰室秘脏)

孙真人千金方云∶咳唾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寸脉沉,尺脉微,宜茯苓五味子汤,以治其气冲。其方用茯苓、五味子(二钱)桂心、甘草,(一钱)水煎服。胸满者去桂。

程篁墩曰∶太平侯病膻中痛,喘呕吞酸,脐上一点气,上至咽喉如冰,每子后申时辄发,医以为大寒,不效。

祝橘泉曰∶此得之大醉及浓味过多,子后申时相火自下腾上,故作痛也。以二陈加芩、连、栀子、苍术,数饮而愈。

素问痿论曰∶治痿独取阳明者何也?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当各补其营而通其 ,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谓肝甲乙、心丙丁、脾戊己、主气法时月也)

李东垣曰∶暑月病甚,则传肾肝为痿厥。痿,乃四肢痿软。厥,乃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烦。冲脉气逆上,甚则火逆,名曰厥逆。故痿厥二病,多相须也。经曰∶下气不足,则痿厥心 。宜以清燥去湿热之药,或生脉散合四苓散。加酒洗黄 、知母,以泄其湿热。

李濒湖曰∶湿热成痿,乃不足中有余也。宜渗泄之药。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补之药。

灵枢经曰∶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气在腹者止之背 与冲脉于脐之左右之动脉;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先按在上,久应手乃刺而与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作痛。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

王叔和脉经曰∶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沈之俱有阴,阴阳皆盛,此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为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若恍惚狂痴。

又曰∶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遗溺,胁支满烦,女子绝孕。

又曰∶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此乃冲脉,胸中有寒疝也。

张仲景曰∶伤寒动气在右不可发汗,汗之则衄而渴,心苦烦,饮水即吐;(先以五苓散,次以竹叶汤)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头眩咽燥,鼻干心悸。(竹叶汤)动气在左不可发汗,汗之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此为难治;(或先用防风白术牡蛎汤,次用小建中汤)不可下,下之则腹里拘急不止,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反欲拳。

(先服甘草干姜汤,次服小建中汤)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之则气上冲,正在心端,(李根汤)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热汗泄,欲水自灌。(竹叶汤)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汗之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疼、头痛目运,恶寒吐谷;

(先服大陈皮汤,次服小建中汤)

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坚。(甘草泻心汤)

李濒湖曰∶此乃脐之左右上下,有气筑筑然牢而痛,正冲、任、足少阴、太阴四经病也。成无己注文,以为左肝右肺,上心下脾,盖未审四脏乃兼邪耳。

岐伯曰∶海有东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应之。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气海有余,气满胸中 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冲脉-冲脉为病-译文

《越人难经》说:冲脉生病,会导致逆气上行,内部急迫。

《灵枢经》说:气逆向上,针刺胸部中央凹陷处,可以与下胸动脉相联系。腹痛时,针刺肚脐左右动脉,按揉即可缓解。如果不行,再针刺气街,按揉即可缓解。

李东垣说:在秋冬两月,胃脉四道被冲脉逆行,胁下少阳脉两道反向上行,称为厥逆。其症状为:气上冲,喉咙不能呼吸而喘息有声,不能入睡。应该使用调中益气汤,加入吴茱萸五分,根据气多少使用。(《脾胃论》)夏天出现这种情况,是因大热所致,使用黄连、黄柏、知母各等分,用酒洗净炒成末,用白汤和成丸子,每次服用一二百丸,空腹用白汤送服,然后用美味的食物压下,不让其在胃中停留,直到下元,以泻冲脉之邪。这种病要根据四季的寒热温凉来治疗。

又说:凡逆气上冲,或伴有里急,或表现为躁热,都是冲脉逆行所致。如果是内伤病,应该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入炒芩、炒连、知母,以泄冲脉。凡肾火旺盛,以及任、督、冲三脉旺盛的人,应该使用酒炒芩、知母,也不可久服,以免妨碍胃。

或腹中刺痛,或里急,宜多用甘草。或虚坐而大便不得者,都属于血虚,血虚则里急,宜使用当归。逆气里急,膈咽不通,大便不行者,宜使用升阳泻热汤。(方见《兰室秘藏》)麻木,厥气上冲,逆气上行,妄闻妄见者,宜使用神功丸。(方见《兰室秘藏》)

孙真人《千金方》说:咳嗽唾液,手脚发冷,气从小腹上冲到胸咽,面部发热如醉,然后向下流到阴股,小便困难,时常头晕,寸脉沉,尺脉微,宜使用茯苓五味子汤,以治疗气冲。该方使用茯苓、五味子(各二钱)、桂心、甘草(各一钱),水煎服。胸满者去桂。

程篁墩说:太平侯患膻中痛,喘呕吞酸,脐上一点气,上至咽喉如冰,每次在子时后申时发作,医生认为是大寒,治疗效果不佳。

祝橘泉说:这是因大醉及过食油腻食物所致,子时后申时相火自下而上,所以会作痛。用二陈汤加黄芩、黄连、栀子、苍术,多次饮用而愈。

《素问·痿论》说:治疗痿病只取阳明经,为什么?回答说:阳明经是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冲脉是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经合于宗筋,会于气街,而阳明经为之长,都归属带脉,并联络于督脉。所以阳明经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导致足痿不用。治疗时应分别补充其营血而疏通其经络,调和其虚实,顺应其逆顺,筋、脉、骨、肉各随其时受月,则病愈。(指肝甲乙、心丙丁、脾戊己、主气法时月而言)

李东垣说:夏天病重,则传至肾肝为痿厥。痿,是四肢痿软。厥,是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烦。冲脉气逆上行,严重时火逆,称为厥逆。所以痿厥两种病,常常相互伴随。经书说:下气不足,则痿厥心悸。宜使用清燥去湿热之药,或生脉散合四苓散。加酒洗芩、知母,以泄其湿热。

李濒湖说:湿热成痿,是不足中有余。宜使用渗泄之药。如果精血枯涸成痿,是不足中之不足,全需峻补之药。

《灵枢经》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所以气在头部,就止于脑;气在胸部,就止于胸与背;气在腹部,就止于背与冲脉于肚脐左右之动脉;气在胫部,就止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先按在上,久应手乃刺而与之。所治者,头痛眩晕,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作痛。

《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

王叔和《脉经》说:两手脉浮的都有阳,沉的都有阴,阴阳都盛,这是冲、督脉。冲、督脉是十二经的道路。冲、督脉用事时,则十二经不再朝于寸口,其人若恍惚狂痴。

又曰: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遗溺,胁支满烦,女子绝孕。

又曰: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此乃冲脉,胸中有寒疝。

张仲景说:伤寒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鼻衄而口渴,心苦烦,饮水即吐;(先以五苓散,次以竹叶汤)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头眩咽燥,鼻干心悸。(竹叶汤)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此为难治;(或先用防风白术牡蛎汤,次用小建中汤)不可下,下之则腹里拘急不止,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反欲拳。(先服甘草干姜汤,次服小建中汤)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李根汤)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热汗泄,欲水自灌。(竹叶汤)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疼、头痛目运,恶寒吐谷;(先服大陈皮汤,次服小建中汤)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坚。(甘草泻心汤)

李濒湖说:这是脐的左右上下,有气筑筑然牢而痛,正是冲、任、足少阴、太阴四经的病。成无己注解,认为左肝右肺,上心下脾,盖未审四脏乃兼邪耳。

岐伯说:海有东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应之。胃是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是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是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脑是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气海有余,气满胸中 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冲脉-冲脉为病-注解

越人难经:古代医书,为《黄帝内经》的一部分,主要讨论脉诊和针灸。

冲脉:中医术语,指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胞中,上行至头,下行至足,与十二经脉相联系,具有调节气血、主生殖等功能。

逆气:中医术语,指气机逆乱,导致疾病。

里急:中医术语,指腹部不适,有紧迫感。

灵枢经: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与《黄帝内经》并称《黄帝内经》。

膺中陷下:中医术语,指胸部凹陷。

下胸动脉:人体解剖学名词,指胸部的主要动脉。

腹痛:中医术语,指腹部疼痛。

脐左右动脉:人体解剖学名词,指脐部两侧的动脉。

气街:中医术语,指人体某些穴位所在的位置。

李东垣:明代著名医学家,著有《脾胃论》。

秋冬之月:指秋季和冬季。

厥逆:中医术语,指因气血逆乱而引起的病证。

调中益气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中气不足之证。

吴茱萸:中药名,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等功效。

黄连:中药名,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

黄柏:中药名,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

知母:中药名,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等功效。

酒洗炒为末:中药炮制方法,指用酒洗净后炒制成粉末。

白汤和丸:中药制剂方法,指用白开水将药末制成丸剂。

空心白汤下:中医术语,指空腹时用白开水送服药物。

美膳压之:中医术语,指用美食压住药物,防止药物停留在胃中。

大热之证:中医术语,指高热之证。

神功丸: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中风、瘫痪等病证。

孙真人千金方: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为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

咳唾:中医术语,指咳嗽和吐痰。

手足厥逆:中医术语,指手脚发冷、麻木。

茯苓: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功效。

五味子:中药名,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等功效。

桂心: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等功效。

甘草:中药名,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缓急止痛等功效。

程篁墩:明代医学家,著有《太平圣惠方》。

太平侯:古代官职,指太平侯爵。

膻中痛:中医术语,指膻中部位疼痛。

喘呕吞酸:中医术语,指喘息、呕吐、吞酸等症状。

子后申时:古代时间概念,指下午的时间段。

大醉:中医术语,指过度饮酒。

浓味过多:中医术语,指饮食过于油腻。

相火: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一种火性物质,与肾水相对。

二陈:中药方剂名,由陈皮、半夏组成,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等功效。

芩:中药名,指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

连:中药名,指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

栀子:中药名,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

苍术:中药名,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等功效。

数饮而愈:中医术语,指多次饮水而治愈。

素问: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为黄帝与岐伯问答之书。

痿论:《素问》中的一篇,讨论痿证。

阳明:中医术语,指足阳明胃经。

宗筋: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筋脉。

带脉:中医术语,指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环绕腰部,具有约束十二经脉的作用。

督脉:中医术语,指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胞中,上行至头,下行至尾。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中医术语,指宗筋有约束骨骼、利关节的作用。

痿厥:中医术语,指痿证和厥证。

清燥去湿热之药:中医术语,指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

生脉散:中药方剂名,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等功效。

四苓散:中药方剂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功效。

酒洗黄:中药炮制方法,指用酒洗净后炒制黄连。

胸气有街:中医术语,指胸部有气街。

腹气有街:中医术语,指腹部有气街。

头气有街:中医术语,指头部有气街。

胫气有街:中医术语,指小腿有气街。

毫针:中医术语,指细小的针灸针。

头痛眩仆:中医术语,指头痛、眩晕、昏仆等症状。

腹痛中满暴胀:中医术语,指腹痛、腹胀、暴胀等症状。

新积作痛:中医术语,指新近形成的积聚引起的疼痛。

素问举痛论:《素问》中的一篇,讨论疼痛。

王叔和脉经: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为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所著。

阳: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阳气。

阴: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阴气。

恍惚狂痴:中医术语,指精神恍惚、狂乱、痴呆等症状。

瘕疝:中医术语,指腹中结块、疝气等症状。

遗溺:中医术语,指遗尿。

胁支满烦:中医术语,指胁肋部胀满、烦闷等症状。

女子绝孕:中医术语,指女子不孕。

尺寸:中医术语,指寸口脉和尺泽脉。

牢:中医术语,指脉象坚实有力。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

伤寒:中医术语,指外感风寒之病。

动气:中医术语,指气机逆乱。

发汗:中医治疗方法,指通过发汗来驱散邪气。

衄:中医术语,指鼻出血。

心苦烦:中医术语,指心中烦闷。

饮水即吐:中医术语,指饮水后即吐。

五苓散:中药方剂名,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等功效。

竹叶汤:中药方剂名,具有清热利湿、解表散寒等功效。

下:中医治疗方法,指通过下法来驱散邪气。

防风白术牡蛎汤:中药方剂名,具有祛风散寒、健脾安神等功效。

小建中汤:中药方剂名,具有温中补虚、和胃止痛等功效。

甘草干姜汤:中药方剂名,具有温中散寒、调和脾胃等功效。

李濒湖:明代医学家,著有《本草纲目》。

脐之左右上下:中医术语,指脐部周围。

气筑筑然牢而痛:中医术语,指脐部周围有气结、坚硬而疼痛。

成无己:宋代医学家,著有《注解伤寒论》。

左肝右肺:中医术语,指肝属左,肺属右。

上心下脾:中医术语,指心在上,脾在下。

四海: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四个大海,包括胃、冲脉、膻中、脑。

气海: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气海,位于腹部。

血海: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血海,位于腹部。

水谷之海:中医术语,指胃,因为胃是消化水谷的地方。

髓海:中医术语,指脑,因为脑是储存髓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冲脉-冲脉为病-评注

越人难经曰:‘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此句揭示了冲脉病变的特点,即逆气导致里急。冲脉,作为十二经脉之一,具有调节气血、联络脏腑的功能,其病变多表现为气机逆乱,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起里急等症状。

灵枢经中提到:‘气逆上,刺膺中陷下者,与下胸动脉。腹痛,刺脐左右动脉,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按之立已。’此段论述了针对冲脉逆气引起的病症,通过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操作是刺膺中陷下与下胸动脉,以及刺脐左右动脉和气街,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名曰厥逆。’此句说明了秋冬季节,胃脉与冲脉相逆,导致少阳脉上行,形成厥逆之证。治疗时,需调中益气,加吴茱萸等药物,以平衡气血。

夏月有此,乃大热之证,用黄连、黄柏、知母各等分,酒洗炒为末,白汤和丸,每服一二百丸,空心白汤下,即以美膳压之,不令停留胃中,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邪也。’此段描述了夏季冲脉逆气之证,治疗方法为清热泻火,使用黄连、黄柏、知母等药物。

‘凡逆气上冲,或兼里急,或作躁热,皆冲脉逆也。’此句概括了冲脉逆气引起的各种症状,如里急、躁热等,均为冲脉逆气所致。

‘孙真人千金方云:‘咳唾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寸脉沉,尺脉微,宜茯苓五味子汤,以治其气冲。’’此段描述了气冲之证,治疗方法为使用茯苓、五味子等药物。

程篁墩、祝橘泉等人的论述,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冲脉逆气引起的病症及其治疗方法,如使用二陈汤、芩连栀子苍术等药物。

素问《举痛论》中提到:‘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此句说明了寒气客于冲脉,导致脉不通,进而引起喘动等症状。

王叔和《脉经》中提到:‘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沈之俱有阴,阴阳皆盛,此冲、督之脉也。’此句说明了冲、督二脉的脉象特点,即阴阳皆盛。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了动气在各个部位的治疗方法,如动气在右、左、上、下等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李濒湖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此乃脐之左右上下,有气筑筑然牢而痛,正冲、任、足少阴、太阴四经病也。’此句说明了脐部疼痛的原因,与冲、任、足少阴、太阴四经有关。

岐伯在《黄帝内经》中提到:‘海有东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应之。’此句说明了人体四海与自然界四海的对应关系,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冲脉-冲脉为病》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8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