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五难-原文
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
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
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五难-译文
说:有十二正经,加上五脏六腑一共是十一个部分,那么这十二正经中的其中一经,指的是哪一经呢?
回答说:这十二正经中的其中一经,是指手少阴心经和心主别脉。心主和三焦是相互对应的内外关系,它们都有名称但没有具体的形态,所以总共有十二正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五难-注解
十二经:十二经,指中医学中的十二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这些经脉负责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通道。
五脏:五脏,指中医学中的五个主要脏器,即心、肝、脾、肺、肾。它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负责调节和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六腑:六腑,指中医学中的六个主要腑器,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它们与五脏相对应,共同完成人体的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
十一耳:十一耳,指除了十二经脉之外,还有十一条脉络,即十二经脉的分支和联络脉络。
手少阴:手少阴,指手少阴心经,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心中,沿上肢内侧后缘上行,联络心脏。
心主:心主,指心包络,是心脏的保护层,与心脏紧密相连,中医认为心包络有保护心脏、调节心脏功能的作用。
三焦:三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上焦、中焦、下焦,分别对应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的功能活动,负责水液的代谢和气机的运行。
表里:表里,指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表,指外部的;里,指内部的。在中医学中,表里关系常用来描述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心主与三焦为表里。
无形:无形,指没有具体的形态或物质基础,但具有功能作用的物质或能量。在中医学中,许多重要的概念如经络、气血等都被认为是无形的。
经:经,指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特殊结构,由经脉和络脉组成,负责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五难-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反映了中医理论中对于经络系统的认识。首先,文中提到的‘十二经’指的是中医理论中的十二经络,这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五脏六腑十一耳’这句话是对人体内脏器官的概述。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这里的‘十一耳’可能是指除了三焦之外的十个器官。
‘其一经者,何等经也?’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何等经’指的是哪一条经络。接下来的‘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给出了答案,指的是手少阴心经和心主(心包络)的别脉。
‘心主与三焦为表里’这句话说明了心主和三焦在中医理论中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表里关系是指两个器官或系统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心主和三焦的表里关系体现了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的运用。
‘俱有名而无形’是对心主和三焦的描述。在中医理论中,心主和三焦虽然有名,但它们的功能和形态并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因此说它们‘无形’。
‘故言经有十二也’这句话总结了前面的内容,指出因为心主和三焦的存在,所以经络系统共有十二条。这反映了中医理论中经络系统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中医理论中对经络系统的认识,还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哲学思想的运用。通过对经络、脏腑关系的阐述,揭示了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