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一难-原文
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
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
何以言之?
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
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
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一难-译文
说:有的病人想得到温暖,有的病人想得到寒冷,有的病人想见人,有的病人不想见人,他们的症状各不相同,那么这些病究竟发生在哪个脏腑呢?
然而:如果病人想得到寒冷,同时又想见人,那么病是在腑;如果病人想得到温暖,但又不想见人,那么病是在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腑属于阳,阳性的病想得到寒冷,同时又想见人;而脏属于阴,阴性的病想得到温暖,同时又想关门独处,讨厌听到别人的声音。所以,根据这些症状可以判断出是哪个脏腑的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一难-注解
病:指人体因内外因素引起的生理机能失调,表现为各种不适或痛苦的症状。
欲得温者:指患者希望身体感到温暖。
欲得寒者:指患者希望身体感到寒冷。
欲得见人者:指患者希望与他人见面。
不欲得见人者:指患者不愿意与他人见面。
脏腑:中医学中的术语,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和功能单位,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阳:中医学中的概念,指具有温热、明亮、向上的性质,与五脏中的腑相对应。
阴:中医学中的概念,指具有寒凉、晦暗、向下的性质,与五脏中的脏相对应。
阳病:指由阳性质引起的疾病。
阴病:指由阴性质引起的疾病。
寒:中医学中的概念,指温度低,与阴性质相关。
温:中医学中的概念,指温度高,与阳性质相关。
见人:指与他人见面。
恶闻人声:指不喜欢听到别人的声音,常与内向、孤独等心理状态相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病-五十一难-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体现了中医诊断学的深刻哲理。首先,作者提出了一个观察点:病状的表现与患者的感受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观察是基于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强调人体内部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这句话揭示了中医诊断的复杂性。中医认为,不同的疾病会有不同的症状,而这些症状与患者的感受是相互关联的。作者通过列举不同的病状,引导读者思考疾病可能发生的脏腑部位。
‘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在这里,作者提出了具体的诊断方法。他认为,如果患者希望得到寒冷的感觉,并且愿意见人,那么可能是腑的疾病;如果患者希望得到温暖的感觉,但不希望见人,那么可能是脏的疾病。这种诊断方法是基于中医对阴阳属性的理解。
‘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作者进一步解释了这种诊断方法的依据。在中医理论中,腑属阳,脏属阴。阳病表现为阳性的症状,如欲得寒、见人等;阴病表现为阴性的症状,如欲得温、避人等。这种对阴阳属性的运用,是中医诊断的核心之一。
‘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最后,作者总结了这种诊断方法的意义。通过观察患者的病状和感受,中医可以辨别出疾病所在的脏腑,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这种诊断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也体现了中医对个体差异的重视。
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中医诊断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现象的深刻洞察。通过阴阳五行理论,中医能够对疾病进行细致的诊断,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这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