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延寿(约公元541年-约约595年),南朝宋的历史学家,他的《南史》记录了南朝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年代:成书于南朝(约6世纪)。
内容简要:《南史》是李延寿编撰的一部关于南朝(包括刘宋、南齐、南梁和南陈)历史的史书。全书分为本纪、列传等多个部分,详细记录了南朝各个朝代的政权更迭、政治斗争、军事事件、文化成就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不仅反映了南朝的政治风云,还展现了南朝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文化氛围。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书籍,《南史》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南朝历史、文化、政治等领域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六十八-原文
赵知礼 蔡景历(子征) 宗元饶 韩子高 华皎 刘师知 谢岐毛喜沈君理 陆山才
赵知礼,字齐旦,天水陇西人也。
父孝穆,梁候官令。
知礼涉猎文史,善书翰。
陈武帝之讨元景仲也,或荐之,引为书记。
知礼为文赡速,每占授军书,下笔便就,率皆称旨。
由是恒侍左右,深被委任,当时计画,莫不预焉。
武帝征侯景,至白茅湾,上表于梁元帝及与王僧辩论军事,其文并知礼所制。
及景平,授中书侍郎,封始平县子。
陈受命,位散骑常侍、太府卿,权知领军事。
天嘉元年,进爵为伯。
王琳平,授吴州刺史。
知礼沉静有谋谟,每军国大事,文帝辄令玺书问之。
再迁右将军,领前军将军。
卒,赠侍中,谥曰忠。
子元恭嗣。
蔡景历,字茂世,济阳考城人也。
祖点,梁尚书左户侍郎,父大同,轻车岳阳王记室参军。
景历少俊爽,有孝行,家贫好学,善尺牍,工草隶。
为海阳令,政有能名。
在侯景中,与南康嗣王会理通谋匡复,事泄被执。
贼党王伟保护之,获免,因客游京口。
侯景平,陈武帝镇朱方,素闻其名,以书要之。
景历对使人答书,笔不停辍,文无所改。
帝得书,甚加钦赏,即日授征北府中记室参军,仍领记室。
衡阳献王昌为吴兴太守,帝以乡里父老,尊卑有数,恐昌年少接对乖礼,乃遣景历辅之。
承圣中,还掌记室。
武帝将讨王僧辩,独与侯安都等数人谋之,景历弗之知。
部分既毕,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辞义感激,事皆称旨。
及受禅,迁秘书监、中书通事舍人,掌诏诰。
永定二年,坐妻弟受周宝安饷马,为御史中丞沈炯所劾,降为中书侍郎,舍人如故。
三年,武帝崩。
时外有强寇,文帝镇南皖。
朝无重臣,宣后呼景历及江大权、杜棱定议,秘不发丧,疾召文帝。
景历躬共宦者及内人密营敛服,时既暑热,须营梓宫,恐斤斧之声闻外,乃以蜡为秘器,文诏依旧宣行。
文帝即位,复为秘书监,舍人如故。
以定策功,封新丰县子。
累迁散骑常侍。
文帝诛侯安都,景历劝成其事,以功迁太子左卫率,进爵为侯,常侍、舍人如故。
坐妻兄刘洽依倚景历权势前后奸诡,并受欧阳威饷绢百匹,免官。
华皎反,以景历为武胜将军、吴明彻军司。
皎平,明彻于军中辄戮安成内史杨文通,又受降人马仗有不分明,景历又坐不能匡正被收。
久之获宥。
宣帝即位,累迁通直散骑常侍、中书通事舍人,掌诏诰,仍复封邑。
太建五年,都督吴明彻北侵,所向克捷,大破周梁士彦于吕梁,方进围彭城。
时宣帝锐意河南,以为指麾可定,景历称师老将骄,不宜过穷远略。
帝恶其沮众,大怒,犹以朝廷旧臣,不加深罪,出为豫章内史。
未行,为飞章所劾,以在省之日,赃污狼籍,帝令有司案问,景历但承其半。
于是御史中丞宗元饶,奏免景历所居官,徙居会稽。
及吴明彻败,帝追忆景历前言,即日追还,以为征南鄱阳王谘议。
数日,迁员外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复本爵封,入守度支尚书。
旧式拜官在午后,景历拜日,适逢舆驾幸玄武观,在位皆侍宴,帝恐景历不预,特令早拜,其见重如此。
卒官,赠太常卿,谥曰敬。
十三年,改葬,重赠中领军。
祯明元年,配享武帝庙庭。
二年,车驾亲幸其宅,重赠景历侍中、中抚军将军,谥曰忠敬,给鼓吹一部,于墓所立碑。
景历属文,不尚雕靡,而长于叙事,应机敏速,为当时所称。
有文集三十卷。
子征嗣。
江大权,字伯谋,济阳考城人,位少府,封四会县伯。
太建二年,卒于通直散骑常侍。
征,字希祥,幼聪敏,精识强记。
年六岁,诣梁吏部尚书河南褚翔,嗟其颖悟。
七岁丁母忧,居丧如成人礼。
继母刘氏,性悍忌,视之不以道,征供侍益谨,初无怨色。
征本名览,景历以其有王祥之性,更名字焉。
陈武帝为南徐州,召补迎主簿,寻授太学博士。
太建中,累迁太子中舍人,兼东宫领直,袭封新丰侯。
至德中,位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掌诏诰。
寻授左户尚书,与仆射江总知撰五礼事。
后主器其才干,任寄日重。
迁吏部尚书,每十日一往东宫,于皇太子前论述古今得丧及当时政务。
又敕以廷尉寺狱,事无大小,取征议决。
俄敕遣征收募兵士,自为部曲,征善抚恤,得物情,旬月之间,众近一万。
位望既重,兼声位熏灼,物议咸忌惮之。
寻徙中书令。
中书清简无事,或云征有怨言,后主闻之大怒,收夺人马,将诛之,左右致谏,获免。
祯明二年,隋军济江,后主以征有干用,令权知中领军事。
征日夜勤苦,备尽心力,后主嘉焉,谓曰:‘事宁有以相报’。
及决战于钟山南冈,敕征守宫城西北大营,寻令督众军战事。
陈亡,随例入长安。
征美容仪,有口辩,多所详究。
至于士流官宦,陈宗戚属,及当朝制度,宪章仪轨,户口风俗,山川土地,问无不对。
然性颇便佞进取,不能以退素自业。
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征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启,拜讫即追还。’
征不修廉隅,皆此类也。
隋文帝闻其敏赡,召见顾问,言辄会旨。
然累年不调,久之,除太常丞。
历尚书户部仪曹郎,转给事郎,卒。
子翼,位司徒属。
入隋,为东宫学士。
宗元饶,南郡江陵人也。
少好学,以孝闻。
仕梁为征南府外兵参军。
及司徒王僧辩幕府初建,元饶与沛国刘师知同为主簿。
陈武帝受禅,稍迁廷尉卿、尚书左丞。
宣帝初,军国务广,事无巨细,一以贯之,台省号为称职。
迁御史中丞,知五礼事。
时合州刺史陈褒赃污狼籍,遣使就渚敛鱼,又令人于六郡乞米,百姓甚苦之,元饶劾奏免之。
吴兴太守武陵王伯礼、豫章内史南康嗣王方泰等,骄蹇放横,元饶案奏,皆见削黜。
元饶性公平,善持法,谙晓故事,明练政体。
吏有犯法,政不便时,及于名教不足者,随事纠正,多所裨益。
迁南康内史,以秩米三千余斛助人租课,存问高年,拯救乏绝,百姓甚赖焉。
以课最入朝,诏加散骑常侍。
后为吏部尚书,卒。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
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都下。
景平,陈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里,文帝见而问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
子高本名蛮子,帝改名之。
性恭谨,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
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
稍长,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
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文帝甚爱之,未尝离左右。
帝尝梦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
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唯子高在侧。
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
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入文育营,因共立栅。
明日败彪,彪奔松山,浙东平。
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封文招县子。
及王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其有所论进,帝皆任使焉。
天嘉六年,为右卫将军。
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废帝即位,加散骑常侍。
宣帝入辅,子高兵权过重,深不自安,好参访台阁,又求出为衡、广诸镇。
光大元年八月,前上虞县令陆昉及子高军主告其谋反,宣帝在尚书省,因召文武在位议立皇太子,子高预焉,执送廷尉。
其夕与到仲举同赐死。
父延庆及子弟并原宥。
华皎,晋陵暨阳人也。
世为小吏。
皎梁代为尚书比部令史。
侯景之乱,事景之党王伟。
陈武帝南下,文帝为景所囚,皎遇文帝甚厚。
及景平,文帝为吴兴太守,以皎为都录事,深见委任。
及文帝平杜龛,仍配以甲兵。
御下分明,善于抚接,解衣推食,多少必均。
天嘉元年,封怀仁县伯。
王琳东下,皎随侯瑱拒之。
琳平,知江州事。
后随都督吴明彻征周迪,迪平,以功进爵为侯,仍授都督、湘州刺史。
皎起自下吏,善营产业,又征川洞,多致铜鼓及生口,并送都下。
废帝即位,改封重安县公。
韩子高诛后,皎内不自安,光大元年,密启求广州,以观时主意。
宣帝伪许之,而诏书未出。
皎亦遣使引周兵,又崇奉梁明帝,士马甚盛。
诏乃以吴明彻为湘州刺史,实欲以轻兵袭之。
虑皎先发,乃前遣明彻率众三万,乘金翅直趣郢州,又遣抚军大将军淳于量率众五万,乘大舰继之。
时梁明帝遣水军为皎声援,周武帝遣卫公宇文直顿鲁山,又遣柱国长湖公元定攻围郢州。
梁明帝授皎司空,巴州刺史戴僧朔、衡阳内史任蛮奴、巴陵内史潘智虔、岳阳太守章昭裕、桂阳太守曹宣、湘东太守钱明,并隶于皎。
又长沙太守曹庆等本隶皎下,因为之用。
帝恐上流宰守并为皎扇惑,乃下诏曲赦湘、巴二州,其贼主帅节将,并许开恩出首。
皎以大舰载薪,因风放火,俄而风转自焚,皎大败,乃与戴僧朔奔江陵。
元定等无复船渡,步趣巴陵,巴陵城已为陈军所据,乃降,送于建邺。
皎遂终于江陵,其党并诛,唯任蛮奴、章昭裕、曹宣、刘广业获免。
刘师知,沛国相人也。
家本素族。
祖奚之,齐淮南太守,以善政闻。
父景彦,梁司农卿。
师知本名师智,以与敬帝讳同,改焉。
好学,有当务才,博涉书传,工文笔,善仪体,台阁故事,多所详悉。
绍泰初,陈武帝入辅,以师知为中书舍人,掌诏诰。
时兵乱后,朝仪多阙,武帝为丞相及加九锡并受禅,其仪注多师知所定。
梁敬帝在内殿,师知常侍左右。
及将加害,师知诈帝令出,帝觉,绕床走曰:‘师知卖我,陈霸先反。我本不须作天子,何见解杀?’师知执帝衣,行事者加刃焉。
既而报陈武帝曰:‘事已了。’武帝曰:‘卿乃忠于我,后莫复尔。’师知不对。
武帝受命,仍兼舍人。
性疏简,与物多忤,虽位宦不迁,而任遇甚重,其所献替,皆有弘益。
及武帝崩,六日成服,时朝臣共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人衣服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议,宜服吉,师知议云:
“既称成服,本备丧礼。案梁昭明太子薨,成服,侠侍之官,悉著衰斩,唯著铠不异,此即可拟。愚谓六日成服,侠灵座须服衰绖。”
中书舍人蔡景历、江德藻、谢岐等同师知议。
时以二议不同,乃启取左丞徐陵决断。
陵云:
“案《山陵卤簿》吉部伍中,公卿以下导引者,爰及武贲、鼓吹、执盖、奉车,并是吉服,岂容侠御独为衰绖?若言公卿胥吏并服衰绖,此与梓宫部伍有何差别?若言文物并吉,司事者凶,岂容衽绖而奉华盖,衰衣而升玉路邪?同博士议。”
谢岐议曰:
“灵筵祔宗庙,梓宫还山陵,实如左丞议。但《山陵卤簿》,备身吉凶,从灵舆者仪服无变,从梓宫者皆服苴衰,爰至士礼,悉同此制。此自是山陵之仪,非关成服。今谓梓宫灵扆,共在西阶,称为成服,亦无卤簿,直是爰自胥吏,上至王公,四海之内,必备衰绖。案梁昭明太子薨,略是成例,岂容凡百士庶,悉此日服重,而侍中至于武卫,最是近官,反鸣玉纡青,与平吉不异?左丞既推以山陵事,愚意或谓与成服有殊。”
陵重答云:
“老病属纩,不能多说。古人争议,多成怨府,傅玄见尤于晋代,王商取陷于汉朝。谨自三缄,敬同高命。若万一不死,犹得展言,庶与群贤,更申扬榷。”
文阿犹执所见,众议不能决,乃具录二议奏闻,上从师知议。
迁鸿胪卿,舍人如故。
天嘉元年,坐事免。
寻起为中书舍人,复掌诏诰。
天康元年,文帝不豫,师知与尚书仆射到仲举等入侍医药。
帝崩,豫顾命。
宣帝入辅,师知与仲举等遣舍人殷不佞,矫诏令宣帝还府,事觉,于北狱赐死。
初,文帝敕师知撰《起居注》,自永定二年秋至天嘉元年为十卷。
谢岐,会稽山阴人也。
父达,梁太学博士。
岐少机警,好学,仕梁为山阴令。
侯景乱,流寓东阳,景平,依于张彪。
彪在吴郡及会稽,庶事委之。
彪每征讨,恒留岐监郡知后事。
彪败,陈武帝引参机密,为兼尚书右丞。
时军旅屡兴,粮储多阙,岐所在干理,深被知遇。
永定元年,为给事黄门侍郎、中书舍人,兼右丞如故。
天嘉二年卒,赠通直散骑常侍。
弟峤,笃学,为通儒。
毛喜,字伯武,荥阳阳武人也。
祖称,梁散骑侍郎。
父栖忠,中权司马。
喜少好学,善草隶。
陈武帝素知之。
及镇京口,命喜与宣帝往江陵,仍敕宣帝谘禀之。
及梁元帝即位,以宣帝为领直,喜为尚书功论侍郎。
及魏平江陵,喜与宣帝俱迁长安。
文帝即位,喜自周还,进和好之策,陈朝乃遣周弘正等通聘。
及宣帝反国,又遣喜入周,以家属为请。
周冢宰宇文护执喜手曰:
“能结二国之好者,卿也。”
仍迎柳皇后及后主还。
天嘉三年至都,宣帝时为骠骑将军,仍以喜为府谘议参军,领中记室,府朝文翰,皆喜词也。
文帝尝谓宣帝曰:
“我诸子皆以‘伯’为名,汝诸子宜用‘叔’为称。”
宣帝以访喜,喜即条自古名贤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余人以启之,文帝称善。
文帝崩,废帝冲昧,宣帝录尚书辅政。
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
喜即驰入,谓宣帝曰:
“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竟如其策。
右卫将军韩子高始与仲举通谋,其事未发,喜谓宣帝曰:
“宜简人马配与子高,并赐铁炭,使修器甲。”
宣帝曰:
“子高即欲收执,何更如是?”
喜曰:
“山陵始毕,边寇尚多,而子高受委前朝,名为杖顺,宜推心安诱,使不自疑,图之一壮士之力耳。”
宣帝卒行其计。
及帝即位,除给事黄门侍郎,兼中书舍人,典军国机密。
宣帝议北侵,敕喜撰军制十三条,诏颁天下,文多不载。
论定策功,封东昌县侯,以太子右卫率、右将军行江夏、武陵、桂阳三王府国事。
母忧去职,诏封喜母庾氏东昌国太夫人,遣员外散骑常侍杜缅,图其墓田,上亲与缅案图指画,其见重如此。
历位御史中丞,五兵尚书,参掌选事。
及得淮南之地,喜陈安边之术,宣帝纳之,即日施行。
帝又欲进兵彭、汴,以问喜,喜以为“淮左新平,边人未辑,周氏始吞齐国,难与争锋,未若安人保境,斯久长之术也”。
上不从。
吴明彻卒俘于周。
喜后历丹阳尹,吏部尚书。
及宣帝崩,叔陵构逆,敕中庶子陆琼宣旨,令南北诸军皆取喜处分。
贼平,加侍中。
初,宣帝委政于喜,喜数有谏争,事并见从。
自明彻败后,帝深悔不用其言,谓袁宪曰:
“一不用喜计,遂令至此。”
由是益见亲重,喜乃言无回避。
时皇太子好酒德,每共亲幸人为长夜之宴,喜尝言之宣帝,太子遂衔之,即位后稍见疏远。
及被始兴王伤,创愈,置酒引江总以下,展乐赋诗,醉酣而命喜。
于时山陵初毕,未及逾年,喜见之不怿,欲谏,而后主已醉。
喜言心疾,仆于阶下,移出省中。
后主醒,乃谓江总曰:‘我悔召毛喜,知其无病,但欲阻我欢宴,非我所为耳。’
乃与司马申谋曰:‘此人负气,吾欲将乞鄱阳兄弟,听其报雠,可乎?’
对曰:‘终不为官用,愿如圣旨。’
傅縡争之曰:‘若许报雠,欲置先皇何地?’
后主曰:‘当与一小郡,勿令见人事耳。’
至德元年,授永嘉内史。
喜至郡,不受奉秩,政弘清静,人吏安之。
遇丰州刺史章大宝举兵反,郡与丰州接,而素无备,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遣兵援建安。
贼平,授南安内史。
祯明元年,征为光禄大夫,领左骁骑将军,道卒,有集十卷。
子处冲嗣。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
祖僧畟,梁左户尚书。
父巡,元帝时位少府卿,魏平荆州,梁宣帝署金紫光禄大夫。
君理美风仪,博涉有识鉴。
陈武帝镇南徐州,巡遣君理致谒,深见器重,命尚会稽长公主。
及帝受禅,拜驸马都尉,封永安亭侯,为吴郡太守。
时兵革未宁,百姓荒弊,君理总集士卒,修饰器械,深以干理见称。
文帝嗣位,累迁左户尚书。
天嘉六年,为东阳太守。
天康元年,以父忧去职,自请往荆州迎柩。
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长兄君严往焉。
及还,将葬,诏赠巡侍中、领军将军,谥曰敬子。
太建中,历位太子詹事,吏部尚书。
宣帝以君理女为皇太子妃,赐爵望蔡县侯,位侍中、尚书右仆射。
卒,赠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宪。
君理弟君高、君公。
君高,字季高,少知名,性刚直,有吏能。
位卫尉卿,平越中郎将、都督、广州刺史,甚得人和。
卒,谥祁子。
君公自梁元帝败后,常在江陵。
祯明中,与萧瓛、萧岩叛隋归陈,后主擢为太子詹事。
君公博学有才辩,善谈论,后主深器之。
陈亡,入隋,文帝以其叛亡,命斩于建康。
君理第五叔迈,亦方正有干局,位通直散骑常侍,侍东宫。
陆山才,字孔章,吴郡吴人也。
祖翁宝,梁尚书水部郎。
父泛,中散大夫。
山才倜傥,好尚文史,范阳张缵、缵弟绾并钦重之。
绍泰中,都督周文育出镇南豫州,不知书疏,以山才为长史,政事悉以委之。
文育南讨,克萧勃,禽欧阳頠,计画多出山才。
后文育重镇豫章金口,山才复为镇南长史、豫章太守。
文育为熊昙朗所害,昙朗囚山才等,送于王琳。
未至,而侯安都败琳将常众爱,由是山才获反。
累迁度支尚书,坐侍宴与蔡景历言语过差,为有司所奏,免官。
寻授散骑常侍,迁西阳、武昌二郡太守。
卒,谥曰简子。
论曰:赵知礼、蔡景历属陈武经纶之日,居文房书记之任,此乃宋、齐之初傅亮、王俭之职。
若乃校其才用,理不同年,而卒能膺务济时,盖其遇也。
希祥劳臣之子,才名自致,迹涉便佞,贞介所羞。
元饶始终任遇,无亏公道,名位自卒,其殆优乎!
子高权重为戮,亦其宜也。
华皎经纶云始,既蹈元功,殷忧之辰,自同劲草,虽致奔败,未足为非。
师知送往多阙,见忌新主,谋人之义,可无慎哉?
然晚遇诛夷,非其过也。
毛喜逢时遇主,好谋而成,见废昏朝,不致公辅,惜矣!
沈、陆所以见重,固亦雅望之所致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六十八-译文
赵知礼,字齐旦,是天水陇西人。他的父亲赵孝穆是梁朝的候官令。赵知礼广泛涉猎文史,擅长书法。陈武帝讨伐元景仲时,有人推荐他,被任命为书记。赵知礼写文章既快又好,每次写军书,一挥而就,内容都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他经常在皇帝身边,深受信任,当时的计划,无不参与。陈武帝征讨侯景,到达白茅湾,向梁元帝上表,并与王僧辩论军事,这些文章都是赵知礼所写。等到侯景被平定,赵知礼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封为始平县子。陈朝受命,赵知礼担任散骑常侍、太府卿,暂时负责领军事。天嘉元年,晋升爵位为伯。王琳平定后,被任命为吴州刺史。赵知礼性格沉稳有谋略,每次军国大事,文帝都会用玺书询问他的意见。两次升迁后担任右将军,兼任前军将军。去世后,被追赠侍中,谥号忠。儿子赵元恭继承了他的职位。
蔡景历,字茂世,是济阳考城人。他的祖父蔡点是梁朝的尚书左户侍郎,父亲蔡大同是轻车岳阳王记室参军。蔡景历年轻时就英俊潇洒,孝顺父母,家境贫寒但好学,擅长书写,擅长草书和隶书。担任海阳令时,政绩有目共睹。在侯景之乱中,他与南康嗣王会理通谋,想要恢复国家,事情泄露后被捕。贼党王伟保护他,得以幸免,于是客居京口。
侯景之乱平定后,陈武帝镇守朱方,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用书信邀请他。蔡景历回复使者时,笔不停歇,文章毫无修改。武帝收到信后,非常欣赏,当天就任命他为征北府中记室参军,并继续担任记室。衡阳献王萧昌担任吴兴太守,武帝因为他是同乡父老,担心萧昌年轻不懂礼节,于是派遣蔡景历辅佐他。承圣年间,蔡景历回到朝廷掌管记室。武帝将要讨伐王僧辩,只和侯安都等几个人商议,蔡景历并不知道这件事。部署完成后,武帝召令蔡景历起草檄文,蔡景历提笔就成,辞义激昂,事情都符合武帝的心意。等到武帝禅让,蔡景历升任秘书监、中书通事舍人,负责撰写诏书。永定二年,因为妻子弟弟接受周宝安赠送的马匹,被御史中丞沈炯弹劾,降为中书侍郎,舍人的职位保留。三年,武帝去世。当时外部有强敌,文帝镇守南皖。朝中没有重臣,宣后召唤蔡景历和江大权、杜棱商议,秘密不发丧,紧急召回文帝。蔡景历亲自和宦官及宫女秘密准备丧事,当时天气炎热,需要准备棺材,担心斧头声音传到外面,于是用蜡做成了棺材,文告依旧宣读。文帝即位后,蔡景历再次担任秘书监,舍人的职位依旧。因为定策有功,被封为新丰县子。多次升迁后担任散骑常侍。文帝诛杀侯安都,蔡景历劝成此事,因为功绩升任太子左卫率,晋升爵位为侯,常侍、舍人的职位依旧。因为妻子哥哥刘洽依仗蔡景历的权势,前后奸诈,并且接受欧阳威赠送的百匹绢,被免官。
华皎反叛,蔡景历被任命为武胜将军、吴明彻军司。华皎平定后,吴明彻在军中随意处决安成内史杨文通,又接受投降者的马匹和武器处理不清楚,蔡景历也因为不能纠正而受到牵连被捕。过了一段时间后被释放。
宣帝即位后,蔡景历多次升迁,担任通直散骑常侍、中书通事舍人,负责撰写诏书,并再次封邑。太建五年,都督吴明彻北侵,所向披靡,在吕梁大破周朝的士彦,正在进攻彭城。当时宣帝热衷于河南,认为指挥一下就可以平定,蔡景历认为军队疲劳,将领骄傲,不应该过分追求远略。宣帝讨厌他阻挠士气,非常愤怒,但因为他是朝廷旧臣,没有加重处罚,被派去担任豫章内史。未出发前,因为被弹劾贪污,宣帝命令有关部门调查,蔡景历只承认了一部分。于是御史中丞宗元饶上奏,免去蔡景历的官职,流放到会稽。等到吴明彻战败,宣帝回忆起蔡景历之前的建议,当天召回他,任命他为征南鄱阳王谘议。几天后,升任员外散骑常侍,兼任御史中丞,恢复原来的爵位封号,入朝担任度支尚书。按照旧例,官员拜官在午后,蔡景历拜官那天,正好皇帝驾临玄武观,在位的官员都陪同宴会,皇帝担心蔡景历没有参加,特别下令他提前拜官,可见他受到的重视。去世后,被追赠太常卿,谥号敬。十三年,改葬,再次追赠为中领军。祯明元年,配享武帝庙庭。二年,皇帝亲自到他的宅邸,再次追赠蔡景历侍中、中抚军将军,谥号忠敬,赐予一部鼓吹,在墓前立碑。蔡景历擅长写作,不追求华丽,而擅长叙事,应变敏捷,当时的人都称赞他。有文集三十卷。儿子蔡征继承了他的职位。
江大权,字伯谋,是济阳考城人,官至少府,封为四会县伯。太建二年去世,担任通直散骑常侍。
蔡征,字希祥,年幼聪敏,记忆力强。六岁时,去拜访梁朝吏部尚书河南褚翔,褚翔赞叹他的聪明。七岁时母亲去世,他守丧如同成人。继母刘氏性格凶悍,对他不好,蔡征侍奉更加小心,从未有过怨色。蔡征原名蔡览,蔡景历因为他有王祥的品行,改名字为蔡征。陈武帝担任南徐州刺史时,召他补任迎主簿,不久后授予太学博士。太建年间,多次升迁担任太子中舍人,兼任东宫领直,继承封号新丰侯。至德年间,担任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负责撰写诏书。不久后授予左户尚书,与仆射江总负责编纂五礼。后主器重他的才干,信任日益加重。升任吏部尚书,每隔十天去东宫一次,在皇太子面前论述古今得失和当时的政务。又命令他以廷尉寺狱的事务,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不久后,命令他招募兵士,他自己组织部曲,蔡征善于安抚,得到民心,十天内人数接近一万。地位和声望都很高,同时声名显赫,人们都对他有所忌惮。不久后升任中书令。中书职位清闲,没有大事,有人说蔡征有怨言,后主听后大怒,收缴了他的兵马,准备杀他,左右的人劝阻,才得以幸免。祯明二年,隋军渡过长江,后主因为蔡征有才干,让他暂时负责中领军事。蔡征日夜勤苦,竭尽全力,后主很欣赏他,说:‘事情平定后,有什么可以报答你的?’等到在钟山南冈决战时,命令蔡征守卫宫城西北的大营,不久后命令他监督各军作战。陈朝灭亡后,按照惯例进入长安。蔡征容貌俊美,口才好,对很多事物都了解得很清楚。至于士人、官宦、陈朝的宗室亲戚,以及当朝的制度、法规、礼仪,人口、风俗,山川、土地,问什么都能回答。然而他性格颇为阿谀奉承,进取心强,不能以退隐自守。最初担任吏部尚书时,请求后主借给他鼓吹,后主对有关部门说:‘鼓吹军乐,只有有功的人才授予,蔡征不自量力,扰乱我朝制度。但是他的父亲蔡景历有建立国家的功绩,应该暂时按照他的请求,授予官职,授予后立即追回。’蔡征不修廉洁,都是这样的。
隋文帝听说蔡征聪明敏捷,召见他询问,他的话总能符合皇帝的心意。然而多年没有调任,过了一段时间,授予太常丞。历任尚书户部仪曹郎,转任给事郎,去世。儿子蔡翼,官至司徒属。进入隋朝后,担任东宫学士。
宗元饶,是南郡江陵人。他从小好学,以孝顺闻名。在梁朝时,他担任征南府外兵参军。当司徒王僧辩的幕府刚刚建立时,宗元饶和沛国的刘师知一同担任主簿。陈武帝接受禅让后,宗元饶逐渐升迁为廷尉卿、尚书左丞。宣帝初年,军国事务繁多,无论大小,宗元饶都能妥善处理,台省官员都认为他称职。后来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负责管理五礼事务。当时合州刺史陈褒贪污腐败,派人到渚地征收鱼税,又让人在六郡乞求粮食,百姓深受其害,宗元饶弹劾他并请求免职。吴兴太守武陵王伯礼、豫章内史南康嗣王方泰等人骄横放肆,宗元饶调查后上奏,他们都受到了降职或罢免。宗元饶性格公平,善于执法,熟悉历史,精通政体。对于违法的官吏,不利的政治局面,以及不符合名教的行为,他都能根据情况加以纠正,对国家多有裨益。后来他被任命为南康内史,用自己秩米三千多斛帮助百姓缴纳租税,关心老年人,救助贫困之人,百姓非常依赖他。因为政绩突出,他被召回朝廷,任命为散骑常侍。后来担任吏部尚书,去世。
韩子高,是会稽山阴人。他家境贫寒,在侯景之乱时来到都城。侯景之乱平定后,陈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当时十六岁,头发扎成小辫,容貌美丽,看起来像女人,他在淮渚随部队寄宿,想要回家,文帝见到他后问:‘你能为我效力吗?’子高答应了。子高原名蛮子,文帝为他改了名字。他性格恭谨,经常携带备身刀和传递酒菜。文帝性格急躁,子高总能理解他的意图。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学会了骑射,有勇有谋,愿意担任将领。在平定杜龛时,他被分配了士兵。文帝非常宠爱他,从未离开过他的身边。文帝曾梦见骑马登山,路途危险,差点掉下去,子高推他上去。在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张彪从剡县夜间返回袭击城池,文帝从北门出来,天色昏暗,士兵混乱,只有子高在他身边。文帝派子高在混乱的士兵中去找周文育,完成任务后,又在暗中慰劳士兵。士兵们逐渐聚集,子高将他们引入周文育的营地,并一起建立栅栏。第二天击败了张彪,张彪逃到松山,浙东平定。文帝将部下多分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财物,礼遇士人,归附他的人很多。文帝继位后,任命他为右军将军,封为文招县子。在王琳被平定后,子高所统领的士兵更多,将士们依附于他,他的建议和提议,皇帝都采纳了。天嘉六年,他被任命为右卫将军。文帝生病时,子高入宫侍候医药。
废帝即位后,子高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宣帝入宫辅佐,子高掌握重兵,内心不安,喜欢参访台阁,又请求出京担任衡州、广州的镇守。光大元年八月,前上虞县令陆昉和子高的军主告发他谋反,宣帝在尚书省,因此召集文武官员商议立皇太子的事,子高也在其中,被逮捕并送往廷尉。那天晚上,他与到仲举一同被赐死。他的父亲韩延庆和子弟们都被宽恕。
华皎,是晋陵暨阳人。世代为小官吏。华皎在梁朝时担任尚书比部令史。在侯景之乱时,他加入了侯景的党羽王伟。陈武帝南下时,文帝被侯景囚禁,华皎对文帝非常好。侯景之乱平定后,文帝担任吴兴太守,任命华皎为都录事,深得他的信任。在文帝平定杜龛时,他还分配了甲兵给华皎。他管理下属明确,善于待人接物,解衣推食,分配公平。天嘉元年,他被封为怀仁县伯。王琳东下时,华皎随侯瑱抵抗。王琳被平定后,他负责江州事务。后来随都督吴明彻征讨周迪,周迪被平定后,因功晋升为侯爵,还被任命为都督、湘州刺史。华皎从下级官吏起家,善于经营产业,又征讨川洞,收集了许多铜鼓和奴隶,并送到了都城。废帝即位后,他被改封为重安县公。
韩子高被诛杀后,华皎内心不安,光大元年,他秘密请求前往广州,以观察时局。宣帝假装答应了他,但诏书尚未发出。华皎也派人邀请周兵,并尊奉梁明帝,军队实力很强。宣帝于是任命吴明彻为湘州刺史,实际上是想用少量兵力袭击他。担心华皎先发制人,他提前派遣吴明彻率领三万士兵,乘坐金翅船直奔郢州,又派遣抚军大将军淳于量率领五万士兵,乘坐大船跟随。当时梁明帝派遣水军支援华皎,周武帝派遣卫公宇文直驻扎鲁山,又派遣柱国长湖公元定围攻郢州。梁明帝任命华皎为司空,巴州刺史戴僧朔、衡阳内史任蛮奴、巴陵内史潘智虔、岳阳太守章昭裕、桂阳太守曹宣、湘东太守钱明,都隶属于华皎。长沙太守曹庆等人原本也隶属于华皎,因此也归顺了他。皇帝担心上游的州郡官员都被华皎煽惑,于是下诏赦免湘州、巴州的罪犯,允许他们投降。华皎用大船装载柴草,顺风放火,不久风转自焚,华皎大败,于是与戴僧朔逃到江陵。元定等人无法渡江,只能步行前往巴陵,但巴陵城已被陈军占领,于是投降,被送往建邺。华皎最终在江陵去世,他的党羽都被诛杀,只有任蛮奴、章昭裕、曹宣、刘广业被赦免。
刘师知,是沛国相人。他家原本是世家大族。他的祖父刘奚之,是齐朝的淮南太守,以政绩闻名。他的父亲刘景彦,是梁朝的司农卿。刘师知原名刘师智,因为与敬帝的名讳相同,所以改了名字。他好学,有实际才能,广泛涉猎书籍,文笔好,善于礼仪,对台阁的故事了解很多。绍泰初年,陈武帝辅佐朝政,任命刘师知为中书舍人,负责撰写诏书。当时兵乱之后,朝廷礼仪多有缺失,武帝担任丞相并接受九锡,以及接受禅让,其礼仪都是由刘师知制定的。梁敬帝在内殿,刘师知经常在旁边侍候。当有人企图加害敬帝时,刘师知假装让敬帝出去,敬帝察觉后绕着床跑,说:‘刘师知背叛了我,陈霸先造反了。我本来不需要做天子,为什么见杀?’刘师知抓住敬帝的衣服,行凶者举刀。事后,刘师知向陈武帝报告说:‘事情已经解决了。’武帝说:‘你对我忠诚,以后不要再这样了。’刘师知没有回答。武帝接受禅让后,刘师知仍然兼任中书舍人。他性格疏简,与很多人不合,虽然官位没有提升,但他的职责非常重大,他所提出的建议,都对社会有益。
武帝去世后,六天就完成了丧服的穿戴。当时朝中的大臣们一起商议大行皇帝灵座和随从人员的衣服颜色关于吉凶的规定。博士沈文阿提出,应该穿吉服,师知则说:‘既然已经完成了丧服的穿戴,本应准备丧礼。根据《梁昭明太子薨》的记载,太子去世后,随从官员都穿着丧服,只有穿着铠甲的人没有特别,这个可以作为参考。我认为六天完成丧服,随从灵座的官员应该穿丧服。’中书舍人蔡景历、江德藻、谢岐等人同意师知的意见。当时因为两种意见不同,于是向左丞徐陵请示决定。徐陵说:‘根据《山陵卤簿》中吉部伍的规定,公卿以下的导引者,包括武贲、鼓吹、执盖、奉车,都是穿吉服的,怎么能允许随从人员独自穿丧服呢?如果说是公卿和胥吏都穿丧服,那这与梓宫部伍有什么区别?如果说是文物都是吉服,司事者却是凶服,怎么能允许穿着丧服却拿着华盖,穿着丧衣却上玉路呢?我同意博士的意见。’谢岐进一步议论说:‘灵座供奉在宗庙,梓宫送回山陵,确实如左丞所说。但《山陵卤簿》中准备了吉凶两种服装,跟随灵柩的人服装不变,跟随梓宫的人则都穿苴衰,直到士礼,都是这样的规定。这自然是山陵的礼仪,与成服无关。现在说梓宫灵座一起在西阶,称为成服,也没有卤簿,只是从胥吏到王公,四海之内,都准备丧服。根据《梁昭明太子薨》的例子,怎么能够允许所有的士庶在这一天都穿重丧服,而侍中到武卫,这些最亲近的官员,却穿着玉纡青,和平时的吉服没有区别?左丞既然推论这是山陵的事,我认为或许与成服有所不同。’徐陵再次回答:‘年老多病,不能多说了。古人争议,常常成为怨恨的源头,傅玄在晋代受到责难,王商在汉朝被陷害。我谨言慎行,尊重高命。如果万一不死,还能继续发表意见,希望与各位贤者,再次讨论这个问题。’沈文阿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众人的意见无法决定,于是将两种意见都记录下来上报,皇帝采纳了师知的意见。
沈文阿被任命为鸿胪卿,舍人的职位不变。天嘉元年,因为事情被免职。不久后又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再次负责撰写诏书。天康元年,文帝身体不适,师知与尚书仆射到仲举等人进入宫廷照顾医药。皇帝去世后,师知参与了遗诏的制定。宣帝入宫辅政后,师知与到仲举等人派遣舍人殷不佞,假传圣旨命令宣帝返回府邸,事情败露后,在北狱中被赐死。起初,文帝命令师知撰写《起居注》,从永定二年秋到天嘉元年共十卷。
谢岐是会稽山阴人。他的父亲谢达是梁朝的太学博士。谢岐年轻时就机智警觉,喜欢学习,在梁朝担任山阴令。侯景之乱时,他流亡到东阳,侯景平定后,他依附于张彪。张彪在吴郡和会稽时,所有事务都委托给他。张彪每次出征,都留下谢岐监管郡中事务。张彪战败后,陈武帝邀请他参与机密事务,担任兼尚书右丞。当时军旅频繁,粮草储备不足,谢岐所到之处,深受重视。永定元年,他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中书舍人,兼右丞如故。天嘉二年去世,追赠通直散骑常侍。他的弟弟谢峤,勤奋好学,成为通儒。
毛喜,字伯武,是荥阳阳武人。他的祖父毛称是梁朝的散骑侍郎。父亲毛栖忠是中权司马。
毛喜年轻时就喜欢学习,擅长草书和隶书。陈武帝一直了解他。当陈武帝镇守京口时,命令毛喜与宣帝前往江陵,并命令宣帝向他请教。当梁元帝即位后,任命宣帝为领直,毛喜为尚书功论侍郎。当魏国平定江陵后,毛喜与宣帝一起迁往长安。文帝即位后,毛喜从周国返回,提出和好的策略,陈朝于是派遣周弘正等人出使。当宣帝返回国家后,又派遣毛喜前往周国,请求归还家属。周国的宰相宇文护握着毛喜的手说:‘能够促成两国友好的人,就是你。’然后迎接柳皇后和后主返回。天嘉三年回到都城,宣帝当时担任骠骑将军,仍然任命毛喜为府谘议参军,领中记室,府中的文书都是毛喜所写。文帝曾对宣帝说:‘我的儿子们都用“伯”字作为名字,你的儿子们应该用“叔”字作为称呼。’宣帝向毛喜请教,毛喜立即列举了从古至今的二十多位名贤,如杜叔英、虞叔卿等,上报给文帝,文帝表示赞同。
文帝去世后,废帝年幼无知,宣帝被任命为尚书录事,辅佐政务。仆射到仲举等人假传太后命令,派遣宣帝返回东府,当时人们都感到疑虑和恐惧,没有人敢发表意见。毛喜立即驰入,对宣帝说:‘今天的话,一定不是太后的意思,国家社稷至关重要,希望您三思。’最终按照他的策略行事。右卫将军韩子高最初与到仲举有勾结,事情尚未暴露,毛喜对宣帝说:‘应该挑选人马配给子高,并赐予铁炭,让他修理武器盔甲。’宣帝说:‘子高如果想要收捕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毛喜说:‘山陵刚刚结束,边境的敌人还很多,而子高在前朝受到了信任,名义上是顺从,应该安心诱导,让他自己不怀疑,这只是一个壮士的力量而已。’宣帝最终采纳了他的计划。等到皇帝即位,任命毛喜为给事黄门侍郎,兼中书舍人,掌管军国机密。宣帝计划北侵,命令毛喜撰写军制十三条,下诏颁布全国,文多不载。讨论定策功,封为东昌县侯,以太子右卫率、右将军的身份代理江夏、武陵、桂阳三王府国事。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皇帝下诏封毛喜的母亲庾氏为东昌国太夫人,派遣员外散骑常侍杜缅,绘制她的墓地,皇帝亲自与杜缅查看图纸,对其如此重视。历任御史中丞,五兵尚书,参与掌管选事。等到得到淮南之地,毛喜提出安边之术,宣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实施。皇帝又想进军彭城、汴州,询问毛喜,毛喜认为‘淮左刚刚平定,边境的人民还未安定,周国刚刚吞并齐国,难以与之争锋,不如安定人民,保卫边疆,这是长久之计’。皇帝没有听从。吴明彻在周国被俘。毛喜后来历任丹阳尹,吏部尚书。等到宣帝去世,叔陵谋反,皇帝命令中庶子陆琼传达旨意,令南北各军都听从毛喜的安排。叛贼被平定后,加封为侍中。起初,宣帝将政事委托给毛喜,毛喜多次提出建议,事情都被采纳。自从吴明彻战败后,皇帝深感后悔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对袁宪说:‘一不听毛喜的建议,就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因此更加亲近和重视毛喜,毛喜也敢于直言不讳。
当时皇太子喜欢饮酒和德行,常常和亲近的人一起举行通宵达旦的宴会,喜欢听人谈论宣帝的事情,太子因此怀恨在心,即位后渐渐疏远了他。等到被始兴王伤害,伤口愈合后,太子设宴邀请江总等人,展示音乐和赋诗,喝得醉醺醺的便命令喜来。那时皇陵刚刚建成,还没满一年,喜见到这种情况不高兴,想要劝谏,但后主已经喝醉了。喜说自己是心疾发作,倒在了台阶下,被移出了省中。后主酒醒后,对江总说:‘我后悔召来了毛喜,知道他并没有病,只是想阻止我享受宴会,这不是我应有的行为。’于是和司马申商量说:‘这个人很有骨气,我想让他去请求鄱阳兄弟,听任他们报仇,可以吗?’司马申回答说:‘他终究不会为官所用,愿意按照圣旨行事。’傅縡争辩说:‘如果允许他报仇,那先皇该怎么办呢?’后主说:‘就给他一个小郡,不要让他再见到人事。’至德元年,他被任命为永嘉内史。喜到郡后,不接受俸禄,政治清明,人民和官吏都安居乐业。遇到丰州刺史章大宝起兵反叛,郡和丰州相邻,但事先没有准备,喜于是修缮城池和器械,又派兵支援建安。叛乱平定后,他被任命为南安内史。祯明元年,他被征召为光禄大夫,兼任左骁骑将军,在路上去世,著有文集十卷。他的儿子沈处冲继承了他的职位。
沈君理,字仲伦,是吴兴人。他的祖父沈僧达,是梁朝的左户尚书。他的父亲沈巡,在元帝时期官至少府卿,魏国平定荆州时,梁宣帝任命他为金紫光禄大夫。沈君理风度翩翩,学识渊博,有识见。陈武帝镇守南徐州时,沈巡派沈君理去拜访,深受器重,被任命为尚会稽长公主的驸马。等到武帝禅让,沈君理被任命为驸马都尉,封为永安亭侯,担任吴郡太守。当时战乱未平,百姓生活困苦,沈君理召集士兵,修整器械,以干练和理政能力著称。文帝继位后,沈君理多次升迁,官至左户尚书。天嘉六年,他被任命为东阳太守。天康元年,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自己请求前往荆州迎接灵柩。朝廷认为他是重要的大臣,难以让他出境,于是派遣他的长兄沈君严前往。等到回来,准备安葬时,朝廷下诏追赠沈巡为侍中、领军将军,谥号为敬子。太建年间,沈君理历任太子詹事、吏部尚书。宣帝将沈君理的女儿立为皇太子妃,赐予爵位望蔡县侯,官至侍中、尚书右仆射。去世后,被追赠为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贞宪。沈君理的弟弟沈君高、沈君公。
沈君高,字季高,年轻时就很有名,性格刚直,有官吏的才能。官至卫尉卿,平越中郎将、都督、广州刺史,深受人民的爱戴。去世后,谥号为祁子。
沈君公在梁元帝失败后,一直住在江陵。祯明年间,和萧瓛、萧岩叛变归附陈朝,后主提拔他为太子詹事。沈君公博学多才,善于辩论,后主非常器重他。陈朝灭亡后,他归附了隋朝,文帝因为他叛变逃亡,下令在建康将他处决。
沈君理的第五个叔叔沈迈,也是正直有才能的人,官至通直散骑常侍,侍奉东宫。
陆山才,字孔章,是吴郡吴人。他的祖父陆翁宝,是梁朝的尚书水部郎。他的父亲陆泛,是中散大夫。陆山才英俊潇洒,喜欢文学和历史,范阳的张缵和他的弟弟张绾都很钦佩他。绍泰年间,都督周文育出镇南豫州,不懂得书写信件,任命陆山才为长史,政事都交给他处理。周文育南征,攻克萧勃,俘虏欧阳頠,计谋多出自陆山才。后来周文育在豫章金口重镇,陆山才又担任镇南长史、豫章太守。周文育被熊昙朗杀害,昙朗将陆山才等人囚禁,送给了王琳。在未到达之前,侯安都打败了王琳的将领常众爱,因此陆山才得以逃脱。陆山才多次升迁,官至度支尚书,因为和蔡景历在宴会上言语失当,被有司弹劾,被免官。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升迁为西阳、武昌二郡太守。去世后,谥号为简子。
评论说:赵知礼、蔡景历在陈武帝开创基业的时候,担任文房书记的职务,这就像是宋、齐初年的傅亮、王俭的职位。如果比较他们的才能和用途,虽然年龄不同,但最终都能胜任职务,挽救时局,这大概是因为他们的机遇。希祥是劳臣的儿子,才能和名声都是自己努力得来的,他的行为涉及阿谀奉承,是正直的人所不屑的。元饶始终受到重用,没有辜负公道,名声和地位自然而来,这大概是他的优点。子高权重却被杀害,这也是他应有的结局。华皎在开创基业时,既有元功,又在危难时刻如同坚草一样坚韧,虽然最终导致失败,但不足以成为他的过错。师知在送往迎来中多有缺失,被新主忌恨,谋划他人的事情,不可不谨慎。然而,他晚年被诛杀,并不是他的过错。毛喜遇到好时机和好君主,喜欢谋略并取得成功,但被昏庸的朝廷所废黜,未能成为公辅之臣,这是令人惋惜的!沈、陆之所以受到重视,固然也是因为他们有高尚的名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六十八-注解
天水陇西:天水陇西是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境内,是古代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历史上出过许多著名人物。
梁:指南朝的一个朝代。
侯官令:侯官令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侯官(今福建福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书记:指文书工作。
军书:军书指军事文书,包括命令、报告等。
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古代官职,属于中书省,负责处理中央政府的事务。
散骑常侍:散骑常侍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顾问皇帝。
太府卿:太府卿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和经济。
吴州刺史:吴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吴州(今江苏苏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玺书:玺书是古代皇帝或高级官员使用的正式文书,通常加盖印章。
侯景:指侯景,南北朝时期的叛乱将领。
衡阳献王昌:衡阳献王昌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宗室成员。
吴兴太守:吴兴太守是古代中国吴兴郡的地方行政官职。
衡阳:衡阳是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境内。
王僧辩:王僧辩是南朝陈的一位著名将领和政治家,曾任司徒、尚书令等职。
秘书监:秘书监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的图书和档案。
中书通事舍人:中书通事舍人是古代官职,属于中书省,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和处理文书。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豫章内史:豫章内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豫章(今江西南昌)地区的行政事务。
会稽:指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市。
吴明彻:吴明彻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的将领。
吕梁:吕梁是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境内。
彭城:彭城是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境内。
河南:河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地理概念,指黄河以南的地区。
丁母忧:丁母忧是指遭遇母亲去世,按照古代礼制,子女需要守丧。
太学博士:太学博士是古代官职,负责教授太学(国家最高学府)的学生。
太子中舍人:太子中舍人是古代官职,负责辅助太子处理政务。
中书令:中书令是古代官职,属于中书省,负责处理中央政府的事务。
司徒:司徒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东宫学士:东宫学士是古代官职,负责辅助太子处理政务。
宪章仪轨:宪章仪轨指国家的法律和礼制。
户口风俗:户口风俗指一个地区的居民数量、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山川土地:山川土地指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鼓吹:古代宫廷中的乐队。
朝章:朝章指朝廷的规章制度。
司徒属:司徒属是古代官职,属于司徒的属官,负责辅助司徒处理政务。
宗元饶:宗元饶是南朝陈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征南府外兵参军、廷尉卿、尚书左丞等职务,以孝行和公正著称。
南郡江陵:南郡江陵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江陵县,是古代楚国的都城。
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道德观念,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征南府:征南府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行政机构,负责征讨南方。
外兵参军:外兵参军是征南府中的官职,负责协助管理外兵。
幕府:幕府是古代中国官员的官邸,也是处理政务的地方。
受禅:受禅是指皇帝退位,将皇位传给新皇帝的仪式。
廷尉卿:廷尉卿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司法审判。
尚书左丞:尚书左丞是尚书省中的官职,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军国务广:军国务广指军事和政务都非常繁忙。
台省:台省是古代中国中央政府的机构,包括尚书省、中书省等。
称职:称职指符合职位要求,表现良好。
五礼:五礼指古代中国的五种礼仪,包括婚礼、丧礼、冠礼、宾礼、祭礼。
赃污狼籍:赃污狼籍形容贪污腐败,名声狼藉。
渚敛鱼:渚敛鱼指在河洲上收取鱼类。
乞米:乞米指向他人请求粮食。
案奏:案奏指向上级报告案件。
削黜:削黜指降低官职或罢免官职。
名教:名教指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
南康内史:南康内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地方行政官职。
秩米:秩米指官员的俸禄。
课最:课最指考核成绩最优。
吏部尚书:古代官名,是吏部的最高长官。
会稽山阴:指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
微贱:微贱指地位低下,贫穷。
侯景之乱:侯景之乱是南北朝时期的一场大规模叛乱,由侯景领导。
都下:都下指都城之下,即首都附近。
总角:总角指古代儿童束发成结的样子。
备身刀:备身刀指随身携带的刀剑。
传酒炙:传酒炙指传递酒食。
将帅:将帅指军队的将领。
杜龛:杜龛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将领,曾反叛陈朝。
州城:州城指州的城池。
北郭香岩寺:北郭香岩寺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
剡县:剡县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
州:州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地方行政单位。
浙东:浙东指今天的浙江省东部地区。
嗣位:嗣位指继承皇位。
右军将军:右军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官职。
文招县子:文招县子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封号。
王琳:指当时的将领王琳。
右卫将军:右卫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官职。
天嘉六年:天嘉六年是南朝陈的一个年号,即公元565年。
尚书省:尚书省是古代中国中央政府的机构,负责处理政务。
议立皇太子:议立皇太子指讨论立皇太子的议题。
廷尉:廷尉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司法审判。
赐死:赐死指皇帝下令处死。
原宥:原宥指宽恕、赦免。
晋陵暨阳:晋陵暨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尚书比部令史:尚书比部令史是古代中国尚书省比部中的官职,负责文书管理。
王伟:王伟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将领,曾参与侯景之乱。
都录事:都录事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地方行政官职,负责文书管理。
甲兵:甲兵指盔甲和兵器。
抚接:抚接指安抚接待。
解衣推食:解衣推食形容慷慨解囊,无私助人。
均:均指公平、平均。
怀仁县伯:怀仁县伯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封号。
都督:指军事指挥官。
湘州刺史:湘州刺史是古代中国湘州的地方行政官职。
川洞:川洞指山川和洞穴。
铜鼓:铜鼓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乐器,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生口:生口指俘虏。
衡、广诸镇:衡、广诸镇指衡州和广州的各个镇。
曲赦:曲赦指特赦。
贼主帅:贼主帅指叛乱的首领。
节将:节将指军队的将领。
开恩出首:开恩出首指投降并得到皇帝的宽恕。
大舰:大舰指大型战舰。
薪:薪指木柴。
步趣:步趣指步行前往。
建邺:建邺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
司空:司空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巴州刺史:巴州刺史是古代中国巴州的地方行政官职。
戴僧朔:戴僧朔是古代中国的一位将领。
衡阳内史:衡阳内史是古代中国衡阳的地方行政官职。
潘智虔:潘智虔是古代中国的一位将领。
岳阳太守:岳阳太守是古代中国岳阳的地方行政官职。
桂阳太守:桂阳太守是古代中国桂阳的地方行政官职。
曹庆:曹庆是古代中国的一位将领。
素族:素族指世代为官的家族。
齐:齐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
淮南太守:淮南太守是古代中国淮南郡的地方行政官职。
齐淮南太守:齐淮南太守是古代中国齐朝淮南郡的地方行政官职。
梁司农卿:梁司农卿是古代中国梁朝司农卿的官职,负责农业和财政。
中书舍人:古代官名,掌管皇帝的机密文书。
诏诰:诏诰指皇帝的命令和文告。
朝仪:朝仪指朝廷的礼仪。
九锡:九锡是指古代中国皇帝赐予功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极高的荣誉。
内殿:内殿指皇宫中的内室。
讳:讳指避讳,即避免提及或使用某人的名字。
绍泰初:绍泰初是南朝陈的一个年号,即公元555年。
辅:辅指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舍人:舍人指古代中国官员的属官。
仪体:仪体指仪容和体态。
绍泰:绍泰是南朝陈的一个年号,即公元555年至557年。
兵乱:兵乱指战争和混乱。
弘益:弘益指有益、有好处。
武帝:指北魏的武皇帝,即拓跋濬,北魏的第七位皇帝。
成服:指丧服,指在亲人去世后,家属按照礼仪穿着的丧服。
博士:古代学官名,负责教授经学,有时也参与国家政务。
沈文阿:指沈文阿,北魏时期的学者。
衰绖:古代丧服,指用麻布制成的丧服。
蔡景历:指蔡景历。
江德藻:指江德藻,北魏时期的官员。
谢岐:指谢岐,北魏时期的官员。
左丞:古代官名,是中央政府中的一种高级官职。
徐陵:指徐陵,北魏时期的官员。
山陵卤簿:古代皇帝陵墓的仪仗队。
公卿:古代对高级官员的统称。
武贲:古代宫廷中的武士。
执盖:古代官员出行时,执掌车盖的人。
奉车:古代官员出行时,负责驾车的人。
梓宫:古代皇帝的棺材。
胥吏:古代低级官吏。
衽绖:古代丧服,指在衣襟上系麻布带。
华盖:古代皇帝出行时,用华美的伞盖。
玉路:古代皇帝的车队。
灵筵:古代祭祀时设的祭席。
祔宗庙:指将逝者的灵位供奉在宗庙中。
张彪:指张彪,南北朝时期的将领。
陈武帝:指南朝陈的建立者陈霸先。
给事黄门侍郎:古代官名,是皇帝的近臣。
尚书仆射:古代官名,是尚书省的副长官。
宣帝:指前朝的皇帝。
北狱:古代的监狱。
起居注:古代记录皇帝日常活动和朝廷大事的官方文献。
梁太学博士:指梁朝的太学博士,负责教授经学。
侯景乱:指侯景之乱,是南北朝时期的一场大规模叛乱。
东阳:指东阳县,今浙江省金华市。
吴郡:指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
军旅:指军队。
粮储:指粮食储备。
骠骑将军:古代官名,是高级武官。
府谘议参军:古代官名,是地方官员的顾问。
中记室:古代官名,负责记录和编纂官方文书。
东昌县侯:古代爵位,表示一定的政治地位。
太子右卫率:古代官名,是太子的护卫官。
右将军:古代官名,是高级武官。
江夏:指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市。
武陵:指武陵郡,今湖南省常德市。
桂阳:指桂阳郡,今湖南省郴州市。
中庶子:古代官名,是皇帝的近臣。
陆琼:指陆琼,南朝陈的官员。
侍中:指古代的一种官职,是皇帝的近臣。
谏争:指对皇帝的决策提出反对意见。
淮南之地:指淮南地区,今安徽省淮南市。
丹阳尹:古代官名,是地方行政长官。
皇太子:指国家的储君,即未来的皇帝。
酒德:指饮酒的品德,这里可能是指太子喜欢饮酒。
亲幸人:指亲近的宠臣。
长夜之宴:指通宵达旦的宴会。
衔之:指怀恨在心。
始兴王:指始兴国的王。
创愈:指伤口愈合。
江总:指当时的文人江总。
展乐赋诗:指演奏音乐并赋诗。
醉酣:指喝得醉醺醺。
命喜:指命令毛喜。
山陵:指皇帝的陵墓。
未及逾年:指不到一年。
怿:同“悦”,高兴。
谏:指劝谏。
后主:指当时的皇帝。
司马申:指当时的官员。
负气:指怀恨在心。
乞鄱阳兄弟:指请求让鄱阳兄弟报仇。
报雠:指报仇。
傅縡:指当时的官员。
奉秩:指官职的俸禄。
政弘清静:指政治清明,治理得很好。
丰州刺史:指丰州的行政长官。
章大宝:指丰州的刺史章大宝。
南安内史:指南安郡的行政长官。
光禄大夫:指古代的一种官职,掌管宴享之事。
左骁骑将军:指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
道卒:指在路上去世。
集:指文集。
子:指儿子。
吴兴:指现在的浙江省湖州市。
左户尚书:指古代的一种官职,掌管户籍、财政等事务。
元帝:指南朝梁的皇帝萧绎。
少府卿:指古代的一种官职,掌管皇帝的私藏。
魏平荆州:指魏国平定了荆州。
金紫光禄大夫:指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
美风仪:指风度翩翩。
博涉:指博学多才。
识鉴:指有见识和判断力。
尚会稽长公主:指娶会稽长公主为妻。
永安亭侯:指封为永安亭侯。
吴郡太守:指吴郡的行政长官。
干理:指处理事务的能力。
东阳太守:指东阳郡的行政长官。
尚书右仆射:指古代的一种官职,是尚书省的副职。
太子詹事:指太子的辅佐官员。
开府仪同三司:指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
谥:指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尊称。
卫尉卿:指古代的一种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平越中郎将:指平定越地的中郎将。
广州刺史:指广州的行政长官。
人和:指得到人们的拥护。
中散大夫:指古代的一种官职,掌管礼仪。
倜傥:指风度翩翩,不拘小节。
文史:指文学和历史。
范阳张缵:指范阳的张缵。
绍泰中:指南朝陈绍泰年间。
南豫州:指南豫州。
禽:指擒获。
计画:指计划。
豫章:指豫章郡。
金口:指豫章的金口。
度支尚书:指古代的一种官职,掌管财政。
侍宴:指在宴会上。
西阳:指西阳郡。
武昌:指武昌郡。
简子:指死后给予的尊称。
赵知礼:指赵知礼。
文房:指文官的官署。
傅亮:指南朝宋的傅亮。
王俭:指南朝齐的王俭。
才用:指才能和用途。
希祥:指希祥。
劳臣之子:指劳臣的儿子。
便佞:指善于谄媚。
元饶:指元饶。
任遇:指受到重用。
公道:指公正之道。
子高:指子高。
权重:指权势重大。
戮:指被杀。
华皎:指华皎。
元功:指建立的大功。
殷忧:指深重的忧虑。
劲草:指坚韧的草,比喻坚强的人。
师知:指师知。
送往:指送行。
新主:指新即位的君主。
谋人之义:指为他人谋取利益。
慎:指谨慎。
毛喜:指毛喜。
昏朝:指昏庸的朝代。
公辅:指宰相。
雅望:指高尚的名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六十八-评注
时皇太子好酒德,每共亲幸人为长夜之宴,喜尝言之宣帝,太子遂衔之,即位后稍见疏远。
此句描绘了皇太子沉迷于酒色,与亲近之人夜宴不断,而毛喜曾向宣帝提及此事,导致太子对毛喜怀恨在心,即位后逐渐疏远毛喜。反映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及被始兴王伤,创愈,置酒引江总以下,展乐赋诗,醉酣而命喜。
此处描述了始兴王受伤后,毛喜被召见,参与宴会,并即兴赋诗,展现了毛喜的文学才华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于时山陵初毕,未及逾年,喜见之不怿,欲谏,而后主已醉。
这句话说明了毛喜对后主的行为不满,想要劝谏,但后主已经醉酒,无法接受劝告,反映了宫廷中君臣之间的矛盾。
喜言心疾,仆于阶下,移出省中。
毛喜以身体不适为借口,跌倒在台阶下,被移出省中,这体现了毛喜的机智和忍辱负重。
后主醒,乃谓江总曰:‘我悔召毛喜,知其无病,但欲阻我欢宴,非我所为耳。’
后主酒醒后,对毛喜的行为表示后悔,认为毛喜并无病痛,只是想阻止他的欢宴,这反映了后主的昏庸和对毛喜的不公。
乃与司马申谋曰:‘此人负气,吾欲将乞鄱阳兄弟,听其报雠,可乎?’
后主与司马申商议,想要借助鄱阳兄弟的力量来报复毛喜,这显示了后主的残忍和权力欲望。
对曰:‘终不为官用,愿如圣旨。’傅縡争之曰:‘若许报雠,欲置先皇何地?’
这句话反映了傅縡对后主行为的反对,他认为如果允许报复,将会损害先皇的威望。
后主曰:‘当与一小郡,勿令见人事耳。’至德元年,授永嘉内史。
后主最终决定将毛喜贬至一个小郡,这体现了后主的权谋和毛喜的无奈。
喜至郡,不受奉秩,政弘清静,人吏安之。
毛喜在郡中不受奉秩,推行清静政治,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遇丰州刺史章大宝举兵反,郡与丰州接,而素无备,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遣兵援建安。
面对丰州刺史章大宝的叛乱,毛喜积极备战,并派遣兵力支援建安,这展现了毛喜的军事才能和忠诚。
贼平,授南安内史。
叛乱平定后,毛喜被任命为南安内史,这体现了朝廷对他的认可。
祯明元年,征为光禄大夫,领左骁骑将军,道卒,有集十卷。
祯明元年,毛喜被征召为光禄大夫,领左骁骑将军,但不幸在途中去世,留下了十卷著作。
子处冲嗣。
毛喜的儿子毛处冲继承了父亲的职位。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祖僧畟,梁左户尚书。父巡,元帝时位少府卿,魏平荆州,梁宣帝署金紫光禄大夫。
这段文字介绍了沈君理的家族背景,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梁朝担任过重要职务,这为沈君理的仕途打下了基础。
君理美风仪,博涉有识鉴。
沈君理不仅外貌出众,而且博学多才,具有很高的见识。
陈武帝镇南徐州,巡遣君理致谒,深见器重,命尚会稽长公主。
陈武帝对沈君理非常器重,任命他为会稽长公主的驸马。
及帝受禅,拜驸马都尉,封永安亭侯,为吴郡太守。
陈帝即位后,沈君理被封为驸马都尉,永安亭侯,并担任吴郡太守。
时兵革未宁,百姓荒弊,君理总集士卒,修饰器械,深以干理见称。
在战乱年代,沈君理积极组织士卒,修缮器械,因此被广泛赞誉。
文帝嗣位,累迁左户尚书。
沈君理在文帝继位后,多次升迁,最终担任左户尚书。
天嘉六年,为东阳太守。天康元年,以父忧去职,自请往荆州迎柩。
沈君理在天嘉六年担任东阳太守,天康元年因父亲去世而离职,亲自前往荆州迎柩。
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长兄君严往焉。
朝廷考虑到沈君理是重要官员,难以出境,于是派遣他的长兄君严前往荆州。
及还,将葬,诏赠巡侍中、领军将军,谥曰敬子。
沈君理回到朝廷后,将父亲安葬,朝廷追赠其父侍中、领军将军,谥号敬子。
太建中,历位太子詹事,吏部尚书。
沈君理在太建年间历任太子詹事、吏部尚书。
宣帝以君理女为皇太子妃,赐爵望蔡县侯,位侍中、尚书右仆射。
宣帝将沈君理的女儿嫁给皇太子,赐予她望蔡县侯的爵位,并担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卒,赠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宪。
沈君理去世后,被追赠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贞宪。
君理弟君高、君公。
沈君理的弟弟沈君高和沈君公也都有一定的成就。
君高,字季高,少知名,性刚直,有吏能。
沈君高以刚直的性格和出色的吏能而知名。
位卫尉卿,平越中郎将、都督、广州刺史,甚得人和。
沈君高担任过卫尉卿、平越中郎将、都督、广州刺史等职务,深受人民的爱戴。
君公自梁元帝败后,常在江陵。
沈君公在梁元帝失败后,一直居住在江陵。
祯明中,与萧瓛、萧岩叛隋归陈,后主擢为太子詹事。
沈君公在祯明年间与萧瓛、萧岩叛隋归陈,后主提拔他为太子詹事。
君公博学有才辩,善谈论,后主深器之。
沈君公博学多才,善于辩论,深得后主的赏识。
陈亡,入隋,文帝以其叛亡,命斩于建康。
陈朝灭亡后,沈君公投奔隋朝,但因其叛逃,被隋文帝下令在建康处决。
君理第五叔迈,亦方正有干局,位通直散骑常侍,侍东宫。
沈君理的第五位叔叔沈迈也是一位正直有才干的人,曾担任通直散骑常侍,侍奉东宫。
陆山才,字孔章,吴郡吴人也。祖翁宝,梁尚书水部郎。父泛,中散大夫。
陆山才的家族背景介绍,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梁朝担任过官职。
山才倜傥,好尚文史,范阳张缵、缵弟绾并钦重之。
陆山才风度翩翩,喜欢文学和历史,受到范阳张缵兄弟的钦佩。
绍泰中,都督周文育出镇南豫州,不知书疏,以山才为长史,政事悉以委之。
在绍泰年间,周文育担任南豫州都督,不知书疏,任命陆山才为长史,将政事都交给他处理。
文育南讨,克萧勃,禽欧阳頠,计画多出山才。
周文育南征时,攻克萧勃,俘虏欧阳頠,许多计策都出自陆山才之手。
后文育重镇豫章金口,山才复为镇南长史、豫章太守。
周文育在豫章重镇时,陆山才再次担任镇南长史、豫章太守。
文育为熊昙朗所害,昙朗囚山才等,送于王琳。
周文育被熊昙朗杀害,熊昙朗将陆山才等人囚禁,并送往王琳处。
未至,而侯安都败琳将常众爱,由是山才获反。
在陆山才等人还未到达王琳处时,侯安都打败了王琳的将领常众爱,因此陆山才等人得以逃脱。
累迁度支尚书,坐侍宴与蔡景历言语过差,为有司所奏,免官。
陆山才多次升迁至度支尚书,但因为与蔡景历在宴会上言语不合,被有司弹劾,免官。
寻授散骑常侍,迁西阳、武昌二郡太守。
不久后,陆山才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并调任西阳、武昌二郡太守。
卒,谥曰简子。
陆山才去世后,被追赠谥号简子。
论曰:赵知礼、蔡景历属陈武经纶之日,居文房书记之任,此乃宋、齐之初傅亮、王俭之职。
这段评论对赵知礼、蔡景历在陈武帝时期担任文房书记的职务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们的职责类似于宋、齐初期的傅亮、王俭。
若乃校其才用,理不同年,而卒能膺务济时,盖其遇也。
评论指出,虽然赵知礼、蔡景历的才用不同,但他们最终都能胜任职务,这是因为他们遇到了合适的时机。
希祥劳臣之子,才名自致,迹涉便佞,贞介所羞。
评论中提到的希祥是劳臣之子,他的才名是自己努力得来的,但他的行为涉及佞巧,这是正直的人所不屑的。
元饶始终任遇,无亏公道,名位自卒,其殆优乎!子高权重为戮,亦其宜也。
评论认为元饶始终得到重用,没有辜负公道,他的名位自然得到提升,这是他的优点。而他的儿子元高权重却被杀害,这也是他应有的下场。
华皎经纶云始,既蹈元功,殷忧之辰,自同劲草,虽致奔败,未足为非。
评论中对华皎的评价,认为他开始时很有才华,已经建立了很大的功绩,在困境中也能保持坚韧,即使最终失败,也不应该受到指责。
师知送往多阙,见忌新主,谋人之义,可无慎哉?
评论指出,师知在送往迎来中常常出现疏漏,被新主忌恨,因此在策划他人的事情时,应该谨慎。
然晚遇诛夷,非其过也。
评论认为,师知晚年遭遇诛杀,这并非他的过错。
毛喜逢时遇主,好谋而成,见废昏朝,不致公辅,惜矣!沈、陆所以见重,固亦雅望之所致焉。
评论对毛喜的评价,认为他遇到了好的时机和君主,喜欢策划并取得成功,但最终被昏庸的朝政所废弃,这是令人惋惜的。而沈、陆之所以受到重视,也是因为他们有很高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