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三难

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三难-原文

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三难-译文

问:脉搏有太过、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这是什么意思?

回答:在关的前面,是阳气的活动,脉搏应该显现出九分并且是浮的。超过这个范围的,按照法则是太过;少于这个范围的,按照法则是不及。如果脉搏过于浮大,就像水溢出容器一样,这被称为外关内格,是阴气侵袭的脉象。

在关的后面,是阴气的活动,脉搏应该显现出一寸并且是沉的。超过这个范围的,按照法则是太过;少于这个范围的,按照法则是不及。如果脉搏过于沉陷,就像水倒灌一样,这被称为内关外格,是阳气侵袭的脉象。

所以说,覆溢是指真正的脏器脉象,这种情况的人不生病就会死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三难-注解

脉:指血脉,中医学中用来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太过:指脉象过于强烈,超出正常范围。

不及:指脉象过于微弱,低于正常范围。

阴阳相乘:中医术语,指阴阳两气相互克制,导致脉象异常。

覆:指脉象沉而无力,如水之覆盆。

溢:指脉象浮而有力,如水之溢出。

关:指脉象的关部,即手腕横纹处。

鱼:指鱼际,即手腕横纹上方的肌肉隆起处。

尺:指尺骨,中医脉诊中用来判断脉象深浅。

内关:指脉象深沉,如同在体内关押。

外关:指脉象浮浅,如同在体外关押。

格:指脉象异常,如格拒不通。

真脏:指真正的脏器,即人体内部的实质性器官。

死:指死亡,此处指因脉象异常导致的死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三难-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反映了中医学的脉诊理论。首先,文段提出了脉象的几种异常情况,包括太过、不及、阴阳相乘、覆溢、关格等,这些都是中医脉诊中用来判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在第一句中,‘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提出了脉象的五种异常状态,要求读者进一步理解。‘太过’指的是脉象过强,‘不及’则是指脉象过弱,‘阴阳相乘’是指阴阳失衡,‘覆溢’和‘关格’则分别指脉象的异常流入和流出。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这里解释了关之前脉象的异常,认为这是阳气的运动,正常情况下脉象应该浮于九分。‘过’和‘不及’的判断标准也随之提出。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这里进一步说明了当脉象上鱼(指脉象异常上升)时,称为溢,是外关内格的表现,这是阴气乘阳的脉象。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与关之前相反,关之后的脉象异常是阴气的运动,正常情况下脉象应该沉于寸部。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这里说明了当脉象入尺(指脉象异常下降)时,称为覆,是内关外格的表现,这是阳气乘阴的脉象。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最后一句总结了覆溢这两种脉象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真脏之脉,即反映脏腑本质的脉象,若出现此类脉象,则预示着病情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中医脉诊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生命现象的深刻洞察。通过对脉象的细致分析,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为治疗提供依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三难》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79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