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八难-原文
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
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
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
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
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
肌寒热者,肌痛,唇舌槁,无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八难-译文
问:伤寒有多少种?它的脉象有变化吗?
答:伤寒有五种,分别是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它们所引起的痛苦各不相同。
中风时的脉象是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湿温时的脉象是阳脉濡弱,阴脉小而急促;伤寒时的脉象是阴阳脉都强盛且紧涩;热病时的脉象是阴阳脉都浮起,浮起来时滑利,沉下去时散乱涩滞;温病时的脉象在各个经络中运行,不知道是哪个经络在动,要根据各个经络所在的位置来诊断。
伤寒中有些人出汗后病情好转,有些人下药后反而死亡;也有些人出汗后死亡,下药后好转,这是为什么?
答:阳虚阴盛的人,出汗后病情好转,下药后就会死亡;阳盛阴虚的人,出汗后死亡,下药后病情好转。
对于寒热之病,应该如何诊断?
答:皮肤感到寒热的人,皮肤不能靠近床席,毛发干焦,鼻子干燥,不出汗;肌肉感到寒热的人,肌肉疼痛,嘴唇和舌头干焦,不出汗;骨头感到寒热的人,病痛无处安放,汗液不停地流出,牙齿根部干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八难-注解
伤寒:指一种外感疾病,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脉浮紧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在古代医学中,伤寒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多种外感疾病。
中风:在此处指中风病,是一种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疾病。
湿温:指因湿邪和温邪相合而引起的疾病,以身热不扬、汗出不彻、肢体沉重、苔腻等症状为特征。
热病:指由热邪引起的疾病,以发热、口渴、烦躁、脉数等症状为主。
温病:指由温邪引起的疾病,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脉浮数等症状为主。
脉:指中医诊断中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病情的方法。脉象可以反映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阳浮而滑:指脉搏浮在表面,滑利,多见于外感风邪之病。
阴濡而弱:指脉搏沉而弱,多见于气血虚弱之病。
阴阳俱盛而紧涩:指脉搏阴阳两脉都强而紧涩,多见于外感寒邪之病。
阴阳俱浮:指脉搏阴阳两脉都浮在表面,多见于外感风热之病。
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指脉搏浮取时滑利,沉取时散涩,多见于热病。
行在诸经:指温病的脉象变化在多个经络中,不固定。
汗出而愈:指通过出汗的方式使疾病痊愈。
下之而死者:指使用泻下药物后导致死亡。
阳虚阴盛:指人体阳气虚弱,阴气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
阳盛阴虚:指人体阳气偏盛,阴气相对不足的病理状态。
皮寒热者:指皮肤感觉寒冷或发热。
肌寒热者:指肌肉感觉寒冷或发热。
骨寒热者:指骨骼感觉寒冷或发热。
不得汗:指不出汗。
毛发焦:指毛发干枯。
鼻槁:指鼻孔干燥。
齿本槁痛:指牙齿根部干燥疼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八难-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这段文字详细阐述了伤寒病的种类、脉象变化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首先,文中提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这句话,点明了伤寒病的多样性和脉象变化的复杂性。‘伤寒有五’一句,明确指出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五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脉象特征。
接着,文中对五种伤寒的脉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反映了风邪侵袭,阳气浮越,阴气不足的病理状态;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揭示了湿邪内阻,阳气虚弱,阴气郁滞的病理变化;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说明了寒邪侵袭,阴阳两虚,气血不畅的病理特点;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反映了热邪侵袭,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说明了温病多涉及多个经络,脉象变化复杂,需要根据具体经络进行辨证。
文中还提到‘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这句话,揭示了伤寒病的治疗原则。阳虚阴盛者,宜发汗解表,汗出则愈;阳盛阴虚者,宜清热泻火,下之则愈。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最后,文中对寒热之病的候诊方法进行了阐述。皮寒热者,表现为皮肤寒热不适,毛发焦枯,鼻干无汗;肌寒热者,表现为肌肉疼痛,唇舌干燥,无汗;骨寒热者,表现为病无所安,汗出不止,牙齿根部疼痛。这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展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强调了脉象诊断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