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穴道-六十八难-原文
曰:五脏六腑,皆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
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穴道-六十八难-译文
说:五脏六腑都有井、荥、俞、经、合这五种穴位,它们各自主管什么疾病呢?
回答:经书上说,井穴主管心下部的胀满,荥穴主管身体发热,俞穴主管身体沉重和关节疼痛,经穴主管喘息、咳嗽、寒热等症状,合穴主管气逆和泄泻。这就是五脏六腑的井、荥、俞、经、合各自主管的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穴道-六十八难-注解
五脏:指人体内的五个主要器官,即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它们与五脏相对应,共同完成人体的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
井:在中医经络理论中,井是指经气汇聚的起始点,位于手足末端。
荥:荥是指经气聚集后流动的地方,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附近。
俞:俞是指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位于脊椎两侧。
经:经是指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连接脏腑和四肢百骸。
合:合是指经气汇聚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穴位。
心下满:指心脏以下部位感觉满闷。
身热:指身体发热,可能是因为内热或外感等因素。
体重节痛:指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可能是因为湿气、寒气等引起的。
喘咳寒热:指呼吸困难、咳嗽,伴随有寒热症状,可能是因为肺脏功能失调。
逆气而泄:指气息逆乱,可能导致腹泻或排泄异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穴道-六十八难-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探讨了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的经络与穴位之间的关系。首先,‘五脏六腑,皆有井、荥、俞、经、合’一句,揭示了人体经络系统中五个主要穴位类型,即井、荥、俞、经、合。这五种穴位类型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井主心下满’,井穴位于心下,主要功能是调节心下区域的气血,对于心下区域出现的满闷不适等症状有治疗作用。这里的‘心下满’可以理解为现代医学中的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系统的症状。
‘荥主身热’,荥穴位于身体表面,主要功能是调节身体的热量,对于身体出现的发热、烦躁等症状有调节作用。‘身热’在中医中通常与热病、炎症等病理状态相关。
‘俞主体重节痛’,俞穴位于肌肉和骨骼交界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肉和骨骼的气血,对于身体出现的沉重、关节疼痛等症状有治疗作用。‘体重节痛’可以理解为现代医学中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经主喘咳寒热’,经穴位于人体经络的路径上,主要功能是调节经络的气血,对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出现的喘息、咳嗽、寒热等症状有治疗作用。
‘合主逆气而泄’,合穴位于人体四肢末端,主要功能是调节气血的逆行和排泄,对于气血逆行、排泄不畅等症状有治疗作用。‘逆气而泄’可以理解为现代医学中的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
这段古文不仅阐述了中医经络理论的基本概念,还通过具体的穴位与病症的对应关系,展示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通过对井、荥、俞、经、合五种穴位功能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注重整体调节和平衡的思想,以及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