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难-原文
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
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
何以言之?
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难-译文
说:疾病有虚邪、实邪、贼邪、微邪、正邪之分,怎么来区分它们呢?
回答说:从后面来的叫做虚邪,从前面来的叫做实邪,从它所不能克制的地方来的叫做贼邪,从它能克制的地方来的叫做微邪,从疾病本身来的叫做正邪。为什么这么说呢?假设是心脏的病,被风吹了得的就是虚邪,被暑热伤害得的就是正邪,因为饮食不当和过度劳累得的就是实邪,被伤寒病毒感染得的就是微邪,被湿气侵袭得的就是贼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难-注解
虚邪:指因身体虚弱而容易受到外邪侵袭的病邪。虚邪通常与身体的正气不足有关,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实邪:指由外来的、强烈的病邪引起的疾病。实邪通常具有明显的致病性,如风邪、寒邪等。
贼邪:指从身体所不胜之方面侵袭而来的病邪。在五行理论中,所不胜指的是能够克制自身的元素,如木克土,火克金等。
微邪:指从身体所胜之方面侵袭而来的病邪。在五行理论中,所胜指的是能够克制自身的元素,如金克木,水克火等。
正邪:指直接由疾病本身引起的病邪,即疾病本身所具有的邪气。
中风:中医术语,指因风邪侵袭导致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肢体麻木、口眼歪斜等。
伤暑:中医术语,指因暑邪侵袭导致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头晕等。
饮食劳倦:中医术语,指因饮食不当、过度劳累导致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等。
伤寒:中医术语,指因寒邪侵袭导致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痛等。
中湿:中医术语,指因湿邪侵袭导致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身体沉重、关节疼痛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难-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出了邪气的分类及其辨识方法,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对于疾病成因和病理变化的深刻认识。
首先,文中的‘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是对邪气性质的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强调了邪气对人体的影响不同,治疗原则也应有所区别。
‘从后来者为虚邪’指出,虚邪是从外部侵入人体的邪气,它往往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而导致的。例如,中风患者得病,是因为正气虚弱,不能抵御邪气,故称为虚邪。
‘从前来者为实邪’则是指那些直接侵犯人体的邪气,如伤暑,暑邪直接侵袭人体,导致疾病,因此称为实邪。
‘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中的‘所不胜’指的是五行中的相克关系,贼邪是指那些能够克制人体正常功能的邪气。中湿得之为贼邪,是因为湿邪克制了人体的正常功能。
‘从所胜来者为微邪’中的‘所胜’同样指的是五行中的相克关系,微邪是指那些被人体正常功能所克制的邪气。伤寒得之为微邪,是因为寒邪被人体正气所克制。
‘自病者为正邪’指的是那些由人体内部因素导致的疾病,如饮食劳倦,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机能失调,因此称为正邪。
这段古文不仅揭示了邪气的分类,还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如何根据邪气的性质来判断疾病。这种分类方法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这段古文还体现了中医理论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疾病的产生与人体内外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