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十六

作者: 李延寿(约公元541年-约约595年),南朝宋的历史学家,他的《南史》记录了南朝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年代:成书于南朝(约6世纪)。

内容简要:《南史》是李延寿编撰的一部关于南朝(包括刘宋、南齐、南梁和南陈)历史的史书。全书分为本纪、列传等多个部分,详细记录了南朝各个朝代的政权更迭、政治斗争、军事事件、文化成就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不仅反映了南朝的政治风云,还展现了南朝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文化氛围。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书籍,《南史》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南朝历史、文化、政治等领域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十六-原文

王镇恶 朱龄石(弟超石) 毛修之(孙惠素) 傅弘之 朱修之 王玄谟(子瞻 从弟玄象 玄载 玄邈)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

祖猛,仕苻坚,任兼将相。

父休,为河东太守。

镇恶以五月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

猛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为镇恶。

年十三而苻氏败,寓食渑池人李方家。

方善遇之,谓方曰:‘若遭英雄主,要取万户侯,当厚相报。’

方曰:‘君丞相孙,人材如此,何患不富贵,至时愿见用为本县令足矣。’

后随叔父曜归晋,客荆州。

颇读诸子兵书,喜论军国大事。

骑射非长,而从横善果断。

宋武帝伐广固,镇恶时为天门郡临澧令。

人或荐之武帝,召与语,异焉,因留宿。

旦谓诸佐曰:‘镇恶王猛孙,所谓将门有将。’

即以署前部贼曹。

拒卢循有功,封博陆县五等子。

武帝谋讨刘毅,镇恶曰:‘公若有事西楚,请给百舸为前驱。’

及西讨,转镇恶参军事,使率龙骧将军蒯恩百舸前发。

镇恶受命,便昼夜兼行,扬声刘兖州上。

毅谓为信,不知见袭。

镇恶去江陵城二十里,舍船步上,蒯恩军在前,镇恶次之,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旗安鼓。

语所留人曰:‘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如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

镇恶径前袭城,津戍及百姓皆言刘藩实上,晏然不疑。

将至城,逢毅要将朱显之驰前问藩所在,军人答云‘在后’。

及至军后不见藩,又望见江津船舰被烧而鼓声甚盛,知非藩上,便跃马告毅,令闭城门。

镇恶亦驰进得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

又遣人以诏及赦文并武帝手书凡三函示毅,毅皆烧不视。

金城内亦未信帝自来。

及短兵接战,镇恶军人与毅下将或是父兄子弟中表亲亲,且斗且语,知武帝在后,人情离懈。

初,毅常所乘马在城外不得入,仓卒无马,使就子肃取马,肃不与。

朱显之谓曰:‘人取汝父而惜马,汝走欲何之?’夺马以授毅,从大城东门出奔牛牧佛寺自缢。

镇恶身被五箭,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江陵平后二十日,大军方至,以功封汉寿县子。

及武帝北伐,为镇西谘议,行龙骧将军,领前锋。

将发,前将军刘穆之谓曰:‘昔晋文王委蜀于邓艾,今亦委卿以关中,卿其勉之。’

镇恶曰:‘吾等因托风云,并蒙抽擢,今咸阳不克,誓不济江。三秦若定,而公九锡不至,亦卿之责矣。’

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

破虎牢及柏谷坞。

进次渑池,造故人李方家。

升堂见母,厚加酬赉,即授方渑池令。

方轨径据潼关,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人租。

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

初,武帝与镇恶等期,若克洛阳,须待大军,未可轻前。

既而镇恶等至潼关,为伪大将军姚绍所拒不得进,驰告武帝求粮援。

时帝军入河,魏军屯河岸,军不得进。

帝呼所遣人开舫北户指河上军示之曰:‘我语令勿进而深入,岸上如此,何由得遣军?’

镇恶既得义租,绍又病死,伪抚军将军姚赞代绍守险,众力犹盛。

武帝至湖城,赞引退。

大军次潼关,谋进取计。

镇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直至渭桥。

镇恶所乘皆蒙冲小舰,行船者悉在舰内,溯渭而进,舰外不见有行船人。

北土素无舟楫,莫不惊以为神。

镇恶既至,令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

渭水流急,诸舰悉逐流去。

镇恶抚慰士卒曰:‘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万里,而舫乘衣粮并已逐流,唯宜死战,可立大功。’

乃身先士卒。

即陷长安城。

城内六万余户,镇恶抚慰初附,号令严肃。

于灞上奉迎,武帝劳之曰:‘成吾霸业者真卿也。’

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

帝笑曰:‘卿欲学冯异邪?’

时关中丰全,镇恶性贪,收敛子女玉帛不可胜计。

帝以其功大不问。

时有白帝言镇恶藏姚泓伪辇,有异志。

帝使觇之,知镇恶剔取饰辇金银,弃辇于垣侧,帝乃安。

帝留第二子桂阳公义真为安西将军、雍秦二州刺史,镇长安。

镇恶以征虏将军领安西司马、冯翊太守,委以扞御之任。

及大军东还,赫连勃勃逼北地。

义真遣中兵参军沈田子拒之。

虏甚盛,田子退屯刘因堡,遣使还报镇恶。

镇恶对田子使,谓安西长史王修曰:‘公以十岁儿付吾等,当共思竭力,今拥兵不进,贼何由得平?’

使反言之,田子甚惧。

王猛之相苻坚也,北人以方诸葛亮。

入关之功,又镇恶为首,时论者深惮之。

田子峣柳之捷,威震三辅,而与镇恶争功。

武帝将归,留田子与镇恶,私谓田子曰:‘钟会不得遂其乱者,为有卫瓘等也。语曰:‘猛兽不如群狐。’卿等十余人何惧王镇恶。’

故二人常有猜心。

时镇恶师于泾上,与田子俱会傅弘之垒,田子求屏人,因斩之幕下,并兄基、弟鸿、遵、深、从弟昭、朗、弘,凡七人。

弘之奔告义真。

义真率王智、王修被甲登横门以察其变。

俄而田子至,言镇恶反。

修执田子,以专戮斩焉。

是岁,义熙十四年正月十五日也。

追赠左将军、青州刺史。

及帝受命,追封龙阳县侯,谥曰壮。

传国至曾孙睿,齐受禅,国除。

朱龄石,字伯儿,沛郡沛人也。

世为将,伯父宪及斌并为西中郎袁真将佐。

桓温伐真于寿阳,真以宪兄弟潜通温,并杀之。

龄石父绰逃归温。

寿阳平,真已死,绰辄发棺戮尸。

温怒将斩之,温弟冲请得免。

绰受冲更生之恩,事冲如父。

位西阳、广平太守。

及冲薨,绰欧血而死。

龄石少好武,不事崖检。

舅淮南蒋氏才劣,龄石使舅卧听事,剪纸方寸帖着舅枕,以刀子县掷之,相去八九尺,百掷百中。

舅畏龄石,终不敢动。

舅头有大瘤,龄石伺眠密割之,即死。

武帝克京城,以为建武参军。

从至江乘将战,龄石言世受桓氏恩,不容以兵刃相向,乞在军后。

帝义而许之。

以为镇军参军,迁武康令。

县人姚系祖专为劫,郡县畏不能讨。

龄石至县,伪与厚,召为参军。

系祖恃强,乃出应召。

龄石斩之,掩其家,悉杀其兄弟,由是一部得清。

后领中兵。

龄石有武干,又练吏职,帝甚亲委之。

平卢循有功,为西阳太守。

义熙九年,徙益州刺史,为元帅伐蜀。

初,帝与龄石密谋进取,曰:刘敬宣往年出黄武,无功而退。

贼谓我今应从外水往,而料我当出其不意犹从内水来也,必重兵守涪城以备内道。

若向黄武,正堕其计。

今以大众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出内水,此制敌之奇也。

而虑此声先驰,贼审虚实,别有函封付龄石,署曰至白帝乃开。

诸军虽进,未知处分。

至白帝发书,曰:众军悉从外水取成都;臧熹、朱枚于中水取广汉;使羸弱乘高舰十余,由内水向黄武。

谯纵果备内水,使其大将谯道福戍涪城,遣其秦州刺史侯晖、仆射谯诜等屯彭模,夹水为城。

十年六月,龄石至彭模。

七月,龄石率刘钟、蒯恩等于北城斩侯晖、谯诜。

朱枚至广汉,复破谯道福别军。

谯纵奔涪城,巴西人王志斩送之,并获道福,斩于军门。

帝之伐蜀,将谋元帅,乃举龄石。

众咸谓龄石资名尚轻,虑不克办。

论者甚众,帝不从。

乃分大军之半,令猛将劲卒悉以配之。

臧熹,敬皇后弟也,亦命受其节度。

及战克捷,众咸服帝知人,又美龄石善于事。

以平蜀功,封丰城侯。

十四年,桂阳公义真被征,以龄石为雍州刺史,督关中诸军事。

龄石至长安,义真乃发。

义真败于青泥,龄石亦举城奔走见杀。

传国至孙,齐受禅,国除。

龄石弟超石,亦果锐。

虽出自将家,兄弟并闲尺牍。

桓谦为卫将军,以补行参军。

后为武帝徐州主簿,收迎桓谦身首,躬营殡葬。

义熙十二年北伐,超石为前锋入河。

时军人缘河南岸牵百丈。

有漂度北岸者,辄为魏军所杀略。

帝遣白直队主丁旿率七百人及车百乘于河北岸为却月阵,两头抱河,车置七仗士。

事毕,使竖一长白毦。

魏军不解其意,并未动。

帝先命超石戒严二千人,白毦既举,超石赴之,并赍大弩百张,一车益二十人,设彭排于辕上。

魏军见营阵立,乃进围营。

超石先以弱弓小箭射之,魏军四面俱至。

魏明元皇帝又遣南平公长孙嵩三万骑肉薄攻营,于是百弩俱发。

魏军既多,弩不能制。

超石初行,别赍大槌并千余张槊,乃断槊三四尺以槌之,一槊辄洞贯三四人。

魏军不能当,遂溃。

大军进克蒲坂,以超石为河东太守。

后除中书侍郎,封兴平县五等侯。

关中乱,帝遣超石慰劳河洛,与龄石俱没赫连勃勃,见杀。

毛修之,字敬文,荥阳阳武人也。

祖武生、伯父璩并益州刺史。

父瑾,梁、秦二州刺史。

修之仕桓玄为屯骑校尉,随玄西奔。

玄欲奔汉川,修之诱令入蜀。

冯迁斩玄于枚洄洲,修之力也。

宋武帝以为镇军咨议,迁右卫将军。

既有斩玄之谋,又父伯并在蜀,帝欲引为外助,故频加荣爵。

及父瑾为谯纵所杀,帝表修之为龙骧将军,配兵遣奔赴。

时益州刺史鲍陋不肯进讨,修之言状,帝乃令冠军将军刘敬宣伐蜀,无功而退。

谯纵由此送修之父伯及中表丧柩,口累并得还。

后刘毅西镇江陵,以为卫军司马、南郡太守。

修之虽为毅将佐,而深结于帝,及毅败见宥。

时遣朱龄石伐蜀,修之固求行。

帝虑修之至蜀多所诛杀,且土人既与毛氏有嫌,亦当以死自固。

不许。

修之不信鬼神,所至必焚房庙。

时蒋山庙中有好牛马,并夺取之。

累迁相国右司马,行司州事。

戍洛阳,修立城垒。

武帝至,履行善之,赐衣服玩好,当时评直二千万。

王镇恶死,修之代为安西司马。

桂阳公义真败,为赫连勃勃所禽。

及赫连昌灭,入魏。

修之在洛,敬事嵩高道士寇谦之。

谦之为魏太武帝信敬,营护之,故不死。

修之尝为羊羹荐魏尚书,尚书以为绝味,献之太武,大悦。

以为太官令,被宠,遂为尚书、光禄大夫,封南郡公,太官令、尚书如故。

后朱修之俘于魏亦见宠。

修之问朱修之,南国当权者为谁,答云殷景仁。

修之笑曰:吾昔在南,殷尚幼少,我归罪之日,便当巾韝到门。

经年不忍问家消息,久之乃访焉。

修之具答,并云:贤子元矫甚能自处。

修之悲不得言,直视良久,乃长叹曰:呜呼!

自此一不复及。

初,北人去来言修之劝魏侵边,并教以在南礼制,文帝甚疑责之。

朱修之后得还,具相申理,上意乃释。

修之在魏多妻妾,男女甚众,身遂死于魏。

孙惠素,仕齐为少府卿。

性至孝,母服除后,更修母所住处床帐屏帷,每月朝十五向帷悲泣,傍人为之感伤,终身如此。

惠素吏才强济,而临事清刻。

敕市铜官碧青一千二百斤供御画,用钱六十五万。

有谗惠素纳利,武帝怒。

敕尚书评价,贵二十八万余,有司奏,伏诛。

死后家徒四壁,武帝后知无罪,甚悔恨之。

傅弘之,字仲度,北地泥阳人也。

傅氏旧属灵州,汉末失土,寄冯翊,置泥阳、富平二县,废灵州,故傅氏悉属泥阳。

晋武帝太康三年复立灵州县,傅氏还属灵州。

弘之高祖祗,晋司徒,后封灵州公。

不欲封本县,故祗一门还属泥阳。

曾祖畅,秘书丞,没石勒。

生子洪。

晋穆帝永和中,石氏乱,度江。

洪生梁州刺史歆,歆生弘之。

少倜傥有大志,历位太尉行参军。

宋武帝北伐,弘之与扶风太守沈田子等七军自武关入。

弘之素习骑乘,于姚泓驰道内戏马,甚有姿制,羌胡观者数千,并叹称善。

留为桂阳公义真雍州中从事史。

及义真东归,赫连勃勃倾国追蹑,于青泥大战,弘之躬贯甲胄,气冠三军,军败陷没,不为之屈。

时天大寒裸弘之,弘之叫骂见杀。

朱修之,字恭祖,义阳平氏人也。

曾祖焘,晋平西将军。

祖序,豫州刺史。

父谌,益州刺史。

修之初为州主簿,宋元嘉中,累迁司徒从事中郎。

文帝谓曰:‘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

后随右军到彦之北侵。

彦之自河南回,修之留戍滑台,被魏将安颉攻围。

粮尽,将士熏鼠食之。

修之初围既久,母常悲忧。

忽一旦乳汁惊出,母号恸告家人曰:‘我年老非复有乳汁时,今如此,儿必没矣。’

魏果以其日克滑台,囚之。

太武嘉其固守之节,以为云中镇将,妻以宗室女。

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每流涕谓曰:‘观君无停意,何不告我以实,义不相负。’

修之深嘉其义而不告也。

及太武伐冯弘,修之及同没人邢怀明并从。

又有徐卓者亦没魏,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见诛。

修之、怀明惧祸,同奔冯弘,不见礼。

停一年,会宋使至。

修之名位素显,传诏见便拜。

彼国敬传诏,呼为天子边人。

见传诏致敬,乃始礼之。

时魏屡伐黄龙,弘遣使求救,修之乃使传诏说而遣之。

泛海,未至东莱,舫柂折,风猛,海师虑向海北,垂长索,舫乃正。

海师视上有鸟飞,知去岸不远。

须臾至东莱。

及至,以为黄门侍郎。

孝武初,累迁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

修之政在宽简,士庶悦附。

及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檄修之举兵。

雍土时饥,修之伪与之同,既而遣使陈情于孝武,孝武嘉之,以为荆州刺史,加都督。

义宣乃闻修之不同,更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击襄阳。

修之命断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

修之率众向江陵,竺超已执义宣。

修之至,于狱杀之。

以功封南昌县侯。

修之立身清约,百城贶赠,一无所受。

唯以蛮人宜存抚纳,有饷皆受,得辄与佐史赌之,未尝入己。

去镇之日,秋毫无犯。

计在州以来,然油及私牛马食官谷草,以私钱六十万偿之。

而俭刻无润,薄于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贵为刺史,未曾供赡。

往姊家,姊为设菜羹粗饭以激之,修之曰:‘此是贫家好食,进之致饱。’

先是,新野庾彦达为益州刺史,携姊之镇,资给供奉,中分秩禄,西土称焉。

修之后拜左户尚书、领军将军。

至建邺,牛奔坠车折脚,辞尚书,徙崇宪太仆,仍加特进、金紫光禄大夫。

脚疾不堪独行见,特给扶侍。

卒,谥贞侯。

王玄谟,字彦德,太原祁人也。

六世祖宏,河东太守、绵竹侯。

以从叔司徒允之难,弃官北居新兴,仍为新兴、雁门太守。

其《自序》云尔。

祖牢,仕慕容氏为上谷太守,随慕容德居青州。

父秀,早卒。

玄谟幼而不群,世父蕤有知人鉴,常笑曰:此儿气概高亮,有太尉彦云之风。

宋武帝临徐州,辟为从事史,与语异之。

少帝末,谢晦为荆州,请为南蛮行参军、武宁太守。晦败,以非大帅见原。

元嘉中,补长沙王义欣镇军中兵参军,领汝阴太守。

每陈北侵之谋,上谓殷景仁曰: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后为兴安侯义宾辅国司马、彭城太守。

义宾薨,玄谟上表,以彭城要兼水陆,请以皇子抚临州政,乃以孝武出镇。

及大举北侵,以玄谟为宁朔将军。

前锋入河,受辅国将军萧斌节度。

军至碻磝,玄谟进向滑台,围城二百余日。

魏太武自来救之,众号百万,鼓鞞动天地。

玄谟之行也,众力不少,器械精严,而专仗所见,多行杀戮。

初围城,城内多茅屋,众求以火箭烧之。玄谟曰:损亡军实。不听。

城中即撤坏之,空地为窟室。

及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又不从。

将士并怀离怨。

又营货利,一匹布责人八百梨,以此倍失人心。

及太武军至,乃夜遁,麾下散亡略尽。

萧斌将斩之,沈庆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杀战将以自弱,非良计也。

斌乃止。

初,玄谟始将见杀,梦人告曰:诵《观世音》千遍则免。

玄谟梦中曰:何可竟也。

仍见授,既觉诵之,且得千遍。

明日将刑,诵之不辍。

忽传唱停刑,遣代守碻磝江夏王义恭为征讨都督,以碻磝沙城不可守,召令还。

为魏军所追,大破之,流矢中臂。

二十八年正月,还至历城。

义恭与玄谟书曰:闻因败为成,臂上金创,将非金印之征邪?

元凶弑立,以玄谟为冀州刺史。

孝武伐逆,玄谟遣济南太守垣护之等将兵赴义。

事平,除徐州刺史,加都督。

及南郡王义宣与江州刺史臧质反,朝廷假玄谟辅国将军,为前锋南讨,拜豫州刺史。

质寻至,大破之。

加都督,封曲江县侯。

中军司马刘冲之白孝武,言玄谟在梁山与义宣通谋。

检虽无实,上意不能明,使有司奏玄谟没匿所得贼宝物,虚张战簿,与徐州刺史垣护之并免官。

寻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

雍士多诸侨寓,玄谟上言所统侨郡无有境土,新旧错乱,租课不时,宜加并合。

见许。

乃省并郡县,自此便之。

百姓当时不愿属籍。

其年,玄谟又令九品以上租,使贫富相通,境内莫不嗟怨。

人间讹言玄谟欲反。

时柳元景当权,元景弟僧景为新城太守,以元景之势,制令雍土南阳顺阳上庸新城诸郡并发兵,欲讨玄谟。

玄谟令内外晏然,以解众惑,驰启孝武,具陈本末。

帝知其虚,驰遣主书吴喜公慰抚之。

又答曰:玄谟启明白之日,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聊复为笑,想足以申卿眉头耳。

玄谟性严,未曾妄笑,时人言玄谟眉头未曾申,故以此见戏。

后为金紫光禄大夫,领太常。

及建明堂,以本官领起部尚书,又领北选。

孝武狎侮群臣,各有称目,多须者谓之羊,短长肥瘦皆有比拟。

颜师伯筼垂齿,号之曰齴,刘秀之俭吝,常呼为老慳。

黄门侍郎宗灵秀躯体肥壮,拜起艰难,每一集会,辄于坐赐灵秀器服饮食,前后相系,欲其占谢倾踣,以为欢笑。

又刻木作灵秀父光禄勋叔献像送其家听事。

柳元景、垣护之虽并北人,而玄谟独受老伧之目。

凡诸称谓,四方书疏亦如之。

尝为玄谟作《四时诗》曰:堇茹供春膳,粟浆充夏餐,瓟酱调秋菜,白醝解冬寒。

又宠一昆仑奴子名白主,常在左右,令以杖击群臣。

自柳元景以下皆罹其毒。

玄谟寻迁徐州刺史,加都督。

时北土灾馑,乃散私谷十万斛牛千头以赈之。

孝武崩,与群公俱被顾命。

时朝政多门,玄谟以严直不容,徙青、冀二州刺史,加都督。

少帝诛颜师伯、柳元景等,狂悖滋甚,以领军征玄谟,子侄咸劝称疾。

玄谟曰:避难苟免,既乖事君之节,且吾荷先朝厚恩,弥不得逡巡。

及至,屡表谏诤,又流涕请缓刑去杀,以安元元之意,少帝大怒。

明帝即位,礼遇益崇。

时四方反叛,玄谟领水军前锋南讨,以脚疾未差,听乘舆出入。

寻除车骑大将军、江州刺史,副司徒建安王休仁于赭圻,赐以诸葛亮筩袖铠。

顷之,以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护军将军,迁南豫州刺史,加都督。

薨年八十二,谥曰庄公。

子深早卒,深子缋嗣。

深弟宽,泰始初,为随郡太守。

逢四方反,父玄谟在建邺,宽弃郡自归。

以母在西,为贼所执,请西行,遂袭破随郡,收其母。

事平,明帝嘉之,使图宽形以上。

齐永明元年,为太常,坐于宅杀牛,免官。

后卒于光禄大夫。

宽弟瞻,字明远,一字叔鸾。

负气慠俗,好贬裁人物。

仕宋为王府参军。

尝诣刘彦节,直登榻曰:

“君侯是公孙,仆是公子,引满促膝,唯余二人。”

彦节外迹虽酬之,意甚不悦。

齐豫章王嶷少时,早与瞻友。

瞻常候嶷高论,齐武帝时在大床寝,瞻谓嶷曰:

“帐中人物亦复随人寝兴。”

嶷言次忽问王景文兄楷贤愚何如殷道矜,瞻曰:

“卿遂复言他人兄邪。”

武帝笑称嶷小名阿王:

“汝兄愚,那得忽来王参军此句”。

瞻曰:

“直恐如卿来谈。”

武帝衔之,未尝形色。

后历黄门侍郎。

及齐建元初,瞻为永嘉太守,诣阙跪拜不如仪。

武帝知之,召入东宫,仍送付廷尉杀之。

命左右启高帝曰:

“父辱子死。王瞻傲朝廷,臣辄已收之。”

高帝曰:

“此何足计。”

及闻瞻已死,乃默无言。

玄谟从弟玄象,位下邳太守。

好发冢,地无完椁。

人间垣内有小冢,坟上殆平,每朝日初升,见一女子立冢上,近视则亡。

或以告玄象,便命发之。

有一棺尚全,有金蚕、铜人以百数。

剖棺见一女子,年可二十,姿质若生,卧而言曰:

“我东海王家女应生,资财相奉,幸勿见害。”

女臂有玉钏,破冢者斩臂取之,于是女复死。

玄谟时为徐州刺史,以事上闻,玄象坐免郡。

玄载,字彦休,玄谟从弟也。

父蕤,东莞太守。

玄载仕宋,位益州刺史。

沈攸之之难,玄载起义,送诚于齐高帝,封鄂县子。

齐建元元年,为左户尚书。

永明四年,位兖州刺史,卒官。

谥烈子。

玄载弟玄邈,字彦远,仕宋位青州刺史。

齐高帝之镇淮阴,为宋明帝所疑,乃北劝魏,遣书结玄邈。

玄邈长史房叔安进曰:

“夫布衣韦带之士,衔一餐而不忘,义使之然也。今将军居方州之重,托君臣之义,无故举忠孝而弃之,三齐之士宁蹈东海死耳,不敢随将军也。”

玄邈意乃定。

仍使叔安使建邺,发高帝谋。

高帝于路执之,并求玄邈表。

叔安答曰:

“寡君使表上天子,不上将军。且仆之所言,利国家而不利将军,无所应问。”

荀伯玉劝杀之,高帝曰:

“物各为主,无所责也。”

玄邈罢州还,高帝途中要之,玄邈严军直过。

还都,启宋明帝,称高帝有异谋,高帝不恨也。

升明中,高帝引为骠骑司马、泰山太守。

玄邈甚惧,高帝待之如初。

再迁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封河阳县侯,兄弟同时为方伯。

齐建元初,亡命李乌奴作乱梁部。

玄邈使人伪降乌奴,告之曰:

“王使君兵弱,携爱妾二人已去矣。”

乌奴喜,轻兵袭州城,玄邈奇兵破之。

高帝闻之曰:

“玄邈果不负吾。”

延兴元年,为中护军。

明帝使玄邈往江州杀晋安王子懋,玄邈苦辞不行。

及遣王广之往广陵取安陆王子敬,玄邈不得已奉旨。

建武中,卒于护军,赠雍州刺史,谥壮侯。

叔安,字子仁,清河人。

高帝即位,怀其忠正,时为益州司马、宁蜀太守,就拜前将军。

方用为梁州,会病卒。

帝叹曰:

“叔安节义,古人中求之耳,恨不至方伯而终。”

子长瑜,亦有义行,永明中,为州中从事。

论曰:

自晋室播迁,来宅扬、越,关边遥阻,汧、陇遐荒,区甸分其内外,山河判其表里。

桓温一代英人,志移晋鼎,自非兵屈灞上,战衄枋头,则光宅之运,中年允集。

宋武帝崛起布衣,非藉人誉,一旦驱率乌合,奄兴霸绪,功虽有余而德犹未洽。

非树奇功于难立,震大威于四海,则不能成配天之业,一异同之心。

故须外积武功,以收人望。

及金墉请吏,元勋既立,心欲挂旆龙门,折冲冀、赵,跨功桓氏,取高昔人。

方复观兵崤、渭,陈师天险。

及灵威薄震,重关自辟,故知英算所包,先胜而后战也。

王镇恶推锋直指,前无强阵,为宋方叔,其壮矣乎!

朱龄石、超石、毛修之、傅弘之等,以归众难固之情,逢英勇乘机之运,以至颠陷,为不幸矣。

修之滑台之守,有疏勒之难,苟诚节在焉,所在为重,其取荣大国,岂徒然哉!

终假道自归,首丘之义也。

玄谟封狼之心,虽简帝念;然天方相魏,人岂能支?

宋氏以三吴之弱卒,当八州之劲勇,欲以邀胜,不亦难乎!

蹙境亡师,固其宜也。

观夫庆之言,可谓达于时变。

瞻傲恨不悔,卒至亡躯,然齐武追恨鱼服,匹夫惧矣。

玄邈行己之度,有士君子之风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十六-译文

王镇恶,是北海剧县人。他的祖父王猛,在苻坚手下做官,官至将相。他的父亲王休,担任过河东太守。镇恶出生在五月,按照习俗,家人想让他过继给远房亲戚。王猛说:‘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以前孟尝君因为出生在恶月而成为齐国的相国,这个孩子也将振兴我们的家族。’因此给他取名为镇恶。十三岁时,苻氏政权败亡,他在渑池县李方家中寄居。李方对他很好,对李方说:‘如果你遇到英雄君主,要成为万户侯,应当好好报答我。’李方说:‘你是丞相的孙子,人才如此,何愁不富贵,到时候希望被任用为本县县令就足够了。’后来他跟随叔父王曜回到晋朝,客居荆州。他阅读了很多兵书,喜欢讨论国家大事。他骑射技艺一般,但善于决断。宋武帝攻打广固时,镇恶当时是天门郡临澧县的县令。有人推荐他给武帝,武帝召见他,对他很赏识,于是留他住宿。第二天对众人说:‘镇恶是王猛的孙子,正是所说的将门出将。’于是任命他为前部贼曹。在抵抗卢循的战斗中立功,被封为博陆县五等子。

武帝计划讨伐刘毅,镇恶说:‘如果您有事要征讨西楚,请给我一百艘船作为先锋。’等到西征,调镇恶担任参军,让他率领龙骧将军蒯恩带领一百艘船先行。镇恶接到命令后,昼夜兼程,扬言刘兖州已经上来了。刘毅以为是真的,不知道即将遭到袭击。镇恶离江陵城二十里处,弃船步行,蒯恩的军队在前面,镇恶在后面,只留下了一两个人,对着船只在岸上竖起旗帜和鼓。他对留下的人来说:‘预计我将到达城下,就长严令如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的船。镇恶径直前进袭击城池,江津的守军和百姓都说刘藩真的上来了,都很平静,没有怀疑。镇恶即将到达城下,遇到刘毅的将领朱显之骑马前来询问刘藩在哪里,士兵回答说‘在后面’。等到达军后没看到刘藩,又看到江津的船舰被烧,鼓声很大,知道不是刘藩上来了,就跃马告诉刘毅,让他关闭城门。镇恶也骑马冲进城里,便趁风放火,烧毁了城南门和东门。又派人带着诏书、赦令和武帝的手书共三封信给刘毅看,刘毅都烧了不看。金城内的人也不相信皇帝亲自来了。等到短兵相接战斗时,镇恶的军人与刘毅的将领或是父兄子弟中表亲,一边战斗一边说话,知道武帝在后面,人心开始动摇。起初,刘毅常骑的马在城外无法进入,他匆忙中没有马,派人去儿子刘肃那里取马,刘肃不给。朱显之对他说:‘人可以取你父亲的生命,而你却舍不得马,你逃到哪里去呢?’夺过马给了刘毅,刘毅从大城东门逃出,逃到牛牧佛寺上吊自杀。镇恶身上中了五箭,手中的槊也折断了。江陵平定后二十天,大军才到达,镇恶因功被封为汉寿县子。

等到武帝北伐,镇恶担任镇西谘议,兼任龙骧将军,担任前锋。将要出发时,前将军刘穆之对他说:‘以前晋文王把蜀地托付给邓艾,现在也把关中托付给你,你一定要努力。’镇恶说:‘我们因为顺应风云,都得到了提拔,现在咸阳没有攻克,发誓不渡江。三秦如果平定,而公爵九锡没有到来,也是你的责任。’镇恶进入敌境,战无不胜。攻破虎牢和柏谷坞。进军到渑池,拜访了老朋友李方。上堂见母亲,给了他丰厚的报酬,立即任命他为渑池县令。李方直接占据潼关,将士缺乏粮食,他亲自到弘农督促百姓交租。百姓纷纷送来义粟,军粮再次充足。

起初,武帝与镇恶等人约定,如果攻克洛阳,必须等待大军,不可轻举妄动。后来镇恶等人到达潼关,被伪大将军姚绍阻挡,无法前进,急忙报告武帝请求粮食支援。当时武帝的军队已经进入黄河,魏军在河岸驻扎,军队无法前进。武帝派去的人打开船舱北面的窗户,指向河上的军队对他说:‘我告诉你们不要前进,深入敌境,河岸上如此,怎么能派军队过去呢?’镇恶得到义租后,姚绍又死了,伪抚军将军姚赞代替姚绍守险,势力仍然强大。武帝到达湖城,姚赞撤退。大军驻扎在潼关,商议进攻的计划。镇恶请求率领水军从黄河进入渭河,直抵渭桥。镇恶所乘的都是蒙冲小舰,行船的人都在舰内,逆渭河而上。渭河的水流湍急,所有的舰船都随水流而去。镇恶安抚士兵说:‘这是长安城北门外,离家万里,船只、衣服和粮食都已经随水流而去,只有拼死作战,才能建立大功。’于是亲自带头冲在最前面。

于是攻陷了长安城。城内有六万多户人家,镇恶安抚初来乍到的百姓,号令严肃。在灞上迎接武帝,武帝慰劳他说:‘成就我的霸业的人真是你啊。’镇恶回答说:‘这是明公的威望,众将的努力。’武帝笑着说:‘你想学冯异吗?’当时关中丰饶,镇恶贪财,收刮子女、玉帛不计其数。武帝因为他的功劳大,没有追究。当时有传言说镇恶藏有姚泓的伪辇,有异心。武帝派人去查看,知道镇恶只是剔取了装饰辇车的金银,把辇车丢弃在墙边,武帝才放心。武帝留下第二个儿子桂阳公刘义真担任安西将军、雍秦二州刺史,镇守长安。镇恶以征虏将军的身份兼任安西司马、冯翊太守,负责防御敌人。

等到大军东归,赫连勃勃逼近北地。刘义真派中兵参军沈田子抵抗。敌军非常强大,田子退守刘因堡,派人回报告镇恶。镇恶面对田子的使者,对安西长史王修说:‘你把一个十岁的孩子托付给我们,我们应该竭尽全力,现在拥兵不进,敌人怎么能够平定呢?’使者反过来对田子说这些话,田子非常害怕。王猛在苻坚手下做相国时,北方人把他比作诸葛亮。进入关中的功劳,又以镇恶为首,当时的舆论者都很敬畏他。田子在峣柳的胜利,威震三辅,却与镇恶争夺功劳。武帝即将返回,留下田子和镇恶,私下对田子说:‘钟会不能成功作乱,是因为有卫瓘等人。俗话说:“猛兽不如群狐。”你们十多个人何必害怕王镇恶。’因此两人之间常常有猜疑。当时镇恶在泾水上驻军,与田子一起到傅弘之的营垒,田子要求单独谈话,于是斩杀了他,连同他的哥哥基、弟弟鸿、遵、深,堂弟昭、朗、弘,共七人。傅弘之逃回去报告刘义真。刘义真率领王智、王修穿上铠甲登上横门观察情况。不久田子到了,说镇恶造反。王修抓住田子,以擅自杀人的罪名将他处决。这一年是义熙十四年正月十五日。追赠左将军、青州刺史。等到武帝即位,追封为龙阳县侯,谥号壮。传国到曾孙刘睿,齐朝接受禅让,国被废除。

朱龄石,字伯儿,是沛郡沛县人。他的家族世代为将,他的伯父朱宪和朱斌都是西中郎将袁真的部下。桓温在寿阳攻打袁真时,袁真因为朱宪兄弟暗中与桓温勾结,就将他们一起杀了。朱龄石的父朱绰逃回桓温那里。寿阳平定后,袁真已死,朱绰立刻挖开袁真的棺材,将其尸体斩首。桓温愤怒,打算将朱绰处斩,但桓温的弟弟桓冲请求免除他的死罪。朱绰因此感激桓冲,对他如同对待父亲一般。朱绰后来担任了西阳、广平太守。桓冲去世后,朱绰吐血而死。

朱龄石年轻时就喜欢武功,不拘小节。他的舅舅淮南蒋氏才能平庸,朱龄石让舅舅躺在床上,剪下方寸大小的纸片贴在舅舅的枕头边,然后用刀子投掷,相距八九尺,百发百中。舅舅害怕朱龄石,始终不敢动弹。舅舅头上有一个大肿瘤,朱龄石趁他睡觉时秘密将其割除,结果导致舅舅死亡。

武帝攻克京城后,任命朱龄石为建武参军。在前往江乘准备战斗时,朱龄石表示自己世代受到桓氏的恩惠,不愿意用武器相对,请求在军后。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后来他被任命为镇军参军,升任武康县令。县里有个人叫姚系祖,专门从事抢劫,郡县官员都害怕无法制服他。朱龄石到县后,假装与他交好,邀请他担任参军。姚系祖依仗自己的势力,就出来应召。朱龄石将他斩首,并灭了他的家族,从此县里恢复了安宁。后来他被任命为中兵。

朱龄石有军事才能,又熟悉官职事务,武帝非常信任他。平定卢循有功,被任命为西阳太守。义熙九年,他被调任益州刺史,担任元帅讨伐蜀地。最初,武帝与朱龄石密谋进攻,武帝说:‘刘敬宣去年出兵黄武,无功而返。敌人认为我们应该从外水进攻,但我想他们可能预料到我们会出其不意地从内水进攻,因此会在涪城重兵把守内道。如果我们进攻黄武,正中了敌人的计谋。现在我们大军从外水进攻成都,同时在内水制造疑兵,这是制服敌人的奇计。’但担心这个计划泄露,敌人了解虚实,于是又给朱龄石封了一个信封,上面写着:‘到达白帝城后才能打开。’诸军虽然前进,但不知道如何行动。到达白帝城后打开信封,武帝写道:‘所有军队都从外水进攻成都;臧熹、朱枚从中水进攻广汉;派一些老弱士兵乘坐十多艘高舰,从内水进攻黄武。’谯纵果然在内水设防,派他的大将谯道福守卫涪城,派遣他的秦州刺史侯晖、仆射谯诜等在彭模驻军,隔水筑城。十年六月,朱龄石到达彭模。七月,朱龄石率领刘钟、蒯恩等人在北城斩杀了侯晖、谯诜。朱枚到达广汉,又击败了谯道福的别军。谯纵逃到涪城,巴西人王志将他斩首并送回,同时抓获了谯道福,在军门前将其斩首。武帝讨伐蜀地时,打算任命元帅,于是推荐了朱龄石。众人认为朱龄石的资历和名声还太轻,担心他不能胜任。议论的人很多,但武帝没有听从。于是他分出一半的大军,让猛将和精锐士兵全部配属给朱龄石。臧熹是敬皇后的弟弟,也被命令接受他的指挥。等到战斗取得胜利,众人都佩服武帝识人,也称赞朱龄石善于处理事务。凭借平定蜀地的功绩,被封为丰城侯。十四年,桂阳公刘义真被召回,朱龄石被任命为雍州刺史,监督关中各军事事务。朱龄石到达长安后,刘义真才开始起事。刘义真在青泥战役中失败,朱龄石也率领全城逃走,被杀。

朱龄石的弟弟朱超石也非常勇猛。虽然出自将门,但兄弟俩都擅长书法。桓谦担任卫将军时,朱超石被任命为行参军。后来担任武帝的徐州主簿,收迎桓谦的遗体,亲自办理丧葬事宜。义熙十二年北伐时,朱超石担任前锋进入黄河。当时士兵们沿着黄河南岸拉着百丈长绳。有漂到北岸的人,就会被魏军所杀或掳掠。武帝派遣白直队主丁旿率领七百人和一百辆车在河北岸布置成新月阵,两头靠近河流,车上配备了七名士兵。事情结束后,让竖起一根白色的长毛。魏军不明白他的意图,并没有行动。武帝先命令朱超石让两千人严阵以待,白色的长毛一竖起,朱超石就率军前往,并携带了一百张强弩,每辆车增加二十人,在车辕上设置了彭排。魏军看到阵地已经设立,就包围了营地。朱超石先用弱弓小箭射击,魏军四面八方都到了。魏明元皇帝又派遣南平公长孙嵩率领三万骑兵冲锋攻击营地,于是百张弩同时发射。魏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弩箭无法阻止。朱超石最初行动时,另外携带了大锤和一千多支长矛,于是用锤子击断三四尺长的矛,每支矛都能穿透三四个人。魏军无法抵挡,于是溃败。大军进攻攻克蒲坂,任命朱超石为河东太守。后来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封为兴平县五等侯。关中发生动乱,武帝派遣朱超石安抚河洛地区,他与朱龄石一起被赫连勃勃所灭,被杀。

毛修之,字敬文,是荥阳阳武人。他的祖父毛武生、伯父毛璩都担任过益州刺史。父亲毛瑾,担任过梁、秦二州刺史。毛修之在桓玄手下担任屯骑校尉,随桓玄西逃。桓玄打算逃到汉川,毛修之劝诱他进入蜀地。冯迁在枚洄洲将桓玄斩首,这是毛修之的功劳。宋武帝任命他为镇军咨议,后来升任右卫将军。因为参与了斩杀桓玄的计划,而且他的父亲和伯父都在蜀地,武帝想拉拢他为外援,所以多次加封他的爵位。

等到毛瑾被谯纵所杀,武帝上表请求任命毛修之为龙骧将军,配兵派他去蜀地。当时益州刺史鲍陋不愿意进军讨伐,毛修之报告了情况,武帝于是命令冠军将军刘敬宣讨伐蜀地,但无功而返。谯纵因此送毛修之的父亲和亲戚的灵柩返回,口头承诺并得以实现。

后来刘毅西镇江陵,任命毛修之为卫军司马、南郡太守。毛修之虽然是刘毅的部下,但与武帝关系密切,刘毅失败后被宽恕。当时派遣朱龄石讨伐蜀地,毛修之坚决请求前往。武帝担心毛修之到蜀地后会大肆屠杀,而且当地人与毛氏有矛盾,也可能会以死自守。没有答应他的请求。毛修之不信鬼神,所到之处必烧毁庙宇。当时蒋山庙中有好牛马,都被他夺取了。后来多次升迁,担任相国右司马,代理司州事务。在洛阳驻防,毛修之建立城垒。武帝到达后,考察了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赐予他衣服和玩物,当时评价他的价值为二千万。王镇恶去世后,毛修之接替他担任安西司马。桂阳公刘义真失败,被赫连勃勃俘虏。等到赫连昌被灭,毛修之进入魏国。毛修之在洛阳,尊敬嵩高道士寇谦之。寇谦之受到魏太武帝的信任和庇护,因此毛修之得以幸存。毛修之曾经将羊羹献给魏国尚书,尚书认为味道绝妙,献给了太武帝,太武帝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太官令,受到宠爱,后来成为尚书、光禄大夫,封为南郡公,太官令、尚书职位依旧。

后来朱修之被魏国俘虏,也受到宠爱。毛修之问朱修之,南国当权者是谁,朱修之回答说是殷景仁。毛修之笑着说:‘我以前在南国时,殷景仁还很小,我归罪的那天,他就带着礼物到我家。’过了一年多不忍心询问家人的消息,过了一段时间才去探望。毛修之详细回答了他,并说:‘你的儿子元矫非常能自处。’毛修之悲伤得无法说话,直视了很久,然后长叹一声:‘唉!’从此不再提及。最初,北方人来说毛修之劝诱魏国侵犯边境,并教给他们南国的礼制,文帝非常怀疑并责备他。朱修之后来得以返回,详细解释了情况,皇帝的疑虑才解除。毛修之在魏国娶了很多妻子,子女众多,最终在魏国去世。

孙惠素,在齐国做官时担任少府卿。他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他重新修整了母亲住过的房间,床帐和屏风。每个月的十五日,他都会对着帷幔悲伤哭泣,周围的人看到都会感到悲伤,他一生都是这样。孙惠素有很强的官吏才能,处理事情时公正严明。皇帝下令购买铜官碧青一千二百斤供皇帝绘画,花费了六十五万钱。有人诬陷孙惠素收受贿赂,武帝发怒。命令尚书进行评估,价值二十八万余,有关官员上报,孙惠素被处死。他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武帝后来知道他是无罪的,非常后悔。

傅弘之,字仲度,是北地泥阳人。傅氏原本属于灵州,汉朝末年失去土地,寄居在冯翊,设立了泥阳、富平两县,废弃了灵州,所以傅氏全部归属泥阳。晋武帝太康三年重新设立灵州县,傅氏又归属灵州。傅弘之的高祖傅祗,曾任晋朝司徒,后来被封为灵州公。他不想要封本县的官职,所以傅祗一家又回到了泥阳。曾祖傅畅,曾任秘书丞,在石勒手下任职。生有儿子傅洪。晋穆帝永和中,石氏作乱,傅度渡江。傅洪生有梁州刺史傅歆,傅歆生有傅弘之。傅弘之年轻时就风流倜傥,有大志,历任太尉行参军。宋武帝北伐时,傅弘之与扶风太守沈田子等七军从武关进入。傅弘之擅长骑马,在姚泓驰道内骑马玩耍,非常有姿态,羌胡数千人观看,都称赞他。他留下担任桂阳公刘义真雍州中从事史。等到刘义真东归,赫连勃勃倾全国之力追赶,在青泥大战,傅弘之亲自穿上铠甲,气吞三军,军队战败被俘,他却不屈服。当时天气非常寒冷,裸露的傅弘之被杀。

朱修之,字恭祖,是义阳平氏人。曾祖朱焘,曾任晋朝平西将军。祖父朱序,曾任豫州刺史。父亲朱谌,曾任益州刺史。朱修之最初担任州主簿,宋元嘉年间,多次升迁至司徒从事中郎。文帝对他说:‘你的曾祖以前是王导丞相的中郎,你现在又是王弘的中郎,可以说是没有辱没你的祖先了。’后来他随右军到彦之北侵。到彦之从河南返回,朱修之留下守卫滑台,被魏将安颉攻围。粮食吃尽,将士们熏鼠食之。朱修之在围困中时间久了,他的母亲常常悲伤忧虑。有一天,她的乳汁突然流出来,她号啕大哭告诉家人:‘我年纪大了,已经没有乳汁了,现在这样,我的儿子肯定没救了。’魏军果然在那一天攻克了滑台,将他囚禁。

太武帝赞赏他坚守的节操,任命他为云中镇将,并将宗室的女儿嫁给他。朱修之暗中计划南归,他的妻子怀疑他,常常流泪对他说:‘看你的样子没有停留的意思,为什么不告诉我真相,我们互相不负对方。’朱修之非常赞赏他的义气,但没有告诉他。等到太武帝讨伐冯弘,朱修之与同没人邢怀明一同随行。还有徐卓,也曾在魏国被俘,又想率领南人暗中起义,事情泄露后被杀。朱修之、邢怀明害怕祸患,一同逃到冯弘那里,但没有受到礼遇。停留了一年,正逢宋国使者到来。朱修之的名声地位一直很高,使者传诏见他就行礼。那个国家尊重传诏的人,称他为天子的边人。见到传诏的人行礼致敬,才开始对他礼遇。当时魏国多次攻打黄龙,冯弘派人求救,朱修之就派传诏的人去说服并送他们回去。他们乘船渡海,还没到东莱,船桨折断,风势猛烈,海师担心船会被吹向海北,放下长索,船才稳住。海师看到上面有鸟飞过,知道离岸边不远。不久就到达了东莱。到达后,他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孝武帝初年,多次升迁至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朱修之的政绩以宽简著称,士人百姓都愿意归附。等到荆州刺史南郡王刘义宣反叛,征召朱修之起兵。雍州当时饥荒,朱修之假装与他一同反叛,然后派遣使者向孝武帝陈述情况,孝武帝赞赏他,任命他为荆州刺史,加都督。刘义宣听说朱修之不同意,就任命鲁秀为雍州刺史,攻打襄阳。朱修之命令切断马鞍山道,鲁秀无法前进,只好撤退。朱修之率领军队向江陵进发,竺超已经抓住了刘义宣。朱修之到达后,在监狱中将他杀死。因功被封为南昌县侯。

朱修之生活清廉简约,别人赠送的财物,一概不接受。只是认为蛮族应该加以安抚接纳,所以收到的礼物都接受,得到后就与属吏赌博,从未占为己有。离开镇守之地时,没有侵犯一丝一毫。计算在州任职以来,只用了官府的油和私人的牛马吃的官府谷物,用六十万私钱偿还。但他俭省刻薄,不近人情,姐姐在乡里,饥寒交迫,朱修之虽然贵为刺史,从未供给资助。去姐姐家时,姐姐为他准备了菜汤和粗饭,以此刺激他,朱修之说:‘这是贫家的好食物,吃了可以吃饱。’在此之前,新野的庾彦达曾任益州刺史,带着姐姐到任上,资助供给,平均分配俸禄,西土的人都称赞他。

朱修之后来被任命为左户尚书、领军将军。到建邺后,牛冲撞车坠地折断了脚,辞去了尚书职务,调任崇宪太仆,仍加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因为脚疾不能独自行走,特别赐予了扶侍。去世后,被追赠为贞侯。

王玄谟,字彦德,是太原祁人。他的六世祖王宏,曾任河东太守、绵竹侯。因为叔父司徒王允之的灾难,弃官北居新兴,后来又担任新兴、雁门太守。他的《自序》中是这样写的。祖父王牢,在慕容氏手下担任上谷太守,随慕容德迁居青州。父亲王秀,早逝。

玄谟年幼时就不合群,他的世父蕤有识人之明,经常笑着说:‘这个孩子气度不凡,有太尉彦云的风范。’宋武帝到徐州时,征召他为从事史,与他交谈后感到非常惊异。

少帝末年,谢晦担任荆州刺史,请玄谟担任南蛮行参军、武宁太守。谢晦失败后,玄谟因为不是大帅而得到宽恕。

元嘉年间,玄谟被补任长沙王义欣镇军中兵参军,兼任汝阴太守。他每次提出北侵的策略,皇上就对殷景仁说:‘听说王玄谟的陈述,让人有封狼居胥的意气。’

后来,玄谟成为兴安侯义宾的辅国司马、彭城太守。义宾去世后,玄谟上表请求,因为彭城既重要又兼顾水陆,请求派皇子去管理州政,于是孝武帝出镇。

等到大规模北侵时,玄谟被任命为宁朔将军。前锋进入黄河,接受辅国将军萧斌的节制。军队到达碻磝,玄谟进军滑台,围城两百多天。

魏太武帝亲自前来救援,号称百万大军,鼓声震天动地。玄谟出征时,军队人数不少,装备精良,但他只凭自己的见解行事,常常进行杀戮。

起初围城时,城内有很多茅屋,众人请求用火箭烧毁它们。玄谟说:‘这样会损失军需物资。’他没有听从。城中的人随即拆毁茅屋,空地变成了洞室。

等到魏国的援军即将到来时,众人请求用车子搭建营帐,他也没有同意。将士们因此都心怀怨恨。他还以谋取私利,一匹布索要八百梨,因此失去了人心。

等到太武帝的军队到来时,玄谟就在夜间逃走,部下几乎全部散亡。萧斌要斩杀他,沈庆之坚决劝阻说:‘佛狸的威名震慑天下,拥有百万军队,玄谟怎么能抵挡?杀掉战士只会削弱自己,这不是好计策。’萧斌于是停止了。

起初,玄谟即将被杀时,梦见有人告诉他:‘诵《观世音》一千遍就可以免罪。’玄谟在梦中说:‘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就结束呢。’但还是接过了经文,醒来后就开始诵经,诵了一千遍。

第二天将要行刑时,他还在诵经。突然传来停止行刑的消息,派代守碻磝的江夏王义恭为征讨都督,因为碻磝沙城无法坚守,召回他。

玄谟被魏军追击,大败,流箭射中了他的手臂。二十八年正月,他回到历城。义恭给玄谟写信说:‘听说你因失败而得到成就,手臂上的金创,难道不是金印的征兆吗?’

元凶弑杀立新帝后,任命玄谟为冀州刺史。孝武帝讨伐叛逆,玄谟派济南太守垣护之等人领兵支援正义。事情平定后,他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加封都督。

等到南郡王义宣和江州刺史臧质反叛,朝廷任命玄谟为辅国将军,作为前锋南征,封他为豫州刺史。臧质很快到来,被玄谟大败。

加封都督,封为曲江县侯。中军司马刘冲之向孝武帝报告,说玄谟在梁山与义宣有勾结。虽然调查没有发现实据,但皇上心中仍有疑虑,让有司弹劾玄谟隐瞒所得的贼宝物,虚报战功,与徐州刺史垣护之一同被免官。

不久后,玄谟被任命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封都督。雍州的士兵大多是从其他地方迁来的,玄谟上书说所管辖的侨郡没有自己的土地,新旧交错,租税不按时缴纳,应该合并。

得到批准后,他合并了郡县,从此以后就方便了。当时百姓不愿意加入户籍。那一年,玄谟又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交租,使得贫富之间产生怨恨。民间传言玄谟想要反叛。

当时柳元景掌权,他的弟弟僧景担任新城太守,利用元景的势力,命令雍土的南阳、顺阳、上庸、新城等郡同时出兵,想要讨伐玄谟。

玄谟使内外保持平静,以解除众人的疑惑,迅速向孝武帝报告,详细陈述了事情的经过。皇帝知道这是虚假的,派主书吴喜前去安抚。

他又回答说:‘玄谟上书说明真相的那天,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还想反叛,想追求什么呢?这不过是让我笑一笑,我想这足以舒展你的眉头了。’玄谟性格严肃,从未随意发笑,当时的人说玄谟的眉头从未舒展,所以以此取笑他。

后来,玄谟被任命为金紫光禄大夫,兼任太常。建明堂时,他以本官身份兼任起部尚书,又兼任北选。

孝武帝轻视侮辱群臣,每个人都有外号,胡须多的人被称为羊,高矮胖瘦都有相应的称呼。颜师伯胡须垂到牙齿,被称为齴,刘秀之因为吝啬,常被称为老慳。

黄门侍郎宗灵秀身体肥胖,起身困难,每次集会,都坐在那里赐给灵秀衣服和食物,前后相连,希望他鞠躬时摔倒,以此取乐。

他还刻木制作灵秀父亲光禄勋叔献的像,送给他的家听事。柳元景、垣护之虽然是北方人,但只有玄谟受到老伧的称呼。

所有的这些称呼,四方书信也都如此。有人为玄谟作《四时诗》说:‘堇菜供春餐,粟浆充夏饮,瓠酱调秋菜,白酒解冬寒。’

他还宠爱一个名叫白的昆仑奴,经常在身边,让他用棍子打群臣。从柳元景以下,都遭受了他的毒手。

玄谟后来被调任徐州刺史,加封都督。当时北方发生灾荒,他散发私人粮食十万斛,牛一千头来赈济灾民。

孝武帝去世后,他与各位公卿一同接受顾命。当时朝政混乱,玄谟因为严肃正直而不被容忍,被调任青州、冀州刺史,加封都督。

少帝诛杀了颜师伯、柳元景等人,行为更加狂悖,派领军征讨玄谟,他的子侄都劝他称病。

玄谟说:‘逃避灾难以求苟且偷生,既违背了事君的节操,而且我承蒙先朝的厚恩,更不能犹豫不决。’

到达后,他多次上表谏诤,又流泪请求缓刑和停止杀戮,以安抚民心,少帝非常愤怒。

明帝即位后,对玄谟的礼遇更加隆重。当时四方反叛,玄谟率领水军前锋南征,因为脚病未愈,允许乘坐轿子。

不久后,他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江州刺史,在赭圻辅佐司徒建安王休仁,赐给他诸葛亮的弓箭和铠甲。

不久后,他被任命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兼任护军将军,调任南豫州刺史,加封都督。

去世时八十二岁,谥号庄公。

他的儿子王深早逝,深的儿子王缋继承了他的职位。

深的弟弟王宽,泰始初年担任随郡太守。遇到四方反叛,他的父亲王玄谟在建邺,王宽放弃郡职自行返回。

因为他的母亲在西部被敌人抓住,他请求西行,于是攻破随郡,救出了他的母亲。事情平定后,明帝赞扬了他,让他画像上报。

齐永明元年,他被任命为太常,因为在家宅中杀牛,被免官。后来在光禄大夫任上去世。

宽弟瞻,字明远,又字叔鸾。性格骄傲,不随波逐流,喜欢评价他人。在宋朝做王府参军。曾经去拜访刘彦节,直接登上床榻说:‘您是公孙,我是公子,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促膝长谈。’刘彦节表面上应付他,但心里很不高兴。齐豫章王嶷年轻时就与瞻是朋友。瞻经常等待嶷发表高见,齐武帝时在大床上休息,瞻对嶷说:‘帐子里的人物也随着人的睡眠和清醒而变化。’嶷在谈话中突然问王景文兄弟王楷的贤愚如何,瞻说:‘你竟然又提到别人的兄弟。’武帝笑着叫嶷的小名叫阿王:‘你的兄弟愚蠢,怎么忽然提到王参军这里。’瞻说:‘只怕你会像他一样谈论。’武帝对此感到不满,但从未表现出来。后来历任黄门侍郎。到齐建元初年,瞻担任永嘉太守,到朝廷觐见时跪拜不符合礼仪。武帝知道后,召他进东宫,然后将他交给廷尉处死。武帝命令左右告诉高帝说:‘父亲受辱,儿子应该死。王瞻傲慢朝廷,我已经将他逮捕了。’高帝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等听说瞻已经死了,就沉默不语。

玄谟的堂弟玄象,担任下邳太守。喜欢挖墓,地面上没有完整的坟墓。有人告诉他,墙内有座小坟墓,坟上几乎平了,每天早上太阳初升时,都能看到一个女子站在坟上,靠近看就会消失。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玄象,他就下令挖开。发现有一口棺材完好无损,里面有金蚕、铜人等百件宝物。打开棺材看到一个女子,大约二十岁,容貌像活着的人一样,躺在床上说:‘我是东海王家的女儿,应该出生,财产都给了我,希望不要伤害我。’女子的手臂上戴着玉镯,挖墓的人砍断她的手臂取走了玉镯,于是女子又死了。玄谟当时担任徐州刺史,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玄象因此被免去了郡太守的职务。

玄载,字彦休,是玄谟的堂弟。父亲是东莞太守。玄载在宋朝做官,担任益州刺史。沈攸之叛乱时,玄载起义,向齐高帝表示忠诚,被封为鄂县子。齐建元元年,担任左户尚书。永明四年,担任兖州刺史,在任上去世。追赠谥号烈子。

玄载的弟弟玄邈,字彦远,在宋朝担任青州刺史。齐高帝镇守淮阴时,被宋明帝怀疑,于是向北劝说魏国,写信给玄邈。玄邈的长史房叔安进言说:‘平民百姓,即使只有一顿饭的恩情也不忘,这是义使然。现在将军身居方州的重任,承担君臣之间的义,无故放弃忠孝,三齐的士人宁愿蹈东海而死,也不敢跟随将军。’玄邈的意图才稳定下来。于是派叔安去建邺,揭露高帝的阴谋。高帝在路上逮捕了叔安,并要求他交出玄邈的奏章。叔安回答说:‘我们的君主让我上奏天子,不上奏将军。而且我所言,对国家有利,对将军无利,没有什么好问的。’荀伯玉劝高帝杀了他,高帝说:‘物各有主,没有什么好责备的。’玄邈辞去州官回到朝廷,高帝在路上拦截他,玄邈率军直接通过。回到都城,向宋明帝报告,称高帝有异心,高帝并不怨恨。升明年间,高帝任命他为骠骑司马、泰山太守。玄邈非常害怕,高帝待他如初。后来升任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封为河阳县侯,兄弟二人同时担任地方长官。齐建元初年,李乌奴在梁部作乱。玄邈派人假装投降李乌奴,告诉他:‘王使君的军队弱小,带着两位爱妾已经离开了。’李乌奴很高兴,率领轻兵袭击州城,玄邈的奇兵将其击败。高帝听说后说:‘玄邈果然没有辜负我。’延兴元年,担任中护军。明帝派玄邈去江州杀晋安王子懋,玄邈苦苦推辞不去。等到派王广之去广陵接安陆王子敬,玄邈不得已遵旨行事。建武年间,在护军任上去世,追赠雍州刺史,谥号壮侯。

叔安,字子仁,是清河人。高帝即位后,怀念他的忠诚正直,当时担任益州司马、宁蜀太守,就任命他为前将军。正要任命他为梁州刺史时,他因病去世。皇帝叹息说:‘叔安的节义,在古人中也是难得的,遗憾的是他没有做到方伯就去世了。’他的儿子长瑜,也有义行,永明年间,担任州中从事。

评论说:自从晋室南迁,来到扬州、越州,关塞遥远,汧、陇两地荒凉,区域分为内外,山河划分为表里。桓温一代英人,有夺取晋朝帝位的志向,如果不是在灞上战败,在枋头战役中受挫,那么光宅之运,在中年时就会实现。宋武帝从平民中崛起,不是依靠别人的赞誉,一旦率领乌合之众,突然兴起霸业,功绩虽然有余,但德行还未普及。如果不树立奇功于难以建立之地,震慑四海之大威,那么就不能成就配天的伟业,统一不同之心。因此必须在外积累武功,以收揽人心。等到金墉请求任命官吏,元勋已经确立,心里想要挂帅龙门,在冀、赵之间折冲,跨越桓氏的功绩,超越古人。又观察崤、渭之间的军事,陈兵天险。等到灵威震慑四方,重关自然开放,所以知道英明的策略,是先胜而后战。王镇恶冲锋陷阵,前方没有强大的阵线,作为宋方的方叔,多么英勇啊!朱龄石、超石、毛修之、傅弘之等人,因为归众难以巩固,遇到英勇乘机的机会,以至于陷入困境,这是不幸的。毛修之在滑台的守卫,有疏勒的困难,如果忠诚坚定,无论在哪里都会受到重视,他取得荣耀的大国,岂是偶然的!最终他选择归顺,这是怀念故乡的义举。

玄谟有封狼之心,虽然简帝怀念他;但天命相魏,人怎能支撑?宋朝用三吴的弱卒,对抗八州的强劲勇猛,想要取得胜利,难道不难吗?形势紧迫,军队溃散,这是必然的。观察庆之的话,可以说是通达时变。瞻傲慢且不悔改,最终导致丧命,然而齐武帝追悔莫及,普通人也感到恐惧。玄邈行事有士君子之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十六-注解

王镇恶:王镇恶是十六国时期前秦至东晋时期的名将,北海剧人,王猛之孙,以勇猛著称。

朱龄石:朱龄石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将领,字伯儿,沛郡沛人。他因平定蜀地有功被封为丰城侯。

毛修之:毛修之是东晋时期的将领,毛宝之后,以勇猛和军事才能著称。

傅弘之:傅弘之是东晋时期的将领,以军事才能著称。

朱修之:朱修之是东晋时期的将领,朱龄石的哥哥,与王镇恶同属一代名将。

王玄谟:王玄谟是东晋时期的将领,王镇恶的堂弟,以军事才能著称。

苻坚:苻坚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统一北方,后因内乱而败。

王猛:王猛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苻坚的重要辅佐。

北海剧人:北海剧人指的是王镇恶的籍贯,北海是古代的一个郡名,剧是剧县,即今天的山东省寿光市。

五月生:古人认为五月出生的孩子命硬,不利于家庭。

孟尝君: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因五月出生而命硬,但后来成为齐国的相国。

万户侯:万户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相当于现代的侯爵,是贵族的称号。

荆州:荆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西部。

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的开国皇帝。

刘毅:刘毅是东晋时期的将领,与宋武帝有矛盾。

西楚:西楚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部。

龙骧将军:龙骧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

蒯恩:蒯恩是东晋时期的将领,与王镇恶一同作战。

江陵城:江陵城是古代的一个城池,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江陵县。

刘藩:刘藩是刘毅的部将。

牛牧佛寺:牛牧佛寺是古代的一个寺庙,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江陵县。

咸阳:咸阳是古代的一个城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是秦朝的都城。

关中:关中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名,指陕西省中部地区。

湖城:湖城是古代的一个城池,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湖阳市。

姚绍:姚绍是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将领。

姚赞:姚赞是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将领,姚绍的继任者。

渭桥:渭桥是古代的一座桥梁,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

冯异:冯异是东汉时期的将领,以勇猛和忠诚著称。

赫连勃勃:赫连勃勃是十六国时期夏国的君主。

沈田子:沈田子是东晋时期的将领,王义真的部将。

刘因堡:刘因堡是古代的一个堡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王猛之相苻坚:王猛是苻坚的相国,即宰相。

三秦:三秦是指古代的三个地区,即秦、雍、凉,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部。

田子峣柳之捷:田子峣柳之捷是指田子在一次战役中的胜利。

横门:横门是古代的一个城门,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江陵县。

卫瓘:卫瓘是东汉时期的将领,以忠诚著称。

专戮:专戮是指独断专行,任意杀戮。

义熙:义熙是东晋时期的年号,公元405年至418年。

龙阳县侯:龙阳县侯是东晋时期的爵位。

谥曰壮:谥曰壮是指王镇恶的谥号,表示其勇猛。

曾孙睿:曾孙睿是指王镇恶的曾孙。

齐受禅:齐受禅是指南朝宋被南朝齐取代的历史事件。

沛郡沛人:沛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沛县是沛郡的一个县,沛人即沛县的人。

世为将:世代为将,指朱龄石的家族世代从事军事。

西中郎袁真:袁真,曾任西中郎将,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将领。

桓温:桓温是东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寿阳:寿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西阳、广平太守:西阳和广平是古代的两个郡名,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武帝:指刘裕,即后来的宋武帝。

建武参军:建武是刘裕建立政权时的年号,参军是官职名。

江乘:江乘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西阳太守:西阳是古代的一个郡名,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益州刺史:益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白帝:白帝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重庆市。

谯纵:谯纵是东晋末年的一位割据势力领袖。

涪城:涪城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青泥:古代地名,指现在的陕西省凤翔县。

齐:指南齐,是南北朝时期的朝代之一。

卫将军:卫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

屯骑校尉:屯骑校尉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

枚洄洲:枚洄洲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冠军将军:冠军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

南郡太守:南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相国右司马:相国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右司马是相国的副手。

司州事:司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事指事务。

洛阳:洛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魏:指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的朝代之一。

南平公:南平公是北魏的一个封号。

长孙嵩:长孙嵩是北魏的一位将领。

太官令:太官令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宫廷膳食。

尚书:古代官职,掌管文书、奏章等事务的高级官员。

光禄大夫:官名,位高权重,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

南郡公:南郡公是古代的一种封号。

巾韝:巾韝是古代的一种头巾,这里指归顺。

羊羹:羊羹是一种食物,指美味的食物。

太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少府卿:古代官职,掌管宫廷的财政、礼仪等事务。

至孝:极其孝顺,指孝顺父母的行为达到了极致。

服除:古代丧礼中,指服丧期满,即不再穿丧服。

床帐屏帷:古代家具,指床上的帐子、屏风和帷幕。

朝十五:每月的十五日,古代有祭拜祖先、神灵的习俗。

敕:皇帝的命令,特指皇帝亲自发布的诏书。

御画:皇帝的画,指皇帝亲自创作的画作。

纳利:收受贿赂。

伏诛:被处死。

家徒四壁:形容家中一贫如洗,没有任何财产。

北地泥阳:古代地名,指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附近。

灵州:古代地名,指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

司徒:古代官职,掌管国家政务的最高官员。

祗:人名,傅祗,傅弘之的高祖。

冯翊:古代地名,指现在的陕西省大荔县。

泥阳:古代地名,指现在的陕西省富平县。

富平:古代地名,指现在的陕西省富平县。

太康三年: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公元282年。

灵州公:封号,指被封为灵州公的人。

祗一门:指傅祗一家。

秘书丞:古代官职,掌管国家图书、档案等事务的官员。

没石勒:石勒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国君主,此处指傅畅被石勒所杀。

度江:渡过长江,指迁移到江南地区。

太尉行参军:古代官职,太尉的属官,负责军事事务。

七军:指七个军团的兵力。

武关:古代关隘,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商洛市。

姚泓: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君主。

气冠三军:形容士气高昂,超越三军。

陷没:被俘获。

义阳平氏:古代地名,指现在的河南省信阳市平顶山市。

王导:晋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曾任丞相。

中郎: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等事务的官员。

右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仪仗的官员。

滑台: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

安颉:北魏将领。

云中镇将:古代官职,掌管云中地区的军事事务。

宗室女:皇室成员的女儿。

传诏:传达皇帝的诏书。

黄龙:古代地名,指现在的河南省邓州市。

东莱:古代地名,指现在的山东省莱州市。

黄门侍郎:黄门侍郎是古代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宁蛮校尉:官名,负责管理南方少数民族事务。

雍州刺史:雍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雍州的行政和军事。

都督:古代官职,负责统领一定地区的军事、行政事务。

义宣:人名,南朝宋的宗室,曾任荆州刺史。

马鞍山道:古代地名,指现在的湖北省宜昌市。

竺超:人名,南朝宋的将领。

南昌县侯:封号,指被封为南昌县侯的人。

左户尚书:左户尚书是古代官职,负责户籍和财政。

领军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等事务的官员。

建邺:古代地名,指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

特进:古代官职,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职,无实际职务。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官职,掌管宫廷礼仪等事务的官员。

太原祁:古代地名,指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

河东太守:古代官职,掌管河东地区的行政、军事事务。

绵竹侯:封号,指被封为绵竹侯的人。

司徒允之难:指司徒允之遭遇的困难。

新兴:古代地名,指现在的山西省忻州市。

雁门太守:古代官职,掌管雁门地区的行政、军事事务。

上谷太守:古代官职,掌管上谷地区的行政、军事事务。

慕容德:十六国时期后燕的君主。

玄谟:玄谟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物,曾任徐州刺史。

世父:父亲的哥哥,即伯父。

蕤:古代指草木茂盛的样子,这里可能是指才华横溢。

知人鉴:识别人才的能力。

太尉:古代官名,位高权重,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彦云:人名,指王玄谟的伯父。

从事史:官名,负责处理地方政务。

少帝:指刘义符,南朝宋的第二位皇帝。

谢晦:南朝宋的将领,曾任荆州刺史。

南蛮行参军:官名,负责管理南方少数民族事务。

武宁太守:官名,地方行政长官。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长沙王义欣:刘义欣,南朝宋宗室,封长沙王。

镇军中兵参军:官名,负责军队中兵事。

汝阴太守:官名,地方行政长官。

封狼居胥: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形容英勇善战。

兴安侯义宾:刘义宾,南朝宋宗室,封兴安侯。

辅国司马:官名,负责辅佐国君。

彭城太守:官名,地方行政长官。

碻磝: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

辅国将军:官名,负责辅佐国君。

萧斌:南朝宋将领,曾任辅国将军。

观世音:佛教菩萨,以慈悲为怀著称。

冀州刺史:官名,地方行政长官。

济南太守:官名,地方行政长官。

南郡王义宣:刘义宣,南朝宋宗室,封南郡王。

江州刺史:官名,地方行政长官。

豫州刺史:官名,地方行政长官。

梁山: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梁山县。

侨郡:指因战乱而迁移的郡县。

雍土:指雍州地区。

南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

顺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

上庸:地名,位于今湖北省竹山县。

新城: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新洲县。

羊:这里指须多的人,是当时对长须者的俗称。

老慳:老吝啬的意思。

昆仑奴:古代指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

顾命:皇帝临终前对继承人的任命。

车骑大将军:官名,位高权重,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副司徒:官名,负责辅助司徒处理政务。

开府仪同三司:官名,位高权重,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

护军将军:官名,负责军队中的军事事务。

南豫州刺史:官名,地方行政长官。

谥:古代对死者给予的尊称。

随郡太守:官名,地方行政长官。

宽弟瞻:宽弟瞻,字明远,一字叔鸾,是南北朝时期齐国的官员,曾任王府参军、永嘉太守等职。

宋:宋指的是南朝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存在于420年至479年。

王府参军:王府参军是古代官职,负责协助王府管理事务。

刘彦节:刘彦节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物,与宽弟瞻有过交往。

齐豫章王嶷:齐豫章王嶷是南北朝时期齐国的宗室,与宽弟瞻有过交往。

齐武帝:齐武帝是南北朝时期齐国的皇帝,名萧赜。

高论:高论指的是高深的议论或见解。

廷尉:廷尉是古代官职,负责司法审判。

高帝:高帝指的是南朝齐的高帝,名萧道成。

玄象:玄象是玄谟的弟弟,曾任下邳太守。

金蚕:金蚕是一种传说中的宝物,这里可能指的是珍贵的金丝蚕。

铜人:铜人是指用铜铸成的雕像。

沈攸之之难:沈攸之之难是指沈攸之在宋末发动的一次叛乱。

齐建元:齐建元是南朝齐的年号,时间约为479年至482年。

兖州刺史:兖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兖州的行政和军事。

青州刺史:青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青州的行政和军事。

淮阴:淮阴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淮安市。

北劝魏:北劝魏指的是劝说北魏。

梁州:梁州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南部。

河阳县侯:河阳县侯是古代的封号,表示一定的爵位。

李乌奴:李乌奴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叛乱领袖。

中护军:中护军是古代官职,负责宫廷和军队的安全。

晋安王子懋:晋安王子懋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物,晋安王是他的封号。

王广之:王广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物。

安陆王子敬:安陆王子敬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安陆王是他的封号。

建武:建武是南朝齐的年号,时间约为494年至498年。

叔安:叔安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物,曾任益州司马、宁蜀太守等职。

方伯:方伯是古代官职,负责一方地区的行政和军事。

扬、越:扬、越是古代地名,分别指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

汧、陇:汧、陇是古代地名,分别指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

区甸:区甸是古代地名,指边疆地区。

山河:山河指的是山川,这里指自然地理界限。

晋鼎:晋鼎指的是晋朝的政权。

灞上:灞上是指灞水之滨,这里指长安城外。

枋头:枋头是指枋头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光宅之运:光宅之运指的是帝王登基后的运势。

布衣韦带之士:布衣韦带之士指的是平民百姓。

义使之然:义使之然指的是按照道义行事。

方州之重:方州之重指的是一方地区的重任。

忠孝:忠孝指的是忠诚和孝顺。

三齐之士:三齐之士指的是齐国的士人。

东海死:东海死指的是宁愿死在东海也不愿背叛。

挂旆龙门:挂旆龙门指的是立下赫赫战功。

折冲冀、赵:折冲冀、赵指的是击败冀州、赵州的敌人。

跨功桓氏:跨功桓氏指的是超越桓温的功绩。

崤、渭:崤、渭是指崤山和渭水,这里指关中地区。

陈师天险:陈师天险指的是在险要之地布置军队。

灵威薄震:灵威薄震指的是强大的军威。

重关自辟:重关自辟指的是关卡自动开放。

英算所包:英算所包指的是英明的策略。

先胜而后战:先胜而后战指的是先取得胜利再进行战斗。

宋方叔:宋方叔指的是宋国的大将。

八州之劲勇:八州之劲勇指的是八州的精锐军队。

三吴之弱卒:三吴之弱卒指的是三吴地区的弱小军队。

邀胜:邀胜指的是争取胜利。

蹙境亡师:蹙境亡师指的是被逼得退守。

庆之言:庆之言指的是庆功的言辞。

鱼服:鱼服指的是隐居的生活。

匹夫:匹夫指的是普通百姓。

行己之度:行己之度指的是个人的行为准则。

士君子之风:士君子之风指的是有道德有修养的风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十六-评注

宽弟瞻,字明远,一字叔鸾。负气慠俗,好贬裁人物。

此句描绘了宽弟瞻的性格特点,‘负气慠俗’形容其性格刚烈,不拘小节;‘好贬裁人物’则表现出其直言不讳,敢于评价他人的品质。这种性格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中较为少见,体现了作者对宽弟瞻个性的深刻描绘。

仕宋为王府参军。尝诣刘彦节,直登榻曰:‘君侯是公孙,仆是公子,引满促膝,唯余二人。’彦节外迹虽酬之,意甚不悦。

此句通过宽弟瞻与刘彦节的对话,展现了宽弟瞻的傲慢态度。他直言不讳地评价对方,显示出其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性格。刘彦节虽然表面上应付,但内心并不悦服,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间的矛盾与冲突。

齐豫章王嶷少时,早与瞻友。瞻常候嶷高论,齐武帝时在大床寝,瞻谓嶷曰:‘帐中人物亦复随人寝兴。’嶷言次忽问王景文兄楷贤愚何如殷道矜,瞻曰:‘卿遂复言他人兄邪。’武帝笑称嶷小名阿王:‘汝兄愚,那得忽来王参军此句’。

此段描写了宽弟瞻与齐豫章王嶷的交往,以及他们在齐武帝面前的表现。宽弟瞻在王嶷面前表现出谦逊,但在武帝面前则显得傲慢。武帝对宽弟瞻的评价,既体现了武帝对宽弟瞻性格的认可,也反映了当时君臣关系的微妙。

后历黄门侍郎。及齐建元初,瞻为永嘉太守,诣阙跪拜不如仪。武帝知之,召入东宫,仍送付廷尉杀之。

此句描写了宽弟瞻因不守礼仪而被武帝处死的悲剧。宽弟瞻的傲慢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在礼仪与权势之间的无奈。

玄谟从弟玄象,位下邳太守。好发冢,地无完椁。

此句介绍了玄谟的从弟玄象,他喜好挖掘古墓,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之一斑。

玄载,字彦休,玄谟从弟也。父蕤,东莞太守。玄载仕宋,位益州刺史。

此句介绍了玄载的生平,以及他的家族背景。玄载的仕途经历,体现了当时士大夫的家族传承与个人努力。

玄邈,字彦远,仕宋位青州刺史。齐高帝之镇淮阴,为宋明帝所疑,乃北劝魏,遣书结玄邈。

此句描述了玄邈在宋明帝时期的政治立场和行动,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

叔安,字子仁,清河人。高帝即位,怀其忠正,时为益州司马、宁蜀太守,就拜前将军。

此句介绍了叔安的生平,以及他在高帝时期的官职和地位。叔安的忠诚和正直,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品质。

论曰:自晋室播迁,来宅扬、越,关边遥阻,汧、陇遐荒,区甸分其内外,山河判其表里。

此段论述了晋室南迁后的地理格局,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桓温一代英人,志移晋鼎,自非兵屈灞上,战衄枋头,则光宅之运,中年允集。

此句评价了桓温的才能和抱负,以及他在政治斗争中的表现。桓温的雄心壮志,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气节和追求。

宋武帝崛起布衣,非藉人誉,一旦驱率乌合,奄兴霸绪,功虽有余而德犹未洽。

此句评价了宋武帝的崛起和成就,同时也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宋武帝的功绩和德行,反映了古代士大夫对领袖的评价标准。

故须外积武功,以收人望。及金墉请吏,元勋既立,心欲挂旆龙门,折冲冀、赵,跨功桓氏,取高昔人。

此句论述了古代士大夫在政治斗争中的策略和目标,即通过武功来提升自己的声望,争取更高的地位。

方复观兵崤、渭,陈师天险。及灵威薄震,重关自辟,故知英算所包,先胜而后战也。

此句描绘了古代战争的场景,以及将领们的战略眼光。将领们通过观察地形、分析敌情,制定出先胜后战的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

王镇恶推锋直指,前无强阵,为宋方叔,其壮矣乎!朱龄石、超石、毛修之、傅弘之等,以归众难固之情,逢英勇乘机之运,以至颠陷,为不幸矣。

此段评价了王镇恶等将领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这些将领的英勇和牺牲,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忠诚和担当。

修之滑台之守,有疏勒之难,苟诚节在焉,所在为重,其取荣大国,岂徒然哉!终假道自归,首丘之义也。

此句评价了毛修之等将领的忠诚和担当,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这些将领的忠诚和担当,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价值观和信仰。

玄谟封狼之心,虽简帝念;然天方相魏,人岂能支?宋氏以三吴之弱卒,当八州之劲勇,欲以邀胜,不亦难乎!蹙境亡师,固其宜也。

此段评价了玄谟的军事才能和宋氏政权的困境。玄谟的军事才能虽然出众,但面对强大的敌人,宋氏政权仍然难以取得胜利。

观夫庆之言,可谓达于时变。瞻傲恨不悔,卒至亡躯,然齐武追恨鱼服,匹夫惧矣。

此句评价了宽弟瞻和齐武帝的性格和行为。宽弟瞻的傲慢导致了他的灭亡,而齐武帝则因为对宽弟瞻的追恨而感到恐惧。

玄邈行己之度,有士君子之风乎!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十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71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