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穴道-六十四难-原文
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刚柔之事也。
阴井乙木,阳井庚金。
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
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
余皆仿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穴道-六十四难-译文
《十变》中又说,阴井对应木,阳井对应金;阴荥对应火,阳荥对应水;阴俞对应土,阳俞对应木;阴经对应金,阳经对应火;阴合对应水,阳合对应土。阴阳都不相同,这是什么意思呢?
然而:这是刚柔之理。阴井对应乙木,阳井对应庚金。阳井对应庚金,庚金是乙木的刚强之处;阴井对应乙木,乙木是庚金的柔弱之处。乙是木,所以说阴井对应木;庚是金,所以说阳井对应金。其他的都是按照这个规律类推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穴道-六十四难-注解
十变:指《黄帝内经》中的十变理论,这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理论体系,涉及到人体经络的运行和气血的盛衰变化。
阴井木:在中医经络学中,井穴是阴经的起始点,阴井木指的是阴经的起始穴位属木属性。
阳井金:阳井金指的是阳经的起始穴位属金属性。
阴荥火:荥穴是十二经络中的一种穴位,阴荥火指的是阴经的荥穴属火属性。
阳荥水:阳经的荥穴属水属性。
阴俞土:俞穴是十二经络中的一种穴位,阴俞土指的是阴经的俞穴属土属性。
阳俞木:阳经的俞穴属木属性。
阴经金:阴经的经络属金属性。
阳经火:阳经的经络属火属性。
阴合水:合穴是十二经络中的一种穴位,阴合水指的是阴经的合穴属水属性。
阳合土:阳经的合穴属土属性。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刚柔:刚柔是阴阳属性的一种表现,刚通常代表阳,柔代表阴,是事物性质的一种分类。
乙木:五行中的一种,代表木,乙为木的符号。
庚金:五行中的一种,代表金,庚为金的符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穴道-六十四难-评注
《十变》一文中提到的阴阳井、荥、俞、经、合等概念,是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概念用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首先,‘阴井木,阳井金’这一表述,揭示了阴阳与五行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五行中,木与金分别对应着生长和收敛,阴井木意味着生长的潜力,阳井金则代表着收敛的力量。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动态平衡,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阴荥火,阳荥水’则进一步阐述了阴阳与五行的另一层关系。火象征着温暖和光明,水则代表寒冷和润泽。阴荥火意味着温暖的力量,阳荥水则代表着润泽的作用。这种阴阳与五行的结合,反映了自然界中热与冷的相互作用。
‘阴俞土,阳俞木’和‘阴经金,阳经火’等表述,则揭示了阴阳与五行在人体生理和病理中的体现。俞和经分别指代人体的穴位和经络,阴俞土和阳俞木、阴经金和阳经火等,说明人体内部阴阳与五行的分布和作用。
‘阴合水,阳合土’则是对阴阳与五行在人体合和状态下的描述。合意味着阴阳的和谐统一,水和土在这里象征着阴阳的融合。这种合和状态,对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这一疑问,实际上是在探讨阴阳差异的内涵。文中的回答‘是刚柔之事也’,揭示了阴阳差异的本质在于刚柔。阴井乙木和阳井庚金,乙木为柔,庚金为刚,这种刚柔的差异,正是阴阳差异的体现。
‘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这一解释,进一步阐述了阴阳刚柔的关系。庚金作为阳井,具有刚强的特性,乙木作为阴井,则具有柔韧的特性。这种刚柔的对比,不仅体现了阴阳的差异性,也反映了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这句话是对阴阳井木金的具体说明。乙木和庚金分别代表了木和金,而阴阳井则是对应的阴阳属性。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五行与阴阳的内在联系。
总体而言,《十变》中的这段古文,通过阴阳五行学说,揭示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复杂关系。通过对阴阳刚柔、五行属性的阐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哲学和医学的智慧。这段文字不仅是对阴阳五行理论的阐述,也是对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