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穴道-六十六难-原文
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
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
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
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穴道-六十六难-译文
说:经文上讲,肺的原点在太渊;心的原点在大陵;肝的原点在太冲;脾的原点在太白;肾的原点在太溪;少阴的原点在兑骨;胆的原点在丘墟;胃的原点在冲阳;三焦的原点在阳池;膀胱的原点在京骨;大肠的原点在合谷;小肠的原点在腕骨。为什么十二经络都以俞穴作为原点呢?
回答说:五脏的俞穴,是三焦运行的路径,是气停留的地方。
再问:三焦运行的俞穴为什么是原点呢?
回答说:脐下肾间跳动着的气,是人的生命之源,是十二经络的根本,所以称为原。三焦是原气的别称,主要负责通行三气,贯穿于五脏六腑。原是三焦的尊称,所以气停留的地方就被称为原。五脏六腑有病的时候,都是取其原点来治疗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穴道-六十六难-注解
经言:经文中的言论,此处指中医经典中的记载。
肺之原:肺脏的原始能量所在之处,即肺脏的根本。
太渊:中医穴位名,位于手腕横纹中央。
心之原:心脏的原始能量所在之处,即心脏的根本。
大陵:中医穴位名,位于手腕横纹中央。
肝之原:肝脏的原始能量所在之处,即肝脏的根本。
太冲:中医穴位名,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
脾之原:脾脏的原始能量所在之处,即脾脏的根本。
太白:中医穴位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腓骨小头下缘。
肾之原:肾脏的原始能量所在之处,即肾脏的根本。
太溪:中医穴位名,位于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少阴之原:少阴经的原始能量所在之处,少阴经为中医经络之一。
兑骨:中医穴位名,位于手背,第五掌骨基底。
胆之原:胆的原始能量所在之处,即胆的根本。
丘墟:中医穴位名,位于足外踝前下方。
胃之原:胃的原始能量所在之处,即胃的根本。
冲阳:中医穴位名,位于足背,当第二跖骨与第三跖骨结合部之前。
三焦之原:三焦的原始能量所在之处,三焦为中医经络之一。
阳池:中医穴位名,位于手腕背侧,腕横纹中点。
膀胱之原:膀胱的原始能量所在之处,即膀胱的根本。
京骨:中医穴位名,位于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
大肠之原:大肠的原始能量所在之处,即大肠的根本。
合谷:中医穴位名,位于手背,拇指与食指的骨缝中。
小肠之原:小肠的原始能量所在之处,即小肠的根本。
腕骨:中医穴位名,位于手腕横纹中央。
俞:中医术语,指穴位,是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五脏俞:指五脏对应的俞穴。
三焦:中医术语,指人体内一个重要的气化系统,负责通行全身之气。
气之所留止:气的停留和聚集之处。
动气: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即元气。
原: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是脏腑经络的根本。
别使:指分支使者,即三焦作为原气的分支,负责将元气输送到全身。
通行三气:指三焦能够通行元气、中气、营气。
五脏六腑:中医术语,指人体的五个脏器和六个腑器,即心、肝、脾、肺、肾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尊号:尊称,表示对三焦的尊敬。
取其原:指治疗疾病时,取其对应的原始能量所在之处进行调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穴道-六十六难-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体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这段话列举了十二经络的原穴,即各经络起始的穴位。在中医理论中,原穴是脏腑气血的原发之地,对于诊断和治疗脏腑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此问提出,为什么十二经络都以俞穴作为原穴。这里‘俞’指的是俞穴,是中医针灸学中的重要概念。
‘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这里的回答指出,五脏的俞穴是三焦气运行的路径,也是气的停留之处。这表明三焦在人体气机运行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这一问进一步探讨三焦所行之俞穴为何被称为原穴。
‘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此处的回答解释了原穴的命名原因,即脐下肾间的动气是人的生命之本,是十二经络的根本,因此称为原。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这里说明了三焦的功能,它是原气的别使,负责通行三气,并遍历五脏六腑。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原穴与三焦的关系,原是三焦的尊称,因此三焦所停留的地方即为原。
‘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最后指出,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都应取其原穴进行治疗。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调和、辨证施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