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贾思勰(约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的农业科学家,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和农业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经验,开创了中国农业科学的先河。
年代:成书于北魏时期(约6世纪)。
内容简要:《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农业技术书籍之一,内容涉及耕种、养殖、植物栽培、园艺等多个方面。贾思勰通过总结当时的农业经验,提出了许多农业生产的技术和方法,并详细记录了各种作物的栽培技巧、季节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等内容。书中不仅讲解了农业生产的基本理论,还关注了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和文化的基础性文献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齐民要术-杂说-原文
夫治生之道,不仕則農;若昧於田疇,則多匱乏。
只如稼穡之力,雖未逮於老農;規畫之間,竊自同於「后稷「一」」。所為之術,條列後行。
凡人家營田,須量己力,寧可少好,不可多惡。
假如一具牛「二」,總營得小畝三頃——據齊地大畝,一頃三十五畝也「三」。每年一易(二),必莫頻種。其雜田地,即是來年穀資「四」。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悅以使人,人忘其勞。
且須調習器械,務令快利;秣飼牛畜,事須肥健;撫恤其人,常遣歡悅。
觀其地勢,乾濕得所,禾(三)秋收了,先耕蕎麥地,次耕餘地。務遣深細,不得趁多。
看乾濕,隨時蓋磨「五」著切「六」。見世人耕了,仰著土塊,並待孟春蓋,若冬乏水(四)雪,連夏亢陽,徒道秋耕不堪下種。
無問耕得多少,皆須旋「七」蓋磨如法。
如一具牛,兩箇月秋耕,計得小畝三頃。經冬加料餵。至十二月內,即須排比農具使足。
一(五)入正月初,未開陽氣上「八」,即更蓋所耕得地一遍。
凡田地中有良有薄者,即須加糞糞之。
其踏糞法:凡人家秋收治田後,場上所有穰、穀●「九」等,並須收貯一處。
每日布牛腳下,三寸厚;每平旦收聚堆積之;還依前布之,經宿即堆聚。
計經冬一具牛,踏成三十車糞。至十二月、正月之間,即載糞糞地。
計小畝畝別用五車,計糞得六畝。勻攤,耕,蓋著,未須轉「一0」起。
自地亢後,但所耕地,隨餉「一一」蓋之;待一段總轉了,即橫蓋一遍。
計正月、二月兩箇月,又轉一遍。
然後看地宜納粟:先種黑地、微帶下地「一二」,即種糙種「一三」;然後種高壤白地。
其白地,候寒食「一四」後榆莢盛時納種。
以次種大豆、油麻等田。
然後轉所糞得地,耕五、六遍。每耕一遍,蓋兩遍,最後蓋三遍。
還縱橫蓋之。候昏房、心中「一五」,下黍種無問。
穀,小畝一升下子,則稀穊「一六」得所。
候黍、粟苗未與壠齊,即鋤一遍。
黍經五日,更報「一七」鋤第二遍。
候未蠶老畢,報鋤第三遍。
如無力,即止;如有餘力,秀後更鋤第四遍。
油麻、大豆,並鋤兩遍止,亦不厭早鋤。
穀,第一遍便科定「一八」,每科只留兩莖,更(六)不得留多。
每科相去一尺(七)。兩壟頭空,務欲深細。
第一遍鋤,未可全深;第二遍,唯深是求;第三遍,較淺於第二遍;第四遍較淺(八)「一九」。
凡蕎麥,五月耕;經二(九)十五日,草爛得轉;並種,耕三遍「二0」。立秋前後,皆十日內種之。
假如耕地三遍,即三重著子。
下兩重子黑,上頭一重子白,皆是白汁(十),滿似如濃「二一」,即須收刈之。
但對梢相答鋪之,其白者日漸盡變為黑,如此乃為得所。
若待上頭總黑,半已下黑子,盡總落矣。
其所糞種黍地,亦刈黍了(十一),即耕兩遍,熟蓋,下糠(十二)麥。
至春,鋤三遍止。
凡種小麥地,以五月內耕一遍,看乾濕轉之,耕三遍為度。
亦秋社後即種。
至春,能鋤得兩遍最好。
凡種麻地,須耕五、六遍,倍蓋之。
以夏至前十日下子。
亦鋤兩遍。
仍須用心細意抽拔全稠鬧「二二」細弱不堪留者,即去卻。
一切但依此法,除蟲災外,小小旱,不至全損。
何者?緣蓋磨數多故也。
又鋤耨以時。
諺曰:「鋤頭三寸澤」,此之謂也。
堯湯旱澇之年「二三」,則不敢保。
雖然,此乃常式。
古人云:「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獲豐年之收。」
如去城郭近,務須多種瓜(十三)、菜、茄子等,且得供家,有餘出賣。
只如十畝之地,灼然「二四」良沃者,選得五畝,二畝半種蔥,二畝半種諸雜菜;似校平(十四)者種瓜、蘿蔔。
其菜每至春二月內,選良沃地二畝熟,種葵「二五」、萵苣。
作畦,栽蔓菁「二六」,收子。
至五月、六月,拔諸菜先熟者(十五),並須盛裹(十六),亦收子訖。
應空閑地種蔓菁、萵苣、蘿蔔等,看稀稠鋤其科。
至七月六日、十四日「二七」,如有車牛,盡割賣之;如自無車牛,輸(十七)與人。
即取地種秋菜。
蔥,四月種。
蘿蔔及葵,六月種。
蔓菁,七月種。
芥,八月種。
瓜,二月種;如擬種瓜四畝,留四月種,並鋤十遍。
蔓菁、芥子,並鋤兩遍。
葵、蘿蔔,鋤三遍。
蔥,但培(十八)鋤四遍。
白豆、小豆,一時種,齊熟,且免摘角。
但能依此方法,即萬不失一。
(一)《要術》卷三另有《雜說》篇,這個放在卷前的「雜說」,非賈思勰原作,已為研究《要術》者所公認。
(二)明抄作「二易」,不通,誤;茲據金抄、黃校、張校、湖湘本等作「一易」。
(七)《要術》中所有「尺」字,黃校、張校、明抄均作「赤」(明抄有個別例外),金抄均作「尺」。古代「赤」與「尺」通,但今已不通行,且院刻亦作「尺」,茲一律採用「尺」字。
(八)金抄、張校、黃校劉錄及明抄等均作「較淺」;黃校陸錄作「較淺於第三遍」,非。
(九)明抄、湖湘本作「三」,茲據金抄作「二」,《輯要》引亦作「二」。
(十)金抄作「●」,明抄作「汗」,均訛;茲從黃校、張校、湖湘本等作「汁」。《輯要》引作「皆有白汁滿如濃」。
(十一)各本均訛作「子」,僅金抄作「了」,是唯一正確的字。
(十二)各本均作「糠」,疑「穬」之訛。穬麥即裸大麥,亦稱元麥。
(十三)本段內四「瓜」字,金抄、明抄均作「眾」(院刻殘頁剩有後二瓜字,亦作「眾」),明清刻本均作「瓜」,黃校、張校未校出,可能亦作「瓜」。按「眾」即「菰」字,是茭白,也許本篇作者習慣上寫「瓜」為「眾」,猶「果」之寫作「」。但在這裏易致混淆,茲一律改作「瓜」。
(十四)明抄、湖湘本、《津逮》本作「邵平」,但明抄「邵」字不像明抄抄寫者同一人的寫體,疑原係空白而由後人據明刻本添補;湖湘本則眉上刻有校語說:「「似邵平者」,恐訛」;金抄、黃校、張校作「校平」。按邵平以種瓜著稱(見卷二《種瓜》篇),但史籍並無種蘿蔔記載,湖湘本校語已疑其誤。「校」通「較」,如將「似」字改作「以」字,則「以較平者種瓜、蘿蔔」,差可解釋,惟「平」如指其餘五畝比較平常的地或較平坦的地,則詞義仍有未周。這是一個還沒有解決的問題。
(十五)黃校、湖湘本等有「者」字,院刻、金抄、明抄無。
(十六)兩宋本作「盛裹」,湖湘本、《津逮》本訛作「勝衰」。惟「並須盛裹,亦收子訖」,疑應倒作「亦收子訖,並須盛裹」,則「盛裹」指種子貯藏,比較合適。
(十七)院刻、金抄等作「輸」,明抄訛作「輪」。「輸」指就地成批地割賣。
(十八)院刻、金抄等作「培」,明抄訛作「倍」。
「一」「后稷」,不可能指傳說中的后稷這個人,可能指當時流傳著的託名后稷的農書。
「二」王禎《農書‧墾耕》篇:「中原地皆平曠,旱田陸地,一犁必用兩牛、三牛或四牛,以一人執之。」《農桑輯要》卷七引《韓氏直說》:「牛一具,三隻。」各地情況不同,配合二頭以上的牛共挽一犁,叫做「一具牛」。
「三」這個大小畝的比率,是說小畝三百畝,合齊地大畝一百三十五畝。假定以一百方步為一小畝,以二百四十方步為一大畝(《要術》畝法即係以二百四十方步為一畝,從卷五種白楊、種柳各法,可以推知),則小畝三頃,剛合大畝一百二十五畝,未知「三」字是否「二」字之誤?另一種解釋,是小畝一頃,合齊地大畝三十五畝。
「四」「穀資」,指以其地種穀子。
「五」「蓋磨」,亦稱「勞」,是耕後碎土和平土的重要農具,主要作用在保墑。王禎《農書》卷一二「勞」:「今亦名勞曰摩,又名蓋。凡已耕耙欲受種之地,非勞不可。」又卷二《耙勞篇》:「耙有渠疏之義,勞有蓋磨之功。今人呼耙曰渠疏,勞曰蓋磨,皆因其用以名之,所以散去芟,平土壤也。」《要術》本文只稱「勞」,或稱「摩」,無稱「蓋」者。
「六」「切」,密切的意思,以利於保墑。
「七」「旋」,隨即的意思。
「八」正月初,土溫還沒有轉暖。北方此時一般還是冰凍的時候。「未開陽氣上」,指土溫還沒有轉暖時的土面上。
「九」「●」,字書無此字。按《爾雅‧釋宮》:「樴謂之杙。」樴、杙既同義,「●」亦應與「●」同義。《廣韻》「二十四職」:「●,禾●。」字亦作「」。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二《瑜伽師地論》卷三九「●」莊炘注:「麥殼破碎者謂之麥。」則「穀●」當是指穀殼及斷莖殘葉之類。
「一0」「轉」,指再耕。王禎《農書‧墾耕篇》:「初耕曰塌,再耕曰轉。」《要術》卷一《耕田》篇:「初耕欲深,轉地欲淺。」
「一一」「餉」通「晌」。清祁寯藻《馬首農言‧方言》篇:「午謂之晌午,晚謂之後晌。」這是北方通語,指一天內的某段時間,這裏「隨餉」,意即耕過之後就在那時隨即蓋好。
「一二」「微帶下地」,較低下的地。
「一三」《廣雅‧釋詁一》:「造,……始也。」音操,俗以「糙」字借用之。現在河南即稱早麥子為「糙麥」。這裏「糙種」,即指穀子的早熟品種。
「一四」「寒食」,舊時時節名,在清明節前一日或二日。
「一五」「昏」指黃昏。
蔡邕《月令章句》:「日入後漏三刻為昏,日出前漏三刻為明,星辰可見之時也。」
「房」、「心」是二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房宿是「蒼龍」七宿的第四宿,心宿是第五宿。
「中」,代表方位,指正南方。
「候昏房、心中」,是說察候到黃昏時房宿、心宿運行到正南方的那個節候。
心宿、房宿也稱「火星」。
「火星」昏中,在什麼月份?《淮南子‧主術訓》:「大火中,則種黍、菽。」高誘注:「大火,東方蒼龍之宿。四月建巳,中在南方。」
《要術》卷二《黍穄》篇引《尚書考靈曜》:「夏,火星昏中,可以種黍、菽。」小注:「火,東方蒼龍之宿。四月昏,中在南方。」都在四月。
但也有說在五月的,如《尚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即在五月。
《禮記‧月令》孔穎達疏說明《月令》「昏中」或「旦中」的節候和曆法有不同,是因為「昏、明中星,皆大略而言。」
同時地區也有不同。
「一六」「穊」是稠密的意思。
「一七」「報」是快的意思。
《禮記‧少儀》:「毋拔來,毋報往。」鄭玄注:「報,讀為赴疾之赴。拔、赴,皆疾也。」
後人因以「拔來報往」指來往頻數。
「一八」「科定」即定苗。
上文「未蠶」,疑應作「末蠶」。
「一九」鋤穀要先淺,後深,再淺,這裏已明確指出這個原則。
群眾總結的「頭遍間苗要准,二遍扶苗要穩,三遍深鋤要狠」,是值得重視的經驗。
「二0」「並種,耕三遍」,五月初耕,草爛再耕,連種前耕一遍,共三遍。
「二一」「濃」,假借為「膿」,指其乳白狀液汁濃厚如膿。
《釋名‧釋形體》:「膿,醲也,汁醲厚也。」
「醲」即今「濃」字。
《文選》枚乘《七發》:「甘脆肥醲。」
「醲」亦作「膿」。
「濃」、「醲」、「膿」,古可通假。
「二二」「全稠鬧」,指麻苗極為稠密,因而長得細弱,所以要細心地拔去。
「二三」《尚書‧堯典》:「湯湯洪水……浩浩滔天。」
《管子‧山權數》:「湯七年旱。」
《漢書‧食貨志》:「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
「二四」「灼然」,猶言顯然。
「二五」「葵」,見卷三《種葵》篇注釋「一」。
「二六」「蔓菁」即蕪菁。
「二七」這兩個日子的前一天,是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城市裏需要較多的瓜果蔬菜,所以先一日準備好趕節去賣。
南朝梁宗《荊楚歲時記》說「七夕」「人家婦女……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又說:「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佛。」
即所謂「盂蘭盆會」。都是舊俗迷信活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齐民要术-杂说-译文
谋生的方法,如果不做官就务农;如果对农业不熟悉,就会常常贫穷。
比如种庄稼的力气,虽然比不上老农;但规划方面,我自认为和‘后稷’一样。
我所说的方法,将会在后面详细列出。
凡是人家经营田地,必须衡量自己的能力,宁可少种好的,也不要多种差的。
比如一匹牛,总共耕种三顷小亩——按照齐地的大亩,一顷等于三十五亩。
每年换一次地(二),一定不要频繁种植。那些杂田地,就是来年的粮食来源(四)。
想要做好事情,先要使工具锋利。用喜悦的态度使人,让人忘记劳苦。而且需要调整和练习工具,务必使其锋利;喂养牛和牲畜,事情要做到肥壮健康;安抚人心,常常让人感到快乐。
观察地势,干燥和湿润都要适宜,秋收后,先耕种麦地,然后耕种其他土地。务必耕得深而细致,不要贪多。
根据土壤的干湿,随时覆盖土壤。看到别人耕种后,土地露出土块,等待孟春再覆盖,如果冬天缺水(四)雪,连续夏天干旱,只是说秋耕不能播种。
无论耕种多少,都要按照方法及时覆盖。
如果一匹牛,两个月秋耕,可以耕种三顷小亩。经过冬天加料喂养。
到十二月内,就必须准备好农具。
一入正月初,未开阳气上升(八),就再次覆盖已经耕过的土地。
凡是有好有差的田地,就必须施肥。
施肥的方法:凡是人家秋收后,场上所有的秸秆、谷物等,都必须收集到一起。每天在牛脚下铺三寸厚;每天早晨收集堆积起来;再按照之前的方法铺开,经过一夜就堆积起来。计算一个冬天,一匹牛可以踏成三十车肥料。
到十二月、正月之间,就运肥到地里。每亩地分别用五车肥料,总共可以施肥六亩。均匀摊开,耕种,覆盖,不需要翻动。
从地干涸之后,但凡是耕过的地,都要及时覆盖。
等到一段土地全部耕转了,就横着覆盖一遍。正月、二月两个月,再覆盖一遍。
然后看土地适合种植什么粮食:先种黑土地、略微贫瘠的土地,即种植糙米;然后种植高肥力的白土地。白土地,等到寒食节后榆树嫩芽茂盛时播种。依次种植大豆、芝麻等田地。
然后耕种用肥料得到的土地,耕种五、六遍。每耕一遍,覆盖两遍,最后覆盖三遍。还要纵横覆盖。
等到黄昏、心中(一五),播种黍子。
谷物,每亩一升种子,播种得稀稠适中。
等到黍子、粟子的苗还没有和土堆一样高时,就锄一遍。黍子经过五天,再报告锄第二遍。等到蚕还没有老完,再报告锄第三遍。如果没有力气,就停止;如果有余力,在苗秀后再锄第四遍。芝麻、大豆,锄两遍就足够了,也不必过早锄地。谷物,第一遍锄地就要固定(一八),每棵只留两株,不能再留多了。每株相距一尺。
两堆土头要空出来,务必锄得深而细致。第一遍锄地,不要全锄深;第二遍,只求锄深;第三遍,比第二遍浅;第四遍比第三遍更浅。
凡是麦子,五月耕种;经过二十五天,草已经腐烂可以翻耕;一起播种,耕种三遍。
立秋前后,都在十天之内播种。如果耕地三遍,就是三次播种。
下部的两重种子是黑色的,上面的那一层种子是白色的,都是白色的汁液(十),看起来像浓稠的液体,就必须要收割了。只把顶部相接的地方铺开,白色的部分会逐渐变成黑色,这样才是合适的。如果等到顶部全部变黑,下面的一半已经变黑,所有的种子都会掉落。
用肥料种植的黍地,收割了黍子后,就耕种两遍,熟盖,下糠麦。到春天,锄地三遍就足够了。
凡是种植麦子的土地,在五月内耕种一遍,看土壤的干湿再翻耕,耕种三遍就足够了。也可以在秋社后播种。到春天,能锄地两遍最好。
凡是种植麻子的土地,需要耕种五、六遍,覆盖两倍。在夏至前十天播种。也锄地两遍。还必须用心细致地挑选出那些稠密而强壮的,即去除掉。
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这个方法来做,除了虫灾之外,小小的旱灾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为什么?因为覆盖的次数多。而且按时锄地。俗话说:‘锄头三寸,胜似粪肥’,就是这个意思。尧、汤时期的旱涝之年,也不敢保证。尽管如此,这还是常规的做法。古人说:‘耕锄不因水旱而停止劳作,必然获得丰收的收成。’
如果离城郭近,务必多种瓜(十三)、菜、茄子等,既能供自家食用,又有剩余可以出售。比如十亩的土地,明显肥沃的,选择五亩,其中二亩半种葱,二亩半种各种蔬菜;稍微贫瘠的种瓜、萝卜。
这些蔬菜,在二月内,选择肥沃的土地二亩,种植葵(二五)、莴苣。作畦,种植蔓菁(二六),收获种子。到五月、六月,拔掉先熟的各种蔬菜(十五),都需要打包(十六),也收获种子完毕。空出来的土地种植蔓菁、莴苣、萝卜等,根据稀稠锄地。
到七月六日、十四日(二七),如果有车和牛,就全部割掉卖掉;如果没有车和牛,就给别人。然后在地里种植秋菜。
葱,四月种植。萝卜和葵,六月种植。蔓菁,七月种植。芥菜,八月种植。瓜,二月种植;如果打算种四亩瓜,留下四月份种植,并且锄地十遍。蔓菁、芥菜种子,锄地两遍。葵、萝卜,锄地三遍。葱,只需要培土锄地四遍。白豆、小豆,同时种植,一起成熟,可以避免摘角。只要能按照这个方法,就不会有差错。
《要术》卷三另有《杂说》篇,这个放在卷前的‘杂说’,不是贾思勰原作,已被研究《要术》的人所公认。
明抄作‘二易’,不通,误;据此金抄、黄校、张校、湖湘本等作‘一易’。
黄校、张校、明抄作‘示’,误;湖湘本、《津逮》本作‘凡’,是后人更改的;只有金抄作‘禾’,指‘五谷’的通名,可能是‘亦’字。‘亦’是‘但’、‘只要’的意思,下文‘亦刈黍了’,即作此解。
黄校、明抄作‘冰’,误;据此金抄作‘水’。
明抄、湖湘本等作‘一’,金抄、黄校作‘亦’。‘一’字较胜。
黄校、张校、明抄作‘要’,据此金抄、湖湘本作‘更’。
(七)《要术》中所有的‘尺’字,黄校、张校、明抄都写作‘赤’(明抄有个别例外),金抄都写作‘尺’。古代‘赤’与‘尺’相通,但现在已经不通行,且院刻也作‘尺’,因此这里统一采用‘尺’字。
(八)金抄、张校、黄校刘录及明抄等都写作‘较浅’;黄校陆录作‘较浅于第三遍’,不对。
(九)明抄、湖湘本作‘三’,这里根据金抄作‘二’,《辑要》引用也作‘二’。
(十)金抄作‘●’,明抄作‘汗’,都误写;这里从黄校、张校、湖湘本等作‘汁’。《辑要》引用作‘皆有白汁满如浓’。
(十一)各本都误写为‘子’,只有金抄作‘了’,是唯一正确的字。
(十二)各本都写作‘糠’,怀疑是‘穬’的误写。穬麦即裸大麦,也称为元麦。
(十三)本段内四个‘瓜’字,金抄、明抄都写作‘众’(院刻残页剩下后两个瓜字,也写作‘众’),明清刻本都写作‘瓜’,黄校、张校未校出,可能也写作‘瓜’。按‘众’即‘菰’字,是茭白,也许本篇作者习惯上写‘瓜’为‘众’,就像‘果’写作‘’。但在这里容易造成混淆,这里统一改为‘瓜’。
(十四)明抄、湖湘本、《津逮》本作‘邵平’,但明抄‘邵’字不像明抄抄写者同一人的写体,怀疑原本是空白而由后人据明刻本添补;湖湘本则眉上刻有校语说:‘似邵平者’,恐误;金抄、黄校、张校作‘校平’。按邵平以种瓜著称(见卷二《种瓜》篇),但史籍并无种萝卜记载,湖湘本校语已怀疑其误。‘校’通‘较’,如果将‘似’字改为‘以’字,那么‘以较平者种瓜、萝卜’差可解释,但‘平’如果指的是其余五亩比较平常的地或比较平坦的地,那么词义仍有不周。这是一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十五)黄校、湖湘本等有‘者’字,院刻、金抄、明抄没有。
(十六)两宋本作‘盛裹’,湖湘本、《津逮》本误作‘胜衰’。但‘并须盛裹,亦收子讫’,怀疑应倒作‘亦收子讫,并须盛裹’,那么‘盛裹’指种子贮藏,比较合适。
(十七)院刻、金抄等作‘输’,明抄误作‘轮’。‘输’指就地成批地售卖。
(十八)院刻、金抄等作‘培’,明抄误作‘倍’。
‘一’‘后稷’,不可能指传说中的后稷这个人,可能指当时流传的托名后稷的农书。
‘二’王禎《农书·垦耕》篇:‘中原地皆平旷,旱田陆地,一犁必用两牛、三牛或四牛,以一人执之。’《农桑辑要》卷七引用《韩氏直说》:‘牛一具,三只。’各地情况不同,配合两头以上的牛共挽一犁,叫做‘一具牛’。
‘三’这个大小亩的比率,是说小亩三百亩,合齐地大亩一百三十五亩。假定以一百方步为一小亩,以二百四十方步为一大亩(《要术》亩法即是以二百四十方步为一亩,从卷五种白杨、种柳各法,可以推知),那么小亩三顷,刚好合大亩一百二十五亩,不知道‘三’字是否‘二’字之误?另一种解释,是小亩一顷,合齐地大亩三十五亩。
‘四’‘穀资’,指以其地种谷子。
‘五’‘盖磨’,也称‘劳’,是耕后碎土和平土的重要农具,主要作用在保墒。王禎《农书》卷一二‘劳’:‘今亦名劳曰摩,又名盖。凡已耕耙欲受种之地,非劳不可。’又卷二《耙劳篇》:‘耙有渠疏之义,劳有盖磨之功。今人呼耙曰渠疏,劳曰盖磨,皆因其用以名之,所以散糠去杂草,平土壤也。’《要术》本文只称‘劳’,或称‘摩’,不称‘盖’。
‘六’‘切’,密切的意思,以利于保墒。
‘七’‘旋’,立即的意思。
‘八’正月初,土温还没有转暖。北方这个时候一般还是冰冻的时候。‘未开阳气上’,指土温还没有转暖时的土面上。
‘九’‘●’,字书没有这个字。按《尔雅·释宫》:‘樴谓之杙。’樴、杙既同义,‘●’也应与‘●’同义。《广韵》‘二十四职’:‘●,禾●。’字也作‘’。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二《瑜伽师地论》卷三九‘’庄炘注:‘麦壳破碎者谓之麦。’那么‘穀●’当是指穀壳及断茎残叶之类。
‘一0’‘转’,指再耕。王禎《农书·垦耕篇》:‘初耕曰塌,再耕曰转。’《要术》卷一《耕田》篇:‘初耕欲深,转地欲浅。’
‘一一’‘餉’通‘晌’。清祁寯藻《马首农言·方言》篇:‘午谓之晌午,晚谓之后晌。’这是北方通语,指一天内的某段时间,这里‘随餉’,即耕过之后就在那时立即盖好。
‘一二’‘微带下地’,较低下的地。
‘一三’《广雅·释诂一》:‘造,……始也。’音操,俗以‘糙’字借用之。现在河南即称早麦子为‘糙麦’。这里‘糙种’,即指谷子的早熟品种。
‘一四’‘寒食’,旧时节日名,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
一五「昏」指的是黄昏时刻。蔡邕在《月令章句》中解释说:太阳落山后漏刻三刻为黄昏,太阳升起前漏刻三刻为黎明,这个时候可以看见星辰。‘房’和‘心’是两个星宿的名字,属于二十八宿之一。房宿是苍龙七宿中的第四宿,心宿是第五宿。‘中’代表方位,指的是正南方。‘候昏房、心中’是指观察房宿和心宿在黄昏时运行到正南方的那个时节。心宿和房宿也被称为‘火星’。‘火星’在黄昏时位于正南方,是在什么月份呢?《淮南子·主术训》中提到:‘大火中,则种黍、菽。’高诱注释说:‘大火’是东方苍龙之宿。四月建巳,中在南方。’《要术》卷二《黍穄》篇引用《尚书考灵曜》说:‘夏,火星昏中,可以种黍、菽。’注释说:‘火’是东方苍龙之宿。四月昏,中在南方。’这些都提到是在四月。但也有说法是在五月,如《尚书·尧典》中提到:‘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即在五月。《礼记·月令》中孔颖达注释说明《月令》中的‘昏中’或‘旦中’的时节和历法有所不同,是因为‘昏、明中星,皆大略而言。’同时,地区也有所不同。
一六‘穊’的意思是稠密。
一七‘报’的意思是快的意思。《礼记·少仪》中说:‘毋拔来,毋报往。’郑玄注释说:‘报’读为‘赴疾之赴’。‘拔’、‘赴’都是快的意思。’后人因此用‘拔来报往’来指频繁的往来。
一八‘科定’就是定苗。上文中的‘未蠶’,疑应为‘末蠶’。
一九锄禾要先浅后深再浅,这里已经明确指出了这个原则。群众总结的‘头遍间苗要准,二遍扶苗要稳,三遍深锄要狠’,是值得重视的经验。
二0‘并种,耕三遍’,五月初耕,草烂再耕,连种前耕一遍,共三遍。
二一‘濃’,借用了‘膿’的意思,指的是乳白色的液体浓稠得像脓。《释名·释形体》中说:‘膿,醲也,汁醲厚也。’‘醲’就是现在的‘浓’字。《文选》中枚乘的《七发》说:‘甘脆肥醲。’‘醲’也写作‘膿’。‘浓’、‘醲’、‘膿’,古时候可以通假。
二二‘全稠鬧’,指的是麻苗非常稠密,因此长得细弱,所以要细心地拔去。
二三《尚书·尧典》中说:‘滔滔洪水……浩浩滔天。’《管子·山权数》中说:‘汤七年旱。’《汉书·食货志》中说:‘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
二四‘灼然’,就是明显、显然的意思。
二五‘葵’,见卷三《种葵》篇的注释‘一’。
二六‘蔓菁’就是芜菁。
二七这两个日子的前一天,是七月初七的‘乞巧节’和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城市里需要较多的瓜果蔬菜,所以前一天准备好赶节去卖。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说‘七夕’‘人家妇女……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又说‘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即所谓的‘盂兰盆会’。这些都是旧时的迷信活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齐民要术-杂说-注解
治生之道:指谋生的方法或途径。
不仕則农:不从事官职工作就从事农业。
田疇:田地。
匱乏:贫穷,缺乏。
稼穡:种植和收获。
后稷:传说中的农业之神,这里可能指代农业。
条列:依次列出。
营田:耕种田地。
牛:用于耕作的牛。
小畝:古代计量田地面积的单位。
易:换,指轮换种植。
穀资:粮食储备。
器:工具。
牛畜:牛和其他牲畜。
地势:土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禾:谷物。
蓋磨:耕作后碎土和平土的农具,用于保墑。
切:密切的意思,这里指紧密。
旋:立即的意思。
阳气:阳气,指春季的温暖气息。
糞:粪便,这里指用作肥料的粪便。
穰:谷物收割后剩下的秸秆。
谷:谷物。
踏:踩踏。
餉:指一段时间,这里指耕作后立即。
黑地:土壤肥沃的土地。
微帶下地:指较低的地势。
糙种:粗糙的种子。
寒食:古代节日,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
昏房:黄昏时分。
心中:中心位置。
稀穊:稀疏和密集。
报:报告。
秀:谷物抽穗。
科:谷物丛生的一簇。
壠:田地。
刈:割取。
糠:谷物的壳。
校平:可能是‘校’通‘较’的误写,‘较平’意为比较平坦。
葵:植物名,见卷三《種葵》篇注釋。
蔓菁:即芜菁,一种植物,可以食用。
萵苣:一种蔬菜。
抽拔:挑选。
稠鬣:茂密。
輸:运输、输出的意思。
培:培养、培育的意思。
角:豆角。
灼然:明显。
芥:一种蔬菜。
瓜:一种植物,果实可食用。
芥子:芥菜的种子。
白豆:一种豆类。
小豆:一种豆类。
万不失一:绝对不会出错。
尺:古代长度单位,一尺相当于现在的约三分之一米。
赤:古代与‘尺’通用的字,指长度单位,但现代已不常用。
較淺:比较浅的意思,用于描述深度或程度。
三:数字三,表示数量或顺序。
二:数字二,表示数量或顺序。
汗:液体滴落的样子,这里指书中的文字模糊不清。
汁:液体的意思,这里指书中的文字。
子:古代的量词,用于某些事物。
穬:一种大麦,也称为裸大麦或元麦。
眾:多,众的意思,这里指多个。
邵平:古代以种瓜著称的人。
者:表示某个人或事物的指示代词。
盛裹:盛装、包裹的意思。
一具牛:指一头牛,古代以牛拉犁耕作。
穀資:指种植谷物。
未開陽氣上:指春天土温未转暖时的状态。
穀●:指谷物的外壳和断茎残叶。
轉:再次耕作的意思。
糙種:指早熟品种的谷物。
昏:指黃昏時刻,根据《月令章句》,日入後漏三刻为昏,即太阳落山后三刻钟的时间。
房:房宿,是二十八宿之一,为苍龙七宿的第四宿,代表东方苍龙的一部分。
心:心宿,是二十八宿之一,为苍龙七宿的第五宿,代表东方苍龙的一部分。
中:代表方位,指正南方。
火星:心宿和房宿的别称,古代称它们为火星。
大火:指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火星,古代用来指示农时的重要星宿。
穊:稠密的意思。
報:快的意思,古文中常用来表示迅速。
科定:定苗,指确定种植的苗株。
鋤穀:锄地的意思,指耕作过程中的锄草工作。
濃:假借为‘膿’,指乳白状液汁濃厚如膿。
全稠鬧:指麻苗非常稠密,因此长得细弱。
乞巧節: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为七夕节。
中元節: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为盂兰盆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齐民要术-杂说-评注
「一五」中的「昏」字,指的是黄昏时分,这一时刻在古代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日与夜交替的时刻,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阴阳的转换。蔡邕在《月令章句》中对这一时刻的描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观察,也反映了古人对时间节律的尊重。
「房」、「心」二星宿作为二十八宿之一,分别代表着「苍龙」七宿的第四和第五宿,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与季节的更替密切相关。文中提到的「候昏房、心中」,是指观测到这两颗星宿运行到正南方的那一特定时刻,这一时刻标志着季节的转换。
「火星」昏中,指的是火星在黄昏时位于正南方,这一天文现象在古代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淮南子》和《尚書考靈曜》中的记载,表明古人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农事活动,例如在四月或五月火星昏中时,适宜种植黍、菽等作物。
「一六」中的「穊」字,表示稠密的意思,这里的描述可能是在讲述某种植物生长的状态,或是某种现象的密集程度。
「一七」中的「報」字,在这里被解释为快的意思,引申为频繁。这一表达方式体现了古人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总结,通过简单的字词传达出复杂的生活现象。
「一八」中的「科定」指的是定苗,即确定作物种植的位置。这里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中,农民对农业生产细节的关注和经验积累。
「一九」中的描述,说明了锄谷时的操作原则,即先浅后深再浅,这一经验总结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0」中的「並種,耕三遍」说明了耕作的具体步骤,即五月初耕,草烂再耕,连种前耕一遍,共三遍,这一流程体现了古人对农业生产规律的深刻理解。
「二一」中的「濃」字,通过假借为「膿」来指代乳白色的液汁,这种用法体现了古人对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
「二二」中的「全稠鬧」形容麻苗极其稠密,生长细弱,需要细心拔除,这一描述反映了古人对农业生产的细致管理。
「二三」中的引用,展示了古代文献中对自然灾害的记载,如洪水和旱灾,这些记载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
「二四」中的「灼然」表示显然,这一表达方式强调了某种现象或结论的明显性。
「二五」中的「葵」字,在《種葵》篇中有所解释,这里可能是在提及葵这种作物的种植。
「二六」中的「蔓菁」即芜菁,这是一种古代常见的蔬菜,其种植和食用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七」中的描述,提到了与节日相关的准备活动,如七夕和七月十五,这些活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