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四难

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四难-原文

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

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于骨髓。

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

戊日笃,己日死。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

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

甲日笃,乙日死。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

厥阴者,肝脉也。

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

庚日笃,辛日死。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

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

丙日笃,丁日死。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

壬日笃,癸日死。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

死,即(则)目瞑也。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

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四难-译文

说:手和脚的三阴三阳之气都已经断绝,那我们怎么判断它的吉凶呢?

回答说:如果足少阴之气断绝,那么骨头就会干枯。少阴是冬天对应的脉象,它在体内潜伏并滋养骨髓。所以如果骨髓得不到滋养,那么肌肉就不会附着在骨头上;肌肉和骨头不亲近,肌肉就会变得湿润但仍然退缩;肌肉湿润而退缩,所以牙齿会变长而干枯,头发失去光泽;失去光泽的,骨头会先死。如果是在戊日,病情会加重;如果是己日,就会死亡。

如果足太阴之气断绝,那么血脉就不会滋养口唇。口唇是肌肉的根本。血脉不滋养,肌肉就不会光滑润泽;肌肉不光滑润泽,人中就会充盈;人中充盈,嘴唇就会反卷;嘴唇反卷,肌肉就会先死。如果是在甲日,病情会加重;如果是乙日,就会死亡。

如果足厥阴之气断绝,那么筋就会收缩,牵引睾丸和舌头卷曲。厥阴是肝的脉象。肝是筋的会合之处。筋聚于阴器并连于舌根,所以血脉不滋养,筋就会收缩紧张;就会牵引睾丸和舌头;所以舌头卷曲,睾丸收缩,这是筋先死。如果是在庚日,病情会加重;如果是辛日,就会死亡。

如果手太阴之气断绝,那么皮肤和毛发就会干枯。太阴对应的是肺,它负责将气温输送到皮肤和毛发。如果气不滋养,皮肤和毛发就会干枯;皮肤和毛发干枯,津液就会流失;津液流失,皮肤和肌肉就会受伤;皮肤和肌肉受伤,皮肤就会干枯毛发断裂;毛发断裂的,毛发会先死。如果是在丙日,病情会加重;如果是丁日,就会死亡。

如果手少阴之气断绝,那么血脉就不会流通;血脉不流通,血液就不会流动;血液不流动,脸色就会失去光泽,所以面色会变得像干土一样黑,这是血液先死。如果是在壬日,病情会加重;如果是癸日,就会死亡。

如果三阴之气都断绝了,那么就会眼花头晕,眼睛闭上,眼睛闭上的人,是失去了意志;失去意志的人,意志会先死。死,就是眼睛闭上。

如果六阳之气都断绝了,那么阴和阳就会分离,阴和阳分离,就会导致皮肤和肌肉的纹理泄漏,大汗就会出来,像串起来的珍珠一样,转而不停,这就是气先死。如果是在早晨占卜,那么晚上就会死;如果是在晚上占卜,那么早晨就会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四难-注解

手足三阴三阳:指中医理论中的手足三阴三阳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这些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气绝:指气血运行断绝,即生命即将终结的征兆。

骨枯:指骨骼干枯,是生命衰弱的象征。

冬脉:指冬季对应的经脉,即少阴经。

伏行而濡于骨髓:指少阴经的气血运行到骨髓中,使其得到滋养。

肉不着骨:指肌肉失去与骨骼的联系,是生命衰弱的象征。

人中满:指人中部位出现异常,是生命危险的征兆。

唇反:指嘴唇反卷,是生命危险的征兆。

厥阴:指中医理论中的厥阴经,主要与肝相关。

肝脉:指与肝相关的经脉。

筋缩引卵与舌卷:指筋脉收缩,导致睾丸和舌头卷曲,是生命危险的征兆。

皮毛焦:指皮肤和毛发干燥,是生命衰弱的象征。

皮节伤:指皮肤和肌肉的关节受损。

皮枯毛折:指皮肤和毛发枯萎断裂,是生命衰弱的象征。

色泽去:指面色失去光泽,是生命衰弱的象征。

失志:指失去意志,是生命危险的征兆。

腠理泄:指皮肤腠理失去控制,导致汗液大量流出。

绝汗:指生命即将终结时的大量出汗。

贯珠:指汗珠如珍珠般大小。

旦占夕死,夕占旦死:指早晨占卜到晚上死亡,晚上占卜到早晨死亡,是生死预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四难-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阴阳五行理论的经典论述。文中通过描述手足三阴三阳经气的绝绝,来推断人体的吉凶。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这句话提出了问题,即当手足三阴三阳经气绝绝时,如何判断其吉凶。‘何以为候’中的‘候’指的是征候、迹象,表明了中医诊断中重视观察患者症状的特点。

‘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这里‘然’字表示对前述问题的回答。足少阴经气绝绝,则会导致骨枯,这是因为少阴经与冬脉相应,其气伏行于骨髓,一旦气绝,骨髓失养,骨肉分离,导致牙齿干燥、头发无光泽,进而出现骨先死的征象。

‘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于骨髓。’这句话解释了少阴经的特性,即与冬脉相应,其气伏行于骨髓,滋养骨髓。

‘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这里进一步阐述了骨枯的原因,即骨髓失养,导致肉不附着于骨,进而引起牙齿干燥、头发无光泽,最终导致骨先死。

‘戊日笃,己日死。’这句话提到了时间因素,即足少阴气绝的严重程度与时间有关,戊日病情加重,己日则可能死亡。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足太阴经气绝绝,则口唇得不到滋养,导致肌肉不滑泽,人中满,唇反,肉先死。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这句话强调了口唇作为肌肉本源的重要性。

‘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这里详细描述了足太阴气绝的病理变化及其后果。

‘甲日笃,乙日死。’时间因素再次出现,说明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时间有关。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足厥阴经气绝绝,则筋缩引卵,舌卷,这是因为厥阴经与肝脉相应,肝主筋,筋缩则卵缩,舌卷。

‘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这里解释了足厥阴气绝的病理机制及其后果。

‘庚日笃,辛日死。’时间因素再次出现,说明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时间有关。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手太阴经气绝绝,则皮毛焦,这是因为太阴经与肺相应,肺主皮毛,气不营则皮毛焦。

‘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这里解释了太阴经的特性,即与肺相应,行气温于皮毛。

‘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这里详细描述了手太阴气绝的病理变化及其后果。

‘丙日笃,丁日死。’时间因素再次出现,说明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时间有关。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手少阴经气绝绝,则血脉不通,血不流,面色黑如黧,血先死。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则)目瞑也。’三阴经气俱绝,则出现目眩转、目瞑的症状,这是失志的表现,失志则志先死。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六阳经气俱绝,则阴与阳相离,腠理泄,绝汗出,气先死,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时间有关。

整段古文体现了中医学中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对于理解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四难》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7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