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脏腑-三十五难-原文
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
然:经言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
又诸腑皆阳也,清净之处。
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
然:诸腑者,谓是非也。
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
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胆者,肝之腑;胃者,脾之腑;膀胱者,肾之腑。
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
下焦之所治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脏腑-三十五难-译文
说:五脏各自有对应的腑,它们都相互靠近,但心和肺却远离大肠和小肠,这是为什么?
回答说:经典中提到心主血脉,肺主卫气,它们负责通行阳气,所以位置在上;而大肠和小肠则负责传递阴气向下,所以位置在下。这就是它们相隔较远的原因。另外,所有的腑都是阳性的,是干净的地方。
现在大肠、小肠、胃和膀胱都接受不干净的东西,这是什么意思?
回答说:所谓的腑,是指这些器官的功能。经典中说:小肠是接受和储存食物的腑;大肠是传递和排泄食物残渣的腑;胆是净化血液的腑;胃是接受食物的腑;膀胱是储存体液的腑。一个腑不可能有两个名称,所以可以知道这些说法是不对的。小肠是心的腑;大肠是肺的腑;胆是肝的腑;胃是脾的腑;膀胱是肾的腑。小肠被称为赤肠,大肠被称为白肠,胆被称为青肠,胃被称为黄肠,膀胱被称为黑肠。这些都是下焦(即身体下半部分)所管辖的器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脏腑-三十五难-注解
五脏:指人体内的心、肝、脾、肺、肾五个主要的内脏器官,它们分别对应着五种不同的生理功能。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它们与五脏相对应,负责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
心营:心营指心脏的功能活动,包括血液的生成和循环。
肺卫:肺卫指肺的功能活动,包括呼吸和防御功能。
阳气:指人体内的热能和生命活力,与阴气相对。
阴气:指人体内的寒凉和物质基础,与阳气相对。
大肠:指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大肠,主要负责水分的吸收和食物残渣的排泄。
小肠:指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小肠,主要负责营养物质的吸收。
胃:指人体消化系统中的胃,主要负责食物的初步消化。
膀胱:指人体泌尿系统中的膀胱,主要负责储存和排泄尿液。
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小肠被认为是接受并储存食物的器官。
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大肠被认为是传输和排泄食物残渣的器官。
胆:指人体消化系统中的胆,主要储存和分泌胆汁,帮助消化。
胃者,水谷之腑也:胃被认为是接受和消化水谷(食物和饮料)的器官。
膀胱者,津液之腑也:膀胱被认为是储存和排泄津液(体液)的器官。
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这是古代对脏腑颜色的一种描述,认为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的颜色,反映了它们的生理特性。
下焦:指人体下部的部位,包括小肠、大肠、膀胱等器官所在的位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脏腑-三十五难-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篇章。作者通过对比五脏与六腑的位置关系,探讨了脏腑之间的功能差异及其生理意义。
首句‘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提出了一个疑问,即为什么心、肺与其他脏腑相比,距离大肠、小肠较远。作者对此的解释是,心、肺主管阳气的通行,因此位于上;而大肠、小肠则负责阴气的传输,位于下。这种位置差异体现了中医对阴阳平衡的重视。
接着,作者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这里作者指出大肠、小肠、胃与膀胱这些脏腑与‘不净’相关,即它们与排泄物、消化物等不洁净物质有关。作者对此的解释是,这些脏腑的功能决定了它们需要处理这些不洁净物质,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在‘然:诸腑者,谓是非也。’这一句中,作者对六腑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六腑并非如传统所认为的那样,都是纯粹阳性的清净之腑。相反,六腑各自有其特定的功能,并与五脏相对应。例如,小肠与心相对应,大肠与肺相对应,胆与肝相对应,胃与脾相对应,膀胱与肾相对应。
作者进一步解释了六腑的名称及其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关系。他将小肠称为赤肠,大肠称为白肠,胆称为青肠,胃称为黄肠,膀胱称为黑肠,并指出这些名称与下焦的功能有关。这种对脏腑名称和功能的重新解释,体现了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比脏腑的位置、功能及其与阴阳五行的关系,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不仅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理机制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中医理论中注重整体观和动态平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