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齐书-列传-卷五十

作者: 萧子显(507年-572年),南齐的皇帝及文学家,他主编的《南齐书》是对南齐历史的总结,内容细致入微,成为研究南齐历史的重要文献。萧子显不仅在政治上有较高的造诣,也在文学与史学方面有着显著成就。

年代:成书于南朝(约6世纪)。

内容简要:《南齐书》是由萧子显主编的一部关于南齐历史的史书。书中详细记载了南齐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事件,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该书尤其注重描述南齐的皇帝和高官的治国理政,以及国家内外的战事和文化交流。《南齐书》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是研究南齐历史、政治制度和人物传记的珍贵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齐书-列传-卷五十-原文

文二王 明七王

文惠太子四男:安皇后生郁林王昭业;宫人许氏生海陵恭王昭文;陈氏生巴陵王昭秀;褚氏生桂阳王昭粲。

巴陵王昭秀,字怀尚,太子第三子也。永明中封曲江公,千五百户。十年,为宁朔将军、济阳太守。郁林即位,封临海郡王,二千户。隆昌元年,为使持节、都督荆雍益宁梁南北秦七州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延兴元年,征为车骑将军,卫京师,以永嘉王昭粲代之。

明帝建武二年,通直常侍庾昙隆启曰:“周定雒邑,天子置畿内之民;汉都咸阳,三辅为社稷之卫。中晋南迁,事移威弛,近郡名邦,多有国食。宋武创业,依拟古典,神州部内,不复别封。而孝武末年,分树宠子,苟申私爱,有乖训准。隆昌之元,特开母弟之贵,窃谓非古。圣明御宇,礼旧为先,畿内限断,宜遵昔制,赐茅授土,一出外州。”诏付尚书详议。

其冬,改封昭秀为巴陵王。永泰元年见杀,年十六。

桂阳王昭粲,太子第四子也。郁林立,以皇弟封永嘉郡王,南徐州刺史。延兴元年,出为使持节、都督荆雍益宁梁南北秦七州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明帝立,欲以闻喜公遥欣为荆州,转昭粲为右将军,中书令。建武二年,改封桂阳王。四年,迁太常,将军如故。永泰元年见杀,年八岁。

明帝十一男:敬皇后生东昏侯宝卷,江夏王宝玄,鄱阳王宝夤,和帝;殷贵嫔生巴陵隐王宝义,晋熙王宝嵩;袁贵妃生庐陵王宝源;管淑妃生邵陵王宝攸;许淑媛生桂阳王宝贞。余皆早夭。

巴陵隐王宝义,字智勇,明帝长子也。本名明基。建武元年,为持节、都督扬南徐州军事、前将军、扬州刺史。封晋安郡王,三千户。宝义少有废疾,不堪出人间,故止加除授,仍以始安王遥光代之。转宝义为右将军,领兵置佐,镇石头。二年,出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州军事、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东昏即位,进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给仗。永元元年,给班剑二十人。始安王遥光诛,为都督扬南徐二州军事、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持节如故。东府被兵火,屋宇烧残,帝方营宫殿,不暇修葺。宝义镇西州。三年,进位司徒。和帝西台建,以为侍中、司空,使持节、都督、刺史如故。梁王定京邑,宣德太后令以宝义为太尉,领司徒。诏云:“不言之化,形于自远。”时人皆云此实录也。梁受禅,封谢沐县公,寻封巴陵郡王,奉齐后。天监中薨。

江夏王宝玄,字智深,明帝第三子也。建武元年,为征虏将军,领石头戍事,封江夏郡王。仍出为持节、都督郢司二州军事、西中郎将、郢州刺史。永泰元年,还为前将军,领石头戍事。未拜,东昏即位,进号镇军将军。永元元年,又进车骑将军,代晋安王宝义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军事、南徐兖二州刺史,将军如故。宝玄娶尚书令徐孝嗣女为妃,孝嗣被诛离绝,少帝送少姬二人与之,宝玄恨望,密有异计。明年,崔慧景举兵,还至广陵,遣使奉宝玄为主。宝玄斩其使,因是发将吏防城。帝遣马军主戚平、外监黄林夫助镇京口。慧景将渡江,宝玄密与相应,杀司马孔矜、典签吕承绪及平、林夫,开门纳慧景。使长史沈佚之、谘议柳憕分部军众,乘八扛舆,手执绛麾幡,随慧景至京师,住东城,百姓多往投集。慧景败,收得朝野投宝玄及慧景军名,帝令烧之,曰:“江夏尚尔,岂复可罪余人。”宝玄逃奔数日乃出。帝召入后堂,以步鄣裹之,令群小数十人鸣鼓角驰绕其外,遣人谓宝玄曰:“汝近围我亦如此。”少日乃杀之。

庐陵王宝源,字智渊,明帝第五子也。建武元年,为北中郎将,镇琅邪城,封庐陵郡王。迁右将军,领石头戍事,乃出为使持节、都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军事、后将军、南兖州刺史。王敬则伏诛,徙宝源为都督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五郡军事、会稽太守,将军如故。永元元年,进号安东将军。和帝即位,以为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太守如故。未拜,中兴二年薨。

鄱阳王宝夤,字智亮,明帝第六子也。建武初,封建安郡王。二年,为北中郎将,镇琅邪城。明年,出为持节、都督江州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东昏即位,为使持节、都督郢司二州军事、征虏将军、郢州刺史。寻进号前将军。永元二年,征为抚军,领石头戍事,未拜。三年,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石头。其秋,雍州刺史张欣泰等谋起事于新亭,杀台内诸主帅,事在《欣泰传》。难作之日,前南谯太守王灵秀奔往石头,率城内将吏见力去车脚载宝夤向台城,百姓数千人皆空手随后,京邑骚乱。宝夤至杜姥宅,日已欲暗,城门闭,城上人射之,众弃宝夤逃走。宝夤逃亡三日,戎服诣草市尉,尉驰以启帝,帝迎宝夤入宫问之。宝夤涕泣称:“尔日不知何人逼使上车,仍将去,制不自由。”帝笑,乃复爵位。和帝立,西台以宝夤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军事、卫将军、南徐州刺史。少帝以为使持节、都督荆益宁雍梁南北秦七州军事、荆州刺史,将军如故。宣德太后临朝,梁王为建安公,改封宝夤为鄱阳王。中兴二年谋反,奔魏。

邵陵王宝攸,字智宣,明帝第九子也。

建武元年,封南平郡王。

二年,改封。

三年,为北中郎将,镇琅邪城。

永元元年,为持节、都督南北徐南兖青冀五州军事、南兖州刺史,郎将如故。

未拜,迁征虏将军,领石头戍事。

丹阳尹,戍事如故。

陈显达事平,出为持节、督江州军事、左将军、江州刺史。

以本号还京师,授中军将军,秘书监。

中兴二年谋反,宣德太后令赐死。

晋熙王宝嵩,字智靖,明帝第十子也。

永元二年,为冠军将军、丹阳尹。

仍迁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军事、南徐州刺史,将军如故。

中兴元年,和帝以为中书令。

明年,谋反伏诛。

桂阳王宝贞,明帝第十一子也。

永元二年,为中护军、北中郎将,领石头戍事。

中兴二年谋反,伏诛。

史臣曰:《春秋》书‘郑伯克段于鄢’,兄弟之恩离,君臣之义正。

夫逆顺有势,况亲兼一体,道穷数尽,或容触啄。

而宝玄自寻干戈,欣受家难。

曾不悟执柯所指,跗萼相从,以此而图万全,未知其仿佛也。

赞曰:文惠二王,于嗟夭殇。

明子七国,终亦衰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齐书-列传-卷五十-译文

文惠太子有四个儿子:安皇后生下了郁林王萧昭业;宫人许氏生下了海陵恭王萧昭文;陈氏生下了巴陵王萧昭秀;褚氏生下了桂阳王萧昭粲。

巴陵王萧昭秀,字怀尚,是太子的第三个儿子。在永明年间被封为曲江公,拥有千五百户的封地。永明十年,他被任命为宁朔将军、济阳太守。郁林王即位后,他被封为临海郡王,拥有二千户的封地。隆昌元年,他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荆雍益宁梁南北秦七州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延兴元年,他被征召为车骑将军,负责保卫京师,由永嘉王萧昭粲接替他的职位。

明帝建武二年,通直常侍庾昙隆上书说:“周朝定都雒邑,天子在畿内安置百姓;汉朝定都咸阳,三辅地区成为国家的屏障。中晋南迁后,事务移至威望减退,近郡名邦,多有国食。宋武帝创业时,参照古典,神州部内不再另封。但孝武帝末年,分封宠子,只是表达私爱,有悖于古训。隆昌元年,特别提升了母弟的地位,我认为这不合古制。圣明君主统治天下,应以礼旧为先,畿内限制应该遵循旧制,赐予茅土授封,应该只限于外州。”皇帝下诏让尚书省详细讨论。那年冬天,昭秀被改封为巴陵王。永泰元年,他被杀,时年十六。

桂阳王萧昭粲,是太子的第四个儿子。郁林王即位后,他被封为永嘉郡王,担任南徐州刺史。延兴元年,他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荆雍益宁梁南北秦七州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明帝即位后,想要任命闻喜公萧遥欣为荆州刺史,转任萧昭粲为右将军、中书令。建武二年,他被改封为桂阳王。建武四年,他被迁任为太常,将军职位不变。永泰元年,他被杀,时年八岁。

明帝有十一个儿子:敬皇后生下了东昏侯萧宝卷、江夏王萧宝玄、鄱阳王萧宝夤、和帝;殷贵嫔生下了巴陵隐王萧宝义、晋熙王萧宝嵩;袁贵妃生下了庐陵王萧宝源;管淑妃生下了邵陵王萧宝攸;许淑媛生下了桂阳王萧宝贞。其余的都早逝。

巴陵隐王萧宝义,字智勇,是明帝的长子。原名明基。建武元年,他被任命为持节、都督扬南徐州军事、前将军、扬州刺史。被封为晋安郡王,拥有三千户的封地。萧宝义少年时就有废疾,不能在朝堂出入,所以只增加授予官职,仍然由始安王萧遥光代替他。后来萧宝义被转任为右将军,领兵置佐,镇守石头城。建武二年,他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州军事、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东昏侯即位后,他被晋升为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予仪仗。永元元年,赐予二十人班剑。始安王萧遥光被杀后,他被任命为都督扬南徐二州军事、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持节如故。东府遭遇火灾,房屋被烧毁,皇帝正在建造宫殿,无暇修缮。萧宝义镇守西州。永元三年,他被晋升为司徒。和帝在西台建立后,他被任命为侍中、司空,持节、都督、刺史职位不变。梁王平定京师后,宣德太后下令任命萧宝义为太尉,兼任司徒。诏书中说:“不言的教化,自然显现在远处。”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实录。梁朝接受禅让后,封萧宝义为谢沐县公,不久又封为巴陵郡王,奉齐后。天监年间去世。

江夏王萧宝玄,字智深,是明帝的第三个儿子。建武元年,他被任命为征虏将军,负责石头城的防务,被封为江夏郡王。后来他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郢司二州军事、西中郎将、郢州刺史。永泰元年,他被召回,担任前将军,负责石头城的防务。未及受命,东昏侯即位,他被晋升为镇军将军。永元元年,他又被晋升为车骑将军,代替晋安王萧宝义担任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军事、南徐兖二州刺史,将军职位不变。萧宝玄娶了尚书令徐孝嗣的女儿为妃,徐孝嗣被杀后,他与徐家断绝关系,少帝送了两个少姬给他,萧宝玄心怀怨恨,暗中有所图谋。第二年,崔慧景起兵,回到广陵,派人奉萧宝玄为主。萧宝玄杀了使者,因此发动将士守城。皇帝派遣马军主戚平、外监黄林夫协助镇守京口。崔慧景准备渡江,萧宝玄暗中与他呼应,杀了司马孔矜、典签吕承绪以及戚平、黄林夫,打开城门迎接崔慧景。派长史沈佚之、谘议柳憕分部军众,乘坐八抬轿,手持红绸旗帜,跟随崔慧景到京师,住在东城,许多百姓都前往投靠。崔慧景失败后,搜到了朝野投靠萧宝玄和崔慧景的军队名单,皇帝下令烧毁,说:“江夏王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萧宝玄逃跑了几天才出来。皇帝召他进入后堂,用步障裹着他,让几十个小人在外面击鼓吹角,派人告诉萧宝玄说:“你最近围攻我时也是如此。”不久之后,他被杀。

庐陵王萧宝源,字智渊,是明帝的第五个儿子。建武元年,他被任命为北中郎将,镇守琅邪城,被封为庐陵郡王。后来他被迁任为右将军,负责石头城的防务,然后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军事、后将军、南兖州刺史。王敬则被杀后,他被迁任为都督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五郡军事、会稽太守,将军职位不变。永元元年,他被晋升为安东将军。和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太守职位不变。未及受命,中兴二年去世。

鄱阳王萧宝夤,字智亮,是明帝的第六个儿子。建武初年,被封为建安郡王。建武二年,他被任命为北中郎将,镇守琅邪城。第二年,他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江州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东昏侯即位后,他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郢司二州军事、征虏将军、郢州刺史。不久后,他被晋升为前将军。永元二年,他被征召为抚军,负责石头城的防务,未及受命。永元三年,他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守石头。那年秋天,雍州刺史张欣泰等人在新亭起事,杀死了台内各位主帅,详情见《欣泰传》。事变发生那天,前南谯太守王灵秀逃往石头城,率领城内的将吏弃城而去,用车脚载着萧宝夤向台城,数千百姓都空手跟随,京师大乱。萧宝夤到达杜姥宅时,天色已晚,城门关闭,城上的人向他射箭,众人弃萧宝夤而逃。萧宝夤逃亡了三天,穿着军服到草市尉那里,尉驰报皇帝,皇帝迎接萧宝夤入宫询问。萧宝夤哭泣着说:“那天我不知道是谁强迫我上车,然后要带我走,我无法自控。”皇帝笑了,于是恢复了萧宝夤的爵位。和帝即位后,西台任命萧宝夤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军事、卫将军、南徐州刺史。少帝任命他为使持节、都督荆益宁雍梁南北秦七州军事、荆州刺史,将军职位不变。宣德太后临朝,梁王被封为建安公,萧宝夤被改封为鄱阳王。中兴二年,萧宝夤谋反,逃奔到魏国。

邵陵王宝攸,字智宣,是明帝的第九个儿子。建武元年,被封为南平郡王。建武二年,封号有所改变。建武三年,担任北中郎将,镇守琅邪城。永元元年,担任持节、都督南北徐南兖青冀五州军事、南兖州刺史,郎将的职位依旧。尚未就任时,被提升为征虏将军,负责石头城的防务。担任丹阳尹,防务职责依旧。陈显达的事务平定后,外出担任持节、督江州军事、左将军、江州刺史。以原职返回京城,被授予中军将军、秘书监的职位。中兴二年,因谋反,宣德太后下令赐死。

晋熙王宝嵩,字智靖,是明帝的第十个儿子。永元二年,担任冠军将军、丹阳尹。之后升迁为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军事、南徐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依旧。中兴元年,和帝任命他为中书令。第二年,因谋反被处死。

桂阳王宝贞,是明帝的第十一个儿子。永元二年,担任中护军、北中郎将,负责石头城的防务。中兴二年,因谋反被处死。

史臣评论说:《春秋》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兄弟之间的恩情已经破裂,君臣之间的道义已经明确。逆与顺各有其势,何况亲人本是一体,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或许会有触怒或挑衅的时候。然而宝玄自己寻求战争,欣然接受家难。竟然没有意识到执柯所指,兄弟相依,用这样的方式来寻求万全,实在是不知其所以然。

赞曰:文惠两位王子,唉,如此早逝。明帝的七个儿子,最终也都衰败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齐书-列传-卷五十-注解

文二王:文二王指的是南朝宋的文帝刘义隆和孝武帝刘骏,他们是南朝宋的第二位和第三位皇帝,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重要影响。

明七王:明七王指的是南朝齐的明帝萧鸾的七个儿子,他们在南朝齐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文惠太子:文惠太子是南朝宋的文帝刘义隆的儿子,也是南朝齐的建立者萧道成的岳父。

安皇后:安皇后是南朝齐的文惠太子的妻子,也是南朝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的母亲。

海陵恭王昭文:海陵恭王萧昭文是南朝齐的文惠太子的儿子,被封为海陵王。

巴陵王昭秀:巴陵王萧昭秀是南朝齐的文惠太子的第三子,被封为巴陵王。

桂阳王昭粲:桂阳王萧昭粲是南朝齐的文惠太子的第四子,被封为桂阳王。

宁朔将军:宁朔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边疆防御。

济阳太守:济阳太守是古代的一种地方行政官职,负责济阳郡的行政事务。

使持节:使持节是古代的一种特殊官职,表示皇帝的使者,拥有较大的权力。

都督:都督是官职名,负责一定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荆雍益宁梁南北秦七州军事:荆雍益宁梁南北秦七州军事是指七个州的军事指挥职责。

西中郎将:西中郎将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西部的军事指挥。

荆州刺史:荆州刺史是古代的一种地方行政官职,负责荆州的行政事务。

车骑将军:车骑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车骑部队的指挥。

卫京师:卫京师是指保卫京城,负责京城的防卫。

永嘉王昭粲:永嘉王萧昭粲是南朝齐的文惠太子的第四子,被封为永嘉王。

周定雒邑:周定雒邑是指周朝定都雒邑(今河南洛阳),标志着周朝的建立。

天子置畿内之民:天子置畿内之民是指周朝天子在畿内(都城周边地区)安置百姓。

汉都咸阳:汉都咸阳是指汉朝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标志着汉朝的建立。

三辅为社稷之卫:三辅为社稷之卫是指汉朝设立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来保卫国家。

中晋南迁:中晋南迁是指晋朝由于北方战乱,将都城从洛阳迁至江南。

事移威弛:事移威弛是指由于都城南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影响力减弱。

近郡名邦:近郡名邦是指靠近都城的郡和著名的地方。

国食:国食是指国家的粮食储备。

宋武创业:宋武创业是指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建立宋朝。

神州部内:神州部内是指中国的境内。

不复别封:不复别封是指不再对境内的地方进行分封。

孝武末年:孝武末年是指南朝宋的孝武帝刘骏在位末年。

分树宠子:分树宠子是指分封宠爱的儿子。

苟申私爱:苟申私爱是指为了满足私人的喜爱。

乖训准:乖训准是指违背了古代的规范和准则。

圣明御宇:圣明御宇是指皇帝的明智统治。

礼旧为先:礼旧为先是指尊重旧有的礼制。

畿内限断:畿内限断是指限制畿内的范围。

昔制:昔制是指古代的制度。

茅授土:茅授土是指授予土地。

外州:外州是指京畿之外的地方。

尚书:尚书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行政事务。

诏:诏是指皇帝的命令或指示。

改封:改封是指改变封号或封地。

永泰元年:永泰元年是指南朝齐的永泰元年,即公元498年。

见杀:见杀是指被杀害。

年十六:年十六是指年龄为十六岁。

郁林立:郁林立是指郁林王萧昭业即位。

永嘉郡王:永嘉郡王是指被封为永嘉郡王的王爵。

南徐州刺史:南徐州刺史是指南徐州的地方行政官职。

明帝:明帝指东晋的第二位皇帝司马绍,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相对稳定,文化发展有所成就。

建武二年:建武二年是指南朝齐的建武二年,即公元495年。

改封桂阳王:改封桂阳王是指将桂阳王的封号进行更改。

迁太常:迁太常是指调任太常,太常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祭祀和礼仪。

将军如故:将军如故是指保持原来的将军职位。

年八岁:年八岁是指年龄为八岁。

东昏侯宝卷:东昏侯宝卷是南朝齐的明帝萧鸾的儿子,即位后荒淫无道。

江夏王宝玄:江夏王宝玄是南朝齐的明帝萧鸾的儿子,被封为江夏王。

鄱阳王宝夤:鄱阳王宝夤是南朝齐的明帝萧鸾的儿子,被封为鄱阳王。

和帝:和帝是指南朝齐的和帝萧宝融,是南朝齐的最后一位皇帝。

巴陵隐王宝义:巴陵隐王宝义是南朝齐的明帝萧鸾的长子,被封为巴陵隐王。

晋熙王宝嵩:晋熙王宝嵩是明帝的第十子,字智靖。

庐陵王宝源:庐陵王宝源是南朝齐的明帝萧鸾的儿子,被封为庐陵王。

邵陵王宝攸:邵陵王宝攸是东晋明帝司马绍的第九子,字智宣。在文中提到他的官职和封号变化,以及最终的谋反被赐死。

桂阳王宝贞:桂阳王宝贞是明帝的第十一子。

早夭:早夭是指年纪轻轻就去世。

持节:持节是古代官职,指持有符节,代表皇帝的权威。

扬州刺史:扬州刺史是古代的一种地方行政官职,负责扬州的行政事务。

石头:石头是指石头城,是南朝齐的都城。

东府:东府是指东宫,是皇帝的居住地。

京口:京口是指京口城,是南朝齐的军事要塞。

广陵:广陵是指广陵城,是南朝齐的军事要塞。

绛麾幡:绛麾幡是指红色的旗帜,用于军队的指挥。

京师:京师是指京城,即都城。

朝野:朝野是指朝廷和民间。

步鄣:步鄣是指用步卒设置的障碍。

步鼓角:步鼓角是指用鼓和角声作为信号。

少帝:少帝是指南朝齐的少帝萧宝卷,是东昏侯萧宝卷的弟弟。

崔慧景:崔慧景是南朝齐的将领,曾发动叛乱。

司马孔矜:司马孔矜是南朝齐的官员。

典签吕承绪:典签吕承绪是南朝齐的官员。

马军主戚平:马军主戚平是南朝齐的将领。

外监黄林夫:外监黄林夫是南朝齐的官员。

东城:东城是指京城东面的城门。

百姓:百姓是指普通民众。

八扛舆:八扛舆是指八人抬的轿子。

东昏侯:东昏侯是指南朝齐的东昏侯萧宝卷,是南朝齐的最后一位皇帝。

始安王遥光:始安王遥光是南朝齐的明帝萧鸾的儿子,被封为始安王。

司徒:司徒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

司空:司空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国家的工程和建设。

太尉:太尉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国家的军事事务。

梁王:梁王是指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萧道成,后来建立了南朝梁。

宣德太后:宣德太后是指南朝齐的宣德太后,是南朝齐的皇帝萧宝卷的母亲。

谢沐县公:谢沐县公是指被封为谢沐县公的爵位。

巴陵郡王:巴陵郡王是指被封为巴陵郡王的爵位。

扬州:扬州是古代的一种地方行政区域,位于江南地区。

石头城:石头城是指石头城,是南朝齐的都城。

骠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骠骑部队的指挥。

马军主:马军主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马军部队的指挥。

外监:外监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宫外的监察事务。

司马:司马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一定地区的军事指挥。

典签:典签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文书和印章。

杜姥宅:杜姥宅是指杜姥的住宅,杜姥是南朝齐的官员。

草市尉:草市尉是指草市的地方官职。

京邑:京邑是指京城,即都城。

西台:西台是指西宫,是皇帝的居住地。

中兴二年:中兴是年号,二年指公元319年,是东晋的一个时期。

雍州刺史:雍州刺史是古代的一种地方行政官职,负责雍州的行政事务。

张欣泰:张欣泰是南朝齐的将领,曾发动叛乱。

新亭:新亭是指新亭城,是南朝齐的军事要塞。

台城:台城是指台城,是南朝齐的皇宫。

戎服:戎服是指军装。

建安公:建安公是指被封为建安公的爵位。

鄱阳王:鄱阳王是指被封为鄱阳王的爵位。

魏:魏是指北魏,是当时的一个北方政权。

建武元年:建武是年号,元年指公元317年,东晋建立的时间。

南平郡王:南平郡王是宝攸最初被封的爵位,是东晋的一种封爵制度。

北中郎将:北中郎将是官职名,负责北方军事。

琅邪城:琅邪城是古代的一个城池,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

南北徐南兖青冀五州军事:南北徐南兖青冀五州军事是指南北徐、南兖、青、冀五州的军事事务。

南兖州刺史:南兖州刺史是官职名,负责南兖州的行政和军事。

征虏将军:征虏将军是官职名,负责军事征讨。

石头戍事:石头戍事是指石头城的守卫事务,石头城是东晋的都城。

丹阳尹:丹阳尹是官职名,负责丹阳郡的行政。

陈显达事平:陈显达是东晋末年的权臣,事平指他的事端被平定。

江州军事:江州军事是指江州的军事事务。

左将军:左将军是官职名,负责军事。

江州刺史:江州刺史是官职名,负责江州的行政。

中军将军:中军将军是官职名,负责中央军事。

秘书监:秘书监是官职名,负责秘书省的事务,秘书省是负责文书、档案的机构。

冠军将军:冠军将军是官职名,负责军事。

中书令:中书令是官职名,负责中书省的事务,中书省是负责机密文书和诏令的机构。

伏诛:伏诛是指被处死。

中护军:中护军是官职名,负责中央军事。

《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一句话,讲述了郑国国君郑伯和他的弟弟段之间的争斗。

逆顺之势:逆顺之势指事情的正反两面和趋势。

触啄:触啄指相互攻击。

文惠二王:文惠二王指东晋的两位皇帝,文惠是他们的谥号。

明子七国:明子七国指东晋时期的七个王国。

衰亡:衰亡指国家的衰落和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齐书-列传-卷五十-评注

邵陵王宝攸,字智宣,明帝第九子也。此句开篇点明邵陵王宝攸的身份,字智宣是他的字,明帝第九子则说明了他的血统背景。‘明帝’一词暗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即东晋时期。‘第九子’表明他在兄弟中的排行,为后文描述其性格、行为提供线索。

建武元年,封南平郡王。二年,改封。三年,为北中郎将,镇琅邪城。这三句叙述了宝攸的封号变化和官职变动。‘建武元年’、‘二年’、‘三年’分别对应了不同的时间节点,反映了东晋时期的历史变迁。‘封南平郡王’、‘改封’、‘为北中郎将’等词汇,展现了宝攸在政治上的起伏,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朝廷的权力斗争。

永元元年,为持节、都督南北徐南兖青冀五州军事、南兖州刺史,郎将如故。未拜,迁征虏将军,领石头戍事。丹阳尹,戍事如故。这一段详细描述了宝攸在永元元年的官职变动。‘持节’、‘都督’等词汇表明他在军事上的地位,‘南徐南兖青冀五州’则展示了他的管辖范围。‘未拜’、‘迁征虏将军’、‘领石头戍事’等字眼,透露出他在政治上的不稳定。

陈 显达事平,出为持节、督江州军事、左将军、江州刺史。以本号还京师,授中军将军,秘书监。这一段叙述了宝攸在陈显达事平后的官职变动。‘出为’、‘督’、‘左将军’、‘江州刺史’等词汇,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起伏。‘以本号还京师’、‘授中军将军’、‘秘书监’等字眼,说明他在朝廷中的地位。

中兴二年谋反,宣德太后令赐死。这句话点明了宝攸最终的命运。‘中兴二年’是时间节点,‘谋反’则揭示了其政治罪行。‘宣德太后令赐死’表明了皇室的立场,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反叛者的严厉打击。

晋熙王宝嵩,字智靖,明帝第十子也。此句介绍了晋熙王宝嵩的身份,与邵陵王宝攸相似,也是通过字和血统背景来描述。

永元二年,为冠军将军、丹阳尹。仍迁 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军事、南徐州刺史,将军如故。中兴元年,和帝以为中书令。明年,谋反伏诛。这一段描述了宝嵩的官职变动和最终的命运。与宝攸相似,宝嵩也经历了官职的起伏和政治斗争。

桂阳王宝贞,明帝第十一子也。此句介绍了桂阳王宝贞的身份,与宝攸、宝嵩相似,同样是通过字和血统背景来描述。

永元二年,为中护军、北中郎将,领石头戍事。中兴二年谋反,伏诛。这一段描述了宝贞的官职变动和最终的命运,与宝攸、宝嵩的命运相似。

史臣曰:《春秋》书“郑伯克段于鄢”,兄弟之恩离,君臣之义正。夫逆顺有势,况亲兼一体,道穷数尽,或容触啄。而宝玄自寻干戈,欣受家难。曾不悟执柯所指,跗萼相从,以此而图万全,未知其仿佛也。史臣的这一段评论,通过引用《春秋》中的典故,对宝攸的行为进行了批评。‘郑伯克段于鄢’反映了兄弟之间的矛盾,‘逆顺有势’则是对宝攸反叛行为的评价。史臣认为宝攸的行为违背了君臣之道,最终导致了悲剧。

赞曰:文惠二王,于嗟夭殇。明子七国,终亦衰亡。这段赞语总结了文惠二王和明子七国的命运。‘文惠二王’指的是宝攸和宝嵩,‘于嗟夭殇’则是对他们早逝的惋惜。‘明子七国’则是对东晋时期七位王子的总结,‘终亦衰亡’则是对东晋王朝衰落的感叹。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齐书-列传-卷五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64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