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针法-七十七难

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针法-七十七难-原文

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针法-七十七难-译文

说:经典上提到,上等的医生治疗还没有发病的病,中等的医生治疗已经发病的病,这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说:所说的治疗还没有发病的病,是指看到肝脏有病,就能知道肝脏的病会传给脾脏,所以先要增强脾脏的功能,不让它受到肝脏病邪的影响,所以称之为治疗还没有发病的病。中等的医生,看到肝脏有病,却不知道疾病会相互传递,只是专心治疗肝脏,所以称之为治疗已经发病的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针法-七十七难-注解

经言:经言指的是古代经典中的言论,这里可能指的是《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

上工:在中医理论中,上工指的是医术高超的医生,这里的‘上工’是指医术高明的人。

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的一种预防思想,即在疾病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肝:中医理论中的五脏之一,肝主疏泄,调节情志,与人的情绪、视力、筋骨等功能有关。

脾:中医理论中的五脏之一,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吸收和血液生成。

传:在中医理论中,‘传’指的是疾病在体内从一脏传至另一脏的过程。

实其脾气:实其脾气是指通过调养脾气,增强脾的功能,防止疾病从肝传至脾。

中工:中工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医术一般的人。

治已病:治已病指的是在疾病已经发生之后才进行治疗,与‘治未病’相对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针法-七十七难-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篇章。首先,从文中的‘经言’二字可以看出,此段文字是对经典医学理论的一种阐述和解读。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这句话是整段文字的核心。‘上工’和‘中工’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医术水平。‘上工’指的是医术高超的医生,而‘中工’则是指医术一般的医生。

‘治未病’这一概念体现了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疾病的产生往往不是突然的,而是由多种因素逐渐积累而成。因此,‘治未病’的目的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这句话揭示了中医的‘五行学说’。在五行学说中,肝属木,脾属土,木能生土,因此肝的疾病可以通过影响脾的功能来表现出来。‘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这句话则是对‘治未病’的具体实施方法。通过增强脾的功能,可以防止肝的邪气侵袭脾,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这句话则指出了中工医术的局限性。中工医术的医生只能看到疾病的表面症状,而无法看到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只能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即‘治已病’。

这段古文不仅体现了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也反映了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还要考虑病因,从整体上进行调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的对比,强调了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中医的整体观和动态观。这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医、学习中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针法-七十七难》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86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