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九难

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九难-原文

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贵倨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

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

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九难-译文

问:狂癫病如何区分它们?

答:狂病刚开始发作时,病人睡眠少但不觉得饿,自认为很高贵,自认为很聪明,自认为很尊贵傲慢,喜欢无端地笑和唱歌,行为妄动不停。

癫病刚开始发作时,病人情绪不快乐,身体僵直,不能动弹,直直地看着。

它们的脉象表现为三部(寸、关、尺)的阴阳脉都异常旺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九难-注解

狂癫之病:指古代医学中的一种精神疾病,狂疾和癫疾是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狂疾表现为情绪激动、行为失控,而癫疾则表现为精神错乱、反应迟钝。

狂疾:古代医学术语,指精神疾病中的一种,表现为情绪高涨、行为异常,如自高贤、自辨智、自贵倨等。

少卧而不饥:指患者睡眠少,食欲不振,这是狂疾初期的症状之一。

自高贤也:自认为高人一等,自我感觉良好,是狂疾患者的一种心理状态。

自辨智也:自认为聪明智慧,有独到见解,也是狂疾患者的一种心理表现。

自贵倨也:自认为地位尊贵,傲慢无礼,是狂疾患者的一种行为特征。

妄笑好歌乐:无故发笑,喜欢唱歌跳舞,是狂疾患者的一种行为表现。

妄行不休:行为狂乱,不停歇,是狂疾患者的一种行为特征。

癫疾:古代医学术语,指精神疾病中的一种,表现为精神错乱、反应迟钝,如意不乐、僵仆直视等。

意不乐:心情不愉快,情绪低落,是癫疾初期的症状之一。

僵仆直视:身体僵硬,不能自由活动,目光呆滞,是癫疾患者的一种典型症状。

其脉三部阴阳俱盛:脉象诊断术语,三部指寸、关、尺三部脉,阴阳俱盛表示脉象跳动有力,这是癫疾患者脉象的特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九难-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古代医学文献,反映了对狂癫之病的早期认识。首先,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狂癫之病,何以别之?’这表明了古人对疾病分类和诊断的重视。

在回答中,作者首先描述了狂疾的初期症状:‘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贵倨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这里的‘少卧而不饥’指的是患者睡眠减少但食欲未减,‘自高贤也’等词语则描述了患者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自视甚高,表现出一种妄自尊大的态度。‘妄笑好歌乐’和‘妄行不休’则描绘了患者行为上的异常,如无节制地笑、唱歌、不停地走动,这些都是狂疾的典型表现。

接下来,作者对癫疾的初期症状进行了描述:‘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这里的‘意不乐’表明患者情绪低落,‘僵仆直视’则形容患者身体僵硬,目光呆滞,这是癫疾的典型症状。

最后,作者提到了诊断狂癫之病的一个关键依据:‘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这里的‘脉’指的是脉搏,‘三部’指的是中医脉诊中的寸、关、尺三部脉,‘阴阳俱盛’则表示脉象中阴阳两气都显得旺盛。这一描述反映了古人在诊断疾病时对脉象的重视,认为通过脉象可以判断病情。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学对狂癫之病的认识,还体现了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和理念。通过对症状的详细描述和对脉象的重视,古人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关注,以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观察和理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九难》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73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