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五难-原文
曰: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
故曰轻重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五难-译文
问:脉搏有轻重之分,这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说:刚开始触摸脉搏时,感觉就像三颗豆子的重量,这种感觉与皮肤和毛发接触的地方相对应,是肺部。如果感觉像六颗豆子的重量,这种感觉与血脉接触的地方相对应,是心脏。如果感觉像九颗豆子的重量,这种感觉与肌肉接触的地方相对应,是脾脏。如果感觉像十二颗豆子的重量,这种感觉与筋肉相平的地方相对应,是肝脏。如果按到骨头,手指抬起的速度很快,那么是肾脏。所以,这就是所说的轻重之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五难-注解
脉:中医术语,指脉搏,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触摸手腕等部位的动脉,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轻重:在中医脉诊中,指脉搏的强度和力度。通过比较脉搏的轻重,可以判断不同脏腑的机能状态。
菽:古代对豆类的总称,这里指用豆子来比喻脉搏的力度。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分别代表脉搏的不同力度。
皮毛:中医术语,指皮肤和毛发,与肺脏相对应,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
血脉:指血液流动的管道,与心脏相对应,是血液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肌肉:人体的肌肉组织,与脾脏相对应,负责肌肉的收缩和身体的运动。
筋:中医术语,指筋络,与肝相对应,负责关节的屈伸和身体的灵活性。
骨:指骨骼,与肾脏相对应,是人体支撑和运动的基础。
举指来疾:指脉搏的跳动迅速,与肾相对应,反映肾脏的机能状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五难-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是对脉诊中‘轻重’概念的阐述。‘脉’在中医学中是指脉搏,是医生通过触摸患者手腕部的桡动脉来感知的。‘轻重’则是指脉搏的力度,即脉搏的强弱和深浅。
‘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这句话描述了脉诊时的第一个阶段,即脉象轻而浮,类似于三颗豆子的重量,这种感觉与皮毛相对应,表明肺部功能可能存在问题。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这里提到的‘六菽之重’比三菽之重稍重,这种感觉与血脉相对应,意味着心部的状况可能需要关注。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九菽之重’的脉象较前两种更为沉重,与肌肉相联系,暗示脾部的健康状况。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十二菽之重’的脉象更重,与筋的张力相平,提示肝部可能存在异常。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此句描述的是脉象至骨,且触摸时手指移动迅速,表明肾部的状况需要被注意。
‘故曰轻重也。’这句话总结了前面的内容,强调了脉诊中轻重的重要性,指出通过脉象的轻重可以判断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
这段古文不仅体现了中医脉诊的精妙之处,也反映了中医理论中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通过观察脉象的轻重,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