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十六难-原文
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其病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十六难-译文
说:脉象有三种类型和九个部位,有阴阳之分,有轻重之别,有六十个主要脉位,一脉的变化可以对应四季,离圣贤时代已经很久远了,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诊断,那我们应该如何区分它们呢?
回答说:他们的病症有外在和内在的证候。
问:那他们的病症具体是怎样的呢?
回答说:假设得到了肝的脉象,其外在证候是:喜欢清洁,脸色发青,容易发怒;其内在证候是:在肚脐左边有跳动的气息,按下去感觉坚硬像疼痛;其病症表现为:四肢沉重,小便不通,排尿困难,肌肉抽搐。有这些症状的就是肝的问题,没有这些症状就不是。
假设得到了心的脉象,其外在证候是:脸色发红,口干,喜欢笑;其内在证候是:在肚脐上有跳动的气息,按下去感觉坚硬像疼痛。其病症表现为:心烦、心痛,手掌心发热,想呕吐。有这些症状的就是心的问题,没有这些症状就不是。
假设得到了脾的脉象,其外在证候是:脸色发黄,喜欢打嗝,喜欢思考,喜欢品尝味道;其内在证候是:在肚脐中央有跳动的气息,按下去感觉坚硬像疼痛;其病症表现为:腹胀,食物不消化,身体沉重,关节疼痛,懒惰嗜睡,四肢无力。有这些症状的就是脾的问题,没有这些症状就不是。
假设得到了肺的脉象,其外在证候是:脸色发白,喜欢打喷嚏,悲伤忧愁不快乐,想要哭泣;其内在证候是:在肚脐右边有跳动的气息,按下去感觉坚硬像疼痛;其病症表现为:喘息咳嗽,身体冷热交替。有这些症状的就是肺的问题,没有这些症状就不是。
假设得到了肾的脉象,其外在证候是:脸色发黑,喜欢打哈欠;其内在证候是:在肚脐下方有跳动的气息,按下去感觉坚硬像疼痛。其病症表现为:呼吸急促,小腹疼痛,腹泻感觉像重物压迫,脚踝寒冷。有这些症状的就是肾的问题,没有这些症状就不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十六难-注解
脉:指脉搏,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观察脉搏的跳动情况来推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三部九候:中医脉诊的术语,指的是手腕三部脉(寸、关、尺)和九个脉位(浮、中、沉、滑、涩、弦、紧、弱、虚),用以判断人体的气血状况。
阴阳: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阴阳代表事物的两种对立面,用以解释和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
轻重:中医脉诊术语,指脉象的强弱,即脉搏的力度大小。
六十首:指《黄帝内经》中的六十个脉象,每个脉象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对应的疾病。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医认为人体的脉象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离圣久远:指距离古代圣贤(如黄帝、岐伯等)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这里可能是指医术传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各自是其法:指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形成了各自诊断疾病的方法。
别之:区分、辨别。
病:疾病,指人体机能失调或器官功能异常的状态。
内外证:中医术语,指疾病的症状表现在体内和体外的不同表现。
肝脉:中医脉诊中,肝的脉象。
面青:面色发青,中医认为与肝气郁结有关。
善怒:容易发怒,中医认为与肝气过旺有关。
脐左有动气:在肚脐左侧有跳动的感觉,中医认为与肝气有关。
四肢满:四肢感觉胀满。
闭淋(癃):指小便不畅,中医称为闭淋或癃闭。
溲便难:排尿困难。
转筋:肌肉抽搐。
心脉:中医脉诊中,心的脉象。
面赤:面色发红,中医认为与心火旺盛有关。
口干:口渴,中医认为与心火有关。
喜笑:喜欢笑,中医认为与心气旺盛有关。
脐上有动气:在肚脐上方有跳动的感觉,中医认为与心气有关。
烦心:心神不宁,烦躁不安。
心痛:胸部疼痛,中医认为与心有关。
掌中热而啘:手掌心发热,并且有干呕的感觉。
脾脉:中医脉诊中,脾的脉象。
面黄:面色发黄,中医认为与脾气虚弱有关。
善噫:经常打嗝。
善思:喜欢思考。
善味:喜欢品尝食物的味道。
当脐有动气:在肚脐处有跳动的感觉,中医认为与脾气有关。
腹胀满:腹部胀满。
食不消:食物不易消化。
体重节痛:身体沉重,关节疼痛。
怠惰嗜卧:懒惰,喜欢卧床。
四肢不收:四肢无力,难以控制。
肺脉:中医脉诊中,肺的脉象。
面白:面色发白,中医认为与肺气虚弱有关。
善嚏:经常打喷嚏。
悲愁不乐:悲伤忧愁,不快乐。
欲哭:有想要哭泣的感觉。
脐右有动气:在肚脐右侧有跳动的感觉,中医认为与肺气有关。
喘咳:呼吸困难,咳嗽。
洒淅寒热:身体发冷,伴有发热。
肾脉:中医脉诊中,肾的脉象。
面黑:面色发黑,中医认为与肾气虚弱有关。
善恐欠:容易感到恐惧,经常打哈欠。
脐下有动气:在肚脐下方有跳动的感觉,中医认为与肾气有关。
逆气:气息逆行,中医认为与肾气不固有关。
小腹急痛:小腹部急剧疼痛。
泄如下重:腹泻,感觉重坠。
足胫寒而逆:脚踝部位寒冷,感觉逆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十六难-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全文通过问答的形式,阐述了脉诊的理论和方法,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首先,文中提到的‘脉有三部九候’指的是中医脉诊的基本原则,即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来诊断疾病。‘三部’指的是寸、关、尺三部脉,‘九候’则是指脉象的九种变化,包括脉的快慢、强弱、滑涩等。
‘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则进一步说明了脉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阴阳代表脉象的寒热属性,轻重代表脉象的力度,六十首则是指脉象的六十种不同形态。
‘一脉变为四时’表明脉象的变化与四季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说明脉诊方法虽然源远流长,但不同的医家根据自己的经验有所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诊断方法,这也体现了中医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接下来的文段则详细描述了不同脏腑的脉象特征和对应的疾病症状。如‘假令得肝脉’一段,详细描述了肝脉的外证和内证,以及相应的疾病症状,如四肢满、闭淋(癃)、溲便难、转筋等。这些描述体现了中医学对脏腑功能的认识和对疾病诊断的精确性。
文中对心、脾、肺、肾脉的描述也类似,通过对脉象和症状的详细分析,揭示了中医学对脏腑生理和病理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中医脉诊的理论体系,也体现了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通过对脉象的细致观察和分析,中医学家能够诊断出疾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这种独特的诊断方法,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