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延寿(约公元541年-约约595年),南朝宋的历史学家,他的《南史》记录了南朝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年代:成书于南朝(约6世纪)。
内容简要:《南史》是李延寿编撰的一部关于南朝(包括刘宋、南齐、南梁和南陈)历史的史书。全书分为本纪、列传等多个部分,详细记录了南朝各个朝代的政权更迭、政治斗争、军事事件、文化成就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不仅反映了南朝的政治风云,还展现了南朝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文化氛围。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书籍,《南史》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南朝历史、文化、政治等领域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六十三-原文
王神念(子僧辩) 羊侃 羊鸦仁
王神念,太原祁人也。
少好儒术,尤明内典。
仕魏位颍川太守,与子僧辩据郡归梁,封南城县侯。
历安成、武阳、宣城内史,皆著政绩。
后为青、冀二州刺史。
神念性刚正,所更州郡,必禁止淫祠,时青州东北有石鹿山临海,先有神庙祆巫,欺惑百姓,远近祈祷,糜费极多。
及神念至,便令毁撤,风俗遂改。
后征为右卫将军,卒于官,谥曰壮。
及元帝初,追赠侍中、中书令,改谥忠公。
神念少善骑射,及老不衰。
尝于武帝前手执二刀楯,左右交度,驭马往来,冠绝群伍。
时复有杨华者,能作惊军骑,亦一时妙捷,帝深赏之。
华本名白花,武都仇池人。
父大眼,为魏名将。
华少有勇力,容貌瑰伟,魏胡太后逼幸之。
华惧祸,及大眼死,拥部曲,载父尸,改名华,来降。
胡太后追思不已,为作《杨白花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蹄歌之,声甚凄断。
华后位太子左卫率,卒于侯景军中。
神念长子遵业,位太仆卿。
次子僧辩。
僧辩,字君才,学涉该博,尤明《左氏春秋》。
言辞辩捷,器宇肃然,虽射不穿札,而有陵云之气。
元帝为江州刺史,僧辩随府为中兵参军。
时有安成望族刘敬躬者,田间得白蛆化为金龟,将销之,龟生光照室,敬躬以为神而祷之。
所请多验,无赖者多依之。
平生有德有怨者必报,遂谋作乱,远近响应。
元帝命中直兵参军曹子郢讨之,使僧辩袭安成。
子郢既破其军,敬躬走安成,僧辩禽之,又讨平安州反蛮,由是以勇略称。
元帝除荆州,僧辩为贞毅府谘议参军,代柳仲礼为竟陵太守。
及侯景反,元帝命僧辩总督舟师一万赴援。
及至,台城陷没,侯景悉收其军实而厚加绥抚,遣归竟陵。
于是倍道兼行,西就元帝。
元帝承制,以为领军将军。
及荆、湘疑贰,元帝令僧辩及鲍泉讨之。
时僧辩以竟陵间部下皆劲勇,犹未尽来,意欲待集然后上顿。
与泉俱入,使泉先言之,泉入不敢言。
元帝问僧辩,僧辩以情对。
元帝性忌,以为迁延不去,大怒厉声曰:‘卿惮行拒命,欲同贼邪?今唯死耳。’
僧辩对曰:‘今日就戮甘心,但恨不见老母。’
帝自斫之,中其髀,流血至地,闷绝,久之方苏。
即送廷尉,并收其子侄,并系之。
其母脱簪珥待罪,帝意解,赐以良药,故不死。
会岳阳军袭江陵,人情搔扰。
元帝遣就狱出僧辩,以为城内都督。
俄而岳阳奔退,而鲍泉力不能克长沙,帝命僧辩代之。
僧辩仍部分将帅,并力攻围,遂平湘土。
还,复领军将军。
侯景浮江西寇,军次夏首。
僧辩为大都督,军次巴陵。
景既陷郢城,将进寇荆州,于是缘江屯戍望风请服。
僧辩并沉公私船于水,分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
翌日,贼众济江,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
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
景军肉薄苦攻,城内同时鼓噪,矢石雨下,贼乃引退。
元帝又命平北将军胡僧祐率兵援僧辩。
是日,贼复攻城不克,又为火舰烧栅,风不便,自焚而退。
有流星堕其营中,贼徒大骇,相顾失色。
贼帅任约又为陆法和所禽,景乃烧营夜遁,旋军夏首。
元帝以僧辩为征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封长宁县公,命即率巴陵诸军沿流讨景。
攻拔鲁山,仍攻郢,即入罗城。
又有大星如车轮坠贼营,去地十丈变成火,一时碎散。
有龙自城出,五色光曜,入城前鹦鹉洲水中。
景闻之,倍道归建邺。
贼帅宋子仙等困蹙,求输郢城,身还就景。
僧辩伪许之。
子仙谓为信然,浮舟将发,僧辩命杜龛鼓噪掩至,大破之,禽子仙、丁和等送江陵。
元帝命生钉和舌,脔杀之。
郢州既平,僧辩进师寻阳。
军人多梦周、何二庙神云:‘吾已助天子讨贼。’
自称征讨大将军,并乘朱航。
俄而反曰:‘已杀景。’
同梦者数十百焉。
元帝加僧辩侍中、尚书令、征东大将军。
僧辩频表劝进,并蒙优答。
于是发江州直指建邺,乃先命南兖州刺史侯瑱袭南陵、鹊头等戍,并克之。
先是,陈武帝率众五万出自南江,前军五千行至盆口。
陈武名盖僧辩,僧辩惮之。
既至盆口,与僧辩会于白茅洲为盟。
于是升坛歃血,共读盟文,辞气慷慨,皆泪下沾衿。
及发鹊头,中江而风浪,师人咸惧。
僧辩再拜告天曰:‘僧辩忠臣,奉辞伐罪,社稷中兴,当使风息;若鼎命中沦,请从此逝。’言讫风止,自此遂泛安流。
有群鱼跃水飞空引导,贼望官军上有五色云,双龙挟舰,行甚迅疾。
景自出战于石头城北,僧辩等大破之。
庐晖略闻景战败,以石头城降。
僧辩引军入据之。
景走朱方,僧辩命众将入据台城。
其夜军人失火,烧太极殿及东西堂。
僧辩虽有灭贼之功,而驭下无法,军人卤掠,驱逼居人。
都下百姓父子兄弟相哭,自石头至于东城,被执缚者,男女裸露,衵衣不免。
缘淮号叫,翻思景焉。
僧辩命侯瑱、裴之横东追景,伪行台赵伯超自吴松江降侯瑱,瑱送至僧辩,僧辩谓曰:‘卿荷国重恩,遂复同逆,今日之事,将欲如何?’因命送江陵。
伯超既出,僧辩顾坐客曰:‘朝廷昔唯知有赵伯超,岂识王僧辩乎?社稷既倾,为我所复,人之兴废,亦复何常。’
宾客皆前称叹功德,僧辩戄然,乃谬答曰:‘此乃圣上威擂,群帅用命,老夫虽滥居戎首,何力之有焉?’
于是逆寇悉平。
元帝即位,授镇卫将军、司徒,加班剑二十人,改封永宁郡公,侍中、尚书令如故。
先是,天监中沙门释宝志为谶云:‘太岁龙,将无理。萧经霜,草应死。余人散,十八子。’
时言萧氏当灭,李氏代兴。
及湘州贼陆纳等攻破衡州刺史丁道贵,而李洪雅又自零陵称助讨纳。
既而朝廷未达其心,诏征僧辩就宜丰侯循南征,为都督东上诸军事。
以陈武帝为都督西下诸军事。
先是,陈武让都督于僧辩,僧辩不受,故元帝分为东西都督而俱南讨焉。
寻而洪雅降纳,纳以为应符,于是共议拜洪雅为大将军,尊事为主。
洪雅乘平肩大舆,伞盖、鼓吹,羽仪悉备,翼从入长沙城。
时纳等据车轮,夹岸为城,士卒皆百战之余,器甲精严,徒党勇锐,蒙冲斗舰,亘水陵山。
时天日清明,初无云雾,军发之际,忽然风雨,时人谓为泣军,百姓窃言知其败也。
三月庚寅,有两龙自城西江中腾跃升天,五色分明,遥映江水。
百姓咸仰面目之,父老或聚而悲,窃相谓曰:‘地龙已去,国其亡乎?’
初,纳造大舰,一名曰三王舰者,邵陵王、河东王、桂阳嗣王三人,并为元帝所害,故立其像于舰,祭以太牢,加其节盖羽仪鼓吹,每战辄祭之以求福。
又造二舰,一曰青龙舰,一曰白虎舰,皆衣以牛皮,并高十五丈,选其中尤勇健者乘之。
僧辩惮之,稍作连城以逼焉。
贼不敢交锋,并怀懈怠。
僧辩因其无备,亲执旗鼓以诫进止,群贼大败,归保长沙。
僧辩乃命筑垒围之,而自出临视。
贼知不设备,其党吴藏、李贤明等蒙楯直进,僧辩尚据胡床下为之动,指麾勇敢,遂斩贤明,贼乃退归。
初,陆纳作逆,以王琳为辞,云‘若放琳则自服’。
时众军未之许,而武陵王纪拥众上流,内外骇惧。
元帝乃遣琳和解之,湘州乃平。
因被诏会众军西讨。
寻而武陵败绩。
是时,齐遣郭元建谋袭建邺,又遣其大将东方老等继之。
陈武帝闻之,驰报江陵。
元帝即诏僧辩急下赴援。
僧辩次姑孰,即留镇焉。
先命豫州刺史侯瑱筑垒于东关以拒北军,征吴郡太守张彪、吴兴太守裴之横会瑱而大败之。
僧辩振旅归建邺。
承圣三年二月,诏以僧辩为太尉、车骑大将军。
顷之丁母忧。
母姓魏氏,性甚安和,善于绥接,家门内外莫不怀之。
初,僧辩下狱,母流泪徒行,将入谢罪,元帝不与相见。
时贞惠世子有宠,母诣阁自陈无训,涕泗呜咽,众并矜之。
及僧辩罪免,母深相责厉,辞色俱严。
虽克复旧都,功盖宇宙,母恒自谦损,不以富贵骄物,朝野称之,谓为明哲妇人。
及亡,甚见愍悼,且以僧辩勋重,故丧礼加焉。
命侍中、谒者监护丧事,谥曰贞敬太夫人。
灵柩将归建康,又遣谒者至舟渚吊祭。
其年十月,魏遣兵及梁王察合众将袭江陵,元帝征僧辩于建邺,为大都督、荆州刺史。
未至,而荆州已灭。
及敬帝初即梁王位,僧辩预援立功,承制进骠骑大将军、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
与陈武帝参谋讨伐。
时齐文宣又纳贞阳侯明以为梁嗣,与僧辩书,并贞阳亦频与僧辩书,论还国继统之事。
僧辩不纳。
及贞阳与齐上党王高涣至东关,散骑常侍裴之横军败,僧辩遂谋纳贞阳,仍书定君臣之礼。
因遣第七子显、显所生刘并弟子珍往充质,遣左户尚书周弘正至历阳迎明。
又遣吏部尚书王通送启,因求以敬帝为皇太子。
明报书许之。
僧辩遣使送质于邺,贞阳求度卫士三千。
僧辩虑其为变,止受散卒千人而已,并遣龙舟法驾往迎。
贞阳济江之日,僧辩拥楫中流,不敢就岸,末乃同会于江宁浦。
明践位,授僧辩大司马,领太子太傅、扬州牧,余如故。
陈武帝时为司空、南徐州刺史,因自京口举兵袭之。
僧辩常处石头城,是日视事,军人已逾城北而入,南门又白有兵来。
僧辩与子頠遽走出阁,计无所出,乃据南门楼拜请求哀。
陈武纵火焚之,方共頠下就执。
陈武谓曰:‘我有何辜,公欲与齐师赐讨?’
又曰:‘何意全无防备?’
僧辩曰:‘委公北门,何谓无备?’
是夜,及子頠俱被绞杀。
初,僧辩平建邺,遣陈武守京口,推以赤心,结廉、蔺之分。
且为第三子頠许娶陈武章后所生女,未昏而僧辩母亡,虽然,情好甚密,其长子顗屡谏不听。
至是,会江淮人报云‘齐兵大举至寿春’,僧辩谓齐军必出江表,因遣记室参军江旰以事报陈武,仍使整舟舰器械。
陈武宿有图僧辩志,及闻命,留旰城中,衔枚而进。
知谋者唯侯安都、周文育而已,外人但谓江旰征兵扞北。
安都舟舰将趣石头,陈武控马未进。
安都大惧,乃追陈武骂曰:‘今日作贼,事势已成,生死须决,在后欲何所望?若败俱死,后期得免斫头邪?’
陈武曰:‘安都嗔我。’乃敢进,遂克之。
时寿春竟无齐军,又非陈武之谲,殆天授也。
顗,承圣初位侍中,魏克江陵,随王琳入齐,为竟陵郡守。
齐遣王琳镇寿春,将图江左。
及陈平淮南杀琳,顗闻之,乃出郡城南登高冢上,号哭一恸而绝。
顗弟颁,少有志节,恒随梁元帝。
及荆州覆灭,入于魏。
僧辩既亡,弟僧智,得就任约。
约败走,僧智肥不能行,又遇害。
僧智弟僧愔,位谯州刺史,征萧勃,及闻兄死,引军还。
时吴州刺史羊亮隶在僧愔下,与僧愔不平,密召侯瑱见禽。
僧愔以名义责瑱,瑱乃委罪于将羊鲲斩之。
僧愔复得奔齐,与徐嗣徽等挟齐军攻陈。
军败,窜逸荒野,莫知所之,仰天叹曰:‘仇耻不雪,未欲身膏野草,若精诚有感,当得道路,誓不受辱人手。’
拔刀将自刎,闻空中催令急去,僧愔异之,勉力驰进,行一里许,顾向处已有陈人。
逾越江山,仅得归齐。
徐嗣徽,高平人。
父云伯,自青部南归,位终新蔡太守。
侯景之乱,嗣徽归荆州,元帝以为罗州刺史,及弟嗣宗、嗣产并有武用。
嗣徽从征巴丘,以功为太子右卫率、监南荆州。
徐州之亡,任秦州刺史。
嗣宗先在建邺,嗣宗自荆州灭亡中逃得至都。
从弟嗣先,即僧辩之甥,复为比丘慧暹藏,得脱俱还。
及僧辩见害,兄弟抽刀裂眦,志在立功,俱逃就兄嗣徽,密结南豫州刺史任约与僧辩故旧,图陈武帝。
帝遣江旰说之,嗣徽执旰送邺乞师焉。
齐文宣帝授为仪同,命将应赴。
及石头败退,复请兵于齐,与任约、王晔、席皋同心度江。
及战败,嗣徽堕马,嗣宗援兄见害。
嗣产为陈武军所禽,辞色不挠而死。
任约、王晔得北归。
羊侃,字祖忻,泰山梁父人也。
父祉,《北史》有传。
侃少而瑰伟,身长七尺八寸,雅爱文史。
弱冠随父在梁州立功,初为尚书郎,以力闻。
魏帝常谓曰:‘郎官谓卿为虎,岂羊质虎皮乎?试作虎状。’
侃因伏,以手抉殿没指。
魏帝壮之,赐以珠剑。
正光中,秦州羌莫折念生据州反,仍遣其弟天生攻陷岐州,寇雍州。
侃为偏将,隶萧宝寅往讨之,射杀天生,其众即溃。
以功为征东大将军、东道行台,领泰山太守,进爵钜平侯。
初,其父祉恒使侃南归,侃至是将举济河以成先志。
其从兄兖州刺史敦密知之,据州拒侃,侃乃率精兵三万袭之,不克,仍筑十余城以守之。
梁朝赏授,一与元法僧同。
魏帝闻之,使授侃骠骑大将军、司徒、泰山郡公,长为兖州刺史。
侃斩其使。
魏人大骇,令仆射于晖率众十万及高欢、尔朱阳都等相继而至。
栅中矢尽,南军不进,乃夜溃围而出。
一日一夜,乃出魏境。
至渣口,众尚万余人,马二千匹。
将入南,士卒竟夜悲歌,侃乃谢曰:‘卿等怀土,幸适去留。’
各拜辞而去。
侃以大通三年至建邺,授徐州刺史,并其兄默及三弟忱、给、元皆拜刺史。
侃封高昌县侯。
累迁太子左卫率,侍中。
车驾幸乐游苑,侃预宴。
时少府奏新造两刃槊成,长二丈四尺,围一尺三寸。
帝因赐侃河南国紫骝令试之。
侃执槊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
观者登树。
帝曰:‘此树必为侍中折矣。’
俄而果折,因号此槊为折树槊。
北人降者,唯侃是衣冠余绪,帝宠之逾于他者,谓曰:‘朕少时捉槊,形势似卿,今失其旧体,殊觉不奇。’
上又制《武宴诗》三十韵示侃,侃即席上应诏。
帝览曰:‘吾闻仁者有勇,今见勇者有仁,可谓邹、鲁遗风,英贤不绝。’
是日诏入直殿省,启尚方仗不堪用。
上大怒,坐者非一。
及侯景作逆,果弊于仗粗。
后迁都官尚书,尚书令何敬容用事,与之并省,未尝游造。
左卫兰钦同侍宫宴,词色少交,侃于坐折之曰:‘小子!汝以铜鼓买朱异作父,韦粲作兄,何敢无宜适?’
朱时在席。
后华林法会,钦拜谢于省中。
王铨谓钦曰:‘卿能屈膝廉公,弥见尽美;然羊公意犹未释,容能更置一拜?’
钦从之。
宦者张僧胤尝候侃,侃曰:‘我床非阉人所坐。’
竟不前之。
时论美其贞正。
太清元年,为侍中,会大举北侵,以侃为冠军将军,监作寒山堰事。
堰立,侃劝元帅贞阳侯明乘水攻彭城,不见纳。
既而魏援大至,侃频言乘其远来可击,旦日又劝出战,并不从。
侃乃率所领顿堰上。
及众军败,侃结阵徐还。
二年,复为都官尚书。
侯景反,攻陷历阳,帝问侃讨景之策。
侃求以二千人急据采石,令邵陵王袭取寿春,使景进不得前,退失巢窟,乌合之众,自然瓦解。
议者谓景未敢便逼都,遂寝其策。
令王质往。
侃曰:‘今兹败矣。’
乃令侃率千余骑顿望国门。
景至新林,追侃入副宣城王都督城内诸军事。
时景既卒至,百姓竞入,公私混乱,无复次序。
侃乃区分防拟,皆以宗室间之。
军人争入武库,自取器甲,所司不能禁,侃命斩数人方得止。
是时梁兴四十七年,境内无事,公卿在位,及闾里士大夫莫见兵甲。
贼至卒迫,公私骇震。
时宿将已尽,后进少年并出在外,城中唯有侃及柳津、韦黯。
津年老且疾,黯懦而无谋,军旅指撝,一决于侃,胆力俱壮,简文深仗之。
及贼逼城,众皆凶惧,侃伪称得外射书,云‘邵陵、西昌侯已至近路’,众乃少安。
贼攻东掖门,纵火甚盛。
侃以水沃灭火,射杀数人,贼乃退。
加侍中、军师将军。
有诏送金五千两、银万两、绢万匹赐战士。
侃辞不受,部曲千余人并私加赏赉。
贼为尖项木驴攻城,矢石所不能制。
侃作雉尾炬,施铁镞,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
贼又东西起二土山以临城,城中震骇。
侃命为地道,潜引其土山不能立。
贼又作登城楼,高十余丈,欲临射城中。
侃曰:‘车高堑虚,彼来必倒,可卧而观之。’
及车动果倒,众皆服焉。
贼既频攻不捷,乃筑长围。
朱异、张绾议出击之。
帝以问侃,侃曰:‘不可,贼多日攻城,既不能下,故立长围,欲引城中降者耳。今击之,出人若少,不足破贼;若多,则一旦失利,门隘桥小,必大致挫衄。’
不从,遂使千余人出战。
未及交锋,望风退走,果以争桥赴水,死者太半。
初,侃长子鷟,为景所获,执来城下示侃。
侃谓曰:‘我倾宗报主,犹恨不足,岂复计此一子,幸早杀之。’
数日复持来,侃谓鷟曰:‘久以汝为死,犹在邪?吾以身许国,誓死行阵,终不以尔而生进退。’
因引弓射之。
贼以其忠义,亦弗之害。
景遣仪同傅士哲呼侃与语,曰:‘侯王远来问讯天子,何为闭拒,不时进纳?尚书国家大臣,宜启朝廷。’
侃曰:‘侯将军奔亡之后,归命国家,重镇方城,悬相任寄,何所患苦,忽致称兵,岂有人臣而至于此?吾不能妄受浮说,开门揖盗。’
士哲曰:‘在北之日,久挹风猷,愿去戎服,得一相见。’
侃为免胄,士哲瞻望久之而去,其为北人所钦慕如此。
后大雨,城内土山崩,贼乘之垂入,苦战不能禁。
侃乃令多掷火,为火城以断其路,徐于城内筑城,贼不能进。
寻以疾卒于城内,赠侍中、护军将军。
子球嗣。
侃少雄勇,膂力绝人,所用弓至二十石,马上用六石弓。
尝于兖州尧庙,蹋壁直上至五寻,横行得七迹。
泗桥有数石人,长八尺,大十围。
侃执以相击,悉皆破碎。
性豪侈,善音律,自造《采莲》《棹歌》两曲,甚有新致。
姬妾列侍,穷极奢靡。
有弹筝人陆大喜,著鹿角,爪长七寸。
儛人张净琬,腰围一尺六寸,时人咸推能掌上儛。
又有孙荆玉能反腰帖地,衔得席上玉簪。
敕赉歌人王娥儿,东宫亦赉歌者屈偶之,并妙尽奇曲,一时无对。
初赴衡州,于两艖<舟符>起三间通梁水斋,饰以珠玉,加之锦缋,盛设帷屏,列女乐。
乘潮解缆,临波置酒,缘塘傍水,观者填咽。
大同中,魏使阳斐与侃在北尝同学,有诏命侃延斐同宴。
宾客三百余人,食器皆金玉杂宝,奏三部女乐。
至夕,侍婢百余人俱执金花烛。
侃不饮酒而好宾游,终日献酬,同其醉醒。
性宽厚,有器局。
尝南还至涟口置酒,有客张孺才者醉,于船中失火,延烧七十余艘,所燔金帛不可胜数。
侃闻聊不挂意,命酒不辍。
孺才惭惧自逃,侃慰喻使还,待之如旧。
第三子鹍,字子鹏,随侃台内,城陷,窜于阳平。
侯景以其妹为小妻,呼还待之甚厚,以为库真都督。
及景败,鹍密图之,乃随其东走,景于松江战败,惟余三舸,下海欲向蒙山。
会景昼寝,鹍语海师:‘此中何处有蒙山,汝但听我处分。’
遂直向京口,至胡豆洲,景觉,大惊。
问岸上,云‘郭元建犹在广陵。’
景大喜,将依之。
鹍拔刀叱海师使向京口。
鹍与王元礼、谢答仁弟葳蕤,并景之昵也,三人谓景曰:‘我等为王百战百胜,自谓无敌,卒至于此,岂非天乎?今就王乞头以取富贵。’
景欲透水,鹍抽刀斫之。
景乃走入船中,以小刀抉船。
鹍以槊入刺杀之。
景仆射索超世在别船,葳蕤以景命召之,斩于京口。
元帝以鹍为青州刺史,封昌国县侯,又领东阳太守。
征陆纳,加散骑常侍,除西晋州刺史。
破郭元建于东关,迁东晋州刺史。
承圣三年,西魏围江陵,鹍赴援不及。
从王僧愔征萧勃于岭表,闻僧辩败,乃还,为侯瑱所破,遇害,年二十八。
羊鸦仁,字孝穆,泰山钜平人也。
少骁勇,仕郡为主簿。
普通中,率兄弟自魏归梁,封广晋侯。
征伐青、齐间,累有功绩,位至都督、北司州刺史。
及侯景降,诏鸦仁督土州刺史桓和之、仁州刺史湛海珍等趣县瓠应接。
景至,仍为都督、司、豫二州刺史,镇县瓠。
会侯景败于涡阳,魏军渐逼,鸦仁恐粮运不继,遂还北司,上表陈谢。
帝大怒鸦仁,鸦仁惧,顿军于淮上。
及侯景反,鸦仁率所部入援。
太清二年,景既背盟。
鸦仁乃与赵伯超及南康王会理,共攻贼于东府城,反为贼败。
台城陷,景以为五兵尚书。
鸦仁常思奋发,谓所亲曰:吾以凡流,受宠朝廷,竟无报效,以答重恩。今若以此终,没有余责。
因泣下,见者伤焉。
三年,出奔江西,将赴江陵,至东莞,为故北徐州刺史荀伯道子晷所害。
临死以报效不终,因而泣下。
后鸦仁兄子海珍知之,掘晷父伯并祖及所生母合五丧,各分其半骨,共棺焚之,半骨杂他骨,作五袋盛之,铭袋上曰:荀晷祖父母某之骨。
鸦仁子亮,侯景乱后,移至吴州刺史,随王琳,以名将子见礼甚隆。
为人多酒无赖,酒醉,为阉竖所杀。
论曰:王神念、羊侃、羊鸦仁等,自北徂南,咸受宠任。
既而侃及鸦仁晚遇屯剥。
侃则临危不挠,鸦仁则守义以殒。
古人所谓“心同铁石”,此之谓乎?
僧辩风格秀举,有文武奇才,而逢兹酷滥,几致陨覆。
幸全首领,卒树奇功,事人之道,于斯为得。
及时钟交丧,地居元宰,内有奥主而外求君,遂使尊卑易位,亲疏贸序,既同儿戏,且类弈棋。
延敌开衅,实基于此;丧国倾宗,为天下笑。
岂天将启陈,何斯人而斯谬也?
哀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六十三-译文
王神念(字子僧辩),是太原祁县人。年轻时就喜欢儒家学说,尤其精通佛教经典。在魏国做官,官至颍川太守,与儿子王僧辩占据郡城归顺了梁朝,被封为南城县侯。历任安成、武阳、宣城内史,都有显著的政绩。后来担任青州、冀州刺史。王神念性格刚直,所到之处必定禁止邪教祭祀。当时青州东北有石鹿山临海,那里原本有神庙和巫师,欺骗迷惑百姓,远近的人来祈祷,浪费极大。等到王神念到来,就下令毁掉这些,风俗因此改变。后来被征召为右卫将军,在任上去世,谥号壮。到元帝初年,追赠他为侍中、中书令,改谥号为忠公。王神念年轻时就擅长骑射,到老也不减弱。曾经在武帝面前手拿两把刀盾,左右来回交战,骑马往来,技艺超群。
当时还有个叫杨华的人,擅长惊军骑,也是一时之选,武帝非常赏识他。杨华本名白花,是武都仇池人。他的父亲杨大眼,是魏国的名将。杨华年轻时就勇猛有力,容貌出众,魏国的胡太后逼迫他。杨华害怕祸患,等到杨大眼去世后,他带领部下,载着父亲的尸体,改名杨华,前来投降。胡太后追忆不已,为他创作了《杨白花歌辞》,让宫女昼夜连臂踏足歌唱,声音非常凄凉。杨华后来官至太子左卫率,在侯景的军队中去世。
王神念的长子王遵业,官至太仆卿。次子王僧辩。
王僧辩,字君才,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左氏春秋》。言辞敏捷,气度庄重,虽然射箭不穿箭靶,但有凌云之志。元帝担任江州刺史时,王僧辩随府任中兵参军。当时有个安成望族刘敬躬,在田间发现白蛆变成金龟,想要销毁它,金龟出生时发出的光芒照亮了房间,刘敬躬认为它是神而祈祷。他的请求大多应验,无赖之徒都依附于他。生平有恩怨必报,于是密谋作乱,远近的人都响应他。元帝命令中直兵参军曹子郢讨伐他,让王僧辩袭击安成。曹子郢打败了他的军队后,刘敬躬逃到安成,王僧辩抓住了他,又讨伐了平安州的反叛蛮族,因此以勇猛有谋著称。元帝任命他为荆州,王僧辩为贞毅府参军,代替柳仲礼担任竟陵太守。等到侯景反叛,元帝命令王僧辩总督一万人马赴援。到达后,台城被攻陷,侯景收缴了他的军实,并加以安抚,让他返回竟陵。于是王僧辩日夜兼程,向西去见元帝。元帝颁布命令,任命他为领军将军。等到荆、湘有二心,元帝命令王僧辩和鲍泉讨伐他们。当时王僧辩认为竟陵的部下都勇猛,还没有全部到来,想要等到他们集合后再出发,就和鲍泉一起进去,让鲍泉先说,鲍泉不敢说。元帝问王僧辩,王僧辩据实以对。元帝性格猜忌,认为他拖延不去,非常愤怒,大声说:‘你害怕行动拒绝命令,想要和叛贼一起吗?现在只有死路一条。’王僧辩回答说:‘今天受死我心甘情愿,只是遗憾没有见到老母。’元帝亲自砍了他,砍中了他的大腿,鲜血直流到地上,昏迷过去,过了很久才苏醒。随即被送到廷尉,和他的儿子侄子一起被逮捕,并关押起来。他的母亲摘下簪子和耳环等待处罚,元帝心情缓和,赐给他良药,所以没有死。
恰逢岳阳军袭击江陵,人心惶惶。元帝让王僧辩从监狱里出来,任命他为城内都督。不久岳阳军撤退,而鲍泉又不能攻克长沙,元帝命令王僧辩接替他。王僧辩仍然分别部署将领,合力攻城,最终平定了湘地。回来后,再次担任领军将军。
侯景率军浮江西进,军队驻扎在夏首。王僧辩担任大都督,军队驻扎在巴陵。侯景攻陷郢城后,准备进攻荆州,于是沿江驻军,望风请降。王僧辩将公私船只沉入水中,分命众军坚守城池,旗帜低垂,鼓声停息,像无人一样。第二天,敌军渡过江来,轻骑来到城下,对城中说:‘告诉王领军,为什么不早点投降?’王僧辩让人回答:‘大军只向荆州进发,这座城自然不会成为障碍。王僧辩全家都在人手中,怎么能轻易投降?’敌军肉搏苦攻,城内同时鼓噪,箭矢和石块如雨点般落下,敌军才撤退。元帝又命令平北将军胡僧祐率兵支援王僧辩。那天,敌军再次攻城未能攻克,又用火攻烧毁了栅栏,风势不利,自己烧毁营地而退。有一颗流星落在他们的营中,敌军非常惊恐,互相看着脸色大变。敌军主帅任约又被陆法和俘虏,侯景于是烧毁营地,趁夜逃跑,返回夏首。元帝任命王僧辩为征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封为长宁县公,命令他立即率领巴陵的军队沿江讨伐侯景。攻下鲁山后,继续攻打郢城,随即进入罗城。又有像车轮一样大的星星掉落在敌军营中,离地十丈变成火球,瞬间碎散。有龙从城中出来,五彩光芒照耀,进入城前的鹦鹉洲水中。侯景听说后,日夜兼程返回建邺。敌军主帅宋子仙等人被困,请求投降,并亲自回到侯景那里。王僧辩假装答应了他。宋子仙认为这是真的,准备乘船出发,王僧辩命令杜龛鼓噪掩至,大败他们,俘虏了宋子仙、丁和等人送到江陵。元帝命令将丁和的舌头钉上,割成肉块杀死。郢州平定后,王僧辩进军寻阳。士兵们梦见周、何两座庙的神说:‘我已经帮助天子讨伐叛贼。’自称征讨大将军,并乘坐朱红色的船。不久又宣布:‘已经杀了侯景。’和梦中一样的人有几十上百个。
元帝封僧辩为侍中、尚书令、征东大将军。僧辩多次上表请求进位,都得到了优待。于是他率领军队从江州直指建邺,先命令南兖州刺史侯瑱袭击南陵、鹊头等戍,并成功攻克。在此之前,陈武帝率领五万大军从南江出发,前锋五千人到达盆口。陈武的名声让僧辩感到畏惧。到达盆口后,与僧辩在白茅洲结盟。于是他们登上祭坛,歃血盟誓,共同阅读盟文,情绪激动,都泪流满面。等到攻打鹊头时,江中起了风浪,士兵们都感到害怕。僧辩再次跪拜向天祈祷说:‘我是忠臣,奉命讨伐罪人,国家中兴,应当风平浪静;如果天命如此,请让我就此离去。’话音刚落,风就停了,从此船只就顺流而下。有一群鱼跃出水面,飞上天空引导,敌军看到官军上空有五彩云,双龙护卫着战舰,行进速度非常快。景在石头城北出战,僧辩等人大败他。庐晖略听说景战败,就投降了石头城。僧辩率领军队进入石头城。景逃到朱方,僧辩命令众将进入占领台城。那一夜,军人失火,烧毁了太极殿和东西堂。僧辩虽然有消灭敌人的功绩,但管理军队无方,军人抢掠,逼迫居民。都城里的百姓父子兄弟相哭,从石头城到东城,被抓的人,男女裸露,连内衣都免不了。沿江号哭,都怀念景。僧辩命令侯瑱、裴之横向东追击景,伪行台赵伯超从吴松江投降侯瑱,侯瑱将他送到僧辩那里,僧辩对他说:‘你承受国家的重任,却再次与叛军为伍,今天的事情,你打算怎么办?’于是命令将他送到江陵。伯超被送走后,僧辩对他的客人说:‘朝廷过去只知道有赵伯超,难道不知道王僧辩吗?国家已经倾覆,被我恢复,人的兴衰,又有什么是永恒的呢?’宾客们都上前称赞他的功德,僧辩感到惊讶,于是谦虚地回答说:‘这完全是圣上的威严,各位将领的效命,我虽然滥居军首,有什么能力呢?’于是叛军全部被平定。
元帝即位后,封僧辩为镇卫将军、司徒,增加二十人随从,改封为永宁郡公,侍中、尚书令职位不变。在此之前,天监年间,沙门释宝志预言说:‘太岁龙,将无理。萧经霜,草应死。余人散,十八子。’当时说萧氏将灭亡,李氏将兴起。等到湘州叛军陆纳等人攻破衡州刺史丁道贵,而李洪雅又从零陵起兵协助讨伐纳。后来朝廷没有理解他的心意,下诏征召僧辩到宜丰侯循那里南征,担任都督东上诸军事。以陈武帝为都督西下诸军事。在此之前,陈武让出都督职位给僧辩,僧辩不接受,所以元帝分为东西都督,一起南征。不久,洪雅投降纳,纳认为这是符应,于是共同商议封洪雅为大将军,尊奉为主。洪雅乘坐肩舆,伞盖、鼓吹、羽仪都齐全,随从进入长沙城。当时纳等人占据车轮,两岸筑城,士兵都是经过百战的,装备精良,党羽勇猛,蒙冲斗舰,横跨江水山陵。当时天气晴朗,没有云雾,军队出发时,突然刮起风雨,人们称之为‘泣军’,百姓私下里说知道他们要失败了。三月庚寅日,有两龙从城西江中腾跃升天,五彩分明,远远映照在江水上。百姓都仰望天空,老人们聚集在一起悲伤,私下里相互说:‘地龙已经离去,国家要灭亡了吗?’最初,陆纳作乱时,以王琳为借口,说‘如果放了王琳,我就投降’。当时众军不同意,而武陵王纪在长江上游拥兵自重,内外都感到惊恐。元帝于是派王琳去和解,湘州才平定。因此被召去与众军一起西征。不久,武陵王纪战败。
当时,齐朝派郭元建策划袭击建邺,又派大将东方老等人接应。陈武帝得知后,急忙报告江陵。元帝立即下诏让僧辩火速前往支援。僧辩驻扎在姑孰,就留镇在那里。先命令豫州刺史侯瑱在东关筑垒抵抗北军,征召吴郡太守张彪、吴兴太守裴之横与侯瑱会合,大败敌军。僧辩整顿军队返回建邺。
承圣三年二月,下诏封僧辩为太尉、车骑大将军。不久,他的母亲去世。母亲姓魏,性格温和,善于待人接物,家里外人都很敬爱她。当初,僧辩被关进监狱,母亲流泪步行,准备进宫谢罪,元帝不肯见她。当时贞惠世子很受宠爱,母亲到宫中自陈没有教好儿子,泪流满面,大家都同情她。等到僧辩被赦免,母亲严厉地责备他,言辞和神色都很严厉。尽管他攻克了旧都,功勋盖世,母亲总是自谦,不因富贵而傲慢他人,朝野都称赞她,称她为明智的妇人。她去世后,人们非常哀悼她,因为僧辩功勋卓著,所以丧礼格外隆重。命令侍中、谒者监护丧事,谥号为贞敬太夫人。灵柩即将运回建康,又派谒者到船上祭奠。那年十月,魏朝派兵和梁王察合众袭击江陵,元帝从建邺征召僧辩,任命他为大都督、荆州刺史。还没到,荆州就已经被灭。
等到敬帝刚刚即位为梁王,僧辩参与辅助立功,承制晋升为骠骑大将军、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与陈武帝共同策划讨伐。当时齐文宣又收留贞阳侯明作为梁朝的继承人,给僧辩写信,贞阳也多次给僧辩写信,讨论返回国家继承皇位的事情。僧辩不接受。等到贞阳和齐朝的上党王高涣到达东关,散骑常侍裴之横的军队战败,僧辩于是计划接纳贞阳,并写信确定君臣之礼。于是派遣第七子显、显的妻子刘氏和弟子珍前往作为人质,派遣左户尚书周弘正到历阳迎接明。又派遣吏部尚书王通送信,趁机请求立敬帝为皇太子。明回信答应了他。僧辩派遣使者将人质送到邺城,贞阳请求三千卫士。僧辩担心他会有变故,只接受了一千散兵,并派遣龙舟和仪仗队前往迎接。贞阳渡江的那天,僧辩在江中划船,不敢靠岸,最后在江宁浦会合。明即位后,任命僧辩为大司马,兼任太子太傅、扬州牧,其他职位不变。
陈武帝在位时,担任司空和南徐州刺史,因为从京口起兵攻打他。僧辩常驻石头城,那天他正在处理公务,发现城北的军人已经攻入城内,南门又有报告说有敌军来犯。僧辩和他的儿子僧頠急忙走出阁楼,无法想出对策,只能在南门楼上跪拜请求宽恕。陈武帝放火烧毁了南门楼,僧辩和僧頠最终被逮捕。陈武帝问僧辩:‘我有什么罪过,你却要联合齐军来讨伐我?’又问:‘为何毫无防备?’僧辩回答:‘我委托你守北门,怎么能说没有防备?’那天晚上,僧辩和他的儿子都被绞杀。
起初,僧辩平定了建邺,派陈武守卫京口,用赤诚之心结交他,并且为了第三个儿子僧頠,答应将女儿嫁给陈武的章皇后。尽管婚礼尚未举行,僧辩的母亲就去世了,但他们关系非常亲密,僧辩的长子僧顗多次劝阻他也不听。当江淮传来消息说‘齐军大举进攻寿春’时,僧辩认为齐军一定会进攻江表,于是派记室参军江旰去报告陈武,并让他准备船只和武器。陈武早就想除掉僧辩,听到命令后,留下江旰在城中,自己偷偷行动。知道这个计划的人只有侯安都和周文育,其他人只以为江旰是在征兵抵抗北军。侯安都率领船队前往石头城,陈武勒马不前。侯安都非常害怕,于是追赶陈武并骂道:‘今天已经做了贼,形势已经无法挽回,生死必须决断,你还想期待什么?如果失败我们都得死,不如早点决断,免得之后被砍头!’陈武说:‘安都生气了。’于是才继续前进,最终攻克了石头城。当时寿春并没有齐军,这也不是陈武的计谋,大概是天意。
僧顗,在承圣初年担任侍中,魏军攻克江陵后,他随王琳投奔了齐国,担任竟陵郡守。齐国派王琳镇守寿春,意图进攻江左。当陈平淮南杀死了王琳,僧顗得知消息后,就出了郡城南,登上高冢号啕大哭,悲痛欲绝。
僧顗的弟弟僧颁,年轻时就很有志节,一直跟随梁元帝。荆州被灭亡后,他投奔了魏国。僧辩去世后,他的弟弟僧智接替了他的职位。僧智战败逃跑,因为肥胖无法行走,又被敌人杀害。
僧智的弟弟僧愔,担任谯州刺史,被召回朝廷征召萧勃,当他听说哥哥去世后,就率领军队返回。当时吴州刺史羊亮在僧愔手下,与僧愔关系不和,秘密召唤侯瑱,结果被逮捕。僧愔以正义的名义责备侯瑱,侯瑱就把罪责推给了将领羊鲲并将其斩首。僧愔再次逃往齐国,与徐嗣徽等人带领齐军攻打陈国。军队战败后,僧愔逃入荒野,不知去向,他仰望天空叹息:‘仇恨和耻辱未能洗雪,我不想让自己的身体成为野草的营养,如果我的诚意能感动天意,我应该能找到出路,我发誓不会受到别人的侮辱。’他拔刀准备自刎,突然听到空中传来命令让他赶快离开,僧愔感到奇异,努力奔跑,走了一里多路,回头看去,已经有陈国人追来。他越过江河,才得以回到齐国。
徐嗣徽,是高平人。他的父亲徐云伯,从青州南归,最终官至新蔡太守。在侯景之乱时,徐嗣徽回到了荆州,元帝任命他为罗州刺史,他的弟弟徐嗣宗和徐嗣产都有武艺。徐嗣徽随军征讨巴丘,因功被封为太子右卫率、监南荆州。徐州失陷后,他被任命为秦州刺史。徐嗣产先在建邺,徐嗣宗从荆州灭亡中逃出来到达都城。他的堂弟徐嗣先,即僧辩的外甥,后来成为比丘慧暹的弟子,得以逃脱并一同返回。当僧辩被杀害时,兄弟俩拔刀裂开眼眶,决心立功,他们逃到哥哥徐嗣徽那里,秘密结交南豫州刺史任约和僧辩的旧友,图谋陈武帝。陈武帝派江旰去说服他们,徐嗣徽逮捕了江旰并送到邺城请求援助。齐文宣帝任命他为仪同,命令他率领军队前往。当石头城战败撤退时,他又向齐国请求援助,与任约、王晔、席皋一同渡江。战败后,徐嗣徽落马,徐嗣宗被杀。徐嗣产被陈武的军队俘虏,他宁死不屈而死。任约和王晔得以返回北方。
羊侃,字祖忻,是泰山梁父人。他的父亲羊祉,在《北史》中有传记。羊侃年轻时就非常出众,身高七尺八寸,喜欢文史。他弱冠之年就随父亲在梁州立功,最初担任尚书郎,以勇力闻名。魏帝曾对他说:‘郎官们都认为你是虎,难道你是羊质虎皮吗?试一试你的虎威。’羊侃于是趴下,用手抓破殿柱,露出手指。魏帝觉得他勇敢,赐给他珠剑。在正光年间,秦州的羌人莫折念生据州反叛,他的弟弟莫折天生攻陷了岐州,侵犯雍州。羊侃作为偏将,隶属于萧宝寅前往征讨,射杀了莫折天生,敌军随即溃散。因功被封为征东大将军、东道行台,兼任泰山太守,进爵为钜平侯。
起初,他的父亲羊祉一直希望羊侃南归,羊侃到达后将要渡河完成先人的遗愿。他的堂兄兖州刺史羊敦密得知此事后,据守兖州抵抗羊侃,羊侃于是率领三万精兵袭击他,但没有成功,于是修筑了十多座城池来防守。梁朝的赏赐,他得到了与元法僧相同的待遇。魏帝得知后,任命羊侃为骠骑大将军、司徒、泰山郡公,让他长期担任兖州刺史。羊侃杀死了魏国的使者。魏国人非常恐慌,命令仆射于晖率领十万大军以及高欢、尔朱阳都等人相继前来。栅栏中的箭矢用尽,南军无法前进,于是趁夜色突破包围而出。一天一夜后,才离开魏国境内。到达渣口时,还有一万多人,两千匹马。他们即将进入南国,士兵们整夜悲歌,羊侃对他们说:‘你们怀念故土,幸亏现在可以留下或离开。’然后各自告别离去。羊侃在大通三年到达建邺,被任命为徐州刺史,他的哥哥羊默以及三个弟弟羊忱、羊给、羊元都被封为刺史。羊侃被封为高昌县侯。后来多次升迁,担任太子左卫率、侍中。皇帝驾临乐游苑,羊侃参加了宴会。当时少府报告说新造的两刃槊已经完成,长两丈四尺,直径一尺三寸。皇帝因此赐给羊侃河南国紫骝马,让他试骑。羊侃手持槊上马,左右击刺,动作十分熟练。观众纷纷爬上树观看。皇帝说:‘这棵树肯定会被侍中折断。’果然,槊一挥,树就断了,因此将这把槊称为折树槊。北方的降将中,只有羊侃是士族的后裔,皇帝对他非常宠爱,对他说:‘我小时候拿着槊,形势和你很像,现在失去了当年的风采,觉得非常遗憾。’皇帝又创作了《武宴诗》三十韵给羊侃看,羊侃立刻在宴会上应答。皇帝看了后说:‘我听说仁者有勇,现在看到勇者也有仁,可以说是邹、鲁的遗风,英贤不断。’那天皇帝下诏让他进入直殿省,他报告说尚方仗不堪使用。皇帝非常生气,坐在那里的人不止一个。等到侯景叛乱,果然因为武器粗劣而吃了亏。
后来羊侃升迁为都官尚书,尚书令何敬容掌权,与他一起处理政务,但他从未去过何敬容的家。左卫兰钦一同参加宫宴,言语之间有些交情,羊侃在座位上打断他说:‘小子!你用铜鼓买朱异作父亲,韦粲作哥哥,怎么敢不适当?’朱异当时也在席上。后来在华林法会上,兰钦在省中向羊侃道歉。王铨对兰钦说:‘你能向廉公下跪,已经非常完美;但羊公似乎还没有释怀,你能再拜一次吗?’兰钦同意了。宦官张僧胤曾经等待羊侃,羊侃说:‘我的床不是阉人能坐的。’最终没有前去。当时的人们称赞他的正直。
太清元年,羊侃担任侍中,恰逢大规模北侵,他被任命为冠军将军,监管寒山堰的工程。堰建成后,羊侃劝说元帅贞阳侯萧明利用水攻彭城,但未被采纳。不久魏国援军大举到来,羊侃多次建议趁其远来发动攻击,第二天又建议出战,但都不被采纳。羊侃于是率领自己所部驻扎在堰上。当大军战败后,羊侃带领军队缓缓撤退。
二年,又担任都官尚书。侯景造反,攻陷了历阳,皇帝询问萧侃如何讨伐侯景的策略。萧侃请求用两千人紧急占据采石,命令邵陵王袭取寿春,使侯景前进不得,后退失去巢穴,乌合之众自然会瓦解。有人认为侯景不敢立即逼近都城,于是这个策略被搁置。皇帝派遣王质前往。萧侃说:‘这次我们必败无疑。’于是命令萧侃率领一千多骑兵驻扎在望国门。侯景到达新林,追赶萧侃进入副宣城王都督城内所有军事。当时侯景突然到达,百姓争相进入,公私混乱,毫无秩序。萧侃于是区分防御,都安排皇室成员负责。军人争相进入武库,自己取武器装备,官员无法禁止,萧侃下令斩杀了几个人才得以制止。这时梁朝已经建立四十七年,境内无事,公卿在位,以及乡里的士大夫都没有见过兵器。贼军突然到来,公私震惊。当时老将已经全部去世,后进的年轻人都在外面,城中只有萧侃和柳津、韦黯。柳津年老且多病,韦黯懦弱而无谋,军队指挥完全取决于萧侃,他胆量和力量都很强,简文帝非常信任他。等到贼军逼近城池,众人都非常恐慌,萧侃假装收到外来的射书,说‘邵陵王、西昌侯已经到达近路’,众人这才稍微安定下来。贼军攻打东掖门,放火非常猛烈。萧侃用水浇灭火,射杀了几个人,贼军才撤退。皇帝下诏赏赐萧侃侍中、军师将军的职位。有诏书送来五千两金、一万两银、一万匹绢赏赐战士。萧侃辞谢不接受,他的部下千余人也私下得到了赏赐。贼军用尖顶木驴攻城,箭矢和石头都无法阻止。萧侃制作了雉尾炬,装上铁钉,用油灌满,扔到木驴上烧尽。贼军又在东西两侧堆起两个土山来面对城池,城中人非常惊恐。萧侃命令挖掘地道,暗中引导土山无法竖立。贼军又制作了登城楼,高达十余丈,想要从上面射城中。萧侃说:‘车高壑深,他们来时一定会翻倒,我们可以躺下观看。等到车动果然翻倒,众人都佩服了。’贼军多次攻打不成功,于是修筑了长围。朱异、张绾建议出击,皇帝询问萧侃,萧侃说:‘不可以,贼军已经攻打城池多日,既然不能攻下,所以修筑长围,是想引诱城中的投降者。现在出击,如果出兵人数少,不足以打败贼军;如果人数多,一旦失利,城门狭窄,桥梁小,一定会受到重大挫败。’皇帝不听,于是派出一千多人出战。还没有交锋,看到贼军的风势就撤退逃跑,果然因为争夺桥梁而跳入水中,死伤大半。
起初,萧侃的长子萧鷟被侯景俘虏,被带到城下给萧侃看。萧侃对他说:‘我倾尽家族报效国家,还觉得不够,难道还会计较这一个儿子,希望你早日杀了他。’几天后又把萧鷟带来,萧侃对萧鷟说:‘我本以为你已经死了,怎么还在?我以身许国,誓死在战场上,绝不会因为你就改变进退。’于是拉弓射死了他。贼军因为他的忠义,也没有伤害他。侯景派遣仪同傅士哲呼唤萧侃与他谈话,说:‘侯王远道而来问候天子,为什么闭门拒绝,不及时投降?尚书是国家大臣,应该向朝廷请示。’萧侃说:‘侯将军逃亡之后,归顺国家,重任方城,对你寄予厚望,有什么可抱怨的,突然起兵,哪有臣子会做到这个地步?我不能轻信流言,开门迎接强盗。’傅士哲说:‘在北方的时候,我久仰您的风采,希望脱下战袍,能见到您一面。’萧侃摘下头盔,傅士哲看了很久才离开,他被北方人如此敬慕。后来下大雨,城内的土山崩塌,贼军趁机几乎攻入城内,尽管苦战也无法阻止。萧侃于是命令多扔火把,制造火城来阻断他们的道路,慢慢地在内城修筑城墙,贼军无法进攻。不久,萧侃因病在城内去世,追赠侍中、护军将军。他的儿子萧球继承了他的职位。
萧侃年轻时就勇猛过人,体力超群,使用的弓达到二十石,骑马时使用六石弓。曾经在兖州尧庙,踏着墙壁直接上到五寻高,横行留下七道痕迹。泗桥上有几个石人,身高八尺,直径十围。萧侃拿起它们相互撞击,全部破碎。他性格豪放奢侈,擅长音律,自己创作了《采莲》、《棹歌》两首曲子,非常有新意。姬妾们列队侍奉,奢侈无度。有弹筝的人陆大喜,头上戴着鹿角,指甲长七寸。舞女张净琬,腰围一尺六寸,当时的人都说她能掌上舞。还有孙荆玉能反腰贴地,嘴里能咬住席上的玉簪。皇帝赏赐给歌女王娥儿,东宫也赏赐给歌女屈偶之,她们都擅长演唱奇特的曲子,一时无人能及。最初去衡州时,在两艘船的中间搭建了三间通梁水斋,用珠玉装饰,加上锦绣,布置了帷屏,排列了女乐。乘潮解缆,临波设宴,沿着河岸,观看的人挤满了道路。大同年间,魏国使者阳斐与萧侃在北方曾经是同学,皇帝下诏命令萧侃邀请阳斐一同宴会。宾客三百余人,餐具都是金玉杂宝,演奏了三部女乐。到晚上,一百多个侍女都手持金花烛。萧侃不喝酒,但喜欢与宾客交往,整天饮酒,与大家一同醉醒。他性格宽厚,有气度。曾经南归到涟口设宴,有客人张孺才喝醉了,在船上失火,蔓延烧毁了七十多艘船,烧毁的金帛无法计数。萧侃听后并不在意,命令继续饮酒。张孺才感到惭愧害怕,自己逃跑了,萧侃安慰他让他回来,像以前一样对待他。
第三子萧鹍,字子鹏,跟随萧侃在台内,城池陷落时逃到阳平。侯景把他的妹妹作为小妾,把她召回并待她很好,任命她为库真都督。等到侯景失败,萧鹍密谋对付他,于是跟随他向东逃跑,侯景在松江战败,只剩下三艘船,下海想要去蒙山。恰逢侯景白天睡觉,萧鹍对船夫说:‘这里哪里有蒙山,你只管听我的安排。’于是直接向京口进发,到达胡豆洲,侯景醒来,非常惊讶。询问岸边的人,说‘郭元建还在广陵’。侯景非常高兴,打算依附他。萧鹍拔刀呵斥船夫让他向京口进发。萧鹍与王元礼、谢答仁的弟弟谢葳蕤,都是侯景亲近的人,三人对侯景说:‘我们为王百战百胜,自认为无敌,最终落到这个地步,难道不是天意吗?现在我们向王请求头颅来换取富贵。’侯景想要逃入水中,萧鹍抽出刀砍他。侯景于是逃入船中,用小刀挖船。萧鹍用长矛刺杀了他。侯景的仆射索超世在另一艘船上,谢葳蕤用侯景的命令召见他,在京口将其斩杀。元帝任命萧鹍为青州刺史,封昌国县侯,又兼任东阳太守。征召陆纳,加授散骑常侍,任命为西晋州刺史。在东关打败郭元建,升任东晋州刺史。承圣三年,西魏围攻江陵,萧鹍赶去支援未及,跟随王僧愔在岭表征讨萧勃,听说王僧辩战败,于是返回,被侯瑱打败,遇害,时年二十八。
羊鸦仁,字孝穆,是泰山钜平人。年轻时就勇猛,在郡中担任主簿。普通年间,率领兄弟从魏国回到梁国,被封为广晋侯。在青、齐之间征伐,累积了很多功绩,官至都督、北司州刺史。等到侯景投降,皇帝下诏命令羊鸦仁督率土州刺史桓和之、仁州刺史湛海珍等人赶赴县瓠迎接。侯景到达后,仍然担任都督、司、豫二州刺史,镇守县瓠。等到侯景在涡阳战败,魏军逐渐逼近,羊鸦仁担心粮食运输不继,于是返回北司,上表谢罪。皇帝非常愤怒,羊鸦仁害怕,驻军在淮上。等到侯景造反,羊鸦仁率领所部前来支援。
太清二年,景已经违背了盟约。鸦仁就与赵伯超以及南康王会理一起,在东府城共同攻打叛贼,结果却被叛贼打败。台城沦陷后,景被任命为五兵尚书。鸦仁常常思考奋发,对亲近的人说:‘我作为普通人,受到朝廷的宠爱,竟然没有回报朝廷,来报答这份深厚的恩情。如今如果就这样结束,没有遗憾了。’说完,他流下了眼泪,看到的人都感到伤心。
三年,他逃亡到江西,准备前往江陵,结果在东莞被前任北徐州刺史荀伯道的儿子荀晷杀害。临死之前,因为未能完成报效朝廷的心愿,他又流下了眼泪。后来鸦仁的侄子鸦海珍得知此事,挖出荀晷的父亲荀伯、祖父以及生母的五具尸体,将它们的骨头各分成两半,一起放入棺材中烧掉,剩下的骨头混杂在其他骨头中,做成五个袋子装起来,袋子上写着:‘荀晷祖父母某之骨。’
鸦仁的儿子鸦亮,在侯景之乱后,被任命为吴州刺史,跟随王琳,因为他是名将的儿子,受到了非常隆重的礼遇。他为人喜欢喝酒,常常无赖,酒醉之后,被宦官杀害。
评论说:王神念、羊侃、羊鸦仁等人,从北方到南方,都受到了朝廷的宠爱和重用。后来羊侃和羊鸦仁都遭遇了困难。羊侃在危难面前不屈服,羊鸦仁则是坚守道义而牺牲。古人所说的‘心同铁石’,大概就是说的他们吧?萧衍风格卓越,文武双全,然而遇到了这种残酷无情的政治斗争,几乎导致灭亡。幸亏保全了性命,最终建立了奇功,对待人的方法,在这方面是做得很好的。然而,在关键时刻,他身居高位,内部有权威的人而外部寻求君主,导致尊卑颠倒,亲疏不分,就像儿戏一样,又像下棋。引敌挑衅,实际上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国家灭亡,宗族倾覆,被天下人耻笑。难道是天意要开启陈朝,为什么会有这样愚蠢的人呢?真是悲哀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六十三-注解
王神念:王神念,字子僧辩,是北魏时期的官员,后来归附南梁,被封为南城县侯。他在官场上有卓越的政绩,尤其以刚正不阿著称。
儒术:儒术,指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
内典:内典,指佛教经典,特别是汉传佛教中译的佛教经典。
颍川太守:颍川太守,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管理颍川郡(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淫祠:淫祠,指迷信的祭祀场所,通常是指那些供奉非正统神祇或过度迷信的祭祀活动。
祆巫:祆巫,指从事祆教(古代波斯宗教)活动的巫师。
石鹿山:石鹿山,位于青州东北,是一个具体的地理名称。
元帝:指萧绎,南北朝时期梁朝的皇帝,即梁元帝。
杨华:杨华,本名白花,是北魏时期的名将杨大眼的儿子,因勇猛被北魏胡太后赏识,后来降南梁。
仇池:仇池,古代地区名,位于今甘肃省南部。
白蛆化为金龟:白蛆化为金龟,是一种民间传说,指白蛆神奇地变成了金龟,被用来象征神迹。
刘敬躬:刘敬躬,是南梁时期的一个反叛者,因得到白蛆化为金龟的传说而自认为得到神助。
曹子郢:曹子郢,是南梁的将领,被元帝任命讨伐刘敬躬。
竟陵太守:竟陵太守,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管理竟陵郡(今湖北省钟祥市一带)。
侯景:侯景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将领,后来起兵反叛,攻陷了多个城池,是梁朝末年的一大叛乱。
台城陷没:台城,指南梁的皇宫所在,陷没意味着皇宫被攻陷。
廷尉:廷尉,是古代中国的司法官员,负责审理案件。
岳阳军:岳阳军,指驻扎在岳阳的军队。
巴陵:巴陵,古代地区名,位于今湖南省岳阳市一带。
罗城:罗城,指城池的内部区域。
鹦鹉洲:鹦鹉洲,位于长江中,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寻阳:寻阳,古代地区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一带。
僧辩:僧辩是南朝梁的将领,以文武双全著称。
侍中:侍中是古代官职,是皇帝的近臣,相当于现代的秘书长。
尚书令:古代官名,是尚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征东大将军:古代官名,征东大将军是军事官职,负责征讨东方的军事行动。
江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西省。
建邺: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是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朝的都城。
南陵: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
鹊头: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
陈武帝:指陈霸先,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
盆口: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
白茅洲: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
社稷:古代指国家,也指国家的根本。
鼎: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这里指国家命运。
景:指萧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宗室,后成为叛军首领。
石头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南京市,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
太极殿:古代宫殿名,位于梁朝皇宫。
卤掠:掠夺、抢劫。
永宁郡公:古代爵位名,是公爵的一种。
天监:梁武帝萧衍的年号。
沙门:佛教徒的称呼。
谶:预言、预言书。
太岁:古代星宿名,也指年岁、岁月。
萧经霜:指萧衍,萧氏王朝的开国皇帝,因晚年多病,故称经霜。
李氏:指李氏王朝,即唐朝。
湘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南省。
衡州:衡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衡阳市。
零陵: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宜丰侯循:古代人物,宜丰侯的封号,循为其名。
东上诸军事:古代军事官职,负责东部地区的军事事务。
石头城北:古代地名,位于今南京市,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庐晖:古代人物,庐为其姓,晖为其名。
朱方: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台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南京市,是梁朝皇宫所在。
侯瑱:古代人名,南朝梁将领。
裴之横:古代人物,裴为其姓,之横为其名。
伪行台:指叛军设置的行台,即临时政府。
赵伯超:赵伯超是南朝梁的将领。
江陵:江陵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
王琳:古代人物,王为其姓,琳为其名。
武陵王纪:古代人物,武陵王为其封号,纪为其名。
上流:指上游地区,即长江上游。
姑孰: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
豫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
北军:指北方的军队。
吴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苏省。
吴兴: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浙江省。
齐:指北齐,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政权。
郭元建:古代人物,郭为其姓,元建为其名。
东方老:古代人物,东方为其姓,老为其名。
承圣:梁元帝萧绎的年号。
贞惠世子:古代人物,贞惠为其谥号,世子为其名。
魏:指魏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政权。
梁王:指萧绎,他是梁朝的皇帝,也被封为梁王。
察合众:古代人物,察合为其姓,众为其名。
敬帝:指萧方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骠骑大将军:古代官名,骠骑大将军是军事官职,负责重要的军事行动。
中书监:古代官名,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东关:古代地名,位于今南京市。
散骑常侍:古代官名,是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启:古代文书,用于向上级报告。
邺: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是北齐的都城。
司空:古代官名,是三公之一,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南徐州刺史:古代官名,南徐州是地方行政区域,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京口: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
拜请求哀:古代礼仪,表示臣子对君主的尊敬和请求宽恕。
赤心:比喻真心诚意,忠诚。
委公北门:指将责任推卸给他人。
江旰:古代人名,此处指僧辩的参军。
记室参军:古代官名,负责文书处理。
侯安都:古代人名,陈朝将领。
周文育:古代人名,陈朝将领。
江表:古代对江南地区的称呼。
谒:古代拜访、请求见面的礼仪。
竟陵郡守:古代官名,竟陵郡是地方行政区域,郡守是地方行政长官。
委罪:将罪责推卸给他人。
谯州刺史:古代官名,谯州是地方行政区域,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萧勃:古代人名,南朝梁将领。
新蔡太守:古代官名,新蔡是地方行政区域,太守是地方行政长官。
罗州刺史:古代官名,罗州是地方行政区域,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太子右卫率:古代官名,负责太子的安全。
监南荆州:古代官名,南荆州是地方行政区域,监是地方行政长官。
秦州刺史:古代官名,秦州是地方行政区域,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兖州刺史:古代官名,兖州是地方行政区域,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泰山太守:古代官名,泰山是地方行政区域,太守是地方行政长官。
东道行台:古代官名,东道行台是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东道地区。
司徒:古代官名,司徒是三公之一,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泰山郡公:古代官名,泰山郡公是地方行政长官。
长:古代官名,长是地方行政长官。
梁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
尚书郎:古代官名,尚书郎是中央官职,负责文书处理。
魏帝:古代对北魏皇帝的尊称。
秦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东南部。
岐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部。
雍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中部。
偏将:古代官名,偏将是指副将,协助主将作战。
萧宝寅:古代人名,北魏将领。
莫折念生:古代人名,北魏将领。
天生:古代人名,北魏将领。
进爵钜平侯:古代官名,进爵是指提升爵位,钜平侯是爵位。
渣口: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车驾: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乐游苑: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是古代皇家园林。
少府:古代官名,少府是中央官职,负责皇家事务。
两刃槊:古代兵器,长柄,两端都有刃。
河南国紫骝:古代对马的品种的称呼。
邹、鲁遗风:邹、鲁是古代地名,指鲁国和邹国,此处指儒家文化。
尚方仗:古代官名,尚方仗是负责制作和供应皇帝仪仗的机构。
大举北侵:大规模向北方的侵略。
冠军将军:古代官名,冠军将军是军事官职,负责军事行动。
监作寒山堰事:负责监督寒山堰的建造事务。
都官尚书:都官尚书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都城的官员,相当于现代的城市管理局长。
历阳:历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和县。
采石:采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马鞍山市。
邵陵王:邵陵王是梁朝的一个王爵,此处指邵陵王的人。
寿春:寿春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寿县。
乌合之众:乌合之众指的是没有组织纪律的杂乱人群。
宗室:宗室指的是皇族或贵族的后代。
武库:武库是古代存放武器的地方。
简文:简文是梁朝简文帝的尊称。
军师将军:军师将军是古代军事官职,负责军事策略。
金五千两、银万两、绢万匹:金、银、绢是古代的货币和布匹,此处指赏赐的财物。
尖项木驴:尖项木驴是一种古代攻城工具,用木头制成,尖头可以撞击城墙。
雉尾炬:雉尾炬是一种古代的火攻武器,用羽毛和油脂制成。
铁镞:铁镞是一种古代的箭头。
地道:地道是一种在地下挖掘的通道,用于潜行或攻击。
长围:长围是古代军事术语,指围绕敌城的长久围困。
朱异、张绾:朱异、张绾是梁朝的官员。
尚书:尚书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文书和档案。
北人所钦慕:北人指的是北方的人,此处指北方的将领对王侃的钦佩。
火城:火城是一种古代的防御策略,用火攻烧毁敌军进攻的道路。
赠侍中、护军将军:赠官是指死后追赠的官职。
膂力绝人:膂力指的是体力,绝人是指超乎常人。
采莲:采莲是一首古代歌曲。
棹歌:棹歌是一首古代歌曲。
姬妾:姬妾指的是古代贵族的妻妾。
弹筝人:弹筝人是指擅长弹奏古筝的人。
鹿角:鹿角是指鹿的角,此处指装饰。
掌上舞:掌上舞是一种舞蹈,舞者用手指和手腕进行表演。
玉簪:玉簪是一种古代的装饰品,用玉石制成。
敕赉:敕赉是指皇帝的赏赐。
两艖<舟符>:两艖<舟符>是指两艘船。
金花烛:金花烛是一种装饰华丽的蜡烛。
宾游:宾游是指宴请宾客。
淮上:淮上是指淮河的北岸。
县瓠:县瓠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涡阳:涡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涡阳县。
北司州刺史:北司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北司州的官员。
广陵:广陵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
太清二年:太清是南朝梁的年号,太清二年指的是公元548年。这是梁朝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景既背盟:景指的是侯景,背盟即违背盟约,指侯景背叛了与梁朝的盟约。
鸦仁:鸦仁是羊鸦仁的字,他是南朝梁的将领,以忠诚著称。
南康王会理:南康王是南朝梁的宗室,会理是其字。
东府城:东府城是南朝梁的都城建康(今南京)的别称。
台城陷:台城是建康城内的宫城,陷即被攻陷。
五兵尚书:五兵尚书是南朝梁的官职,负责军事。
奋发:奋发指振奋精神,努力向前。
报效:报效指对国家的贡献或回报。
江西:江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古代指江西地区。
东莞:东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广东省。
北徐州刺史:北徐州刺史是古代的官职,负责北徐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
荀伯道子晷:荀伯道是古代人名,子晷是其字。
海珍:海珍是鸦仁的侄子。
铭袋:铭袋即刻有铭文的袋子。
羊侃:羊侃是南朝梁的将领,以勇猛著称。
心同铁石:心同铁石形容人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奇才:奇才指才能出众的人。
酷滥:酷滥指残暴和滥用权力。
钟交丧:钟交丧是指皇帝去世。
元宰:元宰是指宰相,即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奥主:奥主指深藏不露的君主。
尊卑易位:尊卑易位指地位高的人降为地位低的人,或地位低的人升为地位高的人。
亲疏贸序:亲疏贸序指亲近的人与疏远的人地位互换。
延敌开衅:延敌开衅指招来敌人并引发争端。
丧国倾宗:丧国倾宗指国家灭亡,宗族衰败。
陈:陈是指陈朝,南朝梁之后的一个朝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六十三-评注
太清二年,景既背盟。此句点明了故事的背景,太清二年指的是南朝梁太清二年,即公元548年。‘景既背盟’指的是侯景背叛了与梁朝的盟约,这是导致后续事件发生的关键。
鸦仁乃与赵伯超及南康王会理,共攻贼于东府城,反为贼败。鸦仁在此句中展现了忠诚与勇敢,他与赵伯超及南康王会理一同进攻叛贼,但不幸失败。这里的‘反为贼败’也反映出战争的残酷与不可预测性。
台城陷,景以为五兵尚书。台城陷落,侯景将鸦仁任命为五兵尚书,这一举动既是对鸦仁的利用,也是对他忠诚的肯定。
鸦仁常思奋发,谓所亲曰:‘吾以凡流,受宠朝廷,竟无报效,以答重恩。今若以此终,没有余责。’因泣下,见者伤焉。鸦仁的这段话表达了他对未能报答朝廷恩宠的愧疚之情,他的哭泣也体现了他的忠诚与深情。
三年,出奔江西,将赴江陵,至东莞,为故北徐州刺史荀伯道子晷所害。鸦仁在逃亡途中遭遇不幸,被荀晷杀害,这一情节突显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残酷。
临死以报效不终,因而泣下。鸦仁在临死前仍然不忘报效国家,他的泪水是对自己未能完成使命的哀叹。
后鸦仁兄子海珍知之,掘晷父伯并祖及所生母合五丧,各分其半骨,共棺焚之,半骨杂他骨,作五袋盛之,铭袋上曰:‘荀晷祖父母某之骨。’鸦仁的侄子海珍为了纪念鸦仁,采取了一种特殊的葬礼方式,这反映了家族间的深厚情感。
鸦仁子亮,侯景乱后,移至吴州刺史,随王琳,以名将子见礼甚隆。鸦仁之子鸦亮在侯景之乱后,因父亲的名声而受到礼遇。
为人多酒无赖,酒醉,为阉竖所杀。鸦亮的一生充满了悲剧,他的酒醉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论曰:王神念、羊侃、羊鸦仁等,自北徂南,咸受宠任。此段评论总结了王神念、羊侃、羊鸦仁等人的经历,他们都曾受到朝廷的宠信。
既而侃及鸦仁晚遇屯剥。侃则临危不挠,鸦仁则守义以殒。古人所谓‘心同铁石’,此之谓乎?’这里赞扬了羊侃在危难时刻的坚定与鸦仁坚守道义的勇气。
僧辩风格秀举,有文武奇才,而逢兹酷滥,几致陨覆。幸全首领,卒树奇功,事人之道,于斯为得。及时钟交丧,地居元宰,内有奥主而外求君,遂使尊卑易位,亲疏贸序,既同儿戏,且类弈棋。延敌开衅,实基于此;丧国倾宗,为天下笑。岂天将启陈,何斯人而斯谬也?哀哉!这段评论深入分析了僧辩的才华与遭遇,以及当时社会的动荡与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