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六难-原文
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
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
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六难-译文
问:脉搏有阴盛阳虚和阳盛阴虚的情况,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当脉搏浮起时,脉搏的跳动幅度减小,当脉搏下沉时,脉搏的跳动幅度增大,所以称之为阴盛阳虚。当脉搏下沉时,脉搏的跳动幅度减小,当脉搏浮起时,脉搏的跳动幅度增大,所以称之为阳盛阴虚。这里所说的就是阴阳的虚实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六难-注解
脉:指中医学中的脉象,即通过触摸人体手腕部的脉搏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阴盛阳虚:中医术语,指身体内部阴气偏盛,阳气相对不足的状态,常见于体质虚弱、寒性病症等。
阳盛阴虚:中医术语,指身体内部阳气偏盛,阴气相对不足的状态,常见于热性病症、体质偏热等。
浮:在脉象学中,指脉搏跳动时手指感觉到的脉象轻浅,多见于表证,即疾病初期或病邪在体表的表现。
沉:在脉象学中,指脉搏跳动时手指感觉到的脉象重按才明显,多见于里证,即疾病较深或病邪在体内较深层次的表现。
损小:指脉搏跳动力量减弱,脉象细弱。
实大:指脉搏跳动力量增强,脉象宏大。
阴阳虚实之意: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阳代表温暖、明亮、向上等属性,阴代表寒冷、阴暗、向下等属性。虚实是中医诊断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虚指身体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此句中提到的阴阳虚实,是指通过脉象来判断体内阴阳盛衰和虚实变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六难-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涉及中医诊断学中的脉诊理论。首先,我们来逐句解析这段文字。
‘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这句话提出了问题,询问了脉象中阴盛阳虚和阳盛阴虚的概念及其含义。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这里的‘然’表示回答,‘浮’指的是脉象轻浅,‘损小’意味着脉象的力量减弱,‘沉’则指脉象深沉,‘实大’表示脉象的力量增强。根据脉象的沉浮来判断,脉象沉而力量大被认为是阴盛阳虚的表现,因为阴气盛则脉象沉。
‘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这句话则相反,脉象沉而力量小被认为是阳盛阴虚的表现,因为阳气盛则脉象浮。
‘是阴阳虚实之意也。’这句话总结了前面的内容,指出上述脉象变化反映了阴阳的虚实状态。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医脉诊的哲学基础,即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系统,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浮之损小,沉之实大’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医诊断中重视脉象的细微变化,强调通过观察脉象的沉浮、强弱来判断人体的阴阳盛衰。
这段文字还体现了中医诊断的实践性,即通过实际的脉诊操作来得出诊断结论,而非单纯的理论推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是中医脉诊理论的重要表述,对于理解中医诊断学的精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