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十四难-原文
曰:脉有损、至,何谓也?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
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
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
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损之法奈何?
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
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其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
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
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
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十四难-译文
问:脉搏有损和至的区别是什么?
答:至的脉搏,一呼一吸脉搏跳动一次叫作平脉,跳动三次叫作离经,跳动四次叫作夺精,跳动五次叫作死,跳动六次叫作命绝。这就是至的脉搏。什么是损?一呼一吸脉搏跳动一次叫作离经,再呼一吸脉搏跳动一次叫作夺精,三呼一吸脉搏跳动一次叫作死,四呼一吸脉搏跳动一次叫作命绝。这就是损的脉搏。至的脉搏是从下往上跳动的,损的脉搏是从上往下跳动的。
问:损脉引起的疾病是怎样的?
答:一损会损伤皮肤毛发,皮肤会聚在一起毛发会脱落;二损会损伤血脉,血脉虚弱,不能滋养五脏六腑;三损会损伤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滋养肌肉;四损会损伤筋骨,筋骨松弛,不能自我收持;五损会损伤骨骼,骨骼软弱,不能从床上起身。相反的情况,就是至脉的疾病。从上往下的是,骨骼软弱不能从床上起身的人会死;从下往上的,皮肤聚在一起毛发脱落的人会死。
问:治疗损脉的方法是怎样的?
答:损伤了肺,就要补气;损伤了心,就要调和营卫;损伤了脾,就要调和饮食,适应寒温;损伤了肝,就要缓和其中;损伤了肾,就要补精,这就是治疗损脉的方法。
问:脉搏跳动一呼一吸两次,一吸一呼两次;一呼一吸三次,一吸一呼三次;一呼一吸四次,一吸一呼四次;一呼一吸五次,一吸一呼五次;一呼一吸六次,一吸一呼六次;一呼一吸一次,一吸一呼一次;一呼再吸一次,再吸再呼一次:这些情况,如何辨别其疾病?
答:脉搏跳动一呼一吸两次,一吸一呼两次,大小适中叫作平脉,一呼一吸三次,一吸一呼三次,就是正好符合疾病。前大后小,就是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就是胸满、气短。
一呼一吸四次,一吸一呼四次,病情加重,脉象洪大的人会感到心烦、腹胀,脉象沉细的人会感到腹痛,脉象滑的人会感到热伤,脉象涩的人会感到中雾露。
一呼一吸五次,一吸一呼五次,病人会感到困顿,沉细的脉象在夜间加重,浮大的脉象在白天加重,大小适中,虽然困顿但可以治疗,如果脉象大小不一,就难以治疗。
一呼一吸六次,一吸一呼六次,是死脉,沉细的脉象在夜间死亡,浮大的脉象在白天死亡。
一呼一吸一次,一吸一呼一次,叫作损脉,人虽然能够行走,但应该卧床休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血气都不足的缘故。
一呼再吸一次,一吸再呼一次(呼吸再至),叫作无魂脉,无魂脉的人会死,人虽然能够行走,但叫作行尸。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这个人会呕吐,如果不呕吐就会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即使困顿也没有什么大碍。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人的尺脉,就像树木的根,枝叶虽然枯萎,但根本还会自己生长。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所以知道不会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十四难-注解
脉:指血脉,中医学中指血脉流动的状态和规律,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损、至:在中医脉学中,损脉指的是脉搏弱而缓慢,至脉指的是脉搏有力而快速。
一呼再至、三至、四至、五至、六至:指脉搏在一呼气内到达的次数,分别代表脉搏的强弱和健康状况。
离经、夺精、死、命绝:这些词汇用来描述脉搏异常的严重程度,离经表示脉搏不规律,夺精表示气血不足,死和命绝则表示生命垂危。
皮毛、血脉、肌肉、筋、骨:中医学中的五体,分别对应皮肤、血脉、肌肉、筋膜和骨骼。
荣卫:中医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荣指营养,卫指保护,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适其寒温:根据气候的寒热变化来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适应外界环境。
中:中医学中的中焦,指脾胃所在之处,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
元气:中医学中的基本生命活力,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尺:中医脉诊中的一种方法,通过触摸手腕内侧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十四难-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对脉诊的论述极为精辟。首先,作者提出了‘至脉’和‘损脉’的概念,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及其对应的病理状态。
‘至脉’指的是脉搏的频率,一呼再至为平脉,三至为离经,四至为夺精,五至为死,六至为命绝。这些描述反映了脉搏频率与生命状态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古人对生命体征的深刻理解。
‘损脉’则是指脉搏的强度减弱,一呼一至为离经,再呼一至为夺精,三呼一至为死,四呼一至为命绝。损脉的出现意味着人体气血的不足,是疾病的前兆。
古文接着阐述了损脉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如皮毛、血脉、肌肉、筋骨等部位的损伤,这些描述与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相吻合,反映了古人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全面认识。
在治疗损脉的方法上,古文提出了针对不同脏腑的调治原则,如益肺气、调荣卫、调饮食、缓其中、益其精等,这些方法至今仍被中医所采用。
古文还详细描述了不同脉象所对应的疾病,如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为平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病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为病欲甚等。这些描述为中医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最后,古文对上部有脉、下部无脉,以及上部无脉、下部有脉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上部无脉、下部有脉的人虽困无能为害,因为人的元气如同树根,即使枝叶枯槁,根本仍在,故知不死。这种对生命力的认识,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