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脏腑-四十三难-原文
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
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脏腑-四十三难-译文
问:人如果不吃不动,七天就会死去,这是为什么?
答:人的胃中应该留下两斗谷物和一斗五升水。所以正常的人每天去厕所两次,每次排泄二升半,一天总共排泄五升,七天就是三斗五升,水和谷物的津液就都消耗完了。所以正常的人如果不吃不动七天就会死去,因为水和谷物的津液都已经耗尽,人就会死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脏腑-四十三难-注解
不食饮:不进食不饮水,指停止饮食。
七日:指七天,古代认为人七天不进食饮水就会死亡。
死者:指死亡的人。
胃中:指胃部。
留谷:指胃中应保留的食物。
二斗:古代容量单位,一斗约为十升,二斗即二十升。
水:指饮用水。
一斗五升:一斗为十升,一斗五升即十五升。
故:因此,所以。
平人:指身体健康、状态正常的人。
日再至圊:圊,同‘圊圊’,古时指厕所。日再至圊,指一天去两次厕所。
一行二升半:一行,指一次排泄。二升半,即二十升的一半,即十升。
一日中五升:一天中总共排泄五升水。
七日五七三斗五升:七天内总共排泄三斗五升水,即三十五升。
水谷尽矣:水和食物都已经耗尽。
水谷津液俱尽:水和食物中的津液都已经耗尽。
即死矣:就会死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脏腑-四十三难-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体现了中医学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深刻理解。
首句‘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提出了一个关于生命维持的基本问题,即人体在停止进食饮水后能够存活的时间。
接下来的回答‘然:人胃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揭示了人体对于食物和水分的基本需求,以及它们在维持生命中的重要性。
‘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这一句说明了正常人在一天之内通过排泄排出的食物和水分的量,即每天大约排出五升。
‘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通过计算,得出了一个人在停止进食饮水后大约七天左右,体内的食物和水分将会耗尽。
‘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这句话总结了前面的分析,强调了水谷津液对于生命维持的关键作用,没有它们,生命就无法继续。
这段古文不仅从生理角度解释了生命维持的原理,也蕴含了中医学对于生命和健康的哲学思考,即生命依赖于自然界的物质基础。
此外,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生命周期的认识,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人的生命活动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体生理和生命维持的基本原理,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智慧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