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延寿(约公元541年-约约595年),南朝宋的历史学家,他的《南史》记录了南朝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年代:成书于南朝(约6世纪)。
内容简要:《南史》是李延寿编撰的一部关于南朝(包括刘宋、南齐、南梁和南陈)历史的史书。全书分为本纪、列传等多个部分,详细记录了南朝各个朝代的政权更迭、政治斗争、军事事件、文化成就以及重要人物的传记。书中不仅反映了南朝的政治风云,还展现了南朝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文化氛围。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书籍,《南史》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南朝历史、文化、政治等领域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七十八-原文
夷貊上
海南诸国 西南夷
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州上,相去或四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其西与西域诸国接。
汉元鼎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
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
后汉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
及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焉。
其所经过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
晋代通中国者盖鲜,故不载史官。
及宋、齐至梁,其奉正朔、修贡职,航海往往至矣。
今采其风俗粗著者列为《海南》云。
林邑国。
本汉日南郡象林县,古越裳界也。
伏波将军马援开南境,置此县。
其地从广可六百里。
城去海百二十里,去日南南界四百余里,北接九德郡。
其南界,水步道二百余里,有西图夷亦称王。
马援所植二铜柱,表汉家界处也。
其国有金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
金夜则出飞,状如萤火。
又出玳瑁、贝齿、古贝、沉木香。
古贝者,树名也,其华成时如鹅毳,抽其绪纺之以作布,布与纻布不殊。
亦染成五色,织为斑布。
沉木香者,土人斫断,积以岁年,朽烂而心节独在,置水中则沉,故名曰沉香,次浮者栈香。
汉末大乱,功曹区连杀县令,自立为王。
数世,其后王无嗣,外甥范熊代立,死,子逸嗣。
晋成帝咸康三年,逸死,奴文篡立。
文本日南西卷县夷帅范稚家奴,尝牧牛于山涧,得鳢鱼二化而为铁,因以铸刀。
刀成,文向石咒曰:若斫石破者,文当王此国。
因斫石如断刍槁,文心异之。
范幼尝使之商贾至林邑,因教林邑王作宫室及兵车器机,王宠任之。
后乃谗言诸子,各奔余国。
及王死无嗣,文伪于邻国迓王子,置毒于浆中杀之,遂胁国人自立。
时交州刺史姜庄使所亲韩戢、谢幼前后监日南郡,并贪残,诸国患之。
穆帝永和三年,台遣夏侯览为太守,侵刻尤盛。
林邑素无田土,贪日南地肥沃,常欲略有之。
至是因人之怨,袭杀览,以其尸祭天。
留日南三年,乃还林邑。
交州刺史朱藩后遣督护刘雄戍日南,文复灭之,进冠九德郡,害吏人。
遣使告藩,愿以日南北境横山为界,藩不许。
文归林邑,寻复屯日南。
文死,子佛立,犹屯日南。
征西将军桓温遣督护滕畯、九真太守灌邃讨之,追至林邑,佛乃请降。
安帝隆安三年,佛孙须达,复寇日南、九德诸郡,无岁不至,杀伤甚多,交州遂致虚弱。
须达死,子敌真立,其弟敌铠携母出奔。
敌真追恨不能容其母弟,舍国而之天竺,禅位于其甥。
国相藏驎固谏不从。
其甥立而杀藏驎,藏驎子又攻杀之,而立敌铠同母异父弟曰文敌。
文敌复为扶南王子当根纯所杀,大臣范诸农平其乱,自立为王。
诸农死,子阳迈立。
阳迈初在孕,其母梦生儿,有人以金席藉之,其色光丽。
夷人谓金之精者为阳迈,若中国云紫磨者,因以为名。
宋永初二年,遣使贡献,以阳迈为林邑王。
阳迈死,子咄立,篡其父复曰阳迈。
其国俗,居处为阁,名曰干阑。
门户皆北向。
书树叶为纸。
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以下,谓之干漫,亦曰都漫。
穿耳贯小环。
贵者着革屣,贱者跣行。
自林邑、扶南以南诸国皆然也。
其王者着法服,加璎珞,如佛像之饰。
出则乘象,吹螺击鼓,罩古贝伞,以古贝为幡旗。
国不设刑法,有罪者使象蹋杀之。
其大姓号婆罗门,嫁娶必用八月。
女先求男,由贱男而贵女。
同姓还相婚姻。
使婆罗门引婿见妇,握手相付,咒曰‘吉利吉利’为成礼。
死者焚之中野,谓之火葬。
其寡妇孤居,散发至老。
国王事尼乾道,铸金银人像大十围。
元嘉初,阳迈侵暴日南、九德诸郡,交州刺史杜弘文建牙欲讨之,闻有代乃止。
八年,又寇九德郡,入四会浦口。
交州刺史阮弥之遣队主相道生帅兵赴讨,攻区栗城,不克,乃引还。
十二年、十五年、十六年、十八年,每遣使贡献,献亦陋薄,而寇盗不已。
文帝忿其违慠,二十三年,使交州刺史檀和之、振武将军宗悫伐之。
和之遣司马萧景宪为前锋,阳迈闻之惧,欲输金一万斤、银十万斤、铜三十万斤,还所略日南户。
其大臣{艹毒}僧达谏止之。
乃遣大帅范扶龙戍其北界区栗城。
景宪攻城克之,乘胜即克林邑,阳迈父子并挺身逃奔。
获其珍异,皆是未名之宝。
又销其金人,得黄金数十万斤。
和之,高平金乡人,檀凭之子也。
以功封云杜县子。
孝建三年,为南兖州刺史,坐酣饮黩货,迎狱中女子入内,免官禁锢。
后病死,见胡神为祟。
追赠左将军,谥曰襄子。
孝武孝建二年,林邑又遣长史范龙跋奉使贡献,除龙跋扬武将军。
大明二年,林邑王范神成又遣长史范流奉表献金银器、香、布诸物。
明帝泰豫元年,又遣使献方物。
齐永明中,范文赞累遣使贡献。
梁天监九年,文赞子天凯奉献白猴,诏加持节、督缘海诸军事、威南将军、林邑王。
死,子弼毳跋摩立,奉表贡献。
普通七年,王高戍胜铠遣使献方物,诏以为持节、督缘海诸军事、绥南将军、林邑王。
大通元年,又遣使贡献。
大通二年,行林邑王高戍律陀罗跋摩遣使贡献,诏以为持节、督缘海诸军事、绥南将军、林邑王。
六年,又遣使献方物。
广州诸山并狸獠,种类繁炽,前后屡为侵暴,历世患之。
宋孝武大明中,合浦大帅陈檀归顺,拜龙骧将军。
檀乞官军征讨未附,乃以檀为高兴太守,遣前朱提太守费沉、龙骧将军武期南伐,并通朱崖道,并无功,辄杀檀而反,沉下狱死。
扶南国,日南郡之南,海西大湾中,去日南可七千里。
在林邑西南三千余里。
城去海五百里,有大江广十里,从西流东入海。
其国广轮三千余里,土地洿下而平博,气候风俗大较与林邑同。
出金、银、铜、锡、沉木香、象、犀、孔翠、五色鹦鹉。
其南界三千余里有顿逊国,在海崎上,地方千里。
城去海十里。
有五王,并羁属扶南。
顿逊之东界,通交州诸贾人。
其西界接天竺、安息徼外诸国,往还交易。
其市东西交会,日有万余人。
珍物宝货无不有,又有酒树似安石榴,采其花汁停瓮中,数日成酒。
顿逊之外大海洲中,又有毗骞国,去扶南八千里。
传其王身长丈二,颈长三尺,自古不死,莫知其年。
王神圣,国中人善恶及将来事,王皆知之,是以无敢欺者。
南方号曰长颈王。
国俗有室屋衣服,啖粳米。
其人言语小异扶南。
有山出金,金露生石上,无央限也。
国法刑人,并于王前啖其肉。
国内不受估客,有往者亦杀而啖之,是以商旅不敢至。
王常楼居,不血食,不事鬼神。
其子孙生死如常人,唯王不死。
扶南王数使与书相报答。
常遗扶南王纯金五十人食器,形如圆盘,又如瓦塸,名为多罗,受五升,又如碗者受一升。
王亦能作天竺书,书可三千言,说其宿命所由,与佛经相似,并论善事。
又传扶南东界即大涨海,海中有大洲,洲上有诸薄国,国东有马五洲。
复东行涨海千余里,至自然大洲,其上有树生火中,洲左近人剥取其皮,纺绩作布,以为手巾,与蕉麻无异,而色微青黑。
若小垢洿,则投水中,复更精洁。
或作灯炷,用之不知尽。
扶南国俗本裸,文身被发,不制衣裳。
以女人为王,号曰柳叶。
年少壮建,有似男子。
其南有激国,有事鬼神者字混填。
梦神赐之弓,乘贾人舶入海。
混填晨起即诣庙,于神树下得弓,便依梦乘舶入海,遂至扶南外邑。
柳叶人众,见舶至,欲劫取之。
混填即张弓射其舶,穿度一面,矢及侍者。
柳叶大惧,举众降混填,填乃教柳叶穿布贯头,形不复露。
遂君其国,纳柳叶为妻,生子分王七邑。
其后王混盘况,以诈力间诸邑,令相疑阻,因举兵攻并之。
乃选子孙中分居诸邑,号曰小王。
盘况年九十余乃死,立中子盘盘,以国事委其大将范蔓。
盘盘立三年死,国人共举蔓为王。
蔓勇健有权略,复以兵威攻伐旁国,咸服属之,自号扶南大王。
乃作大船穷涨海,开国十余,辟地五六千里。
次当伐金邻国,蔓遇疾,遣太子金生代行。
蔓姊子旃,因篡蔓自立,遣人诈金生而杀之。
蔓死时有乳下儿名长,在人间,至年二十,乃结国中壮士,袭杀旃。
旃大将范寻又攻杀长而代立。
更缮国内,起观阁游戏之,朝旦中晡三四见客。
百姓以蕉蔗龟鸟为礼。
国法,无牢狱。
有讼者,先斋三日,乃烧斧极赤,令讼者捧行七步。
又以金镮、鸡卵投沸汤中,令探取之,若无实者手即烂,有理者则不。
又于城沟中养鳄鱼,门外圈猛兽,有罪者辄以喂猛兽及鳄鱼,鱼兽不食为无罪,三日乃放之。
鳄大者长三丈余,状似鼍,有四足,喙长六七尺,两边有齿利如刀剑,常食鱼,遇得獐鹿及人亦啖之,苍梧以南及外国皆有之。
吴时,遣中郎康泰、宣化从事朱应使于寻国,国人犹裸,唯妇人著贯头。
泰、应谓曰:‘国中实佳,但人亵露可怪耳。’
寻始令国内男子着横幅。
横幅,今干漫也。
大家乃截锦为之,贫者乃用布。
晋武帝太康中,寻始遣使贡献。
穆帝升平元年,王竺旃檀奉表献驯象,诏以劳费停之。
其后王憍陈如,本天竺婆罗门也,有神语曰应王扶南。
憍陈如心悦,南至盘盘。
扶南人闻之,举国欣戴,迎而立焉。
复改制度,用天竺法。
憍陈如死,后王持梨陀跋摩,宋文帝元嘉十一年、十二年、十五年,奉表献方物。
齐永明中,王憍陈如阇邪跋摩遣使贡献。
梁天监二年,跋摩复遣使送珊瑚佛像,并献方物,诏授安南将军、扶南王。
其国人皆丑黑拳发,所居不穿井。
数十家共一池引汲之。
俗事天神,天神以铜为像,二面者四手,四面者八手,手各有所持。
或小儿,或鸟兽,或日月。
其王出入乘象,嫔侍亦然。
王坐则偏踞翘膝,垂左膝至地,以白叠敷前,设金盆香炉于其上。
国俗,居丧则剃除须发。
死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瘗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
人性贪吝无礼义,男女恣其奔随。
十年、十三年,跋摩累遣使贡献,其年死。
庶子留陀跋摩杀其嫡弟自立。
十六年,遣使竺当抱老奉表贡献。
十八年,复遣使送天竺旃檀瑞像、婆罗树叶;并献火齐珠,郁金、苏合等香。
普通元年、中大通二年、大同元年,累遣使献方物。
五年,复遣使献生犀。
又言其国有佛发,长一丈二尺。
诏遣沙门释云宝随使往迎之。
先是,三年八月,武帝改造阿育王佛塔,出旧塔下舍利及佛爪发,发青绀色,众僧以手伸之,随手长短,放之则旋屈为蠡形。
按《僧伽经》云:‘佛发青而细,犹如藕茎丝。’
《佛三昧经》云:‘我昔在宫沐头,以尺量发,长一丈二尺。放已右旋,还成蠡文。’
则与帝所得同也。
阿育王即铁轮王,王阎浮提一天下。
佛灭度后,一日一夜,役鬼神造八万四千塔,此即其一。
吴时有尼居其地为小精舍,孙纟林寻毁除之,塔亦同灭。
吴平后,诸道人复于旧处建立焉。
晋元帝初度江,更修饰之。
至简文咸安中,使沙门安法程造小塔,未及成而亡。
弟子僧显继而修立,至孝武太元九年,上金相轮及承露。
其后,有西河离石县胡人刘萨何遇疾暴亡,而心犹暖,其家未敢便殡,经七日更苏。
说云:‘有两吏见录,向西北行,不测远近。至十八地狱,随报重轻,受诸楚毒。观世音语云:‘汝缘未尽,若得活可作沙门。洛下、齐城、丹阳、会稽并有阿育王塔,可往礼拜。若寿终则不堕地狱。’’
语竟,如坠高岩,忽然醒寤。
因此出家名慧达。
游行礼塔,次至丹阳,未知塔处,及登越城四望,见长干里有异气,因就礼拜,果是先阿育王塔所,屡放光明,由是定知必有舍利。
乃集众就掘入一丈,得三石碑,并长六尺。
中一碑有铁函,函中有银函,函中又有金函,盛三舍利及发爪各一枚,发长数尺。
即迁舍利近北对简文所造塔西造一层塔。
十六年,又使沙门僧尚加为三层。
即是武帝所开者也。
初穿土四尺,得龙窟及昔人所舍金银环钏钗镊等诸杂宝物。
可深九尺许,至石磉,磉下有石函,函内有铁壶以盛银坩,坩内有金镂罂,盛三舍利如粟粒大,圆正光洁。
函内有琉璃碗,碗内得四舍利及发爪。
爪有四枚,并为沉香色。
至其月二十七日,帝又到寺礼拜,设无碍大会,大赦。
是日以金钵盛水泛舍利,其最小者隐不出,帝礼数十拜,舍利乃于钵内放光,旋回久之,乃当中而止。
帝问大僧正慧念曰:‘见不可思议事不?’
慧念答曰:‘法身常住,湛然不动。’
帝曰:‘弟子欲请一舍利还台供养。’
至九月五日,又于寺设无碍大会,遣皇太子王侯朝贵等奉迎。
是日风景明净,倾都观属。
所设金银供具等物,并留寺供养,并施钱一千万为寺基业。
至四年九月十五日,帝又至寺设无碍大会,竖二刹,各以金罂,次玉罂,重盛舍利及爪发内七宝塔内。
又以石函盛宝塔,分入两刹刹下,及王侯妃主百姓富室所舍金银环钏等珍宝充积。
十一年十一月二日,寺僧又请帝于寺发《般若经》题。
尔夕二塔俱放光明,敕镇东邵陵王纶制寺《大功德碑》文。
先是二年,改造会稽鄮县塔,开旧塔中出舍利,遣光宅寺释敬脱等四僧及舍人孙照暂迎还台。
帝礼拜竟,即送还县,入新塔下,此县塔亦是刘萨何所得也。
晋咸和中,丹阳尹高悝,行至张侯桥,见浦中五色光长数尺,不知何怪,乃令人于光处得金像,无有光趺。
悝乃下车载像还至长干巷首,牛不肯进。
悝乃令驭人任牛所之,牛径牵至寺,悝因留像付寺僧。
每至夜中,常放光明,又闻空中有金石之响。
经一岁,临海渔人张系世,于海口忽见有铜花趺浮出,取送县,县人以送台,乃施像足,宛然合会。
简文咸安元年,交州合浦人董宗之采珠没水底,得佛光焰,交州送台,以施于像,又合焉。
自咸和中得像,至咸安初,历三十余年,光趺始具。
初,高悝得像,后有西域胡僧五人来诣悝曰:‘昔于天竺得阿育王造像,来至邺下,逢胡乱,埋于河边。今寻觅失所。’
五人尝一夜俱梦见像曰:‘已出江东,为高悝所得。’
悝乃送此五僧至寺,见像嘘欷涕泣,像便放光,照烛殿宇。
又瓦官寺慧邃,欲摸写像形,寺主僧尚,虑损金色,谓邃曰:‘若能令像放光,回身西向,乃可相许。’
慧遂便恳拜请。
其夜像即转坐放光,回身西向。
明旦便许摸之。
像趺先有外国书,莫有识者,后有三藏那跋摩识之,云是阿育王为第四女所造也。
及大同中,出旧塔舍利,敕市寺侧数百家宅地以广寺域,造诸堂殿并瑞像周回阁等,穷于轮奂焉。
其图诸经变,并吴人张繇运手。
繇丹青之工,一时冠绝。
西南夷诃罗陀国,宋元嘉七年,遣使奉表曰:‘伏承圣主信重三宝,兴立塔寺,周满世界。今故遣使二人,表此微心。’
呵罗单国,都阇婆洲,元嘉七年,遣使献金刚指环、赤鹦鹉鸟、天竺国白叠、古贝、叶波国古贝等物。
十年,呵罗单国王毗沙跋摩奉表曰:常胜天子陛下,诸佛世尊,常乐安隐,三达六通,为世间导,是名如来,是故至诚五体敬礼。
其后为子所篡夺。
十三年,又上表。
二十六年,文帝诏曰:呵罗单、婆皇、婆达三国,频越遐海,款化纳贡,远诚宜甄,可并加除授。
乃遣使策命之。
二十九年,又遣长史婆和沙弥献方物。
婆皇国,元嘉二十六年,国王舍利婆罗跋摩,遣使献方物四十一种,文帝策命之为婆皇国王。
二十八年,复遣使贡献。
孝武孝建三年,又遣长史竺那婆智奉表献方物,以那婆智为振威将军。
大明三年,献赤白鹦鹉。
大明八年、明帝泰始二年,又遣使贡献。
明帝以其长史竺须罗远、前长史振威将军竺那婆智并为龙骧将军。
婆达国,元嘉二十六年,国王舍利不陵伽跋摩,遣使献方物,文帝策命之为婆达国王。
二十六年、二十八年,复遣使献方物。
阇婆达国,元嘉十二年,国王师黎婆达呵陀罗跋摩,遣使奉表曰:宋国大主大吉天子足下,教化一切,种智安隐,天人师降伏四魔,成等正觉,转尊法轮,度脱众生。
我虽在远,亦沾灵润。
槃槃国,元嘉、孝建、大明中,并遣使贡献。
梁中大通元年、四年,其王使使奉表,累送佛牙及画塔,并献沉檀等香数十种。
六年八月,复遣使送菩提国舍利及画塔图,并菩提树叶、詹糖等香。
丹丹国,中大通二年,其王遣使奉表,送牙像及画塔二躯,并献火齐珠、古贝、杂香药。
大同元年,复遣使献金银、琉璃、杂宝、香药等物。
干陀利国,在海南洲上,其俗与林邑、扶南略同,出斑布、古贝、槟榔。
槟榔特精好,为诸国之极。
宋孝武世,王释婆罗那邻陀遣长史竺留陀献金银宝器。
梁天监元年,其王瞿昙修跋陀罗以四月八日梦一僧谓曰:中国今有圣主,十年之后,佛法大兴。
汝若遣使贡奉礼敬,则土地丰乐,商旅百倍;若不信,我则境土不得自安。
初未之信,既而又梦此僧曰:汝若不信我,当与汝往观。
乃于梦中至中国拜觐天子。
既觉心异之,陀罗本工画,乃写梦中所见武帝容质,饰以丹青,仍遣使并画工奉表献玉盘等物。
使人既至,摸写帝形以还其国,比本画则符同焉。
因盛以宝函,日加敬礼。
后跋陀死,子毗针邪跋摩立,十七年,遣长史毗员跋摩奉表献金芙蓉、杂香药等。
普通元年,复遣使献方物。
狼牙修国,在南海中。
其界东西三十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北去广州二万四千里。
土气物产与扶南略同,偏多栈、沉、婆律香等。
其俗,男女皆袒而被发,以古贝为干漫。
其王及贵臣乃加云霞布覆胛,以金绳为络带,金环贯耳。
女子则布以璎珞绕身。
其国累砖为城,重门楼阁。
王出乘象,有幡旄旗鼓,罩白盖,兵卫甚严。
国人说,立国以来四百余年,后嗣衰弱,王族有贤者,国人归向之。
王闻乃加囚执,其锁无故自断。
王以为神,因不敢害,乃逐出境,遂奔天竺。
天竺妻以长女。
俄而狼牙王死,大臣迎还为王。
二十余年死,子婆伽达多立。
天监十四年,遣使阿撤多奉表。
婆利国,在广州东南海中洲上,去广州二月日行。
国界东西五十日行,南北二十日行。
有一百三十六聚。
土气暑热,如中国之盛夏。
谷一岁再熟,草木常荣。
海出文螺、紫贝。
有石名坩贝罗,初采之柔软,及刻削为物暴干之,遂大硬。
其国人披古贝如帊,及为都缦。
王乃用斑丝者,以璎珞绕身,头着金冠高尺余,形如弁,缀以七宝之饰。
带金装剑,偏坐金高坐,以银蹬支足。
侍女皆为金花杂宝之饰,或持白毦拂及孔雀扇。
王出以象驾舆,舆以杂香为之,上施羽盖、珠帘。
其导从吹螺击鼓。
王姓憍陈如,自古未通中国,问其先及年数不能记。
自言白净王夫人即其国女。
天监十六年,遣使奉表献金席等。
普通三年,其王频伽复遣使珠智献白鹦鹉、青虫、兜鍪、琉璃器、古贝、螺杯、杂香药等数十种。
中天竺国,在大月支东南数千里,地方三万里,一名身毒。
汉世张骞使大夏,见邛竹杖、蜀布,国人云市之身毒,即天竺也。
从月支、高附西,南至西海,东至盘越,列国数十,每国置王,其名虽异,皆身毒也。
汉时羁属月支。
其俗土着与月支同,而卑湿暑热,人畏战,弱于月支。
国临大江,名新陶,源出昆仑。
分爲五江,总名恒水。
其水甘美,下有真盐,色正白如水精。
土出犀、象、貂鼠、玳瑁、火齐、金银铜铁、金缕织成金罽、细靡白叠、好裘、毾憕。
火齐状如云母,色如紫金,有光曜,别之则薄如蝉翼,积之则如纱縠之重遝也。
西与大秦、安息交市海中。
多大秦珍物,珊瑚、琥珀、金碧、珠玑、琅玕、郁金、苏合。
苏合是合诸香汁煎之,非自然一物也。
又云大秦人采苏合,先笮其汁以爲香膏,乃卖其滓与诸国贾人,是以展转来达中国不大香也。
郁金独出罽宾国,华色正黄而细,与芙蓉华里被莲者相似。
国人先取以上佛寺,积日槁乃粪去之,贾人以转卖与他国也。
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汉世唯一通焉。
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阯。
其南徼诸国人,少有到大秦者。
孙权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阯,太守吴邈遣送诣权。
权问论方土风俗,论具以事对。
时诸葛恪讨丹阳,获黝、歙短人。
论见之曰:‘大秦希见此人。’
权以男女各十人,差吏会稽刘咸送论,咸于道物故,乃径还本国也。
汉和帝时,天竺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叛遂绝。
至桓帝延熹三年、四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魏、晋世绝不复通。
唯吴时,扶南王范旃遣亲人苏勿使其国,从扶南发投拘利口,循海大湾中正西北入,历湾边数国,可一年余到天竺江口,逆水行七千里乃至焉。
天竺王惊曰:‘海滨极远,犹有此人乎!’
即令观视国内,仍差陈、宋等二人以月支马四匹报旃,勿积四年方至。
其时吴遣中郎康泰使扶南,及见陈、宋等,具问天竺土俗,云:‘佛道所兴国也。人敦厖,土饶沃,其王号茂论。所都城郭,水泉分流,绕于渠堑,下注大江。其宫殿皆雕文镌刻。街曲市里,屋舍楼观,钟鼓音乐,服饰香华,水陆通流,百贾交会,器玩珍玮,恣心所欲。左右嘉维、舍卫、叶波等十六大国,去天竺或二三千里,共尊奉之,以为在天地之中。’
天监初,其王屈多遣长史竺罗达奉表献琉璃唾壶、杂香、古贝等物。
天竺迦毗黎国,元嘉五年,国王月爱遣使奉表,献金刚指环、摩勒金环诸宝物,赤白鹦鹉各一头。
明帝泰始二年,又遣使贡献,以其使主竺扶大、竺阿珍并为建威将军。
元嘉十八年,苏摩黎国王那罗跋摩遣使献方物。
孝武孝建二年,斤陀利国王释婆罗那邻陀,遣长史竺留陀及多献金银宝器。
后废帝元徽元年,婆黎国遣使贡献。
凡此诸国皆事佛道。
佛道自后汉明帝法始东流,自此以来,其教稍广,别为一家之学。
元嘉十二年,丹阳尹萧摹之奏曰:‘佛化被于中国,已历四代,而自顷以来,更以奢竞为重。请自今以后,有欲铸铜像者,悉诣台自闻;兴造塔寺精舍,皆先列言,须许报然后就功。’
诏可。
又沙汰沙门,罢道者数百人。
孝武大明二年,有昙标道人与羌人高阇谋反,上因是下诏,所在精加沙汰,后有违犯,严其诛坐。
于是设诸条禁,自非戒行精苦,并使还俗,而诸寺尼出入宫掖,交关妃后,此制竟不能行。
先是,晋世庾冰,始创议欲使沙门敬王者,后桓玄复述其义,并不果行。
大明六年,孝武使有司奏沙门接见皆尽敬,诏可。
前废帝初复旧。
孝武宠姬殷贵妃薨,为之立寺,贵妃子子鸾封新安王,故以新安为寺号。
前废帝杀子鸾,乃毁废新安寺,驱斥僧徒,寻又毁中兴、天宝诸寺。
明帝定乱,下令修复。
宋世名僧有道生道人,彭城人,父为广戚令。
道生为沙门法大弟子,幼而聪悟。
年十五便能讲经,及长有异解,立顿悟义,时人推服。
元嘉十一年,卒于庐山,沙门慧琳为之诔。
慧琳者,秦郡秦县人,姓刘氏。
少出家,住冶城寺。
有才章,兼内外之学,为庐陵王义真所知。
尝著《均善论》,颇贬裁佛法,云:‘有白学先生,以为中国圣人经纶百世,其德弘矣,智周万变,天人之理尽矣。道无隐旨,教罔遗筌,聪睿迪哲,何负于殊论哉?有黑学道士陋之,谓不照幽冥之涂,弗及来生之化,虽尚虚心,未能虚事,不逮西域之深也。为客主酬答,其归以为‘六度与五教并行,信顺与慈悲齐立。’’
论行于世。
旧僧谓其败黜释氏,欲加摈斥。
文帝见论赏之,元嘉中,遂参权要,朝廷大事皆与议焉。
宾客辐凑,门车常有数十两。
四方赠赂相系,势倾一时。
方筵七八,座上恒满。
琳著高屐,披貂裘,置通呈书佐,权侔宰辅。
会稽孔顗尝诣之,遇宾客填咽,暄凉而已。
顗慨然曰:‘遂有黑衣宰相,可谓冠屦失所矣。’
注《孝经》及《庄子逍遥篇》文论传于世。
又有慧严、慧议道人,并住东安寺。
学行精整,为道俗所推。
时斗场寺多禅僧,都下为之语曰:‘斗场禅师窟,东安谈义林。’
孝武大明四年,于中兴寺设斋,有一异僧,众莫之识,问名,答言名明慧,从天安寺来。
忽然不见。
天下无此寺名,乃改中兴曰天安寺。
大明中,外国沙门摩诃衍苦节有精理,于都下出新经《胜鬘经》,尤见重释学。
师子国,天竺旁国也。
其地和适,无冬夏之异。
五谷随人种,不须时节。
其国旧无人,止有鬼神及龙居之。
诸国商估来共市易,鬼神不见其形,但出珍宝,显其所堪价。
商人依价取之。
诸国人闻其土乐,因此竞至,或有住者,遂成大国。
晋义熙初,始遣使献玉像,经十载乃至。
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殊特,殆非人工。
此像历晋、宋,在瓦官寺。
先有征士戴安道手制佛像五躯,及顾长康《维摩画图》,世人号之三绝。
至齐东昏,遂毁玉像,前截臂,次取身,为嬖妾潘贵妃作钗钏。
宋元嘉五年,其王刹利摩诃遣使奉表贡献。
十二年,又遣使奉献。
梁大通元年,后王迦叶加罗诃黎邪,使使奉表贡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七十八-译文
夷貊上
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州上,相去或四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其西与西域诸国接。汉元鼎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后汉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及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经过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晋代通中国者盖鲜,故不载史官。及宋、齐至梁,其奉正朔、修贡职,航海往往至矣。今采其风俗粗著者列为《海南》云。
林邑国。本汉日南郡象林县,古越裳界也。伏波将军马援开南境,置此县。其地从广可六百里。城去海百二十里,去日南南界四百余里,北接九德郡。其南界,水步道二百余里,有西图夷亦称王。马援所植二铜柱,表汉家界处也。其国有金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金夜则出飞,状如萤火。又出玳瑁、贝齿、古贝、沉木香。古贝者,树名也,其华成时如鹅毳,抽其绪纺之以作布,布与纻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织为斑布。沉木香者,土人斫断,积以岁年,朽烂而心节独在,置水中则沉,故名曰沉香,次浮者栈香。
汉末大乱,功曹区连杀县令,自立为王。数世,其后王无嗣,外甥范熊代立,死,子逸嗣。晋成帝咸康三年,逸死,奴文篡立。文本日南西卷县夷帅范稚家奴,尝牧牛于山涧,得鳢鱼二化而为铁,因以铸刀。刀成,文向石咒曰:若斫石破者,文当王此国。因斫石如断刍槁,文心异之。范幼尝使之商贾至林邑,因教林邑王作宫室及兵车器机,王宠任之。后乃谗言诸子,各奔余国。及王死无嗣,文伪于邻国迓王子,置毒于浆中杀之,遂胁国人自立。时交州刺史姜庄使所亲韩戢、谢幼前后监日南郡,并贪残,诸国患之。穆帝永和三年,台遣夏侯览为太守,侵刻尤盛。林邑素无田土,贪日南地肥沃,常欲略有之。至是因人之怨,袭杀览,以其尸祭天。留日南三年,乃还林邑。交州刺史朱藩后遣督护刘雄戍日南,文复灭之,进冠九德郡,害吏人。遣使告藩,愿以日南北境横山为界,藩不许。文归林邑,寻复屯日南。文死,子佛立,犹屯日南。征西将军桓温遣督护滕畯、九真太守灌邃讨之,追至林邑,佛乃请降。安帝隆安三年,佛孙须达,复寇日南、九德诸郡,无岁不至,杀伤甚多,交州遂致虚弱。须达死,子敌真立,其弟敌铠携母出奔。敌真追恨不能容其母弟,舍国而之天竺,禅位于其甥。国相藏驎固谏不从。其甥立而杀藏驎,藏驎子又攻杀之,而立敌铠同母异父弟曰文敌。文敌复为扶南王子当根纯所杀,大臣范诸农平其乱,自立为王。诸农死,子阳迈立。阳迈初在孕,其母梦生儿,有人以金席藉之,其色光丽。夷人谓金之精者为阳迈,若中国云紫磨者,因以为名。宋永初二年,遣使贡献,以阳迈为林邑王。阳迈死,子咄立,篡其父复曰阳迈。
其国俗,居处为阁,名曰干阑。门户皆北向。书树叶为纸。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以下,谓之干漫,亦曰都漫。穿耳贯小环。贵者着革屣,贱者跣行。自林邑、扶南以南诸国皆然也。其王者着法服,加璎珞,如佛像之饰。出则乘象,吹螺击鼓,罩古贝伞,以古贝为幡旗。国不设刑法,有罪者使象蹋杀之。其大姓号婆罗门,嫁娶必用八月。女先求男,由贱男而贵女。同姓还相婚姻。使婆罗门引婿见妇,握手相付,咒曰“吉利吉利”为成礼。死者焚之中野,谓之火葬。其寡妇孤居,散发至老。国王事尼乾道,铸金银人像大十围。
元嘉初,阳迈侵暴日南、九德诸郡,交州刺史杜弘文建牙欲讨之,闻有代乃止。八年,又寇九德郡,入四会浦口。交州刺史阮弥之遣队主相道生帅兵赴讨,攻区栗城,不克,乃引还。十二年、十五年、十六年、十八年,每遣使贡献,献亦陋薄,而寇盗不已。文帝忿其违慠,二十三年,使交州刺史檀和之、振武将军宗悫伐之。和之遣司马萧景宪为前锋,阳迈闻之惧,欲输金一万斤、银十万斤、铜三十万斤,还所略日南户。其大臣{艹毒}僧达谏止之。乃遣大帅范扶龙戍其北界区栗城。景宪攻城克之,乘胜即克林邑,阳迈父子并挺身逃奔。获其珍异,皆是未名之宝。又销其金人,得黄金数十万斤。
和之,高平金乡人,檀凭之子也。以功封云杜县子。孝建三年,为南兖州刺史,坐酣饮黩货,迎狱中女子入内,免官禁锢。后病死,见胡神为祟。追赠左将军,谥曰襄子。
孝武孝建二年,林邑又遣长史范龙跋奉使贡献,除龙跋扬武将军。大明二年,林邑王范神成又遣长史范流奉表献金银器、香、布诸物。明帝泰豫元年,又遣使献方物。齐永明中,范文赞累遣使贡献。梁天监九年,文赞子天凯奉献白猴,诏加持节、督缘海诸军事、威南将军、林邑王。死,子弼毳跋摩立,奉表贡献。普通七年,王高戍胜铠遣使献方物,诏以为持节、督缘海诸军事、绥南将军、林邑王。大通元年,又遣使贡献。大通二年,行林邑王高戍律陀罗跋摩遣使贡献,诏以为持节、督缘海诸军事、绥南将军、林邑王。六年,又遣使献方物。
广州附近的山地和居住着各种少数民族的地方,种类繁多,历史上多次遭受侵扰,历代都深受其害。宋孝武帝大明年间,合浦的大帅陈檀归顺朝廷,被封为龙骧将军。陈檀请求朝廷派军征讨未归附的少数民族,于是朝廷任命陈檀为高兴太守,派遣前朱提太守费沉、龙骧将军武期南征,并开通朱崖道,但都没有取得战功,反而杀了陈檀反叛,费沉被下狱而死。
扶南国位于日南郡的南方,在西海的大湾中,距离日南大约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多里。城池距离海边五百里,有一条宽广十里的江流从西向东入海。这个国家面积有三千里,土地低洼而平坦,气候和风俗与林邑大致相同。出产金、银、铜、锡、沉香、大象、犀牛、孔雀、五彩鹦鹉。
其南边三千多里处有顿逊国,位于海中的高地上,面积有一千里。城池距离海边十里的地方。有五位国王,都隶属于扶南。顿逊的东边与交州的商人相通。其西边接壤天竺、安息等边远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市场东西交汇,每天有上万人。各种珍奇宝物应有尽有,还有像石榴一样的酒树,采集其花汁放入瓮中,几天后就能变成酒。
顿逊国之外的大海洲中,还有毗骞国,距离扶南八千里。传说国王身高一丈二尺,脖子长三尺,自古以来就长生不死,无人知晓他的年龄。国王神圣,国家中人的善恶和未来的事情,国王都知道,因此没有人敢欺骗他。南方称他为长颈王。国家风俗有房屋衣服,吃粳米。他们的语言与扶南略有不同。有山出产金,金子露在石头上,取之不尽。国家法律处决犯人,都在国王面前吃掉他们的肉。国内不接受商人,有来的人也会被杀掉吃掉,因此商人不敢来。国王常常住在高楼上,不吃肉,不拜神。他的子孙像常人一样生死,只有国王不死。扶南王多次派人送信来回往复。常常送给扶南王五十个纯金食器,形状像圆盘,也像瓦罐,名叫多罗,能装五升,像碗的能装一升。国王也能写天竺文字,写的文字有三千字,讲述他前世的命运,与佛经相似,并论述善行。
又传说扶南的东边是大涨海,海中有一个大洲,洲上有许多薄国,国东有马五洲。再往东航行涨海一千多里,到达自然大洲,洲上有树木在火中生长,洲附近的人剥取其树皮,纺织成布,做成手巾,颜色微微发青黑。如果手巾有污垢,就扔进水中,再洗就会变得非常干净。也有人用它做灯芯,用之不竭。
扶南国的风俗原本是裸体,文身披发,不穿衣服。由女人担任国王,称为柳叶。年轻力壮,有像男子一样的体格。其南边有激国,有信奉鬼神的人叫混填。梦见神赐给他弓,他乘坐商人的船出海。混填早上起来就去庙里,在神树下找到了弓,就按照梦中的指引乘坐船出海,最终到达了扶南的外城。柳叶人众多,看到船来了,想要抢夺它。混填就拉开弓射击,箭穿过船的一侧,射中了随从。柳叶人非常害怕,全体投降了混填,混填就教柳叶穿布衣服遮住头部,不再露出来。于是他成为国王,娶柳叶为妻,生下的儿子分封为王,统治七个城邑。后来国王混盘况,用欺诈和武力离间各个城邑,让他们互相猜疑阻挠,于是起兵攻占它们。他挑选子孙分居各个城邑,称为小王。混盘况九十多岁时才死,立中子盘盘为国王,把国家大事委托给大将范蔓。盘盘即位三年后死去,国人共同推举范蔓为王。范蔓勇猛健壮,有权谋策略,又用武力攻打周边国家,都臣服于他,自称为扶南大王。他建造了大船,穿越涨海,开拓了十多个国家,开辟了五六千里的土地。接下来应该攻打金邻国,范蔓生病,派遣太子金生代替他行事。范蔓的侄子旃,趁机篡位自立,派人欺骗金生并将其杀害。范蔓死时有一个乳下的儿子名叫长,在民间,等到二十岁时,他聚集了国内的壮士,袭击并杀死了旃。旃的大将范寻又攻打并杀死了长,自己即位。他重新整治国内,建造了观阁供人娱乐,每天早上、中午、傍晚接待三四批客人。百姓用蕉蔗和龟鸟作为礼物。国家法律中没有监狱。有诉讼的人,先斋戒三天,然后烧红斧头,让诉讼者行走七步。又把金镯、鸡蛋投入沸腾的汤中,让诉讼者去取,如果没有事实的人手会被烫伤,有理的人则不会。还在城沟中养鳄鱼,门外圈养猛兽,有罪的人就被喂给猛兽和鳄鱼,如果猛兽和鳄鱼不吃,那就说明这个人无罪,三天后才会放他。
鳄鱼中最大的有超过三丈长,形状像鼍,有四条腿,嘴巴长六七尺,两边有像刀剑一样锋利的牙齿,常吃鱼,遇到獐鹿和人也会吃掉,苍梧以南和外国都有。
吴国时,派遣中郎康泰、宣化从事朱应出使寻国,寻国的人还是裸体,只有妇女戴头巾。康泰、朱应对他们说:‘你们国家实际上很好,只是人们的裸露令人惊讶。’寻国开始让国内的男子穿上横幅。横幅,就是现在的干漫。富贵人家用锦缎做横幅,贫穷人家用布做。晋武帝太康年间,寻国开始派遣使者进贡。穆帝升平元年,国王竺旃檀上表进贡驯象,朝廷因为劳费而停止接受。之后国王憍陈如,本来是天竺的婆罗门,有神告诉他应该成为扶南的国王。憍陈如很高兴,南下到达盘盘。扶南人听说后,全国人民都高兴地拥戴他,迎接并立他为王。他又改革了制度,采用天竺的法律。憍陈如死后,后任国王持梨陀跋摩,宋文帝元嘉十一年、十二年、十五年,上表进贡各种物品。齐永明年间,国王憍陈如阇邪跋摩派遣使者进贡。梁天监二年,跋摩再次派遣使者送来珊瑚佛像,并进贡各种物品,朝廷下诏授予他安南将军、扶南王的职位。
这个国家的人皮肤黝黑,头发卷曲,不挖井取水。几十户人家共用一个池塘来取水。他们信仰天神,天神用铜铸成雕像,两面像有四只手,四面像有八只手,每只手都拿着不同的东西。有的拿着孩子,有的拿着鸟兽,有的拿着日月。国王出入乘坐大象,随从也是如此。国王坐下时,一条腿弯曲翘起,另一条腿垂到地上,前面铺上白布,上面放置金盆和香炉。
这个国家的习俗是,在丧葬时剃掉须发。死者的葬法有四种:水葬是将尸体投入江流,火葬是将尸体烧成灰烬,土葬是埋葬,鸟葬是将尸体丢弃在野外。这个国家的人贪婪吝啬,没有礼义,男女之间随意交往。
十年和十三年,跋摩累次派遣使者进贡,那年他去世了。他的庶子留陀跋摩杀死了他的嫡亲弟弟自立为王。十六年,派遣使者竺当抱老奉表进贡。十八年,再次派遣使者送来天竺的旃檀瑞像、婆罗树叶;并献上火齐珠、郁金、苏合等香料。普通元年、中大通二年、大同元年,连续派遣使者进贡各种物品。五年,再次派遣使者进贡生犀。还说这个国家有佛发,长一丈二尺。皇帝下诏派遣沙门释云宝随使者前往迎接。在此之前,三年八月,武帝改造阿育王佛塔,从旧塔下取出舍利和佛指甲,指甲呈青黑色,众僧用手伸开,随手的长度,放开后弯曲成螺形状。根据《僧伽经》说:‘佛发青而细,犹如莲藕的丝。’《佛三昧经》说:‘我过去在宫中洗发,用尺量头发,长一丈二尺。放开后右旋,又变成螺形状。’这与皇帝得到的相同。阿育王即铁轮王,统治阎浮提一天下。佛涅槃后,一天一夜,役使鬼神建造八万四千座塔,这是其中之一。
吴时有尼姑住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小精舍,孙纟林后来毁掉了它,塔也一同被毁。吴国平定后,各路僧人又在旧地重建。晋元帝初渡江,对它进行了修缮。到了简文咸安年间,派遣沙门安法程建造小塔,未完成就去世了。他的弟子僧显接着修建,到了孝武帝太元九年,放置金相轮和承露。
之后,有西河离石县的胡人刘萨何突然生病去世,但心脏仍然温暖,他的家人不敢立即下葬,经过七天他又苏醒了。他说:‘有两个官吏看到他被记录,向西北方向行进,不知道有多远。到了十八层地狱,根据罪行的轻重,受到各种折磨。观世音菩萨告诉我:“你的缘分未尽,如果你能活下来,可以出家为僧。洛阳、齐城、丹阳、会稽都有阿育王塔,你可以去礼拜。如果你寿命终结,就不会堕入地狱。”说完,就像从高岩上坠落,突然醒来。因此他出家,法号慧达。他四处礼拜佛塔,来到丹阳,不知道塔在哪里,等到登上越城四处张望,看到长干里有异样的气息,于是前去礼拜,果然是原来的阿育王塔,多次发光,因此确定塔下必有舍利。于是召集众人挖掘一丈深,得到三块石碑,每块石碑长六尺。中间一块石碑有一个铁函,函中有银函,银函中又有金函,里面盛有三颗舍利和各一枚指甲,指甲有几尺长。
立即在舍利附近北面,面对简文所造的塔西边建造了一层塔。十六年,又派遣沙门僧尚加建造了三层塔。这就是武帝所开启的。最初挖掘四尺深,得到龙窟和以前人们所丢弃的金银首饰等杂宝物。大约深九尺左右,到达石础,础下有一个石函,函内有铁壶,用来盛放银坩,坩内有金镂罂,盛有三颗舍利,大小如粟粒,圆润光洁。函内有琉璃碗,碗内得到四颗舍利和指甲。指甲有四枚,都是沉香色。到了这个月的二十七日,皇帝又到寺庙礼拜,设无碍大会,大赦天下。这一天用金钵装水漂洗舍利,最小的一颗隐没不出来,皇帝礼拜了几十次,舍利在钵内发光,旋转了很久,最后停在了中间。
皇帝问大僧正慧念:‘看到不可思议的事情了吗?’慧念回答说:‘法身常住,不动如一。’皇帝说:‘弟子想请一颗舍利回朝廷供奉。’到了九月五日,又在寺庙设无碍大会,派遣皇太子、王侯、朝贵等人前往迎接。这一天风景明净,全城的人都来观看。所设的金银供品等物,都留在寺庙供奉,并施舍了一千万钱作为寺庙的基业。到了四年九月十五日,皇帝又到寺庙设无碍大会,竖立了两座宝塔,分别用金罂、玉罂,盛放舍利和指甲,放在七宝塔内。又用石函盛放宝塔,分别放入两座宝塔下,以及王侯、妃子、百姓、富户所捐献的金银首饰等珍宝堆积如山。十一年十一月二日,寺庙的僧人又请皇帝在寺庙书写《般若经》的题字。那天晚上,两座宝塔都发光,皇帝下令镇东邵陵王纶撰写寺庙的《大功德碑》。
在此之前两年,改造会稽鄮县塔,打开旧塔取出舍利,派遣光宅寺的释敬脱等四位僧人和舍人孙照暂时迎接回朝廷。皇帝礼拜完毕,立即送回县里,放入新塔下,这个县塔也是刘萨何所得的。
晋咸和年间,丹阳尹高悝,走到张侯桥,看到水中有五彩光芒,不知道是什么怪异现象,于是派人到光的地方找到金像,没有光脚。高悝就下车把像载回长干巷口,牛不肯前进。高悝就让人让牛按照自己的意愿走,牛直接牵引到寺庙,高悝就把像留给了寺庙的僧人。每到夜晚,经常发光,又听到空中传来金石的声音。经过一年,临海渔人张系世,在海口忽然看到有铜莲花座浮出水面,取来送给县里,县人把像送到朝廷,于是施舍了像的脚,刚好吻合。简文咸安元年,交州合浦人董宗之潜水采珠,在海底得到佛光焰,交州把像送到朝廷,用来施舍给像,又吻合了。
自从咸和年间得到像,到咸安初年,经历了三十多年,莲花座才齐全。最初,高悝得到像后,后来有五位来自西域的胡僧来见高悝说:‘以前在天竺得到阿育王所造的像,来到邺下,遇到胡乱,埋在河边。现在寻找不到所在。’这五位僧人曾经在一天夜里都梦见像说:‘已经到了江东,被高悝得到了。’高悝就把这五位僧人送到寺庙,看到像哭泣,像就发光,照亮了殿堂。还有瓦官寺的慧邃,想要描摹像的形状,寺庙的主僧尚担心损坏了金色的像,对慧邃说:‘如果你能让像发光,转身向西,就可以答应你。’慧邃就恳求拜请。那天晚上,像就转身发光,转身向西。第二天就答应了他。
像的莲花座上原本有外国的文字,没有人认识,后来有三藏那跋摩认出,说这是阿育王为第四个女儿所造的。到了大同年间,取出旧塔的舍利,皇帝下令购买寺庙侧面的几家住宅用地,以扩大寺庙的地域,建造了各种殿堂和瑞像周围的阁楼等,竭尽装饰之能事。寺庙中的各种经变图,都是由吴人张繇亲手绘制的。张繇是当时绘画技艺的佼佼者。
西南夷诃罗陀国,在宋元嘉七年,派遣使者上表说:‘我听说圣上信仰重视三宝,建立寺庙,遍布世界。现在特意派遣两位使者,表达我们微薄的心意。’
呵罗单国,位于阇婆洲,元嘉七年,派遣使者进贡金刚指环、赤鹦鹉鸟、天竺国的白叠布、古贝布、叶波国的古贝布等物品。十年,呵罗单国王毗沙跋摩上表说:‘常胜的天子陛下,各位佛祖,常常快乐安隐,具备三达六通,是世间的导师,这就是如来,因此我至诚地五体投地敬礼。’之后被儿子篡位。十三年,又上表。二十六年,文帝下诏说:‘呵罗单、婆皇、婆达三国,频繁跨越遥远的大海,诚心接受教化并纳贡,他们的诚意应当得到表彰,可以一并授予官职。’于是派遣使者进行册封。二十九年,又派遣长史婆和沙弥进贡各种物品。
婆皇国,元嘉二十六年,国王舍利婆罗跋摩派遣使者进贡了四十一种物品,文帝下诏封他为婆皇国王。二十八年,再次派遣使者进贡。孝武帝孝建三年,又派遣长史竺那婆智上表进贡物品,任命那婆智为振威将军。大明三年,进贡赤白鹦鹉。大明八年、明帝泰始二年,又派遣使者进贡。明帝任命他的长史竺须罗远和前长史振威将军竺那婆智为龙骧将军。
婆达国,元嘉二十六年,国王舍利不陵伽跋摩派遣使者进贡物品,文帝下诏封他为婆达国王。二十六年、二十八年,又派遣使者进贡。
阇婆达国,元嘉十二年,国王师黎婆达呵陀罗跋摩派遣使者上表说:‘宋国的大主大吉天子足下,教化一切,使智慧安隐,天人师降伏四魔,成就等正觉,转动尊贵的法轮,救度众生。我虽然身处遥远之地,也沾染了灵光和恩泽。’
槃槃国,在元嘉、孝建、大明年间,都派遣使者进贡。梁中大通元年、四年,国王派遣使者上表,连续赠送佛牙和画塔,并献上沉香等数十种香料。六年八月,再次派遣使者送菩提国的舍利和画塔图,以及菩提树叶、詹糖等香料。
丹丹国,中大通二年,国王派遣使者上表,送来牙像和画塔两座,并献上火齐珠、古贝布、各种香料药草。大同元年,再次派遣使者献上金银、琉璃、杂宝、香料药草等物品。
干陀利国,位于海南洲上,其风俗与林邑、扶南大致相同,出产斑布、古贝布、槟榔。槟榔特别精美,是各国中的极品。宋孝武帝时期,国王释婆罗那邻陀派遣长史竺留陀献上金银宝器。梁天监元年,国王瞿昙修跋陀罗在四月八日梦中有一位僧人告诉他:‘中国现在有圣明的君主,十年之后,佛法将大兴。如果你派遣使者进贡并表达敬意,你的土地将变得富饶,商旅将增加百倍;如果你不相信,我的境土将不得安宁。’起初他不相信,后来又梦见这位僧人说:‘如果你不相信我,我将与你一起去观看。’于是他在梦中来到中国拜见天子。醒来后感到很奇异,跋陀本擅长绘画,于是他根据梦中所见武帝的形象,用丹青装饰,并派遣使者连同画工一起上表献上玉盘等物品。使者到达后,模仿帝王的形象回去,与原来的画像相符。因此用宝函装盛,每日都加以敬礼。后来跋陀去世,他的儿子毗针邪跋摩继位,十七年,派遣长史毗员跋摩上表献上金芙蓉、各种香料药草等。普通元年,再次派遣使者献上各种物品。
狼牙修国,位于南海中。其疆域东西方向要走三十天,南北方向要走二十天,从广州出发向北有二万四千里。土地气候和物产与扶南大致相同,特别多产栈香、沉香、婆律香等。其风俗,男女都裸体披发,用古贝布做衣服。国王和贵族则加上云霞布覆盖肩膀,用金绳做腰带,金环穿耳。女子则用古贝布做璎珞绕身。该国用砖块堆砌城墙,有重重的城门和楼阁。国王出行乘坐大象,有旗帜、鼓乐,盖着白布,兵卫非常森严。国人传说,自建国以来四百多年,后嗣衰弱,王族中有贤者,国人归附于他。国王听后将他囚禁,但锁链无故自行断裂。国王认为这是神迹,因此不敢伤害他,于是将他驱逐出境,他逃到了天竺。天竺人以长女嫁给他。不久狼牙国王去世,大臣们迎接他回国继位。二十多年后去世,儿子婆伽达多继位。天监十四年,派遣使者阿撤多上表。
婆利国,位于广州东南海中的岛上,距离广州要航行两个月。国界东西方向要走五十天,南北方向要走二十天。有一百三十六个聚落。土地气候炎热,就像中国的盛夏。谷物一年两熟,草木常绿。海里出产文螺、紫贝。有一种石头叫坩贝罗,最初采集时柔软,等到雕刻成物品晾干后,就变得非常坚硬。其国人用古贝布做衣服,也用作围裙。国王则用斑丝做衣服,用璎珞绕身,头上戴着高出一尺多的金冠,形状像帽子,装饰有七宝。腰间挂着金装剑,坐在金制的高座上,用银鞋支撑脚。侍女们都佩戴金花和珠宝的装饰,有的手持白毛拂子和孔雀扇。国王出行时乘坐大象,车舆用各种香料制成,上面覆盖着羽毛华盖和珠帘。随从吹螺击鼓。国王姓憍陈如,自古以来未曾通商中国,询问他的祖先和年数也无法记住。他自己说白净王夫人就是他国的女子。天监十六年,派遣使者进贡金席等。普通三年,国王频伽再次派遣使者珠智进贡白鹦鹉、青虫、头盔、琉璃器皿、古贝布、螺杯、各种香料药草等数十种。
中天竺国,位于大月支东南数千里,土地面积三万里,又名身毒。汉朝时期张骞出使大夏,看到邛竹杖、蜀布,国人说这是从身毒购买的,即天竺。从月支、高附向西,南至西海,东至盘越,有数十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位国王,他们的名字虽然不同,但都是身毒。汉朝时期属于月支的管辖。其风俗与月支相同,但气候潮湿炎热,人民害怕战争,比月支弱。国家靠近大江,名叫新陶,源头出自昆仑。分为五江,总称为恒水。其水甘甜,水下有真盐,颜色纯正如水晶。土地出产犀牛、大象、貂鼠、玳瑁、火齐、金银铜铁、金缕织成的金锦、细密的白叠布、上好的皮毛、毾憕。火齐看起来像云母,颜色像紫金,有光泽,分开来像蝉翼一样薄,堆积起来像纱縠一样厚重。西部与大秦、安息在海中交易。有很多大秦的珍奇物品,如珊瑚、琥珀、金碧、珍珠、宝石、郁金、苏合香。苏合香是混合各种香料的汁液煎制而成,不是自然形成的单一物品。又说大秦人采集苏合香,先压榨出汁液作为香膏,然后将渣滓卖给各国商人,因此辗转到达中国时香味已经不浓了。郁金只出产于罽宾国,颜色纯正黄色而细腻,与荷花的花瓣相似。国人先将它用于佛寺,经过几天晾干后,才作为粪便处理掉,商人再将其转卖到其他国家。
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派遣使者从日南的边界外来献,这是汉朝唯一与之交流的途径。大秦的商人常常来到扶南、日南、交阯等地。而在南边边界的外国人,很少有大秦人到达的。
孙权黄武五年,有一个大秦的商人名叫秦论,来到交阯,交阯的太守吴邈派人送他见孙权。孙权询问秦论关于当地的地理风俗,秦论详细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当时诸葛恪正在讨伐丹阳,捕获了一些矮人。秦论看到后说:‘大秦很少见到这样的人。’孙权便派了男女各十人,差遣会稽的刘咸送秦论回国,但刘咸在路上去世了,于是秦论直接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汉和帝时,天竺多次派遣使者来贡献,后来因为西域叛乱而中断了联系。到汉桓帝延熹三年、四年,又频繁地从日南的边界外来献,但魏、晋时期就再也没有通使。只有吴国时期,扶南王范旃派遣亲信苏勿出使他的国家,从扶南出发,经过海上的大湾,正西北方向进入,经过湾边的几个国家,大约一年多到达天竺江口,逆水行进七千里才到达。天竺王惊讶地说:‘海边这么遥远,竟然还有这样的人!’于是命令他参观国内,并派遣陈、宋等两人带着四匹月支马回报范旃,但苏勿等了四年才到达。当时吴国派遣中郎康泰出使扶南,见到陈、宋等人,详细询问了天竺的风俗,说:‘这是一个佛道兴盛的国家。人民敦厚,土地肥沃,国王号茂论。他的都城,水泉分流,绕过沟渠,流入大江。宫殿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街道和市场,房屋和楼阁,钟鼓和音乐,服饰和香料,水陆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器物和珍宝琳琅满目,随心所欲。左右有嘉维、舍卫、叶波等十六大国,距离天竺二三千里,都共同尊奉它,认为它在天地之中。’
天监初年,天竺王屈多派遣长史竺罗达进贡琉璃唾壶、杂香、古贝等物品。
天竺迦毗黎国,元嘉五年,国王月爱派遣使者进贡,献上金刚指环、摩勒金环等宝物,各一头赤白鹦鹉。明帝泰始二年,又派遣使者进贡,使者竺扶大、竺阿珍被任命为建威将军。元嘉十八年,苏摩黎国王那罗跋摩派遣使者进贡。孝武帝孝建二年,斤陀利国王释婆罗那邻陀派遣长史竺留陀及多进贡金银宝器。后废帝元徽元年,婆黎国派遣使者进贡。这些国家都信奉佛教。
佛教从后汉明帝法开始东传,从此以后,其教逐渐广泛,成为一家之学。元嘉十二年,丹阳尹萧摹之上奏说:‘佛教在中国流传已经历了四代,但近年来,人们更加重视奢侈和竞争。请从现在开始,有想要铸铜像的人,都要到朝廷报告;兴造塔寺和精舍,都必须先上报,得到许可后再动工。’皇帝下诏同意。又淘汰了一些沙门,罢免了几百个道士。孝武帝大明二年,昙标道人与羌人高阇谋反,皇帝因此下诏,各地都要严格淘汰,以后有违反的,要严厉处罚。于是制定了各种禁令,除非戒行精苦,否则都要还俗。而寺庙中的尼姑出入皇宫,与妃后交往,这些规定最终未能实行。在此之前,晋世庾冰开始提议让沙门尊敬王者,后来桓玄又提出这个观点,但都没有实行。大明六年,孝武帝下令所有沙门接见都要表示尊敬,皇帝下诏同意。前废帝初年又恢复了旧制。孝武帝宠妃殷贵妃去世后,为她建立了寺庙,贵妃的儿子子鸾被封为新安王,因此寺庙被称为新安寺。前废帝杀死了子鸾,于是毁掉了新安寺,驱逐了僧侣,不久又毁掉了中兴、天宝等寺庙。明帝平定了叛乱,下令修复。
宋世有名僧道生,是彭城人,他的父亲是广戚令。道生是沙门法大的弟子,从小聪明伶俐。十五岁就能讲经,长大后有独到的见解,提出了顿悟义,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元嘉十一年,他在庐山去世,沙门慧琳为他作诔。
慧琳是秦郡秦县人,姓刘。年少时出家,住在冶城寺。有才华,兼通内外之学,被庐陵王义真所知。曾经著有《均善论》,对佛法有所批评,说:‘有白学先生,认为中国的圣人经纶百世,其德行宏大,智慧周遍万变,天人之理都已尽矣。道没有隐秘的旨意,教没有遗漏的线索,聪明睿智,何负于殊论哉?有黑学道士认为他浅薄,说他不懂得幽冥之路,不及来生之化,虽然崇尚虚心,但不能虚事,不及西域之深。辩论中,他认为是“六度与五教并行,信顺与慈悲齐立。”’这篇论文流传于世。旧僧认为他败坏了释氏,想要将他驱逐。文帝看到论文后赞赏他,元嘉中,他参与了权要,朝廷的大事都与他商议。宾客络绎不绝,门前车马常有数十辆。四方赠送的礼物络绎不绝,一时权势显赫。宴会七八桌,座位上总是座无虚席。慧琳穿着高跟鞋,披着貂皮大衣,设有通呈书佐,权势与宰辅相当。会稽的孔顗曾经拜访他,遇到宾客挤满,只是寒暄了一下。孔顗感慨地说:‘竟然有黑衣宰相,可以说是冠屦失所了。’他注释的《孝经》和《庄子逍遥篇》的论文流传于世。
还有慧严、慧议两位道人,都住在东安寺。他们的学问和行为都很严谨,受到道士和俗人的推崇。当时斗场寺有很多禅僧,都城的人们说:‘斗场禅师的洞窟,东安寺的义林。’
孝武帝大明四年,在中兴寺设斋,有一个奇怪的僧人,大家都不认识他,问他名字,他回答说名叫明慧,从天安寺来。突然不见了。天下没有这个寺庙的名字,于是将中兴寺改名为天安寺。大明年间,外国沙门摩诃衍苦节有精理,在都城出新经《胜鬘经》,特别受到释学的重视。
师子国是天竺旁边的国家。那里气候适宜,没有冬夏之分。五谷随着人们的种植而生长,不需要按时令。这个国家以前没有人居住,只有鬼神和龙居住。各国商人来此贸易,鬼神不露形迹,只出示珍宝,显出它们的估价。商人根据价格取走。各国人听说这里的土地乐土,因此争相而来,有些人留了下来,于是成为了一个大国。晋义熙初年,开始派遣使者献上玉像,经过十年才到达。玉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造型独特,几乎不是人工所能制作。这个玉像历经晋、宋,存放在瓦官寺。之前有征士戴安道亲手制作的佛像五尊,以及顾长康的《维摩画图》,世人称之为‘三绝’。到齐东昏时期,玉像被毁,先截断手臂,然后取走身体,为宠妃潘贵妃制作了钗钏。宋元嘉五年,其王刹利摩诃派遣使者进贡。十二年,又派遣使者进贡。梁大通元年,后王迦叶加罗诃黎邪派遣使者进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七十八-注解
夷貊:指古代中原人对边远民族或非华夏民族的统称,含有贬义,意指野蛮或不文明。
海南诸国:指中国南海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西南夷:古代对居住在今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总称。
交州:古代行政区划名,相当于今越南北部。
日南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位于今越南中部。
伏波将军:汉代武官,主要负责征讨边疆。
百越:古代对居住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多个部落的总称。
大秦: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的称呼,因中国与罗马的交往主要通过海路,故称大秦。
天竺:古代中国对印度的称呼。
宣化从事:古代官职,负责宣化、教化。
中郎:古代官职,为中郎将的简称,为中军的高级将领。
晋代:指晋朝时期,即公元265年至420年。
宋、齐至梁:指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即公元420年至557年。
正朔:指历法和年号,古代帝王即位后更改历法和年号。
奉正朔、修贡职:指外国向中国朝贡,表示臣服。
风俗:指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
林邑国:古代国家名,位于今越南中部。
象林县:古代县名,位于今越南中部。
越裳界:古代指越南地区。
马援:东汉名将,曾平定交趾。
九德郡:古代郡名,位于今越南中部。
金山:指产金的山脉。
玳瑁:一种珍贵的海洋动物,其壳可制作装饰品。
贝齿:指古代用来装饰的贝壳和牙齿。
古贝:一种植物纤维,可制作布料。
沉木香:一种香料,来源于沉香木,古代用于制作香料和药材。
功曹:古代官职,负责文书和档案。
交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交州的行政和军事。
夏侯览:古代人物,曾任交州刺史。
日南:古代中国对越南南部地区的称呼。
区连:古代人物,曾任林邑国王。
范熊:古代人物,曾任林邑国王。
范稚:古代人物,曾任林邑国王。
铜柱:古代用来标记国界的铜柱。
西图夷:古代对居住在林邑南部的少数民族的称呼。
佛:佛教用语,指佛陀。
须达:古代人物,曾任林邑国王。
敌真:古代人物,曾任林邑国王。
敌铠:古代人物,曾任林邑国王。
扶南王子:古代扶南国的王子。
当根纯:古代人物,曾任林邑国王。
范诸农:古代人物,曾任林邑国王。
阳迈:古代人物,曾任林邑国王。
干阑:古代建筑形式,类似阁楼。
干漫:古代服饰,用布料缠绕腰部。
都漫:古代服饰,用布料缠绕腰部。
璎珞:古代装饰品,通常由宝石制成。
尼乾道:古代宗教信仰,可能指佛教。
胡神:古代对非华夏民族神灵的称呼。
金乡: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杜弘文:古代人物,曾任交州刺史。
阮弥之:古代人物,曾任交州刺史。
相道生:古代人物,曾任队主。
区栗城:古代城名,位于今越南中部。
萧景宪:古代人物,曾任司马。
檀和之:古代人物,曾任交州刺史。
宗悫:古代人物,曾任振武将军。
左将军:古代官职,为将军的一种。
谥号:古代对已故官员或贵族的尊称。
扶南:古代东南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柬埔寨。
范文赞:古代人物,曾任林邑国王。
天凯:古代人物,曾任林邑国王。
弼毳跋摩:古代人物,曾任林邑国王。
高戍胜铠:古代人物,曾任林邑国王。
律陀罗跋摩:古代人物,曾任林邑国王。
狸獠: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称呼,指居住在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狩猎、捕鱼为生的特点。
合浦大帅陈檀:合浦大帅是指合浦地区的军事首领,陈檀是其名。
龙骧将军:古代官职,属于武官,负责军事指挥。
朱提太守费沉:朱提是古代地名,太守是地方行政长官。
朱崖道:古代地名,指朱崖地区,位于海南岛。
扶南国:古代东南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柬埔寨地区。
林邑:古代东南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越南中部。
象、犀、孔翠、五色鹦鹉:古代中国对某些珍稀动物的称呼,象指大象,犀指犀牛,孔翠指孔雀,五色鹦鹉指色彩斑斓的鹦鹉。
顿逊国:古代东南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柬埔寨西部。
海崎:指海中的岛屿。
安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伊朗东北部。
酒树:传说中的一种能结酒的树。
多罗:古代印度的一种量器,相当于五升。
天竺书:古代印度的一种文字。
大涨海:古代对南中国海的一种称呼。
诸薄国:古代东南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越南中部。
马五洲:古代对某些地区的称呼,具体位置不明。
自然大洲:古代对某些地区的称呼,具体位置不明。
激国:古代东南亚的一个国家,位于扶南国南部。
混填:激国的一位国王,因梦见神赐弓而闻名。
柳叶:激国国王柳叶,以女性身份为王,是扶南国的统治者。
寻国:古代东南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越南中部。
横幅:古代一种宽幅的布料,用于制作衣物。
婆罗门: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阶层,属于祭司和学者。
梨陀跋摩:扶南国的一位国王。
安南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南方地区的军事指挥。
丑黑拳发:指国人的外貌特征,丑黑指肤色较深,拳发指头发卷曲。
穿井:指挖掘井以取水。
天神:指神话或宗教中的神祇。
铜为像:指用铜制作的塑像。
象:指大象,古代东南亚地区常用象作为交通工具。
嫔侍:指国王的妃嫔和侍从。
白叠:一种植物纤维,可制作布料。
剃除须发:指剃掉须发,表示哀悼。
瘗埋:指将死者埋葬。
鸟葬:指将死者遗骨或尸体丢弃在野外,任由鸟类啄食。
跋摩:指某位国王的名字。
竺当抱老:指某位使者的名字。
旃檀瑞像:指用旃檀木制作的佛像。
婆罗树叶:指印度的一种树叶,常用于宗教仪式。
火齐珠:指一种宝石,可能是指红宝石。
郁金:一种香料,黄色,用于宗教仪式。
苏合:一种香料的混合物。
沙门:佛教出家人。
阿育王:指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佛教的推广者。
阎浮提:指古代印度神话中的世界。
鬼神:指神话或宗教中的鬼魂和神灵。
跋摩累:指某位国王的名字。
释云宝:指某位僧人的名字。
僧伽经:指佛教经典。
佛三昧经:指佛教经典。
蠡形:指螺旋形的形状。
简文:指晋朝的简文帝。
孝武太元九年:指晋朝孝武帝太元九年。
金相轮:指用金制作的佛像的轮状装饰。
承露:指古代建筑中的一种装置,用于收集露水。
西河离石县:指古代的一个地名。
刘萨何:指某位胡人的名字。
龙窟:指地下洞穴,可能是指墓穴。
银坩:指银制的容器。
金镂罂:指用金丝编织的罂瓶。
琉璃碗:指用琉璃制成的碗。
般若经:指佛教经典。
邵陵王纶:指某位王侯的名字。
会稽鄮县:指古代的一个地名。
光宅寺:指一座寺庙的名字。
孙照:指某位舍人的名字。
般若:指佛教中的智慧。
镇东邵陵王纶:指某位王侯的名字。
会稽鄮县塔:指一座位于会稽鄮县的塔。
吴人张繇:指一位吴地人张繇。
丹青之工:指绘画技艺。
西南夷诃罗陀国:指古代的一个地名。
宋元嘉七年:指南北朝宋元嘉七年。
三宝:指佛教中的佛、法、僧三宝。
呵罗单国:古代国家名,位于阇婆洲,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阇婆洲:古代对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称呼。
元嘉七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公元430年。
金刚指环:佛教中的一种法器。
赤鹦鹉鸟:一种颜色鲜艳的鹦鹉,作为贡品象征国家的富饶。
天竺国:古代对印度的称呼。
叶波国:古代国家名,具体位置不详。
五体敬礼:古代的一种敬礼方式,即双手合十,头触地,表示极度尊敬。
婆皇国:古代国家名,位于南海地区。
舍利婆罗跋摩:婆皇国王的名字。
振威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军事,有威震四方之意。
婆达国:古代国家名,位于南海地区。
舍利不陵伽跋摩:婆达国王的名字。
阇婆达国:古代国家名,位于南海地区。
师黎婆达呵陀罗跋摩:阇婆达国王的名字。
槃槃国:古代国家名,位于南海地区。
丹丹国:古代国家名,位于南海地区。
干陀利国:古代国家名,位于海南洲上,即今天的越南。
斑布:一种布料,可能是棉布。
槟榔:一种热带植物,其果实可食用。
金芙蓉:一种花,可能是荷花。
狼牙修国:古代国家名,位于南海中。
云霞布:一种华丽的布料。
金缕织成金罽:一种用金线织成的华丽织物。
细靡白叠:一种细软的白叠布。
罽宾国: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阿富汗地区。
汉桓帝:东汉时期的一位皇帝,名刘志,在位期间为公元146年至167年。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是汉桓帝在位期间的第九年。
王安敦:即罗马皇帝安东尼努斯·庇乌斯(Antoninus Pius),他在位期间为公元138年至161年。
日南徼外:日南是古代中国对越南南部地区的称呼,徼外指边远之地。
交阯:古代中国对越南中南部地区的称呼。
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名权,字仲谋。
黄武五年:公元226年,是孙权在位期间的第五年。
诸葛恪: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后来成为吴国的将领。
丹阳: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安徽省。
黝、歙短人:指身形矮小的民族。
西域:古代中国对今中亚、西亚等地区的称呼。
扶南王范旃:扶南国的国王。
拘利口:古代东南亚的一个港口。
天竺江口:指印度河的入海口。
月支马:古代中亚的一种优良马种。
佛道:佛教和道教的合称。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时间为公元424年至453年。
迦毗黎国: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
月爱:迦毗黎国的国王。
摩勒金环:佛教中的一种法器。
赤白鹦鹉:一种颜色分别为红色和白色的鹦鹉。
元嘉五年:公元428年,是元嘉年间的第五年。
明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是南朝宋明帝刘彧在位期间的第二年。
建威将军:古代中国的一种武官职称。
苏摩黎国王那罗跋摩:苏摩黎国的国王。
斤陀利国王释婆罗那邻陀:斤陀利国的国王。
道者:道教出家人。
后汉明帝:东汉时期的一位皇帝,名刘庄,在位期间为公元57年至75年。
顿悟:佛教术语,指瞬间领悟佛理。
庐山:位于今江西省的一座山,历史上许多僧人曾在此修行。
庐陵王义真:南朝宋的宗室,封庐陵王。
均善论:慧琳所著的一篇论文。
白学先生:指主张儒家思想的学者。
黑学道士:指主张道教思想的道士。
六度:佛教术语,指六种修行方法。
五教:儒家思想中的五种教育方法。
信顺:佛教中的信仰和顺从。
慈悲:佛教中的慈悲为怀。
斗场寺:位于今南京市的一座寺庙。
东安寺:位于今南京市的一座寺庙。
新安寺:位于今南京市的一座寺庙。
天安寺:位于今南京市的一座寺庙。
胜鬘经:佛教经典之一。
师子国: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
征士戴安道:古代中国的一位著名工匠。
顾长康:古代中国的一位著名画家。
维摩画图:顾长康所绘的《维摩诘经变相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史-列传-卷七十八-评注
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汉世唯一通焉。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阯。其南徼诸国人,少有到大秦者。
这段文字描绘了东汉桓帝时期,大秦(古罗马帝国)与汉朝的交流。‘大秦王安敦遣使’表明了汉朝与西方的正式交往,‘汉世唯一通焉’强调了这种交流的稀有性。‘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阯’反映了大秦商人通过东南亚到达中国的贸易路线,而‘其南徼诸国人,少有到大秦者’则说明当时中国与外界交流的局限性。
孙权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阯,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论方土风俗,论具以事对。
这段文字讲述了三国时期孙权时期,大秦商人秦论到达交阯,并受到孙权的接见。孙权询问秦论关于大秦的风土人情,秦论详细回答。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对于外界文化的渴望和好奇心,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对于外来文化的接纳态度。
时诸葛恪讨丹阳,获黝、歙短人。论见之曰:‘大秦希见此人。’权以男女各十人,差吏会稽刘咸送论,咸于道物故,乃径还本国也。
此段描述了孙权时期,诸葛恪讨伐丹阳时捕获的矮人,秦论对此表示惊奇。孙权为了答谢秦论,派遣刘咸送他回国,但刘咸在途中去世,秦论只得返回大秦。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与外界交流的复杂性,以及对于异域文化的尊重。
汉和帝时,天竺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叛遂绝。至桓帝延熹三年、四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魏、晋世绝不复通。
这段文字回顾了汉朝时期,天竺(古印度)多次派遣使者来汉朝贡献,但随着西域的叛乱,这种交流中断。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交流的波动性,以及政治局势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唯吴时,扶南王范旃遣亲人苏勿使其国,从扶南发投拘利口,循海大湾中正西北入,历湾边数国,可一年余到天竺江口,逆水行七千里乃至焉。
这段文字描述了三国时期,扶南王范旃派遣亲人苏勿前往天竺的旅程。这段旅程跨越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复杂。
天竺王惊曰:‘海滨极远,犹有此人乎!’即令观视国内,仍差陈、宋等二人以月支马四匹报旃,勿积四年方至。
这段文字描述了天竺王对于苏勿的到来感到惊讶,并派遣使者回报。‘海滨极远’反映了古代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距离感,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
佛道自后汉明帝法始东流,自此以来,其教稍广,别为一家之学。
这段文字讲述了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并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影响力。
元嘉十二年,丹阳尹萧摹之奏曰:‘佛化被于中国,已历四代,而自顷以来,更以奢竞为重。请自今以后,有欲铸铜像者,悉诣台自闻;兴造塔寺精舍,皆先列言,须许报然后就功。’诏可。
这段文字描述了南朝时期,丹阳尹萧摹之对于佛教的奢靡之风提出批评,并建议对铸铜像和建造寺庙进行严格管理。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于佛教管理的重视。
孝武孝建二年,斤陀利国王释婆罗那邻陀,遣长史竺留陀及多献金银宝器。
这段文字讲述了南朝时期,斤陀利国王派遣使者献上金银宝器,反映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后废帝元徽元年,婆黎国遣使贡献。凡此诸国皆事佛道。
这段文字描述了后废帝时期,婆黎国派遣使者贡献,并提到这些国家都信奉佛教。这反映了佛教在古代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和普及度。
佛道自后汉明帝法始东流,自此以来,其教稍广,别为一家之学。
这段文字再次强调了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并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元嘉十二年,丹阳尹萧摹之奏曰:‘佛化被于中国,已历四代,而自顷以来,更以奢竞为重。请自今以后,有欲铸铜像者,悉诣台自闻;兴造塔寺精舍,皆先列言,须许报然后就功。’诏可。
这段文字再次描述了南朝时期,丹阳尹萧摹之对于佛教的奢靡之风提出批评,并建议对铸铜像和建造寺庙进行严格管理。
孝武大明二年,有昙标道人与羌人高阇谋反,上因是下诏,所在精加沙汰,后有违犯,严其诛坐。
这段文字讲述了南朝时期,昙标道人与羌人高阇谋反,孝武帝因此下诏加强对于佛教僧侣的管理,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先是,晋世庾冰,始创议欲使沙门敬王者,后桓玄复述其义,并不果行。
这段文字回顾了晋朝时期,庾冰和桓玄都曾提出让沙门敬奉王者的建议,但并未得到实施。
大明六年,孝武使有司奏沙门接见皆尽敬,诏可。前废帝初复旧。
这段文字描述了南朝时期,孝武帝下令让沙门接见时都要表示敬意,但前废帝时期又恢复了旧制。
孝武宠姬殷贵妃薨,为之立寺,贵妃子子鸾封新安王,故以新安为寺号。
这段文字讲述了孝武帝为了宠姬殷贵妃而建立寺庙,并以此命名。
前废帝杀子鸾,乃毁废新安寺,驱斥僧徒,寻又毁中兴、天宝诸寺。
这段文字描述了前废帝杀子鸾后,破坏了新安寺等寺庙,并驱逐僧侣。
明帝定乱,下令修复。
这段文字讲述了明帝平定乱事后,下令修复被破坏的寺庙。
宋世名僧有道生道人,彭城人,父为广戚令。
这段文字介绍了南朝时期著名僧人道生,他是彭城人,父亲是广戚令。
道生为沙门法大弟子,幼而聪悟。年十五便能讲经,及长有异解,立顿悟义,时人推服。
这段文字描述了道生的聪明才智和他在佛教领域的成就,他的顿悟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嘉十一年,卒于庐山,沙门慧琳为之诔。
这段文字讲述了道生在元嘉十一年去世,沙门慧琳为他撰写了诔文。
慧琳者,秦郡秦县人,姓刘氏。少出家,住冶城寺。
这段文字介绍了慧琳的生平,他是秦郡秦县人,出家后住在冶城寺。
有才章,兼内外之学,为庐陵王义真所知。尝著《均善论》,颇贬裁佛法,云:‘有白学先生,以为中国圣人经纶百世,其德弘矣,智周万变,天人之理尽矣。道无隐旨,教罔遗筌,聪睿迪哲,何负于殊论哉?有黑学道士陋之,谓不照幽冥之涂,弗及来生之化,虽尚虚心,未能虚事,不逮西域之深也。为客主酬答,其归以为‘六度与五教并行,信顺与慈悲齐立。’’论行于世。
这段文字描述了慧琳的才华和他在佛教领域的观点,他的《均善论》对于佛教的批评和反思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旧僧谓其败黜释氏,欲加摈斥。文帝见论赏之,元嘉中,遂参权要,朝廷大事皆与议焉。
这段文字讲述了慧琳的观点引起了旧僧的不满,但文帝对他的观点表示赞赏,使他得以参与朝廷大事。
宾客辐凑,门车常有数十两。四方赠赂相系,势倾一时。
这段文字描述了慧琳的权势和影响力,他的家中宾客众多,四方赠送的礼物络绎不绝。
方筵七八,座上恒满。琳著高屐,披貂裘,置通呈书佐,权侔宰辅。
这段文字描述了慧琳的奢华生活,他的宴会座位上总是座无虚席,他穿着华丽的衣服,权势与宰相相当。
会稽孔顗尝诣之,遇宾客填咽,暄凉而已。
这段文字讲述了会稽孔顗拜访慧琳时,看到他的家中宾客众多,但慧琳并未表现出特别的热情。
顗慨然曰:‘遂有黑衣宰相,可谓冠屦失所矣。’
这段文字描述了孔顗对于慧琳的权势和地位的感慨。
注《孝经》及《庄子逍遥篇》文论传于世。
这段文字讲述了慧琳注解《孝经》和《庄子逍遥篇》,这些作品得以流传至今。
又有慧严、慧议道人,并住东安寺。
这段文字介绍了慧严和慧议两位道人,他们住在东安寺。
学行精整,为道俗所推。
这段文字描述了慧严和慧议的学术成就和道德品质,他们受到道士和俗人的推崇。
时斗场寺多禅僧,都下为之语曰:‘斗场禅师窟,东安谈义林。’
这段文字描述了斗场寺和东安寺在禅宗和义学方面的地位,它们成为了当时佛教文化的代表。
孝武大明四年,于中兴寺设斋,有一异僧,众莫之识,问名,答言名明慧,从天安寺来。
这段文字讲述了孝武帝在大明四年于中兴寺设斋时,出现了一位名叫明慧的异僧,他来自天安寺。
忽然不见。
这段文字描述了明慧僧人突然消失的神秘现象。
天下无此寺名,乃改中兴曰天安寺。
这段文字讲述了由于没有天安寺这个名称,因此将中兴寺改名为天安寺。
大明中,外国沙门摩诃衍苦节有精理,于都下出新经《胜鬘经》,尤见重释学。
这段文字描述了摩诃衍这位外国沙门在都下新出的《胜鬘经》中展现出的精深理解,这部经书在佛教界受到了重视。
师子国,天竺旁国也。
这段文字介绍了师子国,它是天竺的一个邻国。
其地和适,无冬夏之异。
这段文字描述了师子国的气候特点,它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五谷随人种,不须时节。
这段文字描述了师子国的农业特点,农作物不受季节限制。
其国旧无人,止有鬼神及龙居之。
这段文字描述了师子国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它原本没有人居住,只有鬼神和龙。
诸国商估来共市易,鬼神不见其形,但出珍宝,显其所堪价。
这段文字描述了师子国的贸易情况,商人们与鬼神进行交易,鬼神只展示珍宝,而不露面。
商人依价取之。
这段文字描述了商人们如何根据鬼神展示的珍宝价格进行交易。
诸国人闻其土乐,因此竞至,或有住者,遂成大国。
这段文字描述了师子国的吸引力,各国人都被它的土乐所吸引,有些人甚至定居下来,使它成为了一个大国。
晋义熙初,始遣使献玉像,经十载乃至。
这段文字讲述了晋朝义熙初年,师子国开始派遣使者献上玉像,经过十年才到达。
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殊特,殆非人工。
这段文字描述了玉像的特点,它高四尺二寸,玉质洁润,形制独特,几乎像是人工无法制作。
此像历晋、宋,在瓦官寺。
这段文字描述了玉像的历史,它历经晋朝和宋朝,一直存放在瓦官寺。
先有征士戴安道手制佛像五躯,及顾长康《维摩画图》,世人号之三绝。
这段文字描述了瓦官寺中另外的佛像和画作,戴安道制作的佛像和顾长康的《维摩画图》被誉为三绝。
至齐东昏,遂毁玉像,前截臂,次取身,为嬖妾潘贵妃作钗钏。
这段文字描述了齐朝东昏侯时期,玉像被破坏,用于制作潘贵妃的首饰。
宋元嘉五年,其王刹利摩诃遣使奉表贡献。
这段文字讲述了宋元嘉五年,师子国王刹利摩诃派遣使者献上贡品。
十二年,又遣使奉献。
这段文字描述了宋元嘉十二年,师子国再次派遣使者献上贡品。
梁大通元年,后王迦叶加罗诃黎邪,使使奉表贡献。
这段文字讲述了梁朝大通元年,师子国后王迦叶加罗诃黎邪派遣使者献上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