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八难-原文
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
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
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有不能拘之。
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八难-译文
说:那些奇经八脉,它们并不受限于十二正经,那么它们各自是从哪里开始,又连接到哪里的呢?
然而:督脉,它从下极的俞穴开始,沿着脊柱里面向上,到达风府,然后进入并属于脑。
任脉,它从中极穴的下方开始,沿着腹部向上,经过毛际,沿着腹部里面向上,到达关元穴,再向上至咽喉。
冲脉,它从气冲穴开始,与足阳明经并行,沿着腹部上方上行,到达胸部后分散。
带脉,它从季胁开始,环绕身体一周。
阳跷脉,它从脚跟开始,沿着外踝向上,进入风池。
阴跷脉,它也起于脚跟,沿着内踝向上,到达咽喉,并与冲脉相交。
阳维脉和阴维脉,它们环绕全身,充满了气血,但不能像十二正经那样循环流动灌溉全身,所以阳维脉起于所有阳经的会合点,阴维脉起于所有阴经的交会点。
这就像圣人规划的水渠,水渠满了就会溢出,流向深湖,所以圣人也不能控制水流的方向。而人的血脉旺盛,流入八脉后不再回流,所以十二正经也有无法完全约束的地方。如果受到邪气的侵袭,气血停滞就会肿胀发热,这时候可以用砭射的方法来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八难-注解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不同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特殊经络,它们具有调节十二正经气血的作用,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有重要影响。
十二经:十二经指的是中医理论中的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它们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起:起,指经络的起始点。
继:继,指经络的延续或走向。
督脉: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尾骨下方,沿着脊柱上行,至头部,具有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的作用。
任脉:任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起于会阴,沿着腹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具有调节全身阴经气血的作用。
冲脉:冲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起于气冲穴,与足阳明胃经相合,上行至胸中,具有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带脉:带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季胁,环绕腰部一周,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带下等作用。
阳跷脉:阳跷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足跟外侧,沿腿外侧上行,至头部,具有主司下肢运动和眼睛的开合等功能。
阴跷脉:阴跷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足跟内侧,沿腿内侧上行,至咽喉,与阳跷脉相合,具有主司下肢运动和眼睛的开合等功能。
阳维:阳维是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具有维系全身阳经的作用。
阴维:阴维是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足少阴肾经,具有维系全身阴经的作用。
沟渠:沟渠,比喻人体内的经络系统,如水渠般引导气血流动。
深湖:深湖,比喻人体内的气血汇聚之处,如湖泊般容纳。
邪气:邪气,指侵入人体引起疾病的因素,如病毒、细菌等。
畜:畜,指邪气在体内积聚。
砭射之:砭射之,指用砭石等工具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八难-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涉及中医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
赏析:此句开篇提出问题,询问奇经八脉的起止点及其与十二经的关系。‘奇经八脉’是中医理论中的特殊经络系统,与十二正经不同,不受十二经的约束,具有独特的功能。‘何起何继’则是对其起始和延续路径的疑问。
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赏析:此句描述了督脉的起始和走向。‘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起于‘下极之俞’,即尾骨下方,沿着脊柱上行至风府穴,最终入属于脑。这里的‘俞’指的是穴位,‘风府’是位于颈部的一个穴位。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赏析:任脉是奇经八脉中的另一条,起始于‘中极之下’,即腹部正中线附近,向上至颈部‘上毛际’,沿着腹部内部上行至关元穴,最终到达咽喉。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赏析:冲脉起始于‘气冲’,即大腿根部,与足阳明经并行,沿着腹部向上至胸部,然后分散。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赏析:带脉起始于‘季胁’,即肋骨下缘,环绕身体一周,具有约束和调节其他经络的作用。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赏析:阳跷脉起始于足跟,沿着小腿外侧上行至外踝,最终入风池穴。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赏析:阴跷脉与阳跷脉类似,但循行路径在内踝,上行至咽喉,并与冲脉相交。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赏析:阳维和阴维是奇经八脉中的两条维络脉络,它们环绕全身,具有调节和蓄积气血的功能,但不能像十二经那样环流灌溉全身。阳维起于阳经汇聚之处,阴维起于阴经交汇之处。
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
赏析:此句用‘圣人图设沟渠’的比喻,说明奇经八脉如同沟渠,当气血充盈时,会流向深湖,即全身的各个部位,因此圣人也无法拘束其流通。
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有不能拘之。
赏析:此句指出,人体气血旺盛时,会流入奇经八脉,而不完全回流至十二经,因此十二经也无法完全拘束气血的流动。
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赏析:最后一句描述了当人体受到邪气侵袭时,气血郁积可能导致肿胀和发热,这时可以通过砭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来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