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任脉-任脉

作者: 钱乙(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医学家、脉学家。他对《奇经八脉考》的编纂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书中总结了脉学中的奇经八脉理论。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奇经八脉考》是唐代医学家钱乙编纂的关于脉学的经典之一。书中深入探讨了脉诊中的“奇经八脉”理论,分析了八条经脉在体内的流向和作用,指出了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八脉的精确描述,书中为后代的脉学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强调通过脉诊来揭示体内的病变,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此书在中医学和脉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任脉-任脉-原文

任为阴脉之海,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在两阴之间)上行而外出,循曲骨,(横骨上毛际陷中)上毛际,至中极,(脐下四寸,膀胱之募)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脐下三寸,小肠之募,三阴任脉之会)历石门(即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三焦募也)气海,(脐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脐下一寸,当膀胱上口,三焦之募)循神阙、(脐中央)水分,(脐上一寸,当小肠上口)会足太阴于下脘。(脐上二寸,当胃下口)历建里,(脐上三寸)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脐上四寸,胃之募也)上上脘、(脐上五寸)巨阙、(鸠尾下一寸,心之募也)鸠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中间)玉堂、(紫宫下一寸六分)紫宫、(华盖下一寸六分)华盖、(璇玑下一寸)璇玑,(天突下一寸)

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天突在结喉下四寸宛宛中,廉泉在结喉上,舌下,中央)

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唇下陷中)

环唇上,至下交,复出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二穴)凡二十七穴。

难经、甲乙经,并无循面以下之说。

任脉之别络,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

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

灵枢经曰∶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

其侧动脉人迎,足阳明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任脉-任脉-译文

任脉被称为阴脉之海,它的脉起始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处。(位于两阴之间)向上行并且向外延伸,沿着曲骨,(横骨上毛际的凹陷中)上行至毛际,到达中极,(位于脐下四寸,是膀胱的募穴)与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三经并行于腹部,沿着关元,(位于脐下三寸,是小肠的募穴,也是三阴任脉的交汇点)经过石门(即丹田,又称命门,位于脐下二寸,是三焦的募穴)和气海,(位于脐下一寸半,是男子生气之海)与足少阳、冲脉在阴交处交汇。(位于脐下一寸,正当膀胱上口,是三焦的募穴)沿着神阙,(位于脐中央)水分,(位于脐上一寸,正当小肠上口)与足太阴在章门处交汇。(位于脐上二寸,正当胃的下口)经过建里,(位于脐上三寸)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在中脘交汇。(位于脐上四寸,是胃的募穴)向上至上脘,(位于脐上五寸)巨阙,(位于鸠尾下一寸,是心的募穴)鸠尾,(位于蔽骨下五分)中庭,(位于膻中下一寸六分,是凹陷处)膻中,(位于玉堂下一寸六分,位于两乳中间)玉堂,(位于紫宫下一寸六分)紫宫,(位于华盖下一寸六分)华盖,(位于璇玑下一寸)璇玑,(位于天突下一寸)向上至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天突位于结喉下四寸的凹陷中,廉泉位于结喉上,舌下,中央)向上至颐,沿着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交汇。(位于唇下的凹陷中)环绕唇上,至下交,再次分出,沿着面部,连接两眼下的中央,至承泣穴结束。(位于目下七分,直对瞳子凹陷中,有两个穴位)总共二十七个穴位。难经和甲乙经中,并没有提到循面以下的说法。

任脉的别络,称为尾翳。向下至鸠尾,散布于腹部。实证时会导致腹部皮肤疼痛,虚证时则会有瘙痒和搔痒的感觉。

灵枢经中说:缺盆之中有任脉,称为天突。其侧面的动脉是人迎,属于足阳明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任脉-任脉-注解

阴脉之海:指任脉,在中医理论中,任脉是人体十二正经之一,与督脉相配合,共同调节全身的阴阳平衡,任脉被称为阴脉之海。

中极:穴位名,位于人体腹部,当脐下四寸,是膀胱的募穴,也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

少腹之内:指人体下腹部,即小腹。

会阴之分:会阴是人体阴部的一个区域,此处指任脉起始的部位。

曲骨:穴位名,位于横骨上毛际陷中,是任脉上的穴位。

关元:穴位名,位于脐下三寸,是小肠的募穴,也是三阴任脉之会。

石门:穴位名,位于脐下二寸,是三焦的募穴,也称为丹田或命门。

气海:穴位名,位于脐下一寸半,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是任脉上的穴位。

阴交:穴位名,位于脐下一寸,是膀胱上口,三焦之募。

神阙:穴位名,位于脐中央,是人体的重要穴位。

水分:穴位名,位于脐上一寸,当小肠上口。

下脘:穴位名,位于脐上二寸,当胃下口。

建里:穴位名,位于脐上三寸。

中脘:穴位名,位于脐上四寸,是胃的募穴。

上脘:穴位名,位于脐上五寸。

巨阙:穴位名,位于鸠尾下一寸,是心之募穴。

鸠尾:穴位名,位于蔽骨下五分。

中庭:穴位名,位于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膻中:穴位名,位于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中间。

玉堂:穴位名,位于紫宫下一寸六分。

紫宫:穴位名,位于华盖下一寸六分。

华盖:穴位名,位于璇玑下一寸。

璇玑:穴位名,位于天突下一寸。

天突:穴位名,位于结喉下四寸宛宛中。

廉泉:穴位名,位于结喉上,舌下,中央。

颐:面部区域,指面颊。

承浆:穴位名,位于唇下陷中。

下交:穴位名,位于唇下陷中。

难经: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秦越人所著。

甲乙经: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为《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

缺盆:穴位名,位于颈部,锁骨上窝处。

人迎:穴位名,位于颈部,喉结旁。

足阳明:经络名,与胃相连,是十二经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任脉-任脉-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任脉的走向和穴位分布,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经络和穴位的深刻认识。

‘任为阴脉之海’开篇即点明了任脉在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地位,阴脉之海意味着任脉汇聚了阴经的气血,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详细描述了任脉的起始点,即人体下腹部的重要区域,说明了任脉与人体生殖系统的密切关系。

‘上行而外出,循曲骨’描绘了任脉的走向,由下腹部向上延伸,并经过曲骨这一重要穴位,体现了任脉对人体内脏的调节作用。

‘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说明了任脉与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三阴经并行于腹部,共同调节腹部器官的功能。

‘循关元,历石门,气海’等句子,详细列举了任脉上的一系列穴位,如关元、石门、气海等,这些穴位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描述了任脉与足少阳、冲脉的交汇点,进一步说明了任脉在人体经络网络中的复杂性。

‘循神阙、水分,会足太阴于下脘’等句子,继续描述了任脉的走向和穴位分布,体现了任脉对人体上、中、下三焦的调节作用。

‘上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等句子,列举了任脉上的一系列穴位,这些穴位与人体内脏、器官的对应关系密切。

‘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描述了任脉上喉咙的位置,以及与天突、廉泉穴的交汇,进一步说明了任脉与人体呼吸系统的联系。

‘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等句子,描述了任脉上颐的位置,以及与手足阳明、督脉的交汇,体现了任脉在人体经络网络中的复杂性。

‘环唇上,至下交,复出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描述了任脉在面部和眼部的分布,说明了任脉与面部、眼部健康的关系。

‘凡二十七穴’总结了任脉上的穴位数量,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经络和穴位研究的精细程度。

‘难经、甲乙经,并无循面以下之说’说明了古代医学文献中对于任脉循面以下部分的记载较少,反映了当时医学知识的局限性。

‘任脉之别络,名曰尾翳’介绍了任脉的别络,即尾翳,说明了任脉在人体经络网络中的分支和联系。

‘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描述了任脉异常时可能出现的症状,体现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灵枢经曰∶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引用了《灵枢经》中的内容,进一步说明了任脉在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其侧动脉人迎,足阳明也’描述了任脉侧面的动脉与人迎、足阳明经的关系,进一步丰富了任脉的生理学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任脉-任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8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