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六十一难

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六十一难-原文

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六十一难-译文

说:古书里说,通过观察就能知道病情的叫做神医,通过听声音就能知道病情的叫做圣人,通过询问就能知道病情的叫做巧匠,通过切脉就能知道病情的叫做高手。这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说:通过观察就能知道病情的,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来判断病情。通过听声音就能知道病情的,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来辨别病情。通过询问就能知道病情的,是通过询问病人对食物的喜好,来了解病情的起因和所在位置。通过切脉就能知道病情的,是通过检查病人的寸口脉,观察脉搏的虚实,来判断病情,以及病情在哪一个脏腑。古书里说,通过外部表现就能知道病情的叫做圣人,通过内部机理就能知道病情的叫做神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六十一难-注解

经言:经言指的是古代医学经典中的言论,这里可能指的是《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

望而知之:通过观察就能了解病情,这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强调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形态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

神:在中医中,神指的是医生高超的诊断技巧和洞察力,能够通过非常细微的观察就能准确判断病情。

闻而知之: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等来了解病情,是中医诊断的方法之一。

五音:五音指的是古代音乐中的五个基本音阶,这里指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来判断病情。

问而知之:通过询问病人来了解病情,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

五味: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中医认为五味与五脏相对应,通过询问病人的口味偏好来推断病情。

切脉:切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寸口脉是切脉时触摸的部位,位于手腕内侧。

虚实:虚实是中医术语,虚指身体虚弱,实指身体有邪气或疾病。

脏腑:脏腑是中医术语,指人体内部的器官,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以外知之曰圣:通过外部表现就能了解病情,被称为圣,这是对医生诊断能力的高度评价。

以内知之曰神:通过内部诊断就能了解病情,被称为神,这是对医生诊断能力的最高评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六十一难-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体现了中医学的独特诊断方法。首先,作者提出了四种诊断疾病的境界:‘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这四种境界分别代表了中医诊断的四个层次,下面逐行进行赏析。

‘望而知之谓之神’中的‘望’字,是指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如面色、眼神、体态等,来推断病情。这种诊断方法依赖于医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神’速地把握病人的病情。‘望’在中医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如《黄帝内经》中提到:‘望之有余,闻之不足;望之不足,闻之有余。’说明望诊在诊断过程中的重要性。

‘闻而知之谓之圣’中的‘闻’字,是指医生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诊断疾病。‘闻’诊在中医中也非常重要,如《黄帝内经》中提到:‘闻其五音,以别其病。’这里的‘五音’指的是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呻吟声等,通过这些声音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问而知之谓之工’中的‘问’字,是指医生通过询问病人自己的感受、饮食、生活习惯等来了解病情。这种方法强调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沟通,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问’诊在中医诊断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如《黄帝内经》中提到:‘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中的‘切脉’是指医生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诊断疾病。脉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脉搏的跳动情况,可以了解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判断病情。‘切脉’在中医中具有很高的技巧性,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判断力。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这句话进一步阐释了上述四种诊断境界的含义。‘以外知之’是指通过观察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称为‘圣’;‘以内知之’是指通过内观、脉诊等手段来诊断疾病,称为‘神’。这表明中医诊断不仅依赖于外在观察,更注重内在机理的把握,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诊断的方法和境界,强调了医生在诊断过程中的观察力、沟通能力和脉诊技巧。这不仅是对中医诊断方法的总结,也是对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体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六十一难》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75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