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脏腑-四十二难-原文
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
然: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
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
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一(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
咽门重(十)十二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
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
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脏腑-四十二难-译文
问:人的肠胃长短,能容纳多少水谷,分别是多少?
答:胃的体积大约是一尺五寸见方,直径五寸,长度二尺六寸,横着弯曲,可以容纳水谷三斗五升,其中通常留下二斗谷和一斗五升水。
小肠的体积大约是二寸半见方,直径八分,长度三丈二尺,可以容纳谷二斗四升,水和六升三合,其中水占大半。
回肠的体积大约是四寸见方,直径一寸半,长度二丈一尺,可以容纳谷一斗,水和七升半。
广肠的体积大约是八寸见方,直径二寸半,长度二尺八寸,可以容纳谷九升三合,占八分合之一。
所以肠胃总长度五丈八尺四寸,总共可以容纳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占八分合之一。
这就是肠胃的长度和容纳水谷的数量。
肝脏重四斤四两,左有三叶,右有四叶,总共七叶,主要负责储存魂。
心脏重十二两,中间有七个孔和三根毛,可以储存精汁三合,主要负责储存神。
脾脏重二斤三两,扁平宽广三寸,长度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要负责包裹血液,温暖五脏,储存意。
肺脏重三斤三两,有六叶两个耳,总共八叶,主要负责储存魄。
肾脏有两个,重一斤一两,主要负责储存志。
胆位于肝脏的短叶之间,重三两三铢,可以储存精汁三合。
胃重二斤一两,形状曲折,长度二尺六寸,宽度一尺五寸,直径五寸,可以储存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度三丈二尺,宽度二寸半,直径八分,左边的回肠有十六个曲折,可以储存谷二斗四升,水和六升三合,其中水占大半。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度二丈一尺,宽度四寸,直径一寸,在肚脐右侧有十六个曲折,可以储存谷一斗,水和七升半。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向宽度九寸,可以储存尿九升九合。
嘴巴宽度二寸半,嘴唇到牙齿长度九分,牙齿后面到会厌的深度三寸半,大约可以容纳五合。
舌头重十两,长度七寸,宽度二寸半。
咽门重十二两,宽度二寸半,到胃的长度一尺六寸。
喉咙重十二两,宽度二寸,长度一尺二寸,有九个节。
肛门重十二两,宽度八寸,直径二寸大半,长度二尺八寸,可以储存谷九升三合,占八分合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脏腑-四十二难-注解
肠胃:指人体消化系统中的胃和小肠、大肠等部分,是食物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
水谷:指食物,水指饮料,谷指谷物等食物。
胃:人体消化系统中的第一个消化器官,负责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
小肠:人体消化系统中负责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回肠:小肠的末端部分,负责进一步吸收营养。
广肠:大肠的起始部分,也称为盲肠。
肝: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负责代谢、解毒、储存血液等功能。
魂:古代哲学中指人的精神、意识。
心:人体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血液循环和心跳。
神:古代哲学中指人的精神、意识。
脾:人体消化系统中负责消化和吸收营养的器官,也参与血液的生成。
意:古代哲学中指人的意志、思考。
肺: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负责气体交换。
魄:古代哲学中指人的生命力、精神。
肾:人体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负责排泄废物和调节电解质平衡。
志:古代哲学中指人的意志、志向。
胆:人体消化系统中负责储存和分泌胆汁的器官。
精汁:古代医学中指人体内的精华物质。
纡曲屈伸:形容胃的形状,即曲折弯曲。
咽门:指喉咙的入口处。
喉咙:人体呼吸和发声的器官。
肛门:人体排泄废物的出口。
溺:指尿液,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指代尿液。
口:人体进食的器官。
唇:口周围的肌肉组织,用于闭合口腔。
齿:口腔中的牙齿,用于咀嚼食物。
会厌:位于喉部的一个软骨结构,有助于食物和空气的分离。
舌:口腔中的器官,用于味觉和发音。
咽:食物和液体从口腔到胃的通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脏腑-四十二难-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的经典之一。文中详细描述了人体内部器官的尺寸、重量和功能,展现了古人对人体结构的深刻认识。
首先,文中对肠胃的描述尤为详细。从胃的形状、大小、容积,到小肠、回肠、广肠的尺寸和容纳的水谷量,都进行了精确的描述。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人体消化系统的了解,也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实践基础。
接着,文中对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等内脏器官的重量、形状、叶数和功能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对人体器官的认识,也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等器官的描述,不仅包括其重量、形状、容积,还涉及了其功能。如胆主盛精汁,胃主受水谷,小肠主受谷,大肠主盛谷等。这些描述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理解,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文中对口腔、舌、咽门、喉咙、肛门等器官的描述,也体现了古人对人体消化和呼吸系统的关注。这些描述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对人体结构的认识,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医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体来看,这段古文展现了古人对人体结构的全面认识,不仅包括器官的尺寸、重量和形状,还包括其功能。这种对人体结构的深入研究,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段古文也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实践特点,即注重观察、实证和总结。这种实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