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六十五

作者: 李延寿(约公元541年-约约595年),南朝宋的历史学家,他的《南史》记录了南朝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年代:成书于南朝(约6世纪)。

内容简要:《南史》是李延寿编撰的一部关于南朝(包括刘宋、南齐、南梁和南陈)历史的史书。全书分为本纪、列传等多个部分,详细记录了南朝各个朝代的政权更迭、政治斗争、军事事件、文化成就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不仅反映了南朝的政治风云,还展现了南朝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文化氛围。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书籍,《南史》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南朝历史、文化、政治等领域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六十五-原文

六陈宗室诸王

永修侯拟 遂兴侯详 宜黄侯慧纪 衡阳献王昌(子伯信) 南康愍王昙朗(子方泰 方庆) 文帝诸子 宣帝诸子 后主诸子

永修侯拟,字公正,陈武帝之疏属也。少孤贫,质直强记。武帝南征交阯,拟从焉。梁绍泰二年,除员外散骑常侍、明威将军,以雍州刺史资,监南徐州事。

武帝践阼,广封宗室,诏从子监南徐州拟封永修侯,北徐州刺史褒封钟陵县侯,晃封建城县侯,炅封上饶县侯。从孙明威将军訬封虔化县侯,吉阳县侯喧仍前封,信威将军祏封豫宁县侯,青州刺史详封遂兴县侯,贞威将军慧纪封宜黄县侯,敬雅封宁都县侯,敬泰封平固县侯。

文帝嗣位,拟除丹阳尹,坐事以白衣知郡,寻复本职。卒,谥曰定。天嘉二年,配享武帝庙庭。子党嗣。

遂兴侯详,字文几,少出家为沙门。善书记,谈论清雅。武帝讨侯景,召令还俗,配以兵马,从定建邺。永定二年,封遂兴县侯。天嘉三年,累迁吴州刺史。五年,讨周迪,战败,死之。以所统失律,无赠谥。子正理嗣。

宜黄侯慧纪,字元方,武帝之从孙也。涉猎书史,负材任气。从武帝平侯景。及帝践阼,封宜黄县侯,除黄门侍郎。太建十年,吴明彻北侵败绩,以慧纪为缘江都督、兖州刺史。至德二年,为都督、荆州刺史。及梁安平王萧岩、晋熙王萧瓛等诣慧纪请降,慧纪以兵迎之。以应接功,位开府仪同三司。祯明三年,隋师济江,慧纪率将士三万人,船舰千余乘,沿江而下,欲趣台城。遣南康太守吕肃,将兵据巫峡,以五条铁锁横江,肃竭其私财以充军用。隋将杨素奋兵击之,四十余战,争马鞍山及磨刀涧守险。隋军死者五千余人,陈人尽取其鼻,以求功赏。既而隋军屡捷,获陈之士,三纵之。肃乃遁保延洲。别帅廖世宠领大舫诈降,欲烧隋舰,更决一死战。于是有五黄龙备众色,各长十余丈,骧首连接,顺流而东;风浪大起,云雾晦冥,陈人震骇,不觉火自焚。隋军乘高舰,张大弩以射之,陈军大败,风浪应时顿息。肃收余众东走。慧纪时至汉口,为隋秦王俊拒,不得进。闻肃败,尽烧公安之储,伪引兵东下,因推湘州刺史晋熙王叔文为盟主。水军都督周罗睺与郢州刺史荀法尚守江夏。及建邺平,隋晋王广遣一使以慧纪子正来喻,又使樊毅喻罗睺,其上流城戍悉解甲。于是慧纪及巴州刺史毕宝并恸哭俱降。慧纪入隋,依例授仪同三司,卒。子正平,颇有文学。

衡阳献王昌,字敬业,武帝第六子也。梁太清末,武帝南征李贲,命昌与宣后随沈恪还吴兴。及武帝东讨侯景,昌与宣后、文帝并为景囚。景平,拜长城国世子,吴兴太守,时年十六。昌容貌伟丽,神情秀朗,雅性聪辩,明习政事。武帝遣陈郡谢哲、济阳蔡景历辅昌临郡,又遣吴郡杜之伟授昌以经。昌读书一览便诵,明于义理,剖析如流。寻与宣帝俱往荆州。魏克荆州,又与宣帝俱迁长安。武帝即位,频遣使请宣帝及昌,周人许而未遣。及武帝崩,乃遣之。时王琳作梗中流,昌不得还,居于安陆。王琳平后,天嘉元年二月,昌发自安陆,由鲁山济江。而巴陵王萧沇等,率百僚上表,请以昌为湘州牧,封衡阳郡王。诏曰:可。三月甲戌入境,诏令主书舍人缘道迎接。丙子济江,于中流殒之,使以溺告。四月庚寅,丧柩至都,上亲临哭。乃下诏赠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宰、扬州牧,葬送之仪,一依汉东平宪王、齐豫章文献王故事,谥曰献。无字,文帝以第七皇子伯信嗣。

伯信,字孚之,位西衡州刺史。及隋师济江,与临汝侯方庆并为东衡州刺史王勇所害。

南康愍王昙朗,武帝母弟忠壮王休先之子也。休先少倜傥有大志,梁简文之在东宫,深被知遇,为文德主帅,顷之卒。敬帝即位,追赠南徐州刺史,封武康县公。武帝受禅,赠司徒,封南康郡王,谥曰忠壮。

昙朗少孤,尤为武帝所爱。有胆力,善绥御。侯景平后,起家著作郎。武帝诛王僧辩,留昙朗镇京口,知留府事。绍泰元年,除中书侍郎,监南徐州。二年,齐兵攻逼建邺,因请和,求武帝子侄为质。时四方州郡,并多未宾,本根虚弱,粮运不继,在朝文武,咸愿与齐和亲。武帝难之,而重违众议,乃决遣昙朗。恐昙朗惮行,或当奔窜,乃自率步骑京口迎之,使质于齐。齐背约,遣萧轨等随徐嗣徽度江。武帝大破之,虏萧轨、东方老等诛之,齐人亦害昙朗于晋阳。时陈与齐绝,弗之知。武帝践阼,犹以昙朗袭封南康郡王,奉忠壮王祀,礼秩一同皇子。天嘉二年,齐人结好,始知其亡,文帝诏赠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谥曰愍。乃遣兼中郎令随聘使江德藻,迎昙朗丧柩,三年春至都。初,昙朗未质于齐,生子方泰、方庆;及将适齐,以二妾自随,在北又生二子方华、方旷,亦同得还。

方泰,少粗犷,与诸恶少年群聚,游逸无度,文帝以南康王故,特宽宥之。

天嘉二年,以为南康王世子。及闻昙朗薨,于是袭爵南康王。

太建四年,为都督、广州刺史。为政残暴,为有司奏免。

六年,授豫章内史,在郡不修政事。

秩满之际,屡放部曲为劫,又纵火延烧邑居,因行暴掠,驱录富人,征求财贿。

代至,又淹留不还。

至都,以为宗正卿。

未拜,为御史中丞宗元饶所劾,免官,以王还第。

十一年,起为宁远将军,直殿省。

寻加散骑常侍。

其年八月,宣帝幸大壮观,因大阅武。

命都督任忠领步骑十万,阵于玄武湖,都督陈景领楼舰五百,出于瓜步江。

上登玄武门观,宴群臣以观之。

因幸乐游苑,设丝竹会。

仍重幸大壮观,集众军,振旅而还。

时方泰当从,启称所生母疾,不行。

因与亡命杨钟期等二十人微行往人间,淫淳于岑妻,为州长流所录。

又率人仗抗拒,伤损禁司,为有司所奏。

上大怒,下方泰狱。

方泰初承行淫,不承拒格禁司。

上曰:‘不承则上测。’

方泰乃投列承引。

于是兼御史中丞徐君整,奏请解方泰所居官,下宗正削爵土,上可其奏。

祯明初,为侍中。

陈亡,与后主俱入长安。

隋大业中,为掖县令。

方庆,少清警,涉猎书传。

及长,有干略。

天嘉中,封临汝县侯。

至德二年,累迁智武将军、武州刺史。

初,广州刺史马靖久居岭表,大得人心,士马强盛,朝廷疑之,以方庆为广州刺史,以兵袭靖。

靖诛,进号宣毅将军。

方庆性清谨,甚得人和。

祯明三年,隋师济江。

都督、东衡州刺史王勇征兵于方庆,欲与赴援台城。

时隋行军总管韦洸帅兵度岭,宣隋文帝敕云:‘若岭南平定,留勇与丰州刺史郑万顷且依旧职。’

方庆闻之,恐勇卖己,且欲观变,乃不从。

勇使高州刺史戴智烈斩方庆于广州,而收其兵。

郑万顷,荥阳人,梁司州刺史绍叔之始族子也。

父旻,梁末入魏。

万顷通达,有材干。

周武帝时,为司城大夫,出为温州刺史。

至德中,与司马消难奔陈,拜散骑常侍、昭武将军、丰州刺史。

在州甚有惠政,吏人表请立碑,诏许焉。

初,万顷在周,甚被隋文帝知遇,及隋文帝践阼,常思还北。

及王勇杀方庆,万顷乃率州兵拒勇降隋,隋授上仪同,寻卒。

文帝十三男:沈皇后生废帝、始兴王伯茂。

严淑媛生鄱阳王伯山、晋安王伯恭。

潘容华生新安王伯固。

刘昭华生衡阳王伯信。

王充华生庐陵王伯仁。

张修容生江夏王伯义。

韩修华生武陵王伯礼。

江贵妃生永阳王伯智。

孔贵妃生桂阳王伯谋。

二男早卒,无名。

伯信出继衡阳王昌。

始兴王伯茂,字郁之,文帝第二子也。

初,武帝兄始兴昭烈王道谈,仕梁为东宫直阁将军。

侯景之乱,援台中流矢卒。

太平二年,赠南兖州刺史,封义兴县公,谥曰昭烈。

武帝受禅,重赠太傅,改封始兴郡王。

道谈生文帝及宣帝。

宣帝以梁承圣末迁于长安,至是武帝遥以宣帝袭封始兴嗣王,以奉昭烈王祀。

武帝崩,文帝入纂帝位。

时宣帝在周未还,文帝以本宗乏飨,徙封宣帝为安成王,封伯茂为始兴王,以奉昭烈王祀。

赐天下为父后者爵一级。

旧制,诸王受封未加戎号者,不置佐史。

于是尚书八坐,奏加伯茂宁远将军,置佐史,除扬州刺史。

伯茂性聪敏,好学,谦恭下士,又以太子母弟,文帝深爱重之。

时军人于丹徒盗发晋郗昙墓,大获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及诸名贤遗迹。

事觉,其书并没县官,藏于秘府。

文帝以伯茂好古,多以赐之。

由是伯茂大工草隶书,甚得右军法。

迁东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废帝时,伯茂在都,刘师知等矫诏出宣帝,伯茂劝成之。

师知等诛后,宣帝恐伯茂扇动朝廷,乃进号中卫将军,令入居禁中,专与废帝游处。

时四海之望,咸归宣帝,伯茂深不平,数肆恶言。

宣帝以其无能,不以为意。

及建安人蒋裕与韩子高等谋反,伯茂并阴豫其事。

光大二年,皇太后令黜废帝为临海王,其日又下令降伯茂为温麻侯。

时六门之外有别馆,以为诸王冠昏之所,名为昏第。

至是命伯茂出居之,宣帝遣盗殒之于车中,年十八。

鄱阳王伯山,字静之,文帝第三子也。

伟容仪,举止闲雅,喜愠不形于色。

武帝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阙。

及伯山受封,文帝欲重其事,天嘉元年七月丙辰,尚书八坐奏封鄱阳郡王,乃遣度支尚书萧睿持节兼太宰,告于太庙,又遣五兵尚书王质持节兼太宰,告于太社。

其年十月,上临轩策命,策讫,令王公以下,并宴于王第。

六年,为缘江都督、平北将军、南徐州刺史。

宣帝辅政,不欲令伯山处边,光大元年,徙为东扬州刺史。

累迁征南将军,护军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给鼓吹并扶。

伯山性宽厚,美风仪,又于诸王最长,后主深敬重之。

每朝廷有冠昏飨宴,恒使为主。

及遭所生忧,居丧以孝闻。

后主尝幸吏部尚书蔡征宅,因往吊之,伯山号恸殆绝,因起为镇卫将军,乃谓群臣曰:‘鄱阳王至性可嘉,又是西第之长,豫章已兼司空,其亦须迁太尉。’

未及发诏,祯明三年薨。

寻属陈亡,遂无赠谥。

长子君范,未袭爵而隋师至。

时宗室王侯在都者百余人,后主恐其为变,乃并召入屯朝堂,使豫章王叔英总督之,又阴为之备。

六军败绩,相率出降,因从后主入长安。

隋文帝并配陇右及河西诸州,各给田业以处之。

大业二年,隋炀帝以后主第六女婤为贵人,绝爱幸,因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由是并为守宰,遍于天下。

君范位温县令。

新安王伯固,字牢之,文帝第五子也。

生而龟胸,目通睛扬白,形状眇小,而俊辩善言论。

天嘉六年,立为新安郡王。

太建七年,累迁都督、南徐州刺史。

伯固性嗜酒,不好积聚,所得禄奉,用度无节。

酣醉以后,多所乞丐,于诸王中最为贫窭。

宣帝每矜之,特加赏赐。

性轻率,好行鞭捶。

在州不知政事,日出田猎。

或乘眠舆至于草间,辄呼人从游,动至旬日,所捕獐鹿,多使生致。

宣帝颇知之,遣使责让者数矣。

十年,为国子祭酒。

颇知玄理,而堕业无所通;至于擿句问难,往往有奇意。

为政严苛,国学有堕游不修习者,重加槚楚,生徒惧焉。

由是学业颇进。

十三年,为都督、扬州刺史。

后主初在东宫,与伯固甚亲狎。

伯固又善嘲谑,宣帝每宴集,多引之。

叔陵在江州,心害其宠,阴求瑕疵,将中以法。

及叔陵入朝,伯固惧罪,谄求其意,乃共讪毁朝贤,历诋文武,虽耆年高位,皆面折无所畏忌。

伯固性好射雉,叔陵又好开发冢墓,出游田野,必与偕行,于是情好大协,遂谋不轨。

伯固侍禁中,每有密语,必报叔陵。

及叔陵奔东府,遣使告之,伯固单马驰赴,助叔陵指麾。

知事不捷,便欲走。

会四门已闭,不得出,因趣白杨道。

台马容至,为乱兵所杀,尸于东昌馆门。

时年二十八。

诏特许以庶人礼葬。

子及所生王氏,并特宥为庶人,国除。

晋安王伯恭,字肃之,文帝第六子。

天嘉六年封,寻为吴郡太守。

时年十余岁,便留心政事,官曹缉理。

历位尚书左仆射,后为中卫将军、右光禄大夫。

陈亡,入长安。

大业初,为成州刺史、太常少卿。

庐陵王伯仁,字寿之,文帝第八子。

天嘉六年立。

为侍中、国子祭酒,领太子左庶子。

陈亡,卒于长安。

江夏王伯义,字坚之,文帝第九子。

天嘉六年封。

位金紫光禄大夫。

陈亡,入长安。

迁于瓜州,道卒。

武陵王伯礼,字用之,文帝第十子。

天嘉六年立。

太建初,为吴兴太守。

在郡恣行暴掠,后为有司所劾。

十一年,被代征还,遂迁延不发,为御史中丞徐君整所劾,免。

陈亡,入长安。

大业中,为临洮太守。

永阳王伯智,字策之,文帝第十二子。

少敦厚,有器局,博涉经史。

太建中立。

累迁尚书左仆射,后为特进。

陈亡,入长安。

大业中,为国子司业。

桂阳王伯谋,字深之,文帝第十三子。

太建中立。

位散骑常侍,薨。

子酆,大业中,为番禾令。

宣帝四十二男:柳皇后生后主。

彭贵人生始兴王叔陵。

曹淑华生豫章王叔英。

何淑仪生长沙王叔坚、宜都王叔明。

魏昭华生建安王叔卿。

钱贵妃生河东王叔献。

刘昭仪生新蔡王叔齐。

袁昭容生晋熙王叔文、义阳王叔达、新会王叔坦。

王姬生淮南王叔彪、巴山王叔雄。

吴姬生始兴王叔重。

徐姬生寻阳王叔俨。

淳于姬生岳阳王叔慎。

王修华生武昌王叔虞。

韦修容生湘东王叔平。

施姬生临贺王叔敖,沅陵王叔兴。

曾姬生阳山王叔宣。

杨姬生西阳王叔穆。

申婕妤生南安王叔俭、南郡王叔澄、岳山王叔韶、太原王叔匡。

袁姬生新兴王叔纯。

吴姬生巴东王叔谟。

刘姬生临海王叔显。

秦姬生新宁王叔隆、新昌王叔荣。

其皇子叔睿、叔忠、叔泓、叔毅、叔训、叔武、叔处、叔封八人,并未及封。

三子早卒,无名。

始兴王叔陵,字子嵩,宣帝之第二子也。

梁承圣中,生于江陵。

魏克江陵,宣帝迁关右,叔陵留穰城。

宣帝之还,以后主及叔陵为质。

天嘉三年,随后主还朝,封康乐县侯。

叔陵少机辩,徇声名,强梁无所推屈。

太建元年,封始兴王,奉昭烈王祀。

位都督、江州刺史。

时年十六,政自己出,僚佐莫预焉。

性严刻,部下慑惮。

诸公子侄及罢县令长,皆逼令事己。

豫章内史钱法成诣府进谒,即配其子季卿将领马仗。

季卿惭耻不时至,叔陵大怒,侵辱法成,法成愤怨,自缢而死。

州县非其部内,亦征摄案之。

朝贵及下吏有乖忤者,辄诬奏其罪,陷以重辟。

四年,迁都督、湘州刺史。

诸州镇闻其至,皆震恐股栗。

叔陵日益横,征伐夷、獠,所得皆入己,丝毫不以赏赐。

征求役使,无有纪极。

夜常不卧,执烛达晓,呼召宾客,说人间细事,戏谑无所不为。

性不饮酒,唯多置肴胾,昼夜食啖而已。

自旦至中,方始寝寐。

曹局文案,非呼不得辄白。

笞罪者皆系狱,动数年不省视。

潇、湘以南皆逼为左右,廛里殆无遗者。

其中脱有逃窜,辄杀其妻子。

州县无敢上言,宣帝弗之知。

九年,除都督、扬州刺史。

十年,至都,加扶,给油幢车。

叔陵居东府,事务多关涉省阁,执事之司,承意顺旨,即讽上进用之。

微致违忤,必抵大罪,重者至殊死。

道路藉藉,皆言其有非常志。

叔陵修饰虚名,每入朝,常于车中马上,执卷读书,高声长诵,阳阳自若。

归坐斋中,或自执斧斤,为沐猴百戏。

又好游冢墓间,遇有茔表主名可知者,辄命左右发掘,取其石志、古器并骸骨肘胫,持为玩弄,藏之府库。

人间少妻处女,微有色貌者,并即逼纳。

十一年,丁所生母彭氏忧,去职。

顷之,起为本职。

晋世王公贵人,多葬梅岭。

及彭氏卒,叔陵启求梅岭葬之,乃发故太傅谢安旧墓,弃去安柩,以葬其母。

初丧日,伪为哀毁,自称刺血写《涅槃经》。

未及十旬,乃日进甘膳。

又私召左右妻女,与之奸合,所作尤不轨,侵淫上闻。

宣帝责御史中丞王政以不举奏,免政官。

又黜其典签、亲事,仍加鞭捶。

宣帝素爱叔陵,不绳以法,但责让而已。

服阕,又为侍中、中军大将军。

及宣帝不豫,后主诸王并入侍疾。

叔陵阴有异志,命典药吏砺切药刀。

及仓卒之际,又命左右取剑,左右不悟,乃取朝服所佩木剑以进,叔陵怒。

及翌日小敛,后主哀顿俯伏,叔陵以剉药刀斫后主中项。

太后驰来救焉,叔陵又斫太后数下。

后主乳媪乐安君吴氏,时在太后侧,自后掣肘,后主因得起。

叔陵仍持后主衣,后主自奋得免。

长沙王叔坚,以手扼叔陵,夺去其刀,仍牵就柱,以其褶袖缚之,弃池水中,将杀之。

问后主曰:‘即尽之,为待也?’

时吴媪已扶后主避贼,叔坚求后主所在,将受命。

叔陵多力,因奋得脱,突出云龙门,驰车还东府,呼其甲士断青溪桥道。

放东城囚以充战士。

又遣人往新林,追所部兵马。

仍自被甲,著白帽,登城西门,招募百姓,散金银以赏赐。

外召诸王将帅,无有应者,唯新安王伯固闻而赴之。

叔陵聚兵仅得千人,欲据城保守。

时众军并缘江防守,台内空虚,叔坚白太后,使太子舍人司马申,急召右卫将军萧摩诃,将兵至府西门。

叔陵事急,遣记室韦谅送鼓吹与摩诃,谓曰:‘事捷以公为台鼎。’

摩诃绐报曰:‘须王心膂节将自来,方敢从命。’

叔陵即遣戴洫、谭骐驎二人诣摩诃。

摩诃执以送台,斩于阁道下。

持其首徇东城,仍悬于朱雀门。

叔陵自知不济,遂入沉其妃张氏及宠妾七人于井中。

叔陵有部下兵先在新林,于是率人马数百,自小航度,欲趣新林,以舟舰入北。

行至白杨路,为台军所邀。

伯固见兵至,旋避入巷,叔陵拔刀追之,伯固复还。

叔陵部下多弃甲溃散,摩诃马容陈智深迎刺叔陵,阉竖王飞禽斫之数十下,马容陈仲华就斩首送台。

自寅至巳乃定。

尚书八坐奏:‘请依宋世故事,流尸江中,汙潴其室。并毁其所生彭氏坟庙,还谢氏之茔。’

后主从所奏。

叔陵诸子,即日并赐死。

豫章王叔英,字子烈。宣帝第三子也。

宽厚仁爱。

太建元年封。

后位司空。

隋大业中,位涪陵太守,卒。

长沙王叔坚,字子成,宣帝第四子也。

母本吴中酒家婢,相者言当生贵子。

宣帝微时,因饮通焉,生叔坚。

及贵,召拜淑仪。

叔坚少而严整。

又颇使酒,兄弟惮之。

好数术,卜筮、风角、熔金、琢玉,并究其妙。

初封丰城侯。

太建元年封。

累迁丹阳尹。

初,叔坚与始兴王叔陵并招聚宾客,各争权宠,甚不平。

每朝会卤簿,不肯为先后,必分道而趋,左右或争道而斗,至有死者。

及宣帝不豫,叔坚与叔陵等并从后主侍疾。

叔陵阴有异志,叔坚疑之,微伺其所为。

及行逆,赖叔坚以免。

以功进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

寻迁司空,将军、刺史如故。

时后主患创,不能视事,政无大小,悉决于叔坚,权倾朝廷,后主由是疏忌之。

孔范、管斌、施文庆等,并东宫旧臣,日夕阴持其短。

至德元年,乃诏令即本号用三司之仪,出为江州刺史。

未发,寻以为司空,实欲夺其权。

又阴令人造其厌魅,刻木为偶人,衣以道士服,施机关,能拜跪,昼夜于星月下醮之,祝诅于上。

又令人上书告其事,案验令实。

后主召叔坚囚于西省,将黜之,令近侍宣敕数之。

叔坚自陈为佞人所构,死日惭见叔陵。

后主感其前功,乃赦之,免所居官,以王还第。

后位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

秩满还都。

陈亡,入隋,迁于瓜州。

叔坚素贵,不知家人生产,至是与妃沈氏酣酒,不以耕种为事。

大业中,为遂宁郡守,卒。

建安王叔卿,字子弼,宣帝第五子也。

性质直,有材器,容貌甚伟。

太建四年立。

位中书监。

陈亡,入隋。

大业中,为都官郎,上党通守。

宜都王叔明,字子昭,宣帝第六子也。

仪容美丽,举止和柔,状似妇人。

太建五年立,位侍中。

陈亡,入隋。

大业中,为鸿胪少卿。

河东王叔献,字子恭,宣帝第九子也。

性恭谨,聪敏好学。

太建五年立。

位南徐州刺史。

薨,赠司空,谥康简。

子孝宽嗣,隋大业中,为汶城令。

新蔡王叔齐,字子肃,宣帝第十一子也。

风采明赡,博涉经史,善属文。

太建七年立。

位侍中。

陈亡,入隋。

大业中,为尚书主客郎。

晋熙王叔文,字子才,宣帝第十二子也。

性轻险,好虚誉,颇涉书史。

太建七年立。

位都督、湘州刺史。

征为侍中,未还而隋军济江,隋秦王至汉口,时叔文自湘州还朝。

至巴州,乃率巴州刺史毕宝等请降,致书于秦王。

王遣使往巴州迎劳叔文。

叔文与毕宝、荆州刺史陈慧纪及文武将吏赴汉口,秦王并厚待之。

及至京,隋文帝坐于广阳门观,叔文从后主至朝堂。

文帝使内史令李德林宣旨,责其君臣不能相弼,以致丧亡。

后主与其群臣并愧惧拜伏,莫能仰视,叔文独欣然有自得志。

后上表陈在巴州先送款,望异常例。

文帝嫌其不忠,而方怀柔江表,遂授开府、宜州刺史。

淮南王叔彪,字子华,宣帝第十三子也。

少聪慧,善属文。

太建八年立。

位侍中。

入隋,卒于长安。

始兴王叔重,字子厚,宣帝第十四子也。

性质仆,无伎艺。

宣帝崩,始兴王叔陵为逆,诛。

其年立叔重为始兴王,以奉昭烈王后。

位江州刺史。

隋大业中,为太府少卿。

寻阳王叔俨,字子思,宣帝第十五子也。

性凝重,举止方正。

后主即位立。

位侍中。

入隋卒。

岳阳王叔慎,字子敬,宣帝第十六子也。

少聪敏,十岁能属文。

太建十四年立。

至德中,为丹阳尹。

时后主尤爱文章,叔慎与衡阳王伯信、新蔡王叔齐等,日夕陪侍赋诗,恒被嗟赏。

祯明元年,出为湘州刺史,加都督。

及隋师济江,清和公杨素兵下荆州,遣将庞晖略地至湘州,州内将士,克日请降。

叔慎置酒,会文武,酒酣,叹曰:‘君臣之义,尽于此乎?’

长史谢基伏而流涕。

湘州助防遂兴侯正理在坐,起曰:‘主辱臣死,诸君独非陈国臣乎?纵其无成,犹见臣节,青门之外,有死不能。今日后应者斩。’

众咸许诺,乃刑牲结盟。

遣人诈奉降书于庞晖,叔慎伏甲待之。

晖入,伏兵发,缚晖等以徇,皆斩之。

叔慎招士众,数日中,兵至五千人。

隋遣内阳公薛胄为湘州刺史,闻庞晖死,乃益请兵。

隋又遣行军总管刘仁恩救之。

未至,薛胄禽叔慎,秦王斩之汉口。

义阳王叔达,字子聪,宣帝第十七子也。

太建十四年立。

位丹阳尹。

入隋,大业中,为内史舍人,绛郡通守。

武德中,位侍中,封江国公,历礼部尚书,卒。

巴山王叔雄,字子猛,宣帝第十八子也。

太建十四年立。

入隋,卒于长安。

武昌王叔虞,字子安,宣帝第十九子也。

太建十四年立。

入隋,大业中,为高苑令。

湘东王叔平,字子康,宣帝第二十子也。

至德元年立。

入隋,大业中,为胡苏令。

临贺王叔敖,字子仁,宣帝第二十一子也。

至德元年立。

入隋,大业中,位仪同三司。

阳山王叔宣,字子通,宣帝第二十二子也。

至德元年立。

入隋,大业中,为泾城令。

西阳王叔穆,字子和,宣帝第二十三子也。

至德元年立。

入隋,卒于长安。

南安王叔俭,字子约,宣帝第二十四子也。

至德元年立。

入隋,卒于长安。

南郡王叔澄,字子泉,宣帝第二十五子也。

至德元年立。

入隋,大业中,为灵武令。

沅陵王叔兴,字子推,宣帝第二十六子也。

至德元年立。

入隋,大业中,为给事郎。

岳山王叔韶,字子钦,宣帝第二十七子也。

至德元年立。

位丹阳尹。

入隋,卒于长安。

新兴王叔纯,字子洪,宣帝第二十八子也。

至德元年立。

入隋,大业中为河北令。

巴东王叔谟,字子轨,宣帝第二十九子也。

至德四年立。

入隋,大业中,为汧阳令。

临海王叔显,字子亮,宣帝第三十子也。

至德四年立。

入隋,大业中,为鹑觚令。

新会王叔坦,字子开,宣帝第三十一子也。

至德四年立。

入隋,大业中,为涉县令。

新宁王叔隆,字子远,宣帝第三十二子也。

至德四年立。

入隋,卒于长安。

新昌王叔荣,字子彻,宣帝第三十三子也。

祯明三年立。

入隋,大业中,为内黄令。

太原王叔匡,字子佐,宣帝第三十四子也。

祯明二年立。

入隋,大业中,为寿光令。

后主二十二男:张贵妃生太子深、会稽王庄。

孙姬生吴兴王胤。

高昭仪生南平王嶷。

吕淑媛生永嘉王彦、邵陵王兢。

龚贵嫔生南海王虔、钱唐王恬。

张淑华生信义王祗。

徐淑仪生东阳王恮。

孔贵人生吴郡王藩。

其皇子总、观、明、纲、统、冲、洽、縚、绰、威、辩十一人,并未及封。

太子深,字承源,后主第四子也。

少聪慧,有志操,容止俨然。

左右近侍,未尝见其喜愠。

以母张贵妃故,特为后主所爱。

至德元年,封始安王。

位扬州刺史。

祯明二年,皇太子胤废,后主乃立深为皇太子。

隋师济江,隋将韩擒虎自南掖门入,百僚奔散。

深时年十余岁,闭阁而坐,舍人孔伯鱼侍。

隋军排阁入,深使宣令劳之曰:‘军旅在道,不乃劳也!’

军人咸致敬焉。

隋大业中,为枹罕太守。

武德初,为秘书丞,卒官。

吴兴王胤,字承业,后主长子也。

太建五年二月乙丑,生于东宫。

母孙姬,因产卒,沈皇后哀而养之,以为己子。

后主年长未有嗣,宣帝命以为嫡孙,诏为父后者赐爵一级。

十年,封永康公。

后主即位,为皇太子。

胤性聪敏好学,执经肄业,终日不倦。

博通大义,兼善属文。

时张贵妃、孔贵嫔并爱幸,沈皇后无宠,日夜构成后及太子之短。

孔范之徒,又于外合成其事。

祯明二年,废为吴兴王,加侍中、卫将军。

入隋,卒于长安。

南平王嶷,字承岳,后主第二子也。

方正有器局,年数岁,风采举动,有若成人。

至德元年立。

位扬州刺史。

迁都督、郢州刺史。

入隋,卒于长安。

永嘉王彦,字承懿,后主第三子也。

至德元年立。

位都督、江州刺史。

入隋,大业中,为襄武令。

南海王虔,字承恪,后主第五子也。

至德元年立。

位南徐州刺史。

入隋,大业中,为涿令。

信义王祗,字承敬,后主第六子也。

至德元年立。

位琅邪、彭城二郡太守。

入隋,大业中,为通议郎。

邵陵王兢,字承检,后主第七子也。

祯明元年立。

入隋,大业中,为国子监丞。

会稽王庄,字承肃,后主第八子也。

容貌蕞陋。

性严酷,数岁时,左右有不如意,辄剟刺其面,或加烧爇。

性嗜酒,爱博。

以母张贵妃宠,后主甚爱之。

至德元年立。

位扬州刺史。

入隋,大业中,为昌隆令。

东阳王恮,字承厚,后主第九子也。

祯明二年立。

入隋,大业中,为通议郎。

吴郡王藩,字承广,后主第十子也。

祯明二年封。

隋大业中,为任城令。

钱唐王恬,字承惔,后主第十一子也。

祯明二年封。

入隋,卒于长安。

江左承西晋,诸王开国,并以户数相差为大小三品。

大国置上、中、下三将军,又置司马一人;次国置中、下二将军;小国置将军一人。

余官亦准此为差。

武帝受命,自永定讫于祯明,唯衡阳王昌特加礼命,至五千户,自余大国不过二千,小国则千户云。

论曰:有陈受命,虽疆土日蹙,然封建之典,无革先王。

永修等并以疏属列居蕃屏,慧纪始终之迹,其殆优乎。

衡阳、南康,地皆懿戚,提携以殒,惟命也夫!

文、宣二帝,诸子不一,鄱阳、岳阳风迹可纪,古所谓维城盘石,叔慎其近之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六十五-译文

六陈宗室诸王:永修侯拟、遂兴侯详、宜黄侯慧纪、衡阳献王昌(子伯信)、南康愍王昙朗(子方泰、方庆)、文帝诸子、宣帝诸子、后主诸子。

永修侯拟,字公正,是陈武帝的远房亲戚。从小失去父母,贫穷而性格直率,记忆力强。武帝南征交阯时,拟跟随出征。梁绍泰二年,他被任命为员外散骑常侍、明威将军,凭借雍州刺史的身份,监管南徐州事务。

武帝登基后,广泛封赏宗室,下诏让他的侄子监管南徐州的拟被封为永修侯,北徐州刺史褒被封为钟陵县侯,晃被封为建城县侯,炅被封为上饶县侯。他的侄孙明威将军訬被封为虔化县侯,吉阳县侯喧继续保持原封,信威将军祏被封为豫宁县侯,青州刺史详被封为遂兴县侯,贞威将军慧纪被封为宜黄县侯,敬雅被封为宁都县侯,敬泰被封为平固县侯。

文帝继位后,拟被任命为丹阳尹,因事被贬为白衣知郡,不久恢复原职。去世后,谥号为定。天嘉二年,配享武帝庙庭。儿子党嗣位。

遂兴侯详,字文几,年轻时出家为僧。擅长书写,谈论清雅。武帝讨伐侯景时,召令还俗,配给兵马,跟随平定建邺。永定二年,被封为遂兴县侯。天嘉三年,多次升迁至吴州刺史。五年,讨伐周迪,战败而死。因所部失律,没有获得赠谥。儿子正理嗣位。

宜黄侯慧纪,字元方,是武帝的侄孙。涉猎书史,自负才气。跟随武帝平定侯景。及帝登基,被封为宜黄县侯,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太建十年,吴明彻北侵失败,以慧纪为缘江都督、兖州刺史。至德二年,为都督、荆州刺史。及梁安平王萧岩、晋熙王萧瓛等向慧纪请降,慧纪率兵迎接他们。因接待之功,位至开府仪同三司。祯明三年,隋军渡江,慧纪率将士三万人,船舰千余艘,沿江而下,欲趋台城。派遣南康太守吕肃,率兵据守巫峡,用五条铁锁横江,肃用私财充军用。隋将杨素率兵攻击他们,经过四十余战,争夺马鞍山和磨刀涧的险地。隋军死者五千余人,陈人割取他们的鼻子以求功赏。随后隋军屡次获胜,俘获陈人,三次释放他们。肃于是逃到延洲。另一将领廖世宠率领大船假装投降,想要烧毁隋舰,再决一死战。于是有五条黄龙,各长十余丈,头尾相连,顺流东下;风浪大起,云雾蔽日,陈人震惊,不自觉地火自焚。隋军乘高舰,张大弩射击,陈军大败,风浪随即平息。肃带领残兵向东逃走。慧纪到汉口时,被隋秦王俊阻拦,无法前进。听说肃战败,将公安的储备全部烧毁,假装引兵东下,推举湘州刺史晋熙王叔文为盟主。水军都督周罗睺与郢州刺史荀法尚守江夏。及建邺平定,隋晋王广派使者以慧纪的儿子正来劝降,又派樊毅劝降罗睺,其上流城戍全部解除武装。于是慧纪和巴州刺史毕宝痛哭流涕地投降。慧纪入隋后,依照惯例授任仪同三司,去世。儿子正平,颇有文学。

衡阳献王昌,字敬业,是武帝的第六子。梁太清末,武帝南征李贲,命令昌和宣后随沈恪回吴兴。及武帝东讨侯景,昌和宣后、文帝都被景囚禁。景平后,被封为长城国世子,吴兴太守,时年十六。昌容貌伟丽,神情秀朗,性格聪明,熟悉政事。武帝派遣陈郡谢哲、济阳蔡景历辅佐昌治理郡县,又派遣吴郡杜之伟教授昌经书。昌读书一目十行,明晓义理,剖析流畅。不久与宣帝一同前往荆州。魏克荆州后,又与宣帝一同迁往长安。武帝登基后,多次派使者请求宣帝及昌,周人答应但未派遣。及武帝去世,才派遣他们。当时王琳在江中作梗,昌无法返回,居住在安陆。王琳平定后,天嘉元年二月,昌从安陆出发,由鲁山渡江。而巴陵王萧沇等,率领百官上表,请求以昌为湘州牧,封衡阳郡王。诏曰:‘可’。三月甲戌入境,诏令主书舍人沿途迎接。丙子渡江,在中流去世,使者以溺水报告。四月庚寅,灵柩到达都城,皇帝亲自临哭。于是下诏追赠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宰、扬州牧,葬送之礼,一依汉东平宪王、齐豫章文献王故事,谥号为献。无字,文帝以第七皇子伯信嗣位。

伯信,字孚之,官至西衡州刺史。及隋军渡江,与临汝侯方庆一同被东衡州刺史王勇所害。

南康愍王昙朗,是武帝母亲弟弟忠壮王休先的儿子。休先年轻时风流倜傥,有大志,梁简文在东宫时,深受知遇,担任文德主帅,不久去世。敬帝即位,追赠南徐州刺史,封武康县公。武帝受禅,赠司徒,封南康郡王,谥号为忠壮。

昙朗幼年丧父,特别受武帝宠爱。有胆量,善于安抚驾驭。侯景平定后,起家为著作郎。武帝诛杀王僧辩,留下昙朗镇守京口,知留府事。绍泰元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监管南徐州。二年,齐兵攻打建邺,因此请求和亲,请求武帝的子侄作为人质。当时四方州郡,大多未归顺,根基薄弱,粮运不继,朝中文武,都愿意与齐和亲。武帝犹豫,但重违众议,最终还是派遣昙朗。担心昙朗害怕出行,可能会逃亡,于是亲自率步兵骑兵从京口迎接他,让他作为人质给齐。齐人背约,派遣萧轨等人随徐嗣徽渡江。武帝大破齐军,俘虏萧轨、东方老等人并诛杀他们,齐人也杀害了昙朗于晋阳。当时陈与齐断绝关系,不知道这件事。武帝登基后,仍然让昙朗继承南康郡王的封号,奉忠壮王祭祀,礼遇规格与皇子相同。天嘉二年,齐人结好,才知道昙朗已死,文帝下诏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谥号为愍。于是派遣兼中郎令随聘使江德藻,迎接昙朗的灵柩,三年春到达都城。最初,昙朗未作为人质给齐时,生有儿子方泰、方庆;及将适齐,带着两个妾室自随,在北又生有儿子方华、方旷,也都一同返回。

方泰,年轻的时候性格粗犷,和一群坏少年一起游荡,行为放荡不羁,文帝因为他是南康王的旧人,所以特别宽恕了他。天嘉二年,他被任命为南康王的世子。等到听说昙朗去世,他就继承了南康王的爵位。太建四年,他被任命为都督、广州刺史。他治理地方时非常残暴,被有关部门弹劾后被免职。太建六年,他被任命为豫章内史,在郡中不重视政事。任期结束时,他多次放纵手下劫掠,还纵火蔓延到民居,趁机进行抢劫,驱逐富户,索要财物。接任者到来后,他仍然拖延不归。回到都城后,他被任命为宗正卿。未正式就任,就被御史中丞宗元饶弹劾,被免官,以王的身份回到家中。祯明十一年,他被重新起用为宁远将军,直殿省。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那年八月,宣帝视察大壮观,趁机大阅武。命令都督任忠率领步兵骑兵十万人,在玄武湖布阵,都督陈景率领楼船五百艘,从瓜步江出发。皇上登上玄武门观看,宴请群臣观看。然后前往乐游苑,举行丝竹音乐会。接着又前往大壮观,召集众军,整顿军队后返回。当时方泰应该随行,他声称自己的母亲生病,没有前往。因此,他和逃亡的杨钟期等二十人悄悄地进入民间,与淳于岑的妻子通奸,被州长流逮捕。他还率领人马抵抗,伤害了禁司,被有关部门弹劾。皇上非常愤怒,将方泰下狱。方泰最初承认了通奸的行为,但不承认抵抗禁司。皇上说:‘不承认我就要调查。’方泰于是投案自首。于是兼御史中丞徐君整,上奏请求免去方泰的官职,降宗正为庶民,皇上同意了他的奏请。祯明初年,方泰被任命为侍中。陈朝灭亡后,他和后主一起进入长安。隋大业年间,他被任命为掖县县令。

方庆,年轻的时候清秀警觉,广泛涉猎书籍。长大后,有才干。天嘉年间,被封为临汝县侯。至德二年,多次升迁为智武将军、武州刺史。起初,广州刺史马靖长期居住在岭南,深得民心,军队强大,朝廷怀疑他,任命方庆为广州刺史,用军队袭击马靖。马靖被杀,方庆晋升为宣毅将军。方庆性格清正严谨,深受人们爱戴。祯明三年,隋军渡过长江。都督、东衡州刺史王勇向方庆征兵,想要一起去支援台城。当时隋朝行军总管韦洸率领军队越过岭南山脉,宣读隋文帝的命令说:‘如果岭南平定,留下王勇和丰州刺史郑万顷继续原来的职务。’方庆听到这个消息,担心王勇会背叛自己,同时也想观察形势的变化,所以没有听从。王勇派高州刺史戴智烈在广州将方庆杀害,并收编了他的军队。

郑万顷,荥阳人,是梁朝司州刺史郑绍叔的远房侄子。他的父亲郑旻,在梁朝末年加入北魏。郑万顷通达,有才干。周武帝时,任司城大夫,出京任温州刺史。至德年间,和司马消难一起逃奔陈朝,被封为散骑常侍、昭武将军、丰州刺史。在丰州任职期间,政绩显著,官吏和百姓上表请求为他立碑,皇帝下诏同意。起初,郑万顷在周朝时,受到隋文帝的赏识,隋文帝登基后,他常常想回到北方。等到王勇杀害方庆,郑万顷率领州兵抵抗王勇,投降了隋朝,隋朝授予他上仪同的职位,不久后去世。

文帝有十三个儿子:沈皇后生了废帝和始兴王伯茂。严淑媛生了鄱阳王伯山和晋安王伯恭。潘容华生了新安王伯固。刘昭华生了衡阳王伯信。王充华生了庐陵王伯仁。张修容生了江夏王伯义。韩修容生了武陵王伯礼。江贵妃生了永阳王伯智。孔贵妃生了桂阳王伯谋。两个儿子早逝,没有名字。伯信过继给了衡阳王昌。

始兴王伯茂,字郁之,是文帝的第二个儿子。起初,武帝的哥哥始兴昭烈王道谈,在梁朝担任东宫直阁将军。侯景之乱时,被流箭射中去世。太平二年,追赠南兖州刺史,封义兴县公,谥号昭烈。武帝禅让后,再次追赠太傅,改封始兴郡王。道谈生了文帝和宣帝。宣帝在梁朝承圣末年迁居长安,这时武帝远程追封宣帝为始兴嗣王,以继承昭烈王的祭祀。武帝去世后,文帝继承帝位。当时宣帝还在周朝没有回来,文帝因为本宗缺乏祭祀,将宣帝封为安成王,将伯茂封为始兴王,以继承昭烈王的祭祀。皇帝赐予天下有父亲的人爵位提升一级。按照旧制,诸王受封而没有加官的人,不设置辅佐史官。于是尚书八坐上奏,加封伯茂为宁远将军,设置辅佐史官,任命他为扬州刺史。

伯茂性格聪明敏捷,喜欢学习,谦逊有礼,又因为是太子的弟弟,文帝非常宠爱他。当时军人曾在丹徒盗掘晋朝郗昙的墓,大获晋朝右将军王羲之的书作及其他名贤的遗迹。事情暴露后,这些书作都归入官府,藏于秘府。文帝因为伯茂喜欢古物,所以常常赐给他。因此,伯茂擅长草隶书法,非常得右军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伯茂升迁为东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废帝时,伯茂在都城,刘师知等人假传圣旨迎接宣帝,伯茂劝说成功。刘师知等人被杀后,宣帝担心伯茂在朝廷中煽动,于是晋升他为中卫将军,让他进入禁中,专门和废帝交往。当时天下的人都期待宣帝登基,伯茂非常不满,多次发表恶言。宣帝认为他没有能力,没有放在心上。等到建安人蒋裕和韩子高等人谋反,伯茂也暗中参与了这件事。光大二年,皇太后下令废黜废帝为临海王,当天又下令降伯茂为温麻侯。当时六门之外有别馆,是供诸王举行冠婚仪式的地方,称为婚第。这时命令伯茂搬出去住,宣帝派人将他暗杀在车上,时年十八。

鄱阳王伯山,字静之,是文帝的第三个儿子。武帝时,天下刚刚建立,诸王受封,仪式很多缺失。等到伯山受封时,文帝想要隆重地处理这件事,天嘉元年七月丙辰,尚书八坐上奏封伯山为鄱阳郡王,于是派遣度支尚书萧睿持节兼任太宰,向太庙报告,又派遣五兵尚书王质持节兼任太宰,向太社报告。那年十月,皇上登临宫殿,策封伯山,策封完毕后,命令王公以下,都在伯山的府第中宴饮。太建六年,伯山被任命为缘江都督、平北将军、南徐州刺史。宣帝辅政,不想让伯山在边远地区任职,光大元年,将他调任为东扬州刺史。多次升迁为征南将军、护军将军,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赐予鼓吹和仪仗。伯山性格宽厚,风度翩翩,又是诸王中年龄最大的,后主非常尊敬他。每次朝廷举行冠婚宴饮,总是让他主持。等到遭遇生母去世,他居丧期间的孝顺闻名。后主曾经到吏部尚书蔡征的家中,因此前往吊唁,伯山悲痛欲绝,因此被任命为镇卫将军,他对群臣说:‘鄱阳王天性可嘉,又是西第的长者,豫章王已经兼任司空,他也应该升迁为太尉。’还没有来得及发布诏书,祯明三年去世。不久后,陈朝灭亡,因此没有追赠谥号。

长子君范,还没来得及继承爵位,隋朝的军队就到了。当时在都城的宗室王侯有一百多人,后主担心他们会发生变故,于是将他们都召入朝堂,并让豫章王叔英总管他们,同时也暗中为他们做了准备。六军战败,纷纷出降,因此跟随后主进入了长安。隋文帝将他们分配到陇右及河西各州,分别给了田地和产业来安置他们。大业二年,隋炀帝封后主的第六女婤为贵人,非常宠爱她,因此召回陈氏子弟全部回到京师,根据他们的才能任用他们,因此他们都被任命为守宰,遍布天下。君范担任了温县令。

新安王伯固,字牢之,是文帝的第五个儿子。他出生时胸部有龟背,眼睛是通睛并且眼睛上翻,身材瘦小,但聪明机智,善于辩论。天嘉六年,被封为新安郡王。太建七年,连续升迁至都督、南徐州刺史。伯固生性喜欢喝酒,不喜欢积累财富,所得的俸禄,花费没有节制。喝醉之后,常常向人讨要,在诸王中最为贫穷。宣帝常常同情他,特别给予赏赐。他性格轻率,喜欢用鞭子打人。在州里不懂得处理政事,每天早上出去打猎。有时乘坐轿子到草丛中,就呼人一起游玩,常常连续十几天,所捕获的獐鹿,大多让它们活着带回来。宣帝对此有所了解,多次派人责备。

十年,担任国子祭酒。他颇通玄学,但学业荒废,没有精通;至于辩论,常常有独到见解。他治理政务严厉苛刻,国子监有荒废学业不修习的学生,他会重重地惩罚他们,学生们都很害怕。因此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十三年,担任都督、扬州刺史。后主最初在东宫时,与伯固关系亲密。伯固又善于戏谑,宣帝每次宴会,都会邀请他。叔陵在江州,心里嫉妒他的宠爱,暗中寻找他的过错,想要用法律来陷害他。等到叔陵入朝,伯固害怕被责罚,讨好他,于是两人一起诽谤朝中的贤臣,历数文武百官的过错,即使是年纪大、地位高的人,也当面指责而不顾忌。伯固喜欢射雉,叔陵又喜欢挖掘坟墓,出游田野时,必定一起行动,于是感情非常好,于是密谋不轨。伯固在禁宫中,每当有秘密谈话,必定通知叔陵。等到叔陵逃到东府,派人通知伯固,伯固骑马飞奔而去,帮助叔陵指挥。知道事情不顺利,便想要逃跑。但城门已经关闭,无法出去,于是赶到白杨道。台马容到达时,被叛乱士兵所杀,尸体放在东昌馆门前。当时他二十八岁。皇帝下诏特许以平民的礼仪安葬。他的儿子以及他的母亲王氏,都被特别宽恕,成为平民,封国被废除。

晋安王伯恭,字肃之,是文帝的第六个儿子。天嘉六年被封,不久担任吴郡太守。当时他十多岁,就留心政事,官府的文件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历任尚书左仆射,后来担任中卫将军、右光禄大夫。陈朝灭亡后,进入长安。大业初年,担任成州刺史、太常少卿。

庐陵王伯仁,字寿之,是文帝的第八个儿子。天嘉六年被封。担任侍中、国子祭酒,兼领太子左庶子。陈朝灭亡后,在长安去世。

江夏王伯义,字坚之,是文帝的第九个儿子。天嘉六年被封。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陈朝灭亡后,进入长安。后来迁到瓜州,在路上去世。

武陵王伯礼,字用之,是文帝的第十个儿子。天嘉六年被封。太建初年,担任吴兴太守。在郡里任意妄为,残暴掠夺,后来被有司弹劾。十一年,被召回朝廷,于是拖延不出发,被御史中丞徐君整弹劾,被免职。陈朝灭亡后,进入长安。大业中,担任临洮太守。

永阳王伯智,字策之,是文帝的第十二个儿子。少年时敦厚,有气度,广泛涉猎经史。太建中立。连续升迁至尚书左仆射,后来担任特进。陈朝灭亡后,进入长安。大业中,担任国子司业。

桂阳王伯谋,字深之,是文帝的第十三个儿子。太建中立。官至散骑常侍,去世。他的儿子酆,大业中,担任番禾令。

宣帝有四十二个儿子:柳皇后生了后主。彭贵人生了始兴王叔陵。曹淑华生了豫章王叔英。何淑仪生了长沙王叔坚、宜都王叔明。魏昭华生了建安王叔卿。钱贵妃生了河东王叔献。刘昭仪生了新蔡王叔齐。袁昭容生了晋熙王叔文、义阳王叔达、新会王叔坦。王姬生了淮南王叔彪、巴山王叔雄。吴姬生了始兴王叔重。徐姬生了寻阳王叔俨。淳于姬生了岳阳王叔慎。王修华生了武昌王叔虞。韦修容生了湘东王叔平。施姬生了临贺王叔敖,沅陵王叔兴。曾姬生了阳山王叔宣。杨姬生了西阳王叔穆。申婕妤生了南安王叔俭、南郡王叔澄、岳山王叔韶、太原王叔匡。袁姬生了新兴王叔纯。吴姬生了巴东王叔谟。刘姬生了临海王叔显。秦姬生了新宁王叔隆、新昌王叔荣。他的皇子叔睿、叔忠、叔泓、叔毅、叔训、叔武、叔处、叔封八人,都没有被封。其中三个儿子早逝,没有名字。

始兴王叔陵,字子嵩,是宣帝的第二个儿子。梁承圣年间,在江陵出生。魏国攻占江陵后,宣帝迁往关右,叔陵留在穰城。宣帝回来后,以后主和叔陵为人质。天嘉三年,叔陵随后主回朝,被封为康乐县侯。叔陵少年时机智善辩,追求名声,强横不屈。太建元年,被封为始兴王,奉昭烈王祭祀。官至都督、江州刺史。当时他十六岁,政事完全自己做主,僚佐没有参与。他性格严酷,部下都很害怕。诸公子侄以及被罢免的县令长,都逼迫他们服侍自己。豫章内史钱法成到府上拜访,立即被分配给他儿子季卿作为将领和马匹。季卿感到羞耻,迟迟不来,叔陵非常愤怒,侮辱了钱法成,钱法成愤怒怨恨,自缢而死。州县不是他的辖区,他也征召并审查。朝中的贵族和下级官吏有与他意见不合的,就诬告他们的罪行,陷害他们受到重刑。四年,升迁为都督、湘州刺史。各州镇听说他到来,都震惊恐惧。叔陵越来越蛮横,征伐夷、獠,所得全部归自己,一点也不分赏赐。征求役使,没有限度。夜晚常常不睡觉,点着蜡烛到天亮,召唤宾客,谈论人间琐事,嬉笑怒骂无所不为。他不喝酒,只是摆放很多美食,日夜不停地吃。从早上到中午,才开始睡觉。处理文案,除非被召唤,否则不能随意报告。被鞭打的罪人都被关进监狱,动辄几年都不去看望。潇、湘以南的地方,几乎都被他征召为亲信,市井中几乎没有遗漏的人。其中如果有逃亡的,就杀掉他们的妻子和孩子。州县没有人敢上报,宣帝也不知道。

九年,他被免去都督、扬州刺史的职务。十年,他到达都城,被授予扶手,并配备了油幢车。叔陵居住在东府,事务繁多,与省阁有关,负责执行事务的官员,要顺从意图,迎合旨意,就会推荐他们晋升使用。稍微有些违背,就会遭受重罪,严重的甚至会被处死。道路上议论纷纷,都说他有着不寻常的志向。叔陵修饰虚名,每次上朝,常常在车中马上,拿着卷子读书,高声朗读,自得其乐。回到座位上,有时自己拿起斧头和锯子,模仿猴子百戏。他还喜欢游荡在古墓之间,遇到有墓碑上刻有名字的,就命令左右挖掘,取出石碑、古器和骨骼,拿来做玩具,收藏在府库中。对于民间少妻处女,只要有几分姿色,就会强迫她们接纳。十一年,叔陵的母亲彭氏去世,他离职服丧。不久后,他又恢复了原职。晋朝的王公贵族,多葬在梅岭。彭氏去世后,叔陵请求在梅岭安葬,于是挖掘了已故太傅谢安的旧墓,丢弃了谢安的棺木,用来安葬他的母亲。刚丧葬的那天,他假装悲痛欲绝,自称刺血抄写《涅槃经》。不到十天,就开始享用美食。他还私自召唤左右妻女,与之通奸,所作所为尤为不轨,这些事情逐渐被上报给了皇帝。宣帝责备御史中丞王政没有上报,免去了他的官职。还罢免了他的典签、亲事,并加以鞭打。宣帝一向喜欢叔陵,没有用法律制裁他,只是责备了他。服丧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侍中、中军大将军。

等到宣帝生病,后主的诸王都去侍疾。叔陵暗中有着异志,命令负责药品的官员磨快药刀。在紧急关头,他又命令左右取剑,左右不明白,就拿出了朝服上挂的木剑递给他,叔陵很生气。等到第二天小敛时,后主悲痛地俯身,叔陵用切药的刀砍了后主脖子中间。太后赶来救援,叔陵又砍了太后几刀。后主的乳母乐安君吴氏,当时在太后身边,拉住了叔陵的胳膊,后主因此得以起身。叔陵仍然抓住后主的衣服,后主奋力挣脱。长沙王叔坚用手掐住叔陵,夺走了他的刀,然后把他拉到柱子旁,用他的袖子绑住他,扔进池塘中,想要杀他。他问后主:‘是杀了他,还是留着等以后再杀?’当时吴氏已经扶着后主躲避敌人,叔坚询问后主在哪里,准备接受命令。叔陵力气很大,趁机挣脱,冲出云龙门,驾车回到东府,召唤他的士兵切断青溪桥的道路。释放东城的囚犯来充当战士。他还派人去新林,追回他手下的兵马。他自己穿上铠甲,戴上白帽,登上城西门,招募百姓,分发金银以赏赐。他向外召唤诸王和将帅,没有人响应,只有新安王伯固听说了就去支援他。叔陵聚集的士兵只有一千人,想要据城自守。当时众军都在江边防守,台内空虚,叔坚禀报太后,让太子舍人司马申紧急召回右卫将军萧摩诃,带兵到府西门。叔陵事情紧急,派遣记室韦谅送鼓吹给摩诃,说:‘事情成功后,就任命你为台鼎。’摩诃欺骗他说:‘必须等王的心腹节将亲自来,我才能接受命令。’叔陵立即派遣戴洫、谭骐驎两人去见摩诃。摩诃抓住他们送到了台城,斩首于阁道下。拿着他们的首级在东城示众,然后悬挂在朱雀门上。叔陵知道自己不行了,于是把他的妃子张氏和七位宠妾都沉入井中。叔陵有部下士兵先在新林,于是他率领几百人马,从小船渡过,想要去新林,用船只进入北方。走到白杨路时,被台军拦截。伯固看到军队到来,立刻躲避进小巷,叔陵拔刀追赶,伯固又返回。叔陵的部下很多人弃甲逃散,摩诃的马容陈智深迎刺叔陵,阉人王飞禽砍了叔陵几十下,马容陈仲华上前斩首送到了台城。从早晨到中午才平息。尚书八坐上奏:‘请依照宋朝的故事,把他的尸体流放到江中,污染他的住宅。并毁掉他母亲彭氏的坟墓和庙宇,恢复谢家的墓地。’后主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叔陵的诸子,当天都被赐死。

豫章王叔英,字子烈。宣帝的第三个儿子。性格宽厚仁爱。太建元年被封王。后来担任司空。隋大业年间,担任涪陵太守,去世。

长沙王叔坚,字子成。宣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原本是吴中酒家的婢女,相士说她将生贵子。宣帝年轻时,因为饮酒而与她有了关系,生下了叔坚。等到宣帝显贵后,召她为淑仪。叔坚年少时严谨端正。他还喜欢饮酒,兄弟们都很怕他。他喜欢占卜之术,包括卜卦、风角、炼金、琢玉,都深入研究。最初被封为丰城侯。太建元年被封王。后来多次升迁,担任丹阳尹。

起初,叔坚和始兴王叔陵一起招募宾客,各自争夺权势和宠爱,很不平。每次朝会时,他们都不愿意按照顺序行走,一定要分开道路行走,左右的人有时会因为道路而争斗,甚至有人因此丧命。等到宣帝生病,叔坚和叔陵等人一起侍奉后主。叔陵暗中有着异志,叔坚怀疑他,暗中观察他的行为。等到他发动叛乱时,多亏了叔坚才得以幸免。因为功绩,他被晋升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不久后,又被晋升为司空,将军和刺史的职位依旧。当时后主因伤口而无法处理政务,政事无论大小,都由叔坚决定,他的权力几乎倾覆了朝廷,后主因此疏远和猜忌他。孔范、管斌、施文庆等人,都是东宫的旧臣,他们日夜在背后说他的坏话。至德元年,后主下诏命令他按照本来的官职使用三司的礼仪,出京担任江州刺史。他还没有出发,不久后又被任命为司空,实际上是想夺取他的权力。他还暗中让人制作了他的诅咒,雕刻木偶,穿上道士的服装,安装机关,能够跪拜,日夜在星辰下进行祭祀,诅咒皇帝。他还让人上书告发这件事,进行调查核实。后主把叔坚囚禁在西省,准备罢免他,让近侍宣读敕令斥责他。叔坚自己陈述是被奸人陷害,死的那天感到羞愧见到叔陵。后主感念他的旧功,于是赦免了他,免去了他担任的官职,让他以王的身份回到家中。后来担任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任期满了回到都城。陈朝灭亡后,归附了隋朝,被迁移到瓜州。叔坚一直很显贵,不知道家人的生产生活,直到这时和妃子沈氏痛饮,不关心耕种。大业年间,担任遂宁郡守,去世。

建安王叔卿,字子弼。宣帝的第五个儿子。性格直率,有才能和器量,容貌非常雄伟。太建四年被封王。担任中书监。陈朝灭亡后,归附了隋朝。大业年间,担任都官郎,上党通守。

宜都王叔明,字子昭。宣帝的第六个儿子。容貌美丽,举止温柔,看起来像妇人。太建五年被封王。担任侍中。陈朝灭亡后,归附了隋朝。大业年间,担任鸿胪少卿。

河东王叔献,字子恭。宣帝的第九个儿子。性格恭敬谨慎,聪明好学。太建五年被封王。担任南徐州刺史。去世后,追赠司空,谥号康简。他的儿子叔孝宽继承了他的职位,隋大业年间,担任汶城令。

新蔡王叔齐,字子肃。宣帝的第十一个儿子。风采明快,广泛涉猎经史,擅长写作。太建七年被封王。担任侍中。陈朝灭亡后,归附了隋朝。大业年间,担任尚书主客郎。

晋熙王叔文,字子才,是宣帝的第十二个儿子。他性格轻浮冒险,喜欢虚假的赞誉,涉猎过很多书籍和史书。太建七年他被立为王。他的职位是都督、湘州刺史。后来被征召为侍中,但在返回之前,隋军已经渡过长江,隋朝的秦王到达汉口。当时叔文从湘州回朝,到达巴州后,便率领巴州刺史毕宝等人请求投降,并向秦王写信。秦王派遣使者前往巴州迎接和慰劳叔文。叔文与毕宝、荆州刺史陈慧纪以及文武将吏一同前往汉口,秦王对他们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到达京城后,隋文帝坐在广阳门观看,叔文跟随后主来到朝堂。文帝让内史令李德林传达旨意,责备他作为君臣不能相互辅佐,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后主和他的大臣们一起感到羞愧恐惧,跪拜伏地,没有人敢抬头看,只有叔文显得非常得意。后来他上表陈述在巴州时已经先投降的事情,希望能得到特别对待。文帝怀疑他不够忠诚,但因为当时正在安抚江南地区,所以授予他开府、宜州刺史的职位。

淮南王叔彪,字子华,是宣帝的第十三个儿子。他从小聪明,擅长写作。太建八年他被立为王。他的职位是侍中。进入隋朝后,在长安去世。

始兴王叔重,字子厚,是宣帝的第十四个儿子。他性格谦卑,没有才艺。宣帝去世后,始兴王叔陵叛逆被杀。那一年,叔重被立为始兴王,以继承昭烈王的后代。他的职位是江州刺史。在隋朝大业年间,担任太府少卿。

寻阳王叔俨,字子思,是宣帝的第十五个儿子。他性格沉稳,举止端正。后主即位后立他为王。他的职位是侍中。进入隋朝后去世。

岳阳王叔慎,字子敬,是宣帝的第十六个儿子。他从小聪明敏捷,十岁就能写文章。太建十四年被立为王。至德年间,担任丹阳尹。当时后主特别喜爱文学,叔慎与衡阳王伯信、新蔡王叔齐等人日夜陪伴在后主身边赋诗,常常受到赞赏。祯明元年,他被任命为湘州刺史,加封都督。当隋军渡过长江时,清和公杨素率领军队进攻荆州,派遣将领庞晖攻占土地到达湘州,湘州的将士们约定日期请求投降。叔慎设宴款待,召集文武官员,酒喝得正畅快时,他感叹说:‘君臣之间的义气,难道就到此为止了吗?’长史谢基跪倒在地流泪。湘州助防的遂兴侯正理也在座,站起来说:‘君主受辱,臣子应该死,各位难道不是陈国的臣子吗?即使不能成功,也应当展现出臣子的节操,出了城门,即使死去也不能回头。今天如果有人响应,就应该处死。’众人纷纷表示同意,于是宰杀牲畜结盟。他们派人假装呈上投降书给庞晖,叔慎暗中埋伏了士兵。庞晖进入后,伏兵发动攻击,将庞晖等人捆绑起来示众,并将他们全部斩首。叔慎招募士兵,几天内,兵力扩充到五千人。隋朝派遣内阳公薛胄担任湘州刺史,听说庞晖被杀后,便请求增兵。隋朝又派遣行军总管刘仁恩前来救援。但在他们到达之前,薛胄已经俘虏了叔慎,秦王在汉口将他斩首。

义阳王叔达,字子聪,是宣帝的第十七个儿子。太建十四年被立为王。他的职位是丹阳尹。进入隋朝后,大业年间担任内史舍人、绛郡通守。武德年间,担任侍中,封为江国公,历任礼部尚书,去世。

巴山王叔雄,字子猛,是宣帝的第十八个儿子。太建十四年被立为王。进入隋朝后,在长安去世。

武昌王叔虞,字子安,是宣帝的第十九个儿子。太建十四年被立为王。进入隋朝后,大业年间担任高苑令。

湘东王叔平,字子康,是宣帝的第二十个儿子。至德元年被立为王。进入隋朝后,大业年间担任胡苏令。

临贺王叔敖,字子仁,是宣帝的第二十一个儿子。至德元年被立为王。进入隋朝后,大业年间担任仪同三司。

阳山王叔宣,字子通,是宣帝的第二十二个儿子。至德元年被立为王。进入隋朝后,大业年间担任泾城令。

西阳王叔穆,字子和,是宣帝的第二十三个儿子。至德元年被立为王。进入隋朝后,在长安去世。

南安王叔俭,字子约,是宣帝的第二十四个儿子。至德元年被立为王。进入隋朝后,在长安去世。

南郡王叔澄,字子泉,是宣帝的第二十五个儿子。至德元年被立为王。进入隋朝后,大业年间担任灵武令。

沅陵王叔兴,字子推,是宣帝的第二十六个儿子。至德元年被立为王。进入隋朝后,大业年间担任给事郎。

岳山王叔韶,字子钦,是宣帝的第二十七个儿子。至德元年被立为王。他的职位是丹阳尹。进入隋朝后,在长安去世。

新兴王叔纯,字子洪,是宣帝的第二十八个儿子。至德元年被立为王。进入隋朝后,大业年间担任河北令。

巴东王叔谟,字子轨,是宣帝的第二十九个儿子。至德四年被立为王。进入隋朝后,大业年间担任汧阳令。

临海王叔显,字子亮,是宣帝的第三十个儿子。至德四年被立为王。进入隋朝后,大业年间担任鹑觚令。

新会王叔坦,字子开,是宣帝的第三十一个儿子。至德四年被立为王。进入隋朝后,大业年间担任涉县令。

新宁王叔隆,字子远,是宣帝的第三十二个儿子。至德四年被立为王。进入隋朝后,在长安去世。

新昌王叔荣,字子彻,是宣帝的第三十三个儿子。祯明三年被立为王。进入隋朝后,大业年间担任内黄令。

太原王叔匡,字子佐,是宣帝的第三十四个儿子。祯明二年被立为王。进入隋朝后,大业年间担任寿光令。

后主有二十个儿子:张贵妃生太子深、会稽王庄。孙姬生吴兴王胤。高昭仪生南平王嶷。吕淑媛生永嘉王彦、邵陵王兢。龚贵嫔生南海王虔、钱唐王恬。张淑华生信义王祗。徐淑仪生东阳王恮。孔贵人生吴郡王藩。他的其他儿子总、观、明、纲、统、冲、洽、縚、绰、威、辩共十一个人,都没有被封为王。

太子深,字承源,是后主的第四个儿子。他从小聪明,有志向,举止庄重。身边的人从未见过他高兴或生气。因为他的母亲张贵妃的关系,特别受到后主的宠爱。至德元年,被封为始安王。他的职位是扬州刺史。祯明二年,皇太子胤被废,后主便立深为皇太子。隋军渡过长江时,隋将韩擒虎从南掖门进入,百官四处奔逃。深当时十多岁,闭门而坐,舍人孔伯鱼陪伴。隋军冲破大门进入,深派人宣令慰劳他们:‘军队在途中,岂不是非常辛苦吗!’士兵们都向他致敬。隋朝大业年间,担任枹罕太守。武德初年,担任秘书丞,在任上去世。

吴兴王胤,字承业,是后主的长子。太建五年二月乙丑,出生在东宫。他的母亲是孙姬,因为生产而去世,沈皇后同情并收养了他,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后主年纪大了还没有继承人,宣帝命令把他当作嫡孙,下诏称他为父亲的后代,赐予他一级爵位。十年,被封为永康公。后主即位后,被封为皇太子。胤性格聪明好学,专心致志地学习,从不厌倦。他博学多才,擅长写作。当时张贵妃和孔贵嫔都受到宠爱,沈皇后不受宠爱,日夜构陷皇后和太子的短处。孔范等人又在宫外联合起来陷害他们。祯明二年,被废为吴兴王,加封侍中、卫将军。进入隋朝后,在长安去世。

南平王名叫王嶷,字承岳,是后主的第二个儿子。他性格正直有气度,年纪轻轻的时候,举止风采就有成人的样子。至德元年(528年)他被立为王。他曾经担任过扬州刺史,后来又升任都督、郢州刺史。到了隋朝,他在长安去世。

永嘉王名叫王彦,字承懿,是后主的第三个儿子。至德元年他被立为王。他曾经担任过都督、江州刺史。到了隋朝大业年间,他担任了襄武县令。

南海王名叫王虔,字承恪,是后主的第五个儿子。至德元年他被立为王。他曾经担任过南徐州刺史。到了隋朝大业年间,他担任了涿县县令。

信义王名叫王祗,字承敬,是后主的第六个儿子。至德元年他被立为王。他曾经担任过琅邪、彭城二郡太守。到了隋朝大业年间,他担任了通议郎。

邵陵王名叫王兢,字承检,是后主的第七个儿子。祯明元年(587年)他被立为王。到了隋朝大业年间,他担任了国子监丞。

会稽王名叫王庄,字承肃,是后主的第八个儿子。他长相很丑陋。性格严厉残酷,小时候如果身边的人让他不满意,就会用刀刺他们的脸,有时还会用火烧。他喜欢喝酒,喜欢赌博。因为他的母亲张贵妃受到宠爱,后主非常喜爱他。至德元年他被立为王。他曾经担任过扬州刺史。到了隋朝大业年间,他担任了昌隆县县令。

东阳王名叫王恮,字承厚,是后主的第九个儿子。祯明二年(588年)他被立为王。到了隋朝大业年间,他担任了通议郎。

吴郡王名叫王藩,字承广,是后主的第十个儿子。祯明二年他被封为王。隋朝大业年间,他担任了任城县县令。

钱唐王名叫王恬,字承惔,是后主的第十一个儿子。祯明二年他被封为王。到了隋朝,他在长安去世。

江左地区继承了西晋的体制,诸王封国时,按照户数的不同分为大小三品。大国设有上、中、下三将军,还设有一个司马;次国设有中、下二将军;小国只设一个将军。其他官员也按照这个标准来区分。武帝在位期间,从永定年间到祯明年间,只有衡阳王萧昌特别受到礼遇,封地达到了五千户,其他大国不超过二千户,小国则是一千户。

评论说:陈朝虽然疆域日益缩小,但封建制度没有改变先王的规矩。永修等人都是因为血缘关系远而被封在边远地区作为屏障,他们的一生,似乎都过得很好。衡阳、南康两地的王都是皇室亲戚,他们被扶持到最后,这大概是命运的安排吧!文帝和宣帝的诸子众多,鄱阳、岳阳的风范值得记载,古时候所说的城墙和磐石,大概就是指的这些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六十五-注解

六陈宗室诸王:指陈朝的六个宗室王族成员。

永修侯拟:陈朝宗室成员,封号永修侯。

遂兴侯详:陈朝宗室成员,封号遂兴侯。

宜黄侯慧纪:陈朝宗室成员,封号宜黄侯。

衡阳献王昌:陈朝宗室成员,封号衡阳献王。

南康愍王昙朗:陈朝宗室成员,封号南康愍王。

文帝:指南朝陈的第二个皇帝陈文帝陈伯宗,他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

后主:后主是指南朝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他在位期间国力衰弱,最终被隋朝所灭。

武帝:武帝是指南朝陈朝的皇帝陈霸先,他在位期间国力有所恢复。

南征交阯:指陈武帝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

员外散骑常侍:古代官职,为皇帝近臣,负责顾问。

明威将军:古代军职,掌管军事。

雍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一州的军事和行政。

南徐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

从子:指父亲的兄弟的儿子。

监:古代官职,负责监督。

谥:死后给予的尊号。

配享:指死后配享宗庙,享受祭祀。

沙门:指佛教出家人。

建邺:古代地名,今南京市。

吴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一州的军事和行政。

周迪:南北朝时期南齐将领。

黄门侍郎:古代官职,为皇帝近臣,负责内廷事务。

缘江都督:古代军事职务,负责沿江地区的军事指挥。

兖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一州的军事和行政。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官名,指三公之一,掌管政务。

祯明三年:陈朝的年号,公元589年。

秦王俊: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的儿子,后来的隋文帝杨广。

南康郡王:陈朝宗室成员的封号。

忠壮王:陈朝宗室成员的封号。

南徐州刺史:南徐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南徐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中书侍郎:古代官职,为皇帝近臣,负责处理文书。

留府事:指留任原职,处理地方事务。

质:指作为人质。

徐嗣徽:南北朝时期南齐将领。

南康王:南康王是南朝陈的一个封号,通常授予亲王或皇族中的有功之臣。

天嘉二年:天嘉是陈文帝的年号,天嘉二年即公元561年。

昙朗:昙朗是南朝陈的一位官员,原文中提到他去世。

袭爵:袭爵是指继承先人的爵位。

都督:都督是古代军事职务,负责某一地区的军事指挥。

广州刺史:广州刺史是负责管理广州地区的官员。

有司:有司指的是官府、官吏。

豫章内史:豫章内史是负责管理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的官员。

秩满:秩满是指官员任期届满。

部曲:部曲是古代官府或豪族私人的武装力量。

劫:劫指抢劫。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宗正:宗正是指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的官员。

狱:狱指监狱。

宣帝:宣帝指的是陈朝的皇帝陈顼,他在位期间,陈朝国力强盛,是南朝最后一个皇帝。

幸:幸指皇帝亲临某地。

大壮观:大壮观是南朝陈的一处建筑,用于举行大型活动。

玄武湖:玄武湖是南京的一处著名湖泊。

楼舰:楼舰是指有楼阁的战舰。

瓜步江:瓜步江是指长江的一段。

宴:宴指宴会。

乐游苑:乐游苑是南朝陈的一处园林。

丝竹会:丝竹会是指以丝弦乐器和竹制乐器演奏的音乐会。

宗元饶:宗元饶是南朝陈的一位官员。

侍中:侍中是古代官职,相当于皇帝的顾问,是朝廷中的重要官职。

长安: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首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隋大业:隋大业是隋朝的年号,大业年间大约是公元605年至617年。

掖县令:掖县令是负责管理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的官员。

临汝县侯:临汝县侯是古代的一个封号,通常授予有功之臣。

智武将军:智武将军是古代的一个军职。

武州刺史:武州刺史是负责管理武州(今四川省广元市)的官员。

岭南: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地区,即五岭以南。

台城:台城是南朝陈的皇宫所在地。

韦洸:韦洸是隋朝的一位将领。

丰州刺史:丰州刺史是负责管理丰州(今湖北省襄阳市)的官员。

郑万顷:郑万顷是南朝陈的一位官员。

周武帝:周武帝是北周的一位皇帝。

司城大夫:司城大夫是北周的一个官职。

温州刺史:温州刺史是负责管理温州(今浙江省温州市)的官员。

司马消难:司马消难是北周的一位将领。

昭武将军:昭武将军是古代的一个军职。

丰州:丰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

惠政:惠政是指对百姓有利的政策。

梁:梁是南朝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502年至557年。

魏:魏是北朝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386年至534年。

周:周是北朝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557年至581年。

隋文帝: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皇帝。

践阼:践阼是指即位。

昭烈王:指陈朝的昭烈王,即陈霸先的谥号。

承圣末:承圣末是南朝梁的年号,承圣末年大约是公元557年。

东宫直阁将军:东宫直阁将军是南朝梁的一个官职。

侯景之乱:侯景之乱是南朝梁末年的一场大规模叛乱。

晋:晋是东晋和西晋的简称,存在于公元265年至420年。

右将军:右将军是古代的一个军职。

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秘府:秘府是指收藏珍贵文物的官府。

宁远将军:宁远将军是古代的一个军职。

扬州刺史:扬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扬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丹徒:丹徒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

晋郗昙墓:晋郗昙墓是指东晋时期郗昙的墓葬。

废帝:废帝是指被废黜的皇帝。

临海王:临海王是南朝陈的一个封号,通常授予亲王或皇族中的有功之臣。

温麻侯:温麻侯是南朝陈的一个封号。

东扬州刺史:东扬州刺史是负责管理东扬州(今江苏省苏州市)的官员。

征南将军:征南将军是古代的一个军职。

护军将军:护军将军是古代的一个军职。

鼓吹:古代的一种乐队。

扶:搀扶,帮助行走。

冠昏:冠昏是指举行冠礼和婚礼。

昏第:昏第是指举行婚礼的场所。

镇卫将军:镇卫将军是古代的一个军职。

太傅:太傅是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通常授予皇族或重臣。

义兴县公:义兴县公是南朝陈的一个封号。

昭烈:昭烈是南朝梁的一位皇帝萧道成的谥号。

长子君范:长子君范指的是陈朝宗室中排行第一的儿子,这里可能指的是陈朝的某个宗室成员,因为原文没有具体指出是谁。

隋师:隋师指的是隋朝的军队。

宗室王侯:指皇族中的王侯,即皇帝的宗亲。

豫章王叔英:陈朝宗室,宣帝第三子。

屯朝堂:指将宗室王侯聚集在朝堂上。

六军:指国家的六支军队。

败绩:指战败。

陇右及河西诸州:指陇右和河西地区的各个州。

田业:指田地和产业。

大业二年:指隋炀帝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

贵人:指皇后的女儿被册封为贵人。

陈氏子弟:指陈朝的宗室子弟。

京师:指首都,即长安。

温县令:指担任温县县令的官职。

新安王伯固:新安王是封号,伯固是名字,指陈朝的宗室成员。

龟胸:指出生时胸部有如龟背的纹理,是一种生理现象。

目通睛扬白:指眼睛明亮且瞳孔向上。

形状眇小:指身材矮小。

俊辩善言论:指聪明且善于辩论和说话。

天嘉六年:指陈朝天嘉六年,即公元565年。

新安郡王:指被封为新安郡王的爵位。

禄奉:指官职所得到的俸禄。

槚楚:指用鞭子打人。

国子祭酒:指国子监的祭酒,是国子监的最高行政长官。

玄理:指深奥的哲理。

堕业:指学业荒废。

东宫:指太子居住的地方,也指太子。

叔陵:指宣帝的第二个儿子,即始兴王叔陵。

江州:指江州的地区。

东府:古代官署名,指宰相或地方长官的官邸。

台马容至:指台城(皇宫)的马车到来。

东昌馆:指东昌馆,一种官府的馆舍。

庶人礼:指平民的葬礼。

晋安王伯恭:晋安王是封号,伯恭是名字,指陈朝的宗室成员。

吴郡太守:指担任吴郡太守的官职。

尚书左仆射:指尚书省左仆射,是尚书省的副长官。

中卫将军:指担任中卫将军的官职。

右光禄大夫:指担任右光禄大夫的官职。

国子司业:指国子监的司业,是国子监的副长官。

散骑常侍:指担任散骑常侍的官职,是皇帝的顾问。

番禾令:指担任番禾县令的官职。

柳皇后:指宣帝的皇后。

彭贵人:指宣帝的宠妃。

曹淑华:指宣帝的宠妃。

何淑仪:指宣帝的宠妃。

魏昭华:指宣帝的宠妃。

钱贵妃:指宣帝的宠妃。

刘昭仪:指宣帝的宠妃。

袁昭容:指宣帝的宠妃。

王姬:指宣帝的女儿。

吴姬:指宣帝的女儿。

徐姬:指宣帝的女儿。

淳于姬:指宣帝的女儿。

王修华:指宣帝的宠妃。

韦修容:指宣帝的宠妃。

施姬:指宣帝的女儿。

曾姬:指宣帝的女儿。

杨姬:指宣帝的女儿。

申婕妤:指宣帝的宠妃。

袁姬:指宣帝的女儿。

刘姬:指宣帝的女儿。

秦姬:指宣帝的女儿。

叔睿:指宣帝的儿子。

叔忠:指宣帝的儿子。

叔泓:指宣帝的儿子。

叔毅:指宣帝的儿子。

叔训:指宣帝的儿子。

叔武:指宣帝的儿子。

叔处:指宣帝的儿子。

叔封:指宣帝的儿子。

梁承圣中:指梁朝承圣年间,即公元552年至556年。

江陵:指江陵城,今湖北省江陵县。

康乐县侯:指被封为康乐县侯的爵位。

机辩:指机智且善于辩论。

徇声名:指追求名声。

强梁:指强横无理。

僚佐:指属官。

莫预:指不参与。

侵辱:指侮辱。

廛里:指城镇。

上言:指向上级报告。

乖忤:指违背或不同意。

重辟:指严重的刑罚。

湘州刺史:湘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湘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油幢车:装饰华丽的车辆。

省阁:古代官署名,指尚书省等中央行政机构。

执事之司: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讽:委婉劝告。

上进用之:提拔任用。

违忤:违背,不顺从。

殊死:极刑,死刑。

藉藉:人声喧哗,议论纷纷。

修饰虚名:虚张声势,夸大其词。

阳阳自若:从容不迫,若无其事。

沐猴百戏:古代的一种杂技表演,用猴子进行各种表演。

茔表主名:墓碑上的名字。

石志:墓碑。

古器:古代的器物。

骸骨肘胫:尸骨的四肢。

玩弄:把玩,戏弄。

府库:官府的仓库。

逼纳:强迫娶为妻子。

丁所生母:指父亲去世。

忧:忧伤,哀悼。

启求:请求。

梅岭:地名,指陈朝王公贵人的墓地。

故太傅谢安:谢安,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旧墓:旧时的坟墓。

柩:棺材。

伪为哀毁:假装悲伤。

《涅槃经》:佛教经典之一,讲述生死轮回和涅槃的教义。

甘膳:美味的食物。

奸合:通奸。

不举奏:不报告,隐瞒不报。

黜:罢免官职。

典签:官名,负责管理文书。

亲事:官名,负责宫廷事务。

鞭捶:鞭打,杖责。

不豫:身体不适,生病。

入侍疾:进入宫廷照顾病人。

仓卒之际:紧急关头。

剉药刀:切药的刀。

中项:颈部。

驰来救焉:迅速赶来救援。

百戏:古代的一种杂技表演。

云龙门:宫门名。

甲士:身穿铠甲的士兵。

青溪桥道:桥梁和道路。

新林:地名,指陈朝的一个地区。

台鼎:指宰相之位。

绐报:欺骗回答。

膂节将:忠诚的将领。

执以送台:将他抓起来送到朝廷。

徇:展示,示众。

汙潴:污染,玷污。

司空:古代官名,三公之一,掌管工程、水利等事务。

涪陵太守:涪陵的地方行政长官。

丰城侯:丰城的侯爵。

始兴王叔陵:陈朝宗室,宣帝第四子。

淑仪:官名,负责宫廷礼仪。

严整:严肃整饬。

使酒:酒后失态。

数术:占卜、算命等技艺。

风角:古代的一种占卜方法,通过观察风向来预测吉凶。

熔金:熔化金属。

琢玉:雕刻玉石。

丹阳尹:丹阳尹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丹阳地区的行政事务。

卤簿:古代帝王出巡时的仪仗队。

侍疾:照顾病人。

微伺:暗中观察。

行逆:进行叛逆行为。

赖叔坚以免:依靠叔坚而得以幸免。

骠骑将军:古代官名,掌管军事。

台内空虚:朝廷内部空虚,无人掌权。

白太后:向太后报告。

太子舍人:太子的属官。

司马申:司马申的官名。

右卫将军:古代官名,掌管宫廷警卫。

记室:官名,负责文书。

斩于阁道下:在阁道上被斩首。

尚书八坐:古代官名,尚书省的官员。

宋世故事:宋朝的先例。

流尸江中:将尸体流放到江中。

污潴:污染,玷污。

建安王叔卿:陈朝宗室,宣帝第五子。

中书监:古代官名,掌管文书。

上党通守:上党的通守,地方行政长官。

宜都王叔明:陈朝宗室,宣帝第六子。

鸿胪少卿:鸿胪寺的少卿,负责外交事务。

河东王叔献:陈朝宗室,宣帝第九子。

薨:古代对官员去世的尊称。

赠:死后追赠官职。

新蔡王叔齐:陈朝宗室,宣帝第十一子。

尚书主客郎:尚书省主客郎,负责接待宾客事务。

晋熙王叔文:晋熙王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一个封号,叔文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才。宣帝是他的父亲,即陈朝宣帝陈顼。叔文性好虚誉,涉猎书史,在陈朝末年因隋军入侵而投降隋朝。

太建:太建是陈朝的一个年号,指的是陈顼在位的年号之一,大约在公元569年至578年之间。

秦王:秦王指的是隋朝的杨坚,即后来的隋文帝,他在统一南北朝之前被封为秦王。

汉口:汉口是今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地区,历史上是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广阳门:广阳门是古代城门名,此处指陈朝的都城广陵城的城门。

内史令:内史令是古代官职,负责处理皇帝的机密事务。

丧亡:丧亡指的是国家的灭亡,此处指陈朝的灭亡。

开府:开府是古代官职,是高级官员的职位,有开府仪同三司之称。

宜州:宜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淮南王叔彪:淮南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彪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华。他是宣帝的第十三子,聪慧善文。

始兴王叔重:始兴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重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厚。他是宣帝的第十四子,因叔陵为逆被诛,他得以继位。

江州刺史:江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江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寻阳王叔俨:寻阳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俨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思。他是宣帝的第十五子,性格凝重。

岳阳王叔慎:岳阳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慎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敬。他是宣帝的第十六子,少年聪敏,善属文。

清和公杨素:杨素是隋朝的一位重要将领,被封为清和公。

庞晖:庞晖是隋朝的一位将领,曾在湘州活动。

湘州助防遂兴侯正理:遂兴侯是古代的一个封号,正理是其封号下的侯名,他是湘州的助防。

祯明:祯明是南朝陈朝的年号,指公元587年至588年。

义阳王叔达:义阳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达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聪。他是宣帝的第十七子。

内史舍人:内史舍人是古代官职,负责处理内史(相当于宰相)的机密事务。

绛郡通守:绛郡通守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绛郡地区的行政事务。

武德:武德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大约在公元618年至626年之间。

巴山王叔雄:巴山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雄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猛。他是宣帝的第十八子。

武昌王叔虞:武昌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虞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安。他是宣帝的第十九子。

湘东王叔平:湘东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平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康。他是宣帝的第二十子。

临贺王叔敖:临贺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敖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仁。他是宣帝的第二十一子。

阳山王叔宣:阳山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宣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通。他是宣帝的第二十二子。

西阳王叔穆:西阳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穆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和。他是宣帝的第二十三子。

南安王叔俭:南安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俭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约。他是宣帝的第二十四子。

南郡王叔澄:南郡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澄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泉。他是宣帝的第二十五子。

沅陵王叔兴:沅陵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兴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推。他是宣帝的第二十六子。

岳山王叔韶:岳山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韶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钦。他是宣帝的第二十七子。

新兴王叔纯:新兴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纯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洪。他是宣帝的第二十八子。

巴东王叔谟:巴东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谟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轨。他是宣帝的第二十九子。

临海王叔显:临海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显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亮。他是宣帝的第三十子。

新会王叔坦:新会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坦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开。他是宣帝的第三十一子。

新宁王叔隆:新宁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隆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远。他是宣帝的第三十二子。

新昌王叔荣:新昌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荣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彻。他是宣帝的第三十三子。

太原王叔匡:太原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叔匡是其封号下的王名,字子佐。他是宣帝的第三十四子。

太子深:太子深是陈朝后主陈叔宝的第四子,字承源,因其母张贵妃受宠而被立为太子。

会稽王庄:会稽王庄是南朝陈朝后主的第八子,字承肃,以容貌丑陋、性格严酷著称。

吴兴王胤:吴兴王是陈朝的一个封号,胤是其封号下的王名,是后主的长子。

沈皇后:沈皇后是陈朝的一位皇后,因产子而去世,其子被沈皇后抚养。

孔范:孔范是陈朝的一位官员,曾参与陷害太子。

枹罕太守:枹罕太守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枹罕地区的行政事务。

秘书丞:秘书丞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秘书省的事务。

南平王嶷:南平王嶷是南朝陈朝后主陈叔宝的第二子,字承岳。他在年幼时就展现出成人般的风采和举止,后来被封为南平王,担任过扬州刺史、都督、郢州刺史等职务。

方正有器局:形容人性格正直,有气度。

至德元年:至德元年是南朝陈朝的年号,指公元584年。

郢州刺史:郢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郢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入隋:入隋是指南朝陈朝被隋朝所灭,陈朝的皇室成员进入隋朝。

永嘉王彦:永嘉王彦是南朝陈朝后主的第三子,字承懿,至德元年被封。

襄武令:襄武令是古代官职,负责襄武地区的行政事务。

南海王虔:南海王虔是南朝陈朝后主的第五子,字承恪,至德元年被封。

涿令:涿令是古代官职,负责涿地区的行政事务。

信义王祗:信义王祗是南朝陈朝后主的第六子,字承敬,至德元年被封。

琅邪、彭城二郡太守:琅邪、彭城二郡太守是古代官职,负责琅邪和彭城两个郡的行政事务。

通议郎:通议郎是古代官职,属于文官,负责议论国事。

邵陵王兢:邵陵王兢是南朝陈朝后主的第七子,字承检,祯明元年被封。

国子监丞:国子监丞是古代官职,负责国子监的行政事务,国子监是古代的最高学府。

剟刺:剟刺是指用刀割伤或刺伤。

博:博在这里指赌博。

昌隆令:昌隆令是古代官职,负责昌隆地区的行政事务。

东阳王恮:东阳王恮是南朝陈朝后主的第九子,字承厚,祯明二年被封。

吴郡王藩:吴郡王藩是南朝陈朝后主的第十子,字承广,祯明二年被封。

任城令:任城令是古代官职,负责任城地区的行政事务。

钱唐王恬:钱唐王恬是南朝陈朝后主的第十一子,字承惔,祯明二年被封。

江左:江左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西晋: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265年至316年。

开国:开国是指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或朝代。

户数:户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

三品:三品是古代官职的等级划分,指高级官员。

上、中、下三将军:上、中、下三将军是指不同级别的将军。

司马:司马是古代军事职务,负责军事行政。

永定:永定是南朝陈朝的年号,指公元557年至560年。

衡阳王昌:衡阳王昌是南朝陈朝的皇室成员,曾得到特殊的礼遇。

维城盘石:维城盘石是古代成语,比喻坚固不可动摇的防御。

叔慎:叔慎是指南朝陈朝的皇室成员,这里可能指的是陈叔宝或其他叔父辈的成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六十五-评注

南平王嶷,字承岳,后主第二子也。方正有器局,年数岁,风采举动,有若成人。至德元年立。位扬州刺史。迁都督、郢州刺史。入隋,卒于长安。

此段文字首先介绍了南平王嶷的出身和成长经历。‘方正有器局’表明其性格端正,有才能和气度。‘年数岁,风采举动,有若成人’则描绘了他少年时期就具有成人风范的形象。‘至德元年立’指的是他在至德元年被封为王。‘位扬州刺史’和‘迁都督、郢州刺史’说明他在政治上的晋升和变迁。‘入隋,卒于长安’则表明他在隋朝时期去世,地点在长安。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南平王嶷的一生,体现了古代王侯的荣辱兴衰。

永嘉王彦,字承懿,后主第三子也。至德元年立。位都督、江州刺史。入隋,大业中,为襄武令。

永嘉王彦是后主的第三子,同样在至德元年被封王。‘位都督、江州刺史’显示了他的官职。‘入隋,大业中,为襄武令’说明他在隋朝时期担任襄武令一职。这段文字突出了王侯之间的继承关系,以及他们在不同朝代的官职变迁。

南海王虔,字承恪,后主第五子也。至德元年立。位南徐州刺史。入隋,大业中,为涿令。

南海王虔是后主的第五子,同样在至德元年被封王。‘位南徐州刺史’表明他的官职。‘入隋,大业中,为涿令’说明他在隋朝时期担任涿令一职。这段文字展现了王侯家族的延续,以及他们在不同朝代的官职变迁。

信义王祗,字承敬,后主第六子也。至德元年立。位琅邪、彭城二郡太守。入隋,大业中,为通议郎。

信义王祗是后主的第六子,同样在至德元年被封王。‘位琅邪、彭城二郡太守’表明他的官职。‘入隋,大业中,为通议郎’说明他在隋朝时期担任通议郎一职。这段文字反映了王侯家族的延续,以及他们在不同朝代的官职变迁。

邵陵王兢,字承检,后主第七子也。祯明元年立。入隋,大业中,为国子监丞。

邵陵王兢是后主的第七子,祯明元年被封王。‘入隋,大业中,为国子监丞’说明他在隋朝时期担任国子监丞一职。这段文字突出了王侯家族的延续,以及他们在不同朝代的官职变迁。

会稽王庄,字承肃,后主第八子也。容貌蕞陋。性严酷,数岁时,左右有不如意,辄剟刺其面,或加烧爇。性嗜酒,爱博。以母张贵妃宠,后主甚爱之。至德元年立。位扬州刺史。入隋,大业中,为昌隆令。

会稽王庄是后主的第八子,他的容貌和性格描述与前面的王侯有所不同。‘容貌蕞陋’表明他长相平凡。‘性严酷’说明他性格严厉。‘性嗜酒,爱博’则描绘了他的生活习性。‘以母张贵妃宠,后主甚爱之’说明他受到母后的宠爱。‘至德元年立’和‘位扬州刺史’表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入隋,大业中,为昌隆令’说明他在隋朝时期担任昌隆令一职。这段文字通过对会稽王庄的描述,展现了王侯家族成员性格和命运的多样性。

东阳王恮,字承厚,后主第九子也。祯明二年立。入隋,大业中,为通议郎。

东阳王恮是后主的第九子,祯明二年被封王。‘入隋,大业中,为通议郎’说明他在隋朝时期担任通议郎一职。这段文字反映了王侯家族的延续,以及他们在不同朝代的官职变迁。

吴郡王藩,字承广,后主第十子也。祯明二年封。隋大业中,为任城令。

吴郡王藩是后主的第十子,祯明二年被封王。‘隋大业中,为任城令’说明他在隋朝时期担任任城令一职。这段文字展现了王侯家族的延续,以及他们在不同朝代的官职变迁。

钱唐王恬,字承惔,后主第十一子也。祯明二年封。入隋,卒于长安。

钱唐王恬是后主的第十一子,祯明二年被封王。‘入隋,卒于长安’说明他在隋朝时期去世,地点在长安。这段文字反映了王侯家族的延续,以及他们在不同朝代的命运。

江左承西晋,诸王开国,并以户数相差为大小三品。大国置上、中、下三将军,又置司马一人;次国置中、下二将军;小国置将军一人。余官亦准此为差。

这段文字介绍了江左地区王侯的开国情况。‘江左承西晋’说明这一地区的王侯制度沿袭自西晋。‘诸王开国,并以户数相差为大小三品’表明王侯的封号和地位与户数有关。‘大国置上、中、下三将军,又置司马一人;次国置中、下二将军;小国置将军一人’说明了不同等级王侯的军事设置。‘余官亦准此为差’则表明其他官员的设置也遵循这一原则。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王侯制度的具体内容和等级制度。

武帝受命,自永定讫于祯明,唯衡阳王昌特加礼命,至五千户,自余大国不过二千,小国则千户云。

这段文字讲述了武帝时期王侯的封号和户数。‘武帝受命’指的是武帝即位。‘自永定讫于祯明’说明这一时期的时间范围。‘唯衡阳王昌特加礼命,至五千户’表明衡阳王昌的特殊地位和封号。‘自余大国不过二千,小国则千户云’则说明了其他王侯的封号和户数。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王侯制度的等级和特权。

论曰:有陈受命,虽疆土日蹙,然封建之典,无革先王。

这段文字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和评论。‘有陈受命’指的是陈朝的建立。‘虽疆土日蹙’说明陈朝的疆域逐渐缩小。‘然封建之典,无革先王’则表明尽管疆域缩小,但封建制度并未改变。这段文字强调了封建制度在历史变迁中的稳定性。

永修等并以疏属列居蕃屏,慧纪始终之迹,其殆优乎。

这段文字评论了永修等王侯的地位和作用。‘永修等并以疏属列居蕃屏’说明这些王侯是皇帝的远亲,担任边疆地区的防御职责。‘慧纪始终之迹,其殆优乎’则表明这些王侯在维护国家稳定和边疆安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段文字赞扬了王侯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贡献。

衡阳、南康,地皆懿戚,提携以殒,惟命也夫!

这段文字评论了衡阳、南康两位王侯的命运。‘衡阳、南康,地皆懿戚’说明这两位王侯是皇帝的亲族。‘提携以殒’表明他们在政治斗争中遭受了不幸。‘惟命也夫’则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感叹。这段文字反映了王侯在政治斗争中的脆弱性和命运的无常。

文、宣二帝,诸子不一,鄱阳、岳阳风迹可纪,古所谓维城盘石,叔慎其近之乎?

这段文字评论了文、宣两位帝王的子女。‘文、宣二帝,诸子不一’说明这两位帝王的子女众多。‘鄱阳、岳阳风迹可纪’则表明这些子女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古所谓维城盘石,叔慎其近之乎’则是对这些子女的评价,认为他们像古代传说中的维城盘石一样,是国家的基石。这段文字反映了王侯家族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和对国家稳定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六十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71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