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六难-原文
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此五积之要法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六难-译文
问:五脏的疾病积累,各自有特定的名称吗?是在哪个月、哪一天得的病?
答:肝脏的疾病积累,称为‘肥气’,位于左侧肋下,形状像倒扣的杯子,有头部和脚部。如果长时间不治愈,会让人咳嗽、气逆、发疟疾,连年不断。这种病是在季夏的戊己日得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肺病传给肝脏,肝脏应该传给脾脏,但脾脏在季夏是最旺的时候,旺时不接受邪气,肝脏又想回到肺脏,但肺脏不接受,所以邪气留结成病。
答:心脏的疾病积累,称为‘伏梁’,从肚脐上方开始,大小如手臂,向上延伸到心脏下方。如果长时间不治愈,会让人心烦意乱。这种病是在秋天的庚辛日得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肾病传给心脏,心脏应该传给肺脏,但肺脏在秋天是最旺的时候,旺时不接受邪气,心脏又想回到肾脏,但肾脏不接受,所以邪气留结成病。
答:脾脏的疾病积累,称为‘痞气’,位于胃脘部,覆盖面积大如盘子。如果长时间不治愈,会让人四肢无力,出现黄疸,饮食不能滋养肌肤。这种病是在冬天的壬癸日得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肝病传给脾脏,脾脏应该传给肾脏,但肾脏在冬天是最旺的时候,旺时不接受邪气,脾脏又想回到肝脏,但肝脏不接受,所以邪气留结成病。
答:肺脏的疾病积累,称为‘息贲’,位于右侧肋下,覆盖面积大如杯子。如果长时间不治愈,会让人发冷发热,喘息咳嗽,出现肺阻塞。这种病是在春天的甲乙日得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心脏病传给肺脏,肺脏应该传给肝脏,但肝脏在春天是最旺的时候,旺时不接受邪气,肺脏又想回到心脏,但心脏不接受,所以邪气留结成病。
答:肾脏的疾病积累,称为‘贲豚’,从下腹部开始,向上延伸到心脏下方,形状像小猪,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没有固定的时间。如果长时间不治愈,会让人喘息气逆,骨骼虚弱,气短。这种病是在夏天的丙丁日得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脾病传给肾脏,肾脏应该传给心脏,但心脏在夏天是最旺的时候,旺时不接受邪气,肾脏又想回到脾脏,但脾脏不接受,所以邪气留结成病。
答:这就是五种疾病积累的主要法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六难-注解
五脏:指中医理论中的五个主要内脏器官,即心、肝、脾、肺、肾,它们各自对应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积:在中医中,积是指气、血、痰、食等在体内某处停滞不动,形成病理产物,可能导致各种疾病。
肥气:中医术语,指肝脏积聚的病状,表现为左胁下有硬块。
季夏:指夏末秋初的季节,大约相当于农历六七月。
戊己日:古代历法中的天干地支组合,戊己日是地支中的巳、午、未、申、酉、戌、亥与天干中的戊、己相配的日子。
肺:中医理论中的呼吸器官,负责气体交换。
伏梁:中医术语,指心脏积聚的病状,表现为脐上有一硬块,上至心下。
秋:季节之一,大约相当于农历七月至九月。
庚辛日:天干地支组合,庚辛日是地支中的申、酉、戌、亥与天干中的庚、辛相配的日子。
脾:中医理论中的消化器官,负责运化水谷精微。
痞气:中医术语,指脾脏积聚的病状,表现为胃脘部有硬块。
冬:季节之一,大约相当于农历十一月至次年二月。
壬癸日:天干地支组合,壬癸日是地支中的亥、子、丑、寅、卯、辰、巳与天干中的壬、癸相配的日子。
息贲:中医术语,指肺脏积聚的病状,表现为右胁下有硬块。
春:季节之一,大约相当于农历正月至三月。
甲乙日:天干地支组合,甲乙日是地支中的寅、卯、辰、巳、午、未、申与天干中的甲、乙相配的日子。
肾:中医理论中的排泄器官,负责水液代谢。
贲豚:中医术语,指肾脏积聚的病状,表现为少腹部有硬块,上至心下。
夏:季节之一,大约相当于农历四月至六月。
丙丁日:天干地支组合,丙丁日是地支中的巳、午、未、申、酉、戌、亥与天干中的丙、丁相配的日子。
王者:指内脏器官在相应季节中处于旺盛状态,能够抵御外邪的能力强。
邪:中医术语,指导致疾病的因素,如风、寒、湿、热等。
要法:指总结或归纳的方法或原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六难-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反映了中医学对五脏六腑病理变化的深刻认识。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这段话提出了问题,即五脏的疾病积累各有其名称,并且询问了这些疾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日子形成的。
‘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这里详细描述了肝脏疾病的表现和形成时间。‘肥气’指的是肝脏的积聚,位于左侧胁下,形状像倒置的杯子,有头和脚。如果长期不愈,会导致咳嗽、疟疾等症状,并且每年都会反复发作。这种疾病通常在夏季的最后一个月的戊己日形成。
‘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这里解释了肥气形成的原因,是由于肺病传至肝,肝本应传至脾,但脾在夏季为王,不受邪气,肝又想返回肺,肺不接受,因此形成积聚。
‘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同理,这段话解释了心脏积聚‘伏梁’的形成原因和表现,以及它通常在秋季的庚辛日形成。
‘此五积之要法也。’最后这句话总结了上述五种积聚的规律,强调了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动态平衡理论,强调了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病理变化的周期性。通过对五脏积聚的描述,揭示了中医学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的独特视角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