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四十九难-原文
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
然: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何谓五邪?
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
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何以知伤暑得之?
然:当恶焦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焦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
然:当喜苦味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何以知伤寒得之?
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
何以知中湿得之?
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
此五邪之法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四十九难-译文
问:有因正经而自生的病,有因五种邪气所伤害的病,怎么区分它们呢?
答:经书上说,忧愁思虑会伤害心脏;身体受寒喝冷会伤害肺部;愤怒气逆,气不上不下会伤害肝脏;饮食不当、劳累过度会伤害脾胃;久坐湿地、强力入水会伤害肾脏。这些都是因正经而自生的病。
问:什么是五种邪气?
答:有中风、有中暑、有饮食不当和劳累、有伤寒、有中湿。这就是所说的五种邪气。
问:如果心脏有病,怎么知道是中风引起的?
答:病人的脸色应该是赤红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肝主脸色,肝入心后脸色变为青色,入心后变为赤色,入脾后变为黄色,入肺后变为白色,入肾后变为黑色。肝是心的邪气,所以脸色会变赤。这种病的症状是身体发热,胁下疼痛,脉象浮大而弦。
问:怎么知道是中暑引起的?
答:病人会讨厌焦臭的味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心主味道,心入脾后味道变为香臭,入肝后变为臊臭,入肾后变为腐臭,入肺后变为腥臭。所以,心脏受到中暑的影响,会讨厌焦臭。这种病的症状是身体发热,心烦,心痛,脉象浮大而散。
问:怎么知道是饮食不当和劳累引起的?
答:病人会喜欢苦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脾主味道,味道入肝后变为酸,入心后变为苦,入肺后变为辛,入肾后变为咸,脾入心后变为甘。所以,脾的邪气入心后,病人会喜欢苦味。这种病的症状是身体发热,体重增加,喜欢睡觉,四肢无力,脉象浮大而缓。
问:怎么知道是伤寒引起的?
答:病人会胡言乱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肺主声音,声音入肝后变为呼,入心后变为言,入脾后变为歌,入肾后变为呻,肺入心后变为哭。所以,肺的邪气入心后,病人会胡言乱语。这种病的症状是身体发热,发冷,严重时会有喘息和咳嗽,脉象浮大而涩。
问:怎么知道是中湿引起的?
答:病人会喜欢出汗,但无法停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肾主液体,液体入肝后变为泪,入心后变为汗,入脾后变为涎,入肺后变为涕,肾入心后变为唾。所以,肾的邪气入心后,病人会喜欢出汗,但无法停止。这种病的症状是身体发热,小腹疼痛,脚踝寒冷,脉象沉濡而大。
这就是五种邪气的表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四十九难-注解
正经:指人体内的主要经络,如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五邪:中医理论中的五种外邪,即中风、伤暑、饮食劳倦、伤寒、中湿,它们会侵袭人体,导致疾病。
忧愁思虑:指长期的情绪压抑和过度思考,中医认为这些情绪会伤害心脏。
形寒饮冷:指身体受寒或饮用冷食,中医认为这会伤害肺部。
恚怒气逆:指情绪激动,怒气上升,导致气血逆乱,中医认为这会伤害肝脏。
饮食劳倦:指饮食不当或过度劳累,中医认为这会伤害脾胃。
久坐湿地,强力入水:指长时间坐在潮湿的地方或强力进入水中,中医认为这会伤害肾脏。
中风:中医术语,指风邪侵袭人体,常见症状为身体一侧瘫痪。
伤暑:中医术语,指暑邪侵袭人体,常见症状为发热、口渴、头晕等。
伤寒:中医术语,指寒邪侵袭人体,常见症状为发热、恶寒、头痛等。
中湿:中医术语,指湿邪侵袭人体,常见症状为身体沉重、关节疼痛等。
色:中医术语,指人的面色,通过观察面色可以判断内脏的健康状况。
臭:中医术语,指人的嗅觉,通过嗅觉的变化可以判断内脏的健康状况。
味:中医术语,指人的味觉,通过味觉的变化可以判断内脏的健康状况。
谵言妄语:中医术语,指言语混乱、语无伦次,常见于心火亢盛或肺热伤阴等病症。
洒洒恶寒:中医术语,指身体发冷,伴有轻微的颤抖,常见于外感风寒。
汗出不可止:中医术语,指出汗不止,常见于湿热内蕴或肾阳不足等病症。
脉:中医术语,指脉搏,通过脉象可以判断内脏的健康状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四十九难-评注
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
此句开篇即提出了中医诊断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正经自病和五邪所伤。正经自病指的是人体自身因情绪、饮食、劳逸等因素导致的疾病,而五邪所伤则是指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疾病。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然: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此段详细阐述了正经自病的具体表现。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与五行相对应,忧愁思虑伤及心,形寒饮冷伤及肺,恚怒气逆伤及肝,饮食劳倦伤及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伤及肾。这些病理变化都是由于内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何谓五邪?
五邪指的是风、暑、湿、寒、火五种外邪,它们侵袭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五邪与五行的关系密切,风属木,暑属火,湿属土,寒属水,火属金。
此之谓五邪。
这句话总结了五邪的概念,即风、暑、湿、寒、火。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
此句提出如何通过症状判断中风引起的疾病。中医认为,中风与心有关,心主血脉,中风时面色会出现赤色,这是因为肝血进入心脏后,颜色由青变赤。
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中风时面色会出现赤色。中医认为,肝主色,其色为青,入心后变为赤色,因此中风时面色会出现赤色。
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中风时的具体症状,如身热、胁下满痛以及脉象变化。
何以知伤暑得之?
此句提出如何通过症状判断伤暑引起的疾病。中医认为,伤暑与心有关,心主臭,伤暑时会出现恶焦臭的感觉。
当恶焦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焦臭。
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伤暑时会出现恶焦臭的感觉。中医认为,心主臭,伤暑时心邪侵袭,故出现恶焦臭。
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伤暑时的具体症状,如身热、心烦、心痛以及脉象变化。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
此句提出如何通过症状判断饮食劳倦引起的疾病。中医认为,饮食劳倦伤及脾,脾主味,饮食劳倦时会出现喜苦味的感觉。
当喜苦味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
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饮食劳倦时会出现喜苦味的感觉。中医认为,脾主味,脾邪入心,故出现喜苦味。
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饮食劳倦时的具体症状,如身热、体重、嗜卧、四肢不收以及脉象变化。
何以知伤寒得之?
此句提出如何通过症状判断伤寒引起的疾病。中医认为,伤寒与肺有关,肺主声,伤寒时会出现谵言妄语的症状。
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
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伤寒时会出现谵言妄语的症状。中医认为,肺主声,肺邪入心,故出现谵言妄语。
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
伤寒时的具体症状,如身热、恶寒、喘咳以及脉象变化。
何以知中湿得之?
此句提出如何通过症状判断中湿引起的疾病。中医认为,中湿与肾有关,肾主液,中湿时会出现喜汗出不可止的症状。
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
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中湿时会出现喜汗出不可止的症状。中医认为,肾主液,肾邪入心,故出现汗出不可止。
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
中湿时的具体症状,如身热、小腹痛、足胫寒以及脉象变化。
此五邪之法也。
这句话总结了五邪引起的疾病及其症状,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