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六难-原文
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
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
阳络者,阳跷之络也。
阴络者,阴跷之络也。
故络有十五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六难-译文
说:经络有十二条,络脉有十五条,那剩下的三条络脉是什么呢?
回答说:有阳络,有阴络,还有脾脏的大络。阳络就是阳跷脉的络脉,阴络就是阴跷脉的络脉。所以络脉总共有十五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六难-注解
经:指经络,中医理论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络:经络的分支,是经络系统的细小分支,负责将气血输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
脾之大络:脾脏的主要络脉,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之大络是脾脏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阳络:属于阳经的络脉,阳跷之络特指与阳跷脉相关的络脉,阳跷脉是人体阳气的运行通道之一。
阴络:属于阴经的络脉,阴跷之络特指与阴跷脉相关的络脉,阴跷脉是人体阴气的运行通道之一。
阳跷脉:中医经络理论中的八脉之一,与阳经相联系,负责调节人体的阳气。
阴跷脉:中医经络理论中的八脉之一,与阴经相联系,负责调节人体的阴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六难-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属于对经络理论的阐述。首先,‘经有十二,络有十五’这句话,是对人体经络系统基本构成的概述。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道,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
‘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这里提出疑问,是对经络系统中的三个特殊络脉进行探讨。‘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此处的‘然’字,是对前述疑问的回答,表明经络系统不仅包括阳络和阴络,还包括脾之大络。
‘阳络者,阳跷之络也。’这里的‘阳络’指的是阳跷脉的络脉,阳跷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部分,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平衡阴阳的作用。‘阴络者,阴跷之络也。’同理,‘阴络’指的是阴跷脉的络脉,阴跷脉同样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平衡阴阳的功能。
‘故络有十五焉。’这句话总结了上述内容,指出经络系统中共有十五个络脉。这种分类方法体现了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脏腑协调的整体观念。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中医对经络系统的深入认识。通过对经络的分类和功能描述,展现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全面把握。同时,这种理论体系也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