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八难-原文
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
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
一名守邪之神。
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八难-译文
问:如果寸口脉(手腕处的脉搏)平稳却突然死亡,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所有的十二条经脉,都连接着生命的根本。所说的生命根本,指的是十二条经脉的根本,也就是肾间的动气。这是五脏六腑的根本,十二条经脉的根基,呼吸的门户,三焦的源头。也被称为守护邪气的神。因此,气是人的根本,如果根本被切断,那么枝叶就会枯萎。寸口脉平稳却突然死亡,是因为体内的生命之气突然断绝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八难-注解
寸口脉:寸口脉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指的是手腕部的寸口(即手腕横纹上寸的位置),通过触摸此处脉搏的跳动情况来诊断疾病。寸口脉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位,因为中医认为这里可以反映全身的气血状况。
生气:在中医理论中,生气指的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它来源于肾间动气,与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健康密切相关。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十二条主要经络,它们分别与脏腑相对应,负责气血的运行和调节。
肾间动气:肾间动气是指肾脏中产生的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
五脏六腑: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人体的五个脏器(心、肝、脾、肺、肾)和六个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三焦:三焦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是人体内负责气化作用的器官,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是气运行的重要通道。
守邪之神:守邪之神是指能够抵御邪气的神灵,这里用来比喻肾间动气对于人体抵御邪气的重要性。
根绝则茎叶枯矣:这句话比喻如果根本的东西没有了,那么枝叶也会枯萎。在这里指的是如果生气(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断绝了,人的生命也会随之结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八难-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著作,反映了中医对生命本质和疾病机理的深刻认识。
首先,文中提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这句话提出了一个关于脉象与生命关系的疑问,寸口脉是中医脉诊的重要部位,平脉通常意味着脉象平和,但这里却出现了平脉而死者,引发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接着,‘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这里‘然’字表示对前述问题的回答,指出十二经脉与生气之原紧密相连,这里的‘生气之原’指的是生命的根本,即肾间动气。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生气之原的概念,它是十二经脉的根本,也是肾间动气的体现,肾间动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这里说明了生气之原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呼吸以及三焦等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的关系,强调了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一名守邪之神。’‘守邪之神’是对生气之原的另一种称呼,意味着它是守护人体免受邪气侵害的神圣力量。
‘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这句话强调了气的重要性,认为气是人的根本,如果气的根本被切断,就如同植物的茎叶枯萎一样,生命也将随之终结。
‘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最后,这句话解释了寸口脉平而死亡的原因,即生气在内部完全断绝,这是导致死亡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