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延寿(约公元541年-约约595年),南朝宋的历史学家,他的《南史》记录了南朝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年代:成书于南朝(约6世纪)。
内容简要:《南史》是李延寿编撰的一部关于南朝(包括刘宋、南齐、南梁和南陈)历史的史书。全书分为本纪、列传等多个部分,详细记录了南朝各个朝代的政权更迭、政治斗争、军事事件、文化成就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不仅反映了南朝的政治风云,还展现了南朝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文化氛围。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书籍,《南史》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南朝历史、文化、政治等领域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五十四-原文
梁简文帝诸子 元帝诸子
简文二十子。王皇后生哀太子大器、南郡王大连。陈淑容生寻阳王大心。左夫人生南海王大临、安陆王大春。谢夫人生浏阳公大雅。张夫人生新兴王大庄。包昭华生西阳王大钧。范夫人生武宁王大威。褚修华生建平王大球。陈夫人生义安王大昕。朱夫人生绥建王大挚。其临川王大款、桂阳王大成、汝南王大封、乐良王大圜,并不知母氏。潘美人生皇子大训,早亡无封,其余不知不载。
哀太子大器,字仁宗,简文嫡长子也。中大通四年,封宣城郡王。太清二年十月,侯景寇建邺,敕太子为台内大都督。三年五月,简文即位。六月丁亥,立为皇太子。大宝二年八月,景废简文,将害太子。时景党称景命召之,太子方讲《老子》,将下床而刑人掩至。太子颜色不变,徐曰:“久知此事,嗟其晚耳。”刑者将以衣带绞之,太子曰:“此不能见杀。”乃指系帐竿下绳,命取绞之而绝。时年二十八。
太子性宽和,兼神用端嶷,在贼中每不屈意。左右窃问其故,答曰:“贼若未须见杀,虽复陵慠呵叱,其终不敢言。若见害时至,虽一日百拜,无益于死。”问者又曰:“官今忧逼而神貌怡然,未喻此意。”答曰:“吾自度死必在贼前,若诸叔外来,平夷羯寇,必前见杀,然后就死。若其遂开拓上流,必先见杀,后取富贵。何能以无益之愁,横忧必死之命?”景之西上,扌隽太子同行,及败归,船往往相失。所乘船入枞阳浦,舟中腹心并劝因此入北,太子曰:“自国家丧败,志不图生。主上蒙尘,宁忍违离?吾今若去,乃是叛父,非谓避贼。天下岂有无父之国?”便涕泗呜咽,命即前进。贼以太子有器度,每惮之。恐为后患,故先及祸。承圣元年四月,追谥哀太子,祔太庙阴室。
寻阳王大心,字仁恕,简文第二子也。幼而聪朗,善属文。中大通四年,以皇孙封当阳县公。大同九年,为都督、郢州刺史,时年十三。简文以其幼,戒之曰:“事无大小,悉委行事。”大心虽不亲州务,发言每合于理,众皆惊服。太清元年,为云麾将军、江州刺史。贪冒财贿,不能绥接百姓。二年,侯景寇都,大心招集士卒,兴上流诸军赴援宫阙。三年,台城陷,上甲侯萧韶南奔宣密诏,加散骑常侍,进号平南将军。大宝元年,封寻阳王。初,历阳太守庄铁以城降侯景,既而又奉其母来奔。大心以铁旧将,厚为其礼,军旅之事,悉以委之,以为豫章内史。景数遣军西上寇抄,大心辄令铁击破之,禽其将赵加娄,贼不能进。时鄱阳王范率众弃合肥,屯于栅口,待援兵总集,欲俱进。大心闻之,遣要范西上,以盆城处之,廪馈甚厚,欲与戮力共除祸难。会铁据豫章反,大心令中兵参军韦约讨之,铁败乞降。鄱阳世子嗣,先与铁善,乃谓范曰:“昔与铁游处,其人才略从横,若降江州,必不全其首领,请援之。”乃遣将侯瑱救铁,夜破韦约等营。大心大惧,于是二蕃衅起。景将任约略地至盆城,大心遣司马韦质拒战败绩。时帐下犹有勇士千余人,咸说曰:“既无粮储,难以守固,若轻骑往建州,以图后举,策之上也。”其母陈淑容不从,抚胸恸哭,大心乃止,遂与约和。二年,将遇害,绕床谓贼厢公王僧贵曰:“我以全州归命,何忍相苦?”乃见射而殒。
临川王大款,字仁师,简文第三子也。初封石城县公,位中书侍郎。太清三年,简文即位,封江夏郡王。大宝元年,奔江陵,湘东王承制,改封临川王。魏克江陵,遇害。
南海王大临,字仁宣,简文帝第四子也。大同二年,封宁国县公。少而敏慧。年十一,遭左夫人忧,哭泣毁瘠,以孝闻。后入国学,明经射策甲科,拜中书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十一年,长兼侍中,出为琅邪、彭城二郡太守。侯景乱,屯端门都督城南诸军事。大宝元年,封南海郡王,出为都督、东扬州刺史,又除吴郡太守。时张彪起义于会稽,吴人陆令公、颍川庾孟卿等,劝大临投之。大临曰:“彪若成功,不藉我力;如其挠败,以我说焉,不可往也。”二年,遇害。
南郡王大连,字仁靖,简文第五子也。少俊爽,能属文。举止风流,雅有巧思,妙达音乐,兼善丹青。大同二年,封临城县公。七年,与南海王俱入国学,并射策甲科,皆拜中书侍郎。十年,武帝幸朱方,大连与兄大临并从。武帝问曰:“汝等习骑不?”对曰:“臣等未奉诏,不敢辄习。”敕令给马试之。大连兄弟据鞍往还,各得驰骤之节。帝大悦,即赐所乘马。及为启谢,辞又甚美。帝他日谓简文曰:“昨见大临、大连,风韵可爱,足慰吾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转侍中。太清元年,出为东扬州刺史。侯景入寇建邺,大连率众四万来赴。及台城没,援军散,还东扬州。会稽丰沃,粮仗山积,东人惩景苛虐,咸乐为用,而大连恒沉湎于酒。宋子仙攻之,大连弃城走,追及于信安县,大连犹醉弗之觉。于是三吴悉为贼有。大宝元年,封南郡王。贼遣将赵伯超、刘神茂来攻。大连专委部将留异,以城应贼,大连弃走,为贼所获。侯景以为江州刺史。二年,遇害。
安陆王大春,字仁经,简文第六子也。
少博涉书记,善吹笙。
天性孝谨,体貌瑰伟,腰带十围。
大同六年,封西丰县侯,拜中书侍郎。
后为宁远将军,知石头戍军事。
侯景内寇,大春奔京口。
随邵陵王入援,战于钟山。
军败,肥大不能行,为贼所获。
大宝元年,封安陆郡王,出为东扬州刺史。
二年,遇害。
桂阳王大成,字仁和,简文第八子也。
初封新淦公。
太清三年,简文即位,封山阳郡王。
大宝元年,奔江陵。
湘东王承制,改封桂阳王。
大成性甚凶粗,兼便弓马。
至江陵,被甲夜出,人谓为劫,斫之,遂失左髻。
魏克江陵,遇害。
汝南王大封,字仁睿,简文第九子也。
初封临汝公。
太清三年,简文即位,封宜都郡王。
大宝元年,奔江陵。
湘东王承制,封汝南王。
魏克江陵,遇害。
浏阳公大雅,字仁风,简文第十二子也。
大同九年,封浏阳县公。
少聪警,美姿仪,特为武帝所爱。
台城陷,大雅犹命左右格战。
贼至渐众,乃自缒而下,发愤感疾薨。
新兴王大庄,字仁礼,简文第十三子也。
性躁动。
大同元年,封高唐县公。
大宝元年,封新兴郡王,位南徐州刺史。
二年,遇害。
皇子大训,字仁德,简文第十六子也。
少而脚疾,不敢蹑履。
太清三年,未封而亡,年十岁。
建平王大球,字仁玉,简文帝第十七子也。
大宝元年,封建平郡王。
性明慧夙成。
初,侯景围台城,武帝素归心释教,每发誓愿,恒云:‘若有众生应受诸苦,衍身代当。’
时大球年甫七岁,闻而惊,谓母曰:‘官家尚尔,儿安敢辞?’
乃六时礼佛,亦云:‘凡有众生应获苦报,悉大球代受。’
其早慧如此。
二年,遇害。
义安王大昕,字仁朗,简文帝第十八子也。
年四岁,母陈夫人卒,便哀毁有若成人,晨夕涕泣,眼为之伤。
及武帝崩,大昕奉慰简文,呜噎不自胜,左右莫不掩泣。
大宝元年,封义安郡王。
二年,遇害。
绥建王大挚,字仁瑛,简文第十九子也。
幼雄壮有胆气,及台城陷,乃叹曰:‘大丈夫会当灭虏属。’
奶媪惊掩其口,曰:‘勿妄言,祸将及。’
大挚笑曰:‘祸至非由此。’
大宝元年,封。
二年,遇害。
乐良王大圜,简文第二十子也。
大宝元年,封。
后入周。
仕隋,位内史侍郎。
元帝诸子。
徐妃生武烈世子方等。
王贵嫔生贞惠世子方诸、始安王方略。
袁贵人生愍怀太子方矩。
夏贵妃生敬皇帝。
自余不显。
武烈世子方等,字实相,元帝长子也。
少聪敏,有俊才,善骑射,尤长巧思。
性爱林泉,特好散逸。
尝著论曰:‘人生处世,如白驹过隙耳。一壶之酒,足以养性;一箪之食,足以怡形。生在蒿蓬,死葬沟壑,瓦棺石椁,何以异兹。吾尝梦为鱼,因化为鸟。方其梦也,何乐如之;及其觉也,何忧斯类!良由吾之不及鱼鸟者远矣。故鱼鸟飞浮,任其志性;吾之进退,恒在掌握。举首惧触,摇足恐堕。若使吾终得与鱼鸟同游,则去人间如脱屣耳。’
初,徐妃以嫉妒失宠,方诸母王氏以冶容幸嬖。
及王夫人终,元帝归咎徐妃,方等意不自安。
元帝闻之,又恶方等。
方等益惧,故述此论以申其志。
时武帝年高,欲见诸王长子。
元帝遣方等,方等欣然升舟,冀免忧辱。
行至繇水,遇侯景乱;元帝召之,方等启曰:‘昔申生不爱其死,方等岂顾其生?’
元帝省书叹息,知无还意,乃配步骑一万,使援台城。
贼每来攻,方等必身当矢石。
城陷,方等归荆州,收集士马,甚得众和。
元帝始叹其能。
方等又劝修筑城栅,以备不虞。
既成,楼雉相望,周回七十余里。
元帝观之甚悦,入谓徐妃曰:‘若更有一子如此,吾复何忧!’
徐妃不答,垂泣而退。
元帝忿之,因疏其秽行榜于大阁,方等入见,益以自危。
时河东王为湘州刺史,不受令。
方等求征之,元帝谓曰:‘汝有水厄,深宜慎之。’
拜为都督,令南讨。
方等临行,谓所亲曰:‘吾此段出征,必死无二,死而获所,吾岂爱生?’
及至麻溪,军败溺死,求尸不得。
元帝闻之心喜,不以为戚。
后追思其才,赠侍中、中军将军、扬州刺史,谥忠壮世子,并招魂以葬之。
方等注范晔《后汉书》,未就。
所撰《三十国春秋》及《笃静子》行于世。
元帝即位,改谥武烈世子。
封子庄为永嘉王。
及魏克江陵,庄年甫七岁,为人家所匿。
后王琳迎送建邺。
及敬帝立,出质于齐。
敬帝太平二年,陈武帝将受禅,王琳请庄于齐以主梁嗣,自盆城济江。
二月,即帝位于郢州,年号天启,置百官。
王琳总其军国。
明年,庄为陈人所败,其御史中丞刘仲威奉以奔寿阳,遂入齐。
齐武平元年,授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封梁王。
齐朝许以兴复,竟不果而齐亡,庄在邺饮气而死。
贞惠世子方诸,字明智,元帝第二子也。
幼聪警博学,明《老》《易》,善谈玄,风采清越,特为元帝所爱,母王氏又有宠。
及方等败后,元帝谓曰:‘不有所废,其何以兴?勿以汝兄为念。’因拜中抚军将军以自副。
又出为郢州刺史,镇江夏,以鲍泉为行事。
时元帝遣徐文盛与侯景将任约相持,方诸年十五,童心未革,恃文盛在近,不恤军政,日与鲍泉蒱酒为乐。
侯景知之,乃遣其宋子仙从间道袭之。
百姓奔告,方诸与鲍泉并不信,曰:‘文盛大军在下,虏安得来?’
始命闭门,贼已入城。
方诸方踞泉腹,以五色毦辫其须。
子仙执方诸以归。
王僧辩军至蔡洲。
景遂害之。
元帝追谥贞惠世子。
愍怀太子方矩,字德规,元帝第四子也。
少勤学,美容止。
初封南安侯。
太清初,累迁侍中,中卫将军。
元帝承制,拜王太子,改名元良。
承圣元年十一月丙子,立为皇太子。
及升储位,昵狎群下,好著微服。
尝入朝,公服中著碧丝布裤,抠衣高,元帝见之大怪,遣尚书周弘正责之,因使太子师弘正。
佗日,弘正谒见,元帝问曰:‘太子比颇受卿导不?’
对曰:‘太子圣德,乃未极日新,幸无大过。’
帝曰:‘卿以我父子,故未直言,从容之间,无失和峤之对。’
便有废立计。
未及行而江陵丧亡。
遇害。
太子聪颖,凶暴猜忍,俱有元帝风。
敬帝承制,追谥愍怀太子。
始安王方略,元帝第十子,贞惠世子母弟也。
母王氏,王琳之次姊。
元帝即位,拜贵嫔,次妹又为良人,并蒙宠幸,方略益钟爱。
侯景乱,元帝结好于魏,方略年数岁便遣入关。
元帝亲送近畿,执手歔欷,既而旋驾忆之,赋诗曰:‘如何吾幼子,胜衣已别离?十日无由宴,千里送远垂。’
至长安即得还,赠遗甚厚。
江陵丧亡,遇害。
贵嫔、良人并更诞子,未出阁,无封失名。
论曰:简文提挈寇戎,元帝崎岖危乱,诸子之备践艰棘,盖时运之所钟乎?
武烈以干蛊之材,出冢嗣之任,竟亦当年摈落,通塞亦云命也,哀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五十四-译文
梁简文帝的诸子,元帝的诸子。简文帝有二十个儿子。王皇后生了哀太子萧大器、南郡王萧大连。陈淑容生了寻阳王萧大心。左夫人生了南海王萧大临、安陆王萧大春。谢夫人生了浏阳公萧大雅。张夫人生了新兴王萧大庄。包昭华生了西阳王萧大钧。范夫人生了武宁王萧大威。褚修华生了建平王萧大球。陈夫人生了义安王萧大昕。朱夫人生了绥建王萧大挚。临川王萧大款、桂阳王萧大成、汝南王萧大封、乐良王萧大圜,都不知道他们的母亲是谁。潘美人生了皇子萧大训,早逝没有封号,其余的不知道也不记载。
哀太子萧大器,字仁宗,是简文帝的嫡长子。中大通四年,被封为宣城郡王。太清二年十月,侯景侵犯建邺,皇帝命令太子担任台内大都督。太清三年五月,简文帝即位。六月丁亥日,立太子为皇太子。大宝二年八月,侯景废黜简文帝,想要杀害太子。当时侯景的党羽声称侯景下令召见,太子正在讲解《老子》,正要下床时,刺客突然出现。太子脸色不变,缓缓地说:‘我早就知道会有这一天,只是来得太晚了。’刺客要用衣带勒死他,太子说:‘这个方法不能杀我。’于是指向系在帐竿下的绳子,命令取来勒死自己,最终死去。当时他二十八岁。
太子性格宽厚和善,加上神态端庄,在贼人那里从不屈服。左右的人偷偷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说:‘如果贼人不需要杀我,即使他们再侮辱我,他们最终也不敢动手。如果杀我的时刻到来,即使我一天拜一百次,对死亡也没有任何帮助。’问的人又说:‘现在你虽然处境危险,但神态安详,我不明白你的意思。’他回答说:‘我自己估计死一定在贼人之前,如果我的叔叔们从外面来,平定了北方的胡人,我一定会先被杀,然后才死去。如果他们成功开拓了上游地区,我也会先被杀,然后得到富贵。我怎么能因为无益的忧虑,而担心必死的命运呢?’侯景西上时,太子与他同行,等到失败归来,船只在途中常常丢失。他乘坐的船进入枞阳浦,船上的心腹都劝他因此北归,太子说:‘自从国家衰败,我就没有想过要活下去。主上流离失所,我怎么能忍心离开他?我现在如果离开,就是背叛父亲,而不是躲避贼人。天下难道有不要父亲的国家吗?’于是泪流满面,命令船只继续前进。贼人因为太子有器量和度量,常常害怕他。担心他会成为后患,所以先下手为强。承圣元年四月,追封哀太子,附祭于太庙。
寻阳王萧大心,字仁恕,是简文帝的第二个儿子。他小时候聪明伶俐,擅长写作。中大通四年,以皇孙的身份被封为当阳县公。大同九年,担任都督、郢州刺史,当时他十三岁。简文帝因为他年纪小,告诫他说:‘无论事情大小,都交给你处理。’大心虽然不亲自处理州务,但他的言论总是合乎道理,大家都对他敬畏有加。太清元年,担任云麾将军、江州刺史。他贪婪,搜刮财物,不能安抚百姓。太清二年,侯景侵犯都城,大心召集士兵,发动上游各军支援皇宫。太清三年,台城陷落,上甲侯萧韶南逃,宣密诏,任命他为散骑常侍,晋升为平南将军。大宝元年,被封为寻阳王。起初,历阳太守庄铁投降侯景,后来又带着他的母亲前来投奔。大心因为庄铁是老将,对他礼遇有加,军事事务都交给他处理,任命他为豫章内史。侯景多次派遣军队西上侵犯,大心都命令庄铁击退他们,俘虏了他们的将领赵加娄,贼人不能前进。当时鄱阳王范率领众人放弃合肥,驻扎在栅口,等待援军集结,想要一起进攻。大心听到这个消息,派人邀请范西上,安排他在盆城居住,供应非常充足,想要与他共同努力,共同消除祸患。正逢庄铁占据豫章反叛,大心命令中兵参军韦约讨伐他,庄铁战败请求投降。鄱阳世子萧嗣,先前与庄铁关系好,就对范说:‘以前与庄铁交往,他的人才和谋略横溢,如果他投降江州,一定不会保全他的首领,请援助他。’于是派遣将领侯瑱救援庄铁,夜晚攻破韦约等人的营地。大心非常害怕,于是两方的争斗开始。侯景的将领任约略地到达盆城,大心派遣司马韦质抵抗,战败。当时他手下还有一千多名勇士,都建议说:‘既然没有粮食储备,难以坚守,如果轻骑前往建州,以图后举,这是上策。’他的母亲陈淑容不同意,抚摸胸口痛哭,大心于是停止,最终与任约和解。大宝二年,即将被害,他绕着床对贼人的厢公王僧贵说:‘我以全州归顺,怎么忍心让你受苦?’于是被射杀。
临川王萧大款,字仁师,是简文帝的第三个儿子。最初被封为石城县公,担任中书侍郎。太清三年,简文帝即位,封他为江夏郡王。大宝元年,逃往江陵,湘东王承制,改封他为临川王。魏克江陵后,他被杀害。
南海王萧大临,字仁宣,是简文帝的第四个儿子。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十一岁时,遭遇左夫人的丧事,他哭泣哀悼,以孝顺闻名。后来进入国学,通过明经射策考试,获得甲科,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升任给事黄门侍郎。十一年,长兼侍中,出京担任琅邪、彭城二郡太守。侯景之乱时,驻扎在端门都督城南,负责军事。大宝元年,被封为南海郡王,出京担任都督、东扬州刺史,又担任吴郡太守。当时张彪在会稽起义,吴人陆令公、颍川庾孟卿等人劝大临投奔他。大临说:‘如果张彪成功,不依靠我的力量;如果他失败,因为我劝告他,我不能去。’大宝二年,被杀害。
南郡王萧大连,字仁靖,是简文帝的第五个儿子。他年轻英俊,擅长写作。举止优雅,有巧思,精通音乐,同时擅长绘画。大同二年,被封为临城县公。大同七年,与南海王一起进入国学,都通过射策考试获得甲科,都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大同十年,武帝到朱方,大连和他的哥哥大临一起随行。武帝问:‘你们学习骑马了吗?’他们回答说:‘我们未接到诏令,不敢擅自学习。’皇帝下令提供马匹让他们试骑。大连兄弟骑马往来,都表现出骑术高超。武帝非常高兴,立即赐给他们所骑的马。等到表示感谢时,他们的辞令也非常优美。武帝有一天对简文帝说:‘昨天看到大临、大连,风度翩翩,足以安慰我老年的心情。’升任给事黄门侍郎,转任侍中。太清元年,出京担任东扬州刺史。侯景侵犯建邺,大连率领四万士兵前来支援。等到台城陷落,援军散去,大连返回东扬州。会稽富饶,粮食武器堆积如山,东人因为侯景的暴政,都愿意为他效力,但大连却常常沉溺于酒。宋子仙进攻他,大连弃城逃跑,在信安县被追上,大连仍然醉得不省人事。于是三吴全部落入贼人手中。大宝元年,被封为南郡王。贼人派遣将领赵伯超、刘神茂前来进攻。大连专门委托部将留异,以城池响应贼人,大连弃城逃跑,被贼人俘虏。侯景任命他为江州刺史。大宝二年,被杀害。
安陆王大春,字仁经,是简文帝的第六个儿子。他年轻时就广泛涉猎书籍,擅长吹笙。他天性孝顺谨慎,身材魁梧,腰围十围。大同六年,被封为西丰县侯,担任中书侍郎。后来成为宁远将军,负责石头城的军事事务。侯景内乱时,大春逃到京口。随邵陵王入援,在钟山作战。军队战败,因为身体肥胖无法行走,被敌人俘虏。大宝元年,被封为安陆郡王,出任东扬州刺史。第二年,遇害。
桂阳王大成,字仁和,是简文帝的第八个儿子。最初被封为新淦公。太清三年,简文帝即位,被封为山阳郡王。大宝元年,逃到江陵。湘东王承制,改封为桂阳王。大成性格凶暴粗鲁,擅长射箭和骑马。到达江陵后,夜间穿着铠甲外出,被人误认为是劫匪,被攻击,因此失去了左边的发髻。魏军攻克江陵时,被杀害。
汝南王大封,字仁睿,是简文帝的第九个儿子。最初被封为临汝公。太清三年,简文帝即位,被封为宜都郡王。大宝元年,逃到江陵。湘东王承制,封为汝南王。魏军攻克江陵时,被杀害。
浏阳公大雅,字仁风,是简文帝的第十二个儿子。大同九年,被封为浏阳县公。他年轻时就聪明警觉,外貌英俊,特别受到武帝的喜爱。台城陷落时,大雅还命令身边的人抵抗敌人。敌人越来越多,他只好自己从城墙上跳下,因为愤怒和感伤而病逝。
新兴王大庄,字仁礼,是简文帝的第十三个儿子。他性格急躁。大同元年,被封为高唐县公。大宝元年,被封为新兴郡王,担任南徐州刺史。第二年,遇害。
皇子大训,字仁德,是简文帝的第十六个儿子。他从小就有脚病,不敢穿鞋。太清三年,未被封就去世了,享年十岁。
建平王大球,字仁玉,是简文帝的第十七个儿子。大宝元年,被封为建平郡王。他聪明早慧。最初,侯景围攻台城时,武帝一直信奉佛教,常常发誓说:‘如果有众生应该承受苦难,我愿意代他们承受。’当时大球只有七岁,听到后很震惊,对母亲说:‘官家都这样,我怎能推辞?’于是他开始定时拜佛,也说:‘所有应该受到苦难的众生,都由大球来代替承受。’他的早慧就是如此。第二年,遇害。
义安王大昕,字仁朗,是简文帝的第十八个儿子。四岁时,母亲陈夫人去世,他表现得像成人一样悲伤,早晚都在哭泣,眼睛都哭伤了。等到武帝去世,大昕去安慰简文帝,哭泣得无法自持,左右的人都忍不住掩面而泣。大宝元年,被封为义安郡王。第二年,遇害。
绥建王大挚,字仁瑛,是简文帝的第十九个儿子。他从小英勇强壮,有胆量。等到台城陷落时,他感叹说:‘大丈夫应该消灭敌人。’奶妈惊慌地捂住他的嘴,说:‘不要乱说,祸事就要来了。’大挚笑着说:‘祸事不会因此而到来。’大宝元年,被封。第二年,遇害。
乐良王大圜,是简文帝的第二十个儿子。大宝元年,被封。后来进入周朝。在隋朝任职,官至内史侍郎。
元帝的诸子。徐妃生下武烈世子方等。王贵嫔生下贞惠世子方诸、始安王方略。袁贵人生下愍怀太子方矩。夏贵妃生下敬皇帝。其余的子嗣不显。
武烈世子方等,字实相,是元帝的长子。他年轻时就聪明敏捷,有出众的才华,擅长骑射,尤其擅长巧妙思考。他喜欢山林泉石,特别喜爱逍遥自在。他曾写文章说:‘人生在世,就像白驹过隙一样。一壶酒,足以养性;一箪食,足以养身。生在草野,死葬沟壑,瓦棺石椁,又有什么不同。我曾梦见自己变成鱼,又变成鸟。在梦中,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而醒来时,有什么比这更忧愁的呢!我之所以不如鱼鸟,是因为我离他们太远了。所以鱼鸟可以自由飞翔,而我只能任人摆布。我抬头害怕触碰到,迈步害怕跌倒。如果我能最终与鱼鸟一同游弋,那就像脱掉鞋子一样逃离人间。’当时,徐妃因为嫉妒而失宠,方诸的母亲王氏因为美色而受到宠爱。等到王夫人去世后,元帝责怪徐妃,方等心里不安。元帝听到后,也讨厌方等。方等更加害怕,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当时武帝年纪已高,想见一见诸王的儿子们。元帝派方等去,方等欣然登船,希望能避免忧虑和羞辱。走到繇水时,遇到侯景的叛乱;元帝召他回去,方等上书说:‘过去申生不爱自己的生命,方等又怎会害怕死亡?’元帝看了信后叹息,知道他没有回来的意思,于是派给他一万步兵和骑兵,让他去支援台城。每次敌人来攻城,方等都会亲自抵挡箭矢和石块。城池陷落后,方等回到荆州,收集士兵和马匹,深得众人的拥护。元帝开始感叹他的才能。方等又劝说修建城栅,以防不测。建成之后,楼台和城垛相互呼应,周长七十多里。元帝看到后非常高兴,进宫对徐妃说:‘如果再有一个儿子像这样,我还担心什么呢!’徐妃没有回答,只是哭泣着退下。元帝对此很生气,因此在宫殿的大阁上贴出了方等的丑行,方等入宫觐见时,更加感到不安。当时河东王担任湘州刺史,不接受命令。方等请求征召他,元帝对他说:‘你有水厄,应该格外小心。’任命他为都督,命令他南征。方等临行前,对亲近的人说:‘我这次出征,必死无疑,即使死去,也能得到所追求的,我怎会害怕死亡?’到了麻溪,军队战败,他溺水身亡,尸体找不到。元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很高兴,并不感到悲伤。后来回想他的才华,追赠他为侍中、中军将军、扬州刺史,谥号忠壮世子,并招魂安葬。方等注释了范晔的《后汉书》,但没有完成。他所著的《三十国春秋》和《笃静子》流传于世。
元帝即位后,改谥武烈世子。封他的儿子庄为永嘉王。等到魏军攻克江陵时,庄只有七岁,被人家藏匿起来。后来王琳迎接他到建邺。等到敬帝即位,庄被送到齐国作为人质。敬帝太平二年,陈武帝将要接受禅让,王琳从齐国请庄回来继承梁位,从盆城渡江。二月,在郢州即位,年号天启,设置百官。王琳总揽军国大权。第二年,庄被陈人打败,他的御史中丞刘仲威带着他逃到寿阳,然后进入齐国。齐武平元年,被封为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封为梁王。齐国答应帮助他复兴梁朝,但最终没有实现,齐国灭亡,庄在邺城含恨而终。
贞惠世子方诸,字明智,是元帝的第二个儿子。他小时候聪明机警,博学多才,对《老子》和《易经》有深刻理解,擅长谈论玄学,气质清雅,特别受到元帝的宠爱,他的母亲王氏也备受宠爱。等到方诸的哥哥方等失败后,元帝对他说:‘不有所废弃,怎么能振兴?不要挂念你哥哥。’于是任命他为中抚军将军来辅佐自己。后来他又被任命为郢州刺史,镇守江夏,让鲍泉担任行事。当时元帝派徐文盛与侯景的将领任约对峙,方诸当时十五岁,童心未改,依仗徐文盛在附近,不关心军政,每天与鲍泉赌博饮酒取乐。侯景得知后,就派他的将领宋子仙从小路偷袭。百姓奔走相告,但方诸和鲍泉都不相信,说:‘徐文盛的大军在下,敌人怎么可能来?’刚开始命令关闭城门,敌人已经进入城内。方诸正坐在鲍泉的肚子上,用五彩的丝线编着他的胡须。宋子仙抓住了方诸带回去。王僧辩的军队到达蔡洲。侯景于是杀害了方诸。元帝追赠方诸为贞惠世子。
愍怀太子方矩,字德规,是元帝的第四个儿子。他从小勤奋好学,容貌举止优雅。最初被封为南安侯。太清初年,多次升迁至侍中、中卫将军。元帝按照制度,封他为王太子,改名为元良。承圣元年十一月丙子日,被立为皇太子。等到他登基后,亲近亲近的人,喜欢穿便服。曾经入朝,穿着公服里面却穿着绿色的丝绸裤子,衣领高高挽起,元帝看到后非常惊讶,派遣尚书周弘正责备他,因此让周弘正成为太子的师傅。另一天,周弘正拜见,元帝问他:‘太子最近有没有受到你的教导?’他回答说:‘太子圣明仁德,但还没有达到日日更新的地步,幸运的是没有犯下大错。’元帝说:‘你因为我父子关系,所以没有直言,但要在适当的时候,不要失去和峤的应对之道。’于是就有了废立太子的计划。但还没来得及实施,江陵就遭遇了灾难,太子遇害。太子聪明,凶狠残忍,都有元帝的风范。敬帝按照制度,追赠太子为愍怀太子。
始安王方略,是元帝的第十个儿子,也是贞惠世子的弟弟。他的母亲王氏是王琳的次女。元帝登基后,封她为贵嫔,次女也成为了良人,都受到了宠爱,方略因此更加受到喜爱。侯景之乱时,元帝与魏国结好,方略年纪还小就被送到关中。元帝亲自送他到近畿,握手哭泣,之后回来时还思念他,作诗说:‘如何我的幼子,穿上衣服就已经离别?十天没有机会宴会,千里送行,情意深厚。’到了长安后不久就回来了,得到了丰厚的赠品。江陵遭遇灾难,方略遇害。贵嫔和良人又生了孩子,但还未出嫁,没有封号。
评论说:简文帝提携寇戎,元帝历经崎岖危难,他的儿子们都经历了艰难险阻,这大概是时运所决定的吧?武烈以治理国家的才能,承担起继承者的责任,最终也遭到了贬斥,人生的起伏也像是命中注定,真是悲哀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五十四-注解
简文帝:南朝梁的第三位皇帝,名萧纲,字世缵,是梁武帝萧衍的次子,他的统治时期文化繁荣,文学成就显著。
元帝:指萧绎,南朝梁的皇帝,即梁元帝。
诸子:指儿子的意思,这里指简文帝和元帝的儿子们。
王皇后:简文帝的皇后,是南朝梁的皇后之一。
陈淑容:简文帝的妃子,陈淑容是南朝陈的公主。
左夫人:简文帝的妃子。
南海王大临:简文帝的儿子,被封为南海王。
安陆王大春:安陆王大春是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第六子,字仁经,被封为安陆郡王,曾任中书侍郎等职务。
浏阳公大雅:浏阳公大雅是南朝梁简文帝的第十二子,字仁风,初封浏阳县公。
新兴王大庄:新兴王大庄是南朝梁简文帝的第十三子,字仁礼,初封高唐县公,后封新兴郡王。
西阳王大钧:简文帝的儿子,被封为西阳王。
武宁王大威:简文帝的儿子,被封为武宁王。
建平王大球:建平王大球是南朝梁简文帝的第十七子,字仁玉,封建平郡王。
义安王大昕:义安王大昕是南朝梁简文帝的第十八子,字仁朗,封义安郡王。
绥建王大挚:绥建王大挚是南朝梁简文帝的第十九子,字仁瑛,封绥建王。
临川王大款:简文帝的儿子,被封为临川王。
桂阳王大成:桂阳王大成是南朝梁简文帝的第八子,字仁和,初封新淦公,后封桂阳王。
汝南王大封:汝南王大封是南朝梁简文帝的第九子,字仁睿,初封临汝公,后封汝南王。
乐良王大圜:乐良王大圜是南朝梁简文帝的第二十子,封乐良王。
潘美人生皇子大训:潘美人,简文帝的妃子,生有皇子大训。
侯景:侯景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叛将,他曾在梁朝末年发动叛乱,对梁朝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台城:台城是南朝梁的皇宫所在,位于今南京市。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经典,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
刑人:指执行刑罚的人。
枞阳浦: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枞阳县。
鄱阳王范:南朝梁的宗室,被封为鄱阳王。
历阳太守庄铁:历阳,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和县;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盆城: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当涂县。
吴郡: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
三吴:指吴郡、吴兴、会稽三郡,位于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
宋子仙:人名,是侯景的将领。
留异:南朝梁末年的一位将领。
简文:简文是指南朝梁的简文帝萧纲,是南朝梁的第二位皇帝。
封:封是指封建社会中对贵族、功臣等授予爵位或官职。
京口:京口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
邵陵王:邵陵王是指南朝梁的邵陵王萧纶,是梁武帝的孙子。
钟山:钟山是位于南京市的一座山,历史上曾是军事要地。
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古代官职,属于中书省,负责草拟和审查皇帝的诏令。
宁远将军:宁远将军是古代官职,属于武官,负责边防。
石头戍军事:石头戍军事是指位于南京的石头城,是古代军事要塞。
山阳郡王:山阳郡王是南朝梁简文帝的封号。
江陵:江陵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
湘东王:湘东王是指南朝梁的湘东王萧绎,是梁武帝的孙子。
弓马:弓马是指射箭和骑马,泛指武艺。
宜都郡王:宜都郡王是南朝梁简文帝的封号。
武帝:武帝是指南朝梁的武帝萧衍,是梁朝的开国皇帝。
南徐州刺史:南徐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南徐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
皇子大训:皇子大训是南朝梁简文帝的第十六子,字仁德,因脚疾未能被封。
释教:释教是指佛教,是源于古印度的宗教。
徐妃:徐妃是南朝梁元帝的皇后,以嫉妒著称。
王贵嫔:王贵嫔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
袁贵人:袁贵人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
夏贵妃:夏贵妃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
武烈世子方等:武烈世子方等是南朝梁元帝的长子,字实相,以才华横溢著称。
范晔《后汉书》:《后汉书》是东汉史学家范晔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三十国春秋:《三十国春秋》是南朝梁武烈世子方等所著的一部史书。
笃静子:《笃静子》是南朝梁武烈世子方等所著的一部著作。
繇水:繇水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麻溪:麻溪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河东王:河东王是指南朝梁的河东王萧誉,是梁武帝的孙子。
都督:都督是古代官职,负责统帅一地区的军事。
特进:特进是古代官职,属于荣誉性的官职。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古代官职,属于高级官职,负责中央政务。
王琳:王琳是南朝梁末年的大臣,曾拥立梁元帝之子萧庄为帝。
齐:齐是指南朝齐,是南朝梁之后的一个朝代。
贞惠世子:指元帝的第二子,方诸,因其品德高尚、贤惠而得名。
明智:指方诸的字号,意味着他聪明睿智。
老:指《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经典。
易:指《易经》,又称《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
玄:指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想。
风采:指人的仪表和风度。
中抚军将军:官职名,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
郢州刺史:官职名,郢州是地名,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行事:指代理职务,鲍泉在此为方诸的代理。
徐文盛:人名,是元帝派去与侯景对抗的将领。
任约:人名,是侯景的将领。
童心未革:指年幼时的心性未变,比喻年轻无知。
蒱酒:古代一种博戏,此处指饮酒作乐。
间道:秘密的小路,此处指偷袭的路线。
蔡洲:地名,位于长江中游,是军事要地。
王僧辩:人名,是梁朝的将领。
愍怀太子:指元帝的第四子,方矩,因其遭遇悲惨而得名。
德规:方矩的字号,意味着他品德规范。
南安侯:方矩最初被封的侯爵。
侍中:官职名,是皇帝的助手。
中卫将军:官职名,负责宫廷安全。
升储位:指被立为储君,即未来的皇帝。
昵狎:亲近而不庄重。
碧丝布裤:指用绿色丝布制成的裤子,此处指太子不庄重的着装。
周弘正:人名,是元帝的尚书,后来成为太子的师傅。
和峤:人名,是晋朝的官员,以善于言辞著称。
废立:指废除或立新的太子。
武烈:指方略,因其勇猛而得此名。
干蛊:指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冢嗣:指皇位继承人。
摈落:被排斥在外。
通塞:指人生的顺境和逆境。
提挈:扶持,此处指简文帝扶持寇戎(外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五十四-评注
贞惠世子方诸,字明智,元帝第二子也。幼聪警博学,明《老》《易》,善谈玄,风采清越,特为元帝所爱,母王氏又有宠。此段文字描绘了贞惠世子方诸的出身和个性特点。‘幼聪警博学’点明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博学多才,‘明《老》《易》,善谈玄’则体现了他的学术造诣和哲学修养。‘风采清越,特为元帝所爱’与‘母王氏又有宠’则展现了他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受到的宠爱,这些细节共同塑造了一个才智出众、备受宠爱的人物形象。
及方等败后,元帝谓曰:‘不有所废,其何以兴?勿以汝兄为念。’因拜中抚军将军以自副。又出为郢州刺史,镇江夏,以鲍泉为行事。时元帝遣徐文盛与侯景将任约相持,方诸年十五,童心未革,恃文盛在近,不恤军政,日与鲍泉蒱酒为乐。侯景知之,乃遣其宋子仙从间道袭之。百姓奔告,方诸与鲍泉并不信,曰:‘文盛大军在下,虏安得来?’始命闭门,贼已入城。方诸方踞泉腹,以五色毦辫其须。子仙执方诸以归。王僧辩军至蔡洲。景遂害之。元帝追谥贞惠世子。此段文字通过贞惠世子方诸的经历,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动荡和个人的悲剧。方诸虽才华横溢,却因年轻轻率,缺乏政治经验,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不有所废,其何以兴?’反映了元帝的无奈和悲凉,而方诸的悲剧则是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深刻揭示。
愍怀太子方矩,字德规,元帝第四子也。少勤学,美容止。初封南安侯。太清初,累迁侍中,中卫将军。元帝承制,拜王太子,改名元良。承圣元年十一月丙子,立为皇太子。及升储位,昵狎群下,好著微服。尝入朝,公服中著碧丝布裤,抠衣高,元帝见之大怪,遣尚书周弘正责之,因使太子师弘正。佗日,弘正谒见,元帝问曰:‘太子比颇受卿导不?’对曰:‘太子圣德,乃未极日新,幸无大过。’帝曰:‘卿以我父子,故未直言,从容之间,无失和峤之对。’便有废立计。未及行而江陵丧亡。遇害。太子聪颖,凶暴猜忍,俱有元帝风。敬帝承制,追谥愍怀太子。此段文字讲述了愍怀太子方矩的一生。方矩虽才华横溢,却因性格缺陷和政治斗争而遭遇不幸。‘昵狎群下,好著微服’揭示了其性格上的轻佻,而‘太子聪颖,凶暴猜忍’则是对其性格的深刻剖析。
始安王方略,元帝第十子,贞惠世子母弟也。母王氏,王琳之次姊。元帝即位,拜贵嫔,次妹又为良人,并蒙宠幸,方略益钟爱。侯景乱,元帝结好于魏,方略年数岁便遣入关。元帝亲送近畿,执手歔欷,既而旋驾忆之,赋诗曰:‘如何吾幼子,胜衣已别离?十日无由宴,千里送远垂。’至长安即得还,赠遗甚厚。江陵丧亡,遇害。贵嫔、良人并更诞子,未出阁,无封失名。此段文字描述了始安王方略的一生。方略虽然年幼,却因母亲的宠爱而备受关注。‘元帝亲送近畿,执手歔欷’展现了元帝对其的深厚感情,而‘江陵丧亡,遇害’则是对其命运的悲剧描绘。
论曰:简文提挈寇戎,元帝崎岖危乱,诸子之备践艰棘,盖时运之所钟乎?武烈以干蛊之材,出冢嗣之任,竟亦当年摈落,通塞亦云命也,哀哉!此段文字是对上述三位太子命运的总结和反思。‘简文提挈寇戎,元帝崎岖危乱’描绘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诸子之备践艰棘’则是对三位太子命运的概括。‘时运之所钟乎?’和‘通塞亦云命也’则是对命运和时运的哲学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