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萧子显(507年-572年),南齐的皇帝及文学家,他主编的《南齐书》是对南齐历史的总结,内容细致入微,成为研究南齐历史的重要文献。萧子显不仅在政治上有较高的造诣,也在文学与史学方面有着显著成就。
年代:成书于南朝(约6世纪)。
内容简要:《南齐书》是由萧子显主编的一部关于南齐历史的史书。书中详细记载了南齐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事件,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该书尤其注重描述南齐的皇帝和高官的治国理政,以及国家内外的战事和文化交流。《南齐书》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是研究南齐历史、政治制度和人物传记的珍贵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齐书-列传-卷三十一-原文
江谧 荀伯玉
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城人也。
祖秉之,临海太守,宋世清吏。
父徽,尚书都官郎,吴令,为太初所杀。
谧系尚方,孝武平京邑,乃得出。
解褐奉朝请,辅国行参军,于湖令,强济称职。
宋明帝为南豫州,谧倾身奉之,为帝所亲待。
即位,以为骠骑参军。
弟蒙貌丑,帝常召见狎侮之。
谧转尚书度支郎,俄迁右丞兼比部郎。
泰始四年,江夏王义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
礼官议从成人服,诸王服大功。
左丞孙夐重奏:《礼记》女子十五而笄,郑云应年许嫁者也。
其未许嫁者,则二十而笄。
射慈云十九犹为殇。
礼官违越经典,于礼无据。
博士太常以下结免赎论;谧坐杖督五十,夺劳百日。
谧又奏:‘夐先不研辨,混同谬议。准以事例,亦宜及咎。’
夐又结免赎论。
诏‘可’。
出为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
政治苛刻。
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僧遵裂三衣食之,既尽而死。
为有司所奏,征还。
明帝崩,遇赦得免。
为正员郎,右军将军。
太祖领南兖州,谧为镇军长史、广陵太守,入为游击将军。
性流俗,善趋势利。
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
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升明元年,迁黄门侍郎,左丞如故。
沈攸之事起,议加太祖黄皞,谧所建也。
事平,迁吏部郎,稍被亲待。
迁太尉谘议,领录事参军。
齐台建,为右卫将军。
建元元年,迁侍中。
出为临川王平西长史、冠军将军、长沙内史、行湘州留事,先遣之镇,既而骠骑豫章王嶷领湘州,以谧为长史,将军、内史、知州留事如故。
封永新县伯,四百户。
三年,为左民尚书。
诸皇子出阁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
寻敕曰:‘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
谧才长刀笔,所在事办。
太祖崩,谧称疾不入,众颇疑其怨不豫顾命也。
世祖即位,谧又不迁官,以此怨望。
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间曰:‘至尊非起疾,东宫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计?’
世祖知之,出谧为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
未发,上使御史中丞沈冲奏谧前后罪曰:‘谧少怀轻躁,长习谄薄,交无义合,行必利动。’
特以奕世更局,见擢宋朝,而阿谀内外,货路公行,咎盈宪简,戾彰朝听,舆金辇宝,取容近习。
以沈攸之地胜兵强,终当得志,委心托身,岁暮相结;以刘景素亲属望重,物应乐推,献诚荐子,窥窬非望。
时艰网漏,得全首领。
太祖匡饬天地,方弘远图,薄其难洗之瑕,许其革音之效,加以非分之宠,推以不次之荣,列迹勋良,比肩朝德。
以往者微勤,刀笔小用,赏厕河山,任忝出入。
轻险之性,在贵弥彰;贪昧之情,虽富无满。
重莅湘部,显行断盗;及居铨衡,肆意受纳。
连席同乘,皆诐黩旧侣;密筵闲宴,必货贿常客。
理合升进者,以为己惠;事宜贬退者,并称中旨。
谓贩鬻威权,奸自不露,欺主罔上,谤议可掩。
先帝寝疾弥留,人神忧震。
谧托病私舍,曾无变容。
国讳经旬,甫暂入殿,参访遗诏,觇忖时旨。
以身列朝流,宜蒙兼带,先顾不逮,旧位无加,遂崇饰恶言,肆丑纵悖,讥诽朝政,讪毁皇猷,遍蚩忠贤,历诋台相。
至于蕃岳入授,列代恒规,勋戚出抚,前王彝则,而谧妄发枢机,坐构嚣论。
复敢贬谤储后,不顾辞端,毁折宗王,每穷舌杪。
皆云诰誓乖礼,崇树失宜,仰指天,俯画地,希幸灾故,以申积愤。
犯上之迹既彰,反噬之情已著。
请免官削爵土,收送廷尉狱治罪。
诏赐死,时年五十二。
子介,建武中,为吴令,治亦深切。
民间榜死人髑髅为谧首,介弃官而去。
荀伯玉,字弄璋,广陵人也。
祖永,南谯太守。
父阐之,给事中。
伯玉少为柳元景抚军板行参军,南徐州祭酒,晋安王子勋镇军行参军。
泰始初,子勋举事,伯玉友人孙冲为将帅,伯玉隶其驱使,封新亭侯。
事败,伯玉还都卖卜自业。
建平王景素闻而招之,伯玉不往。
太祖镇淮阴,伯玉归身结事,为太祖冠军刑狱参军。
太祖为明帝所疑,及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
伯玉劝太祖遣数十骑入虏界,安置标榜,于是虏游骑数百履行界上,太祖以闻,犹惧不得留,令伯玉卜,伯玉断卦不成行,而明帝诏果复太祖本任,由是见亲待。
从太祖还都,除奉朝请。
令伯玉看宅,知家事。
世祖罢广兴还,立别宅,遣人于大宅掘树数株,伯玉不与,驰以闻。
太祖曰:‘卿执之是也。’
转太祖平南府,晋熙王府参军。
太祖为南兖州,伯玉转为上镇军中兵参军,带广陵令。
除羽林监,不拜。
初,太祖在淮南,伯玉假还广陵,梦上广陵城南楼上,有二青衣小儿语伯玉云:‘草中肃,九五相追逐。’
伯玉视城下人头上皆有草。
泰始七年,伯玉又梦太祖乘船在广陵北渚,见上两掖下有翅不舒。
伯玉问何当舒,上曰:‘却后三年。’
伯玉梦中自谓是咒师,向上唾咒之,凡六咒,有六龙出,两掖下翅皆舒,还而复敛。
元徽二年而太祖破桂阳,威名大震;五年而废苍梧。
太祖谓伯玉曰:‘卿时乘之梦,今且效矣。’
升明初,仍为太祖骠骑中兵参军,除步兵校尉,不拜。仍带济阳太守,中兵如故。
霸业既建,伯玉忠勤尽心,常卫左右。加前军将军。
随太祖太尉府转中兵,将军、太守如故。
建元元年,封南丰县子,四百户。
转辅国将军,武陵王征虏司马,太守如故。
徙为安成王冠军司马,转豫章王司空谘议,太守如故。
世祖在东宫,专断用事,颇不如法。
任左右张景真,使领东宫主衣食官谷帛,赏赐什物,皆御所服用。
景真于南涧寺舍身斋,有元徽紫皮裤褶,余物称是。
于乐游设会,伎人皆著御衣。
又度丝锦与昆仑舶营货,辄使传令防送过南州津。
世祖拜陵还,景真白服乘画舴艋,坐胡床,观者咸疑是太子。
内外祗畏,莫敢有言。
伯玉谓亲人曰:‘太子所为,官终不知,岂得顾死蔽官耳目!我不启闻,谁应启者?’
因世祖拜陵后密启之。
上大怒,检校东宫。
世祖还至方山,日暮将泊。
豫章王于东府乘飞燕东迎,具白上怒之意。
世祖夜归,上亦停门籥待之,二更尽,方入宫。
上明日遣文惠太子、闻喜公子良宣敕,以景真罪状示世祖。
称太子令,收景真杀之。
世祖忧惧,称疾月余日。
上怒不解。
昼卧太阳殿,王敬则直入,叩头启上曰:‘官有天下日浅,太子无事被责,人情恐惧,愿官往东宫解释之。’
太祖乃幸宫,召诸王以下于玄圃园为家宴,致醉乃还。
上嘉伯玉尽心,愈见亲信,军国密事,多委使之。
时人为之语曰:‘十敕五令,不如荀伯玉命。’
世祖深怨伯玉。
上临崩,指伯玉谓世祖曰:‘此人事我忠,我身后,人必为其作口过,汝勿信也。可令往东宫长侍白泽,小却以南兖州处之。’
伯玉遭父忧,除冠军将军、南濮阳太守,未拜,除黄门郎,本官如故。
世祖转为豫章王太尉谘议,太守如故。
俄迁散骑常侍,太守如故。
伯玉忧惧无计,上闻之,以其与垣崇祖善,虑相扇为乱,加意抚之,伯玉乃安。
永明元年,垣崇祖诛,伯玉并伏法。
初,善相墓者见伯玉家墓,谓其父曰:‘当出暴贵而不久也。’
伯玉后闻之,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死时年五十。
史臣曰:‘君老不事太子,义烈之遗训也。欲夫专心所奉,在节无贰,虽人子之亲,尚宜自别,则偏党为论,岂或傍启!察江、荀之行也,虽异术而同亡。以古道而居今世,难乎免矣。’
赞曰:‘谧口祸门,荀言亟尽。时清主异,并合同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齐书-列传-卷三十一-译文
江谧,字令和,是济阳考城人。他的祖父江秉之,曾任临海太守,是宋代的清廉官吏。他的父亲江徽,曾任尚书都官郎、吴县令,被太初所杀。江谧被关在尚方,孝武帝平定京邑后,他才得以释放。他脱去布衣,成为朝廷的官员,担任辅国行参军,于湖县令,能力很强,称职。宋明帝担任南豫州刺史时,江谧全心全意地侍奉他,因此得到了明帝的亲近和优待。明帝即位后,任命他为骠骑参军。他的弟弟江蒙相貌丑陋,明帝经常召见他并戏弄他。江谧后来转任尚书度支郎,不久又升迁为右丞兼比部郎。
泰始四年,江夏王刘义恭的第十五个女儿去世,年仅十九岁,还未行笄礼。礼官们讨论后认为应该按照成年人的礼仪来处理,而诸王则应服大功。左丞孙夐上奏说:《礼记》中记载女子十五岁行笄礼,郑玄认为这是适合许嫁的年龄。那些未许嫁的女子,则应在二十岁时行笄礼。射慈云认为十九岁还未许嫁的女子应该算作夭折。礼官们的做法违背了经典,在礼制上没有依据。”博士、太常以下官员因此被免职,江谧因杖责五十、夺去一百天功绩。江谧又上奏说:“孙夐先前没有深入研究,混淆了错误的议论。按照事例,他也应该受到责罚。”孙夐也因此被免职,皇帝下诏批准。
江谧后来被任命为建平王刘景素的冠军长史、长沙内史,代理湘州事务。他的政治手段严厉。僧遵道人与江谧关系密切,随江谧到郡中,因小事被关在郡狱中,僧遵道人拆了自己的三件衣服给他,他吃完后死去。因为这件事被上报,江谧被召回京。明帝去世后,他被赦免。担任正员郎、右军将军。
太祖萧道成担任南兖州刺史时,江谧担任镇军长史、广陵太守,后来入京担任游击将军。他性格随波逐流,善于趋炎附势。元徽末年,朝野上下都把目光投向建平王刘景素,江谧与他关系密切,但刘景素事败后,江谧仅免于祸患。苍梧王刘准被废黜后,人们还充满怀疑,只有江谧真心归附太祖,以本官身份兼任尚书左丞。升明元年,升任黄门侍郎,左丞职务依旧。沈攸之起事时,提议授予太祖黄皞,这是江谧的建议。事情平定后,升任吏部郎,逐渐受到亲近和优待。后来又升任太尉谘议,兼任录事参军。齐台建立后,担任右卫将军。建元元年,升任侍中。出京担任临川王萧昭西长史、冠军将军、长沙内史、代理湘州留事,先被派往镇守,后来骠骑豫章王萧嶷领湘州,任命江谧为长史,将军、内史、知州留事依旧。封为永新县伯,食邑四百户。三年,担任左民尚书。诸皇子出阁时使用文武主帅,都委托给江谧。不久皇帝下诏说:“江谧是寒门士人,确实不应与华贵之辈竞争。但他很有才干,值得信任,可以升任掌管吏部。
江谧擅长刀笔,处理事务得当。太祖去世后,江谧称病不出,众人怀疑他怨恨太祖没有临终托孤。世祖即位后,江谧没有被升官,因此心怀怨恨。当时世祖身体不适,江谧去见豫章王萧嶷私下询问说:“皇上并非因疾病而驾崩,太子也不是合适的人选,您现在打算怎么办?”世祖得知后,将江谧调出京城,任命他为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还未出发,皇帝派御史中丞沈冲上奏江谧的罪行说:“江谧年轻时就轻率急躁,长大后习于谄媚轻薄,交往没有道义,行为必定为了利益。只是因为几代以来家族变迁,才被宋朝提拔,他内外奉承,贿赂公行,罪状累累,在朝中声名狼藉,携带金钱珠宝,巴结亲近的人。因为沈攸之地兵强马壮,最终一定会得志,他全心全意地托身于他,年终时相互勾结;因为刘景素亲属声望很高,人们乐于推举他,他献出诚意推荐自己的儿子,窥视非分之想。时局艰难,网漏吞舟,他得以保全性命。太祖整治天下,正要大展宏图,看在他过去的一些小功上,刀笔小用,赏赐他在河山之间,任用他在朝廷之中。他轻佻险恶的性格,在显贵时更加明显;贪婪无厌的欲望,即使富有也永不满足。再次担任湘州职务,公开执行严刑峻法;等到担任选拔官员的职务,任意接受贿赂。连席同乘,都是他的旧友;密宴闲谈,必定是常来送礼的人。他认为应该升迁的人,都认为是自己的恩惠;应该贬退的人,都说是皇帝的旨意。他以为贩卖威权,邪恶不会暴露,欺骗君主,诽谤朝政,可以掩盖。先帝病重临终,人神共忧。江谧托病在家中,毫无改变。国丧已过十天,才暂时进入宫殿,询问遗诏,窥探时政。他以自己位列朝堂,应该受到重视,但先帝没有考虑他,他的旧位没有增加,于是他夸大其词,肆意诽谤,诋毁朝政,讥讽皇上的政策,诋毁忠良,历数宰相的过错。至于分封诸侯,历代都是常例,勋贵出外安抚,前代都有先例,但江谧胡乱发动枢机,坐构舆论。他还敢贬低诽谤储君,不顾言辞是否恰当,诋毁宗王,常常言辞激烈。都说他的诰誓不符合礼制,树立不当,向上指天,向下画地,希望幸灾乐祸,以表达他的积怨。犯上作乱的行为已经明显,反咬主人的心机已经暴露。请免职削爵,收押廷尉狱中治罪。”皇帝下诏赐死,时年五十二岁。
他的儿子江介,在建武年间担任吴县令,治理也相当严厉。民间把死人的头骨挂在江谧的脖子上,江介因此辞去官职。
荀伯玉,字弄璋,是广陵人。他的祖父荀永,曾任南谯太守。他的父亲荀阐之,曾任给事中。荀伯玉年轻时担任柳元景的抚军板行参军,南徐州祭酒,晋安王刘子勋的镇军行参军。泰始初年,刘子勋起事,他的朋友孙冲担任将领,荀伯玉在他的麾下服役,被封为新亭侯。事情失败后,荀伯玉回到都城以占卜为业。建平王刘景素听说后招他,荀伯玉没有去。
太祖萧道成镇守淮阴时,荀伯玉归附他,担任太祖的冠军刑狱参军。太祖被明帝怀疑,等到被征召为黄门郎时,他深感忧虑。荀伯玉劝太祖派遣几十骑兵进入敌境,树立标志,于是数百骑兵在边界上行走,太祖上报此事,还担心不能留下,让荀伯玉占卜,荀伯玉断卦不成,而明帝的诏书果然恢复了太祖的原职,因此受到了太祖的亲近和优待。跟随太祖回京后,被任命为奉朝请。让荀伯玉看房子,了解家务。世祖罢免广兴还京,建立别宅,派人到大宅中挖树,荀伯玉不同意,马上上报。太祖说:“你做得对。”后来转任太祖平南府、晋熙王府参军。太祖担任南兖州刺史时,荀伯玉转任上镇军中兵参军,兼任广陵县令。被任命为羽林监,他没有接受。
起初,太祖在淮南时,荀伯玉请假回广陵,梦见自己在广陵城南楼上,有两个穿青衣的小孩子对他说:‘草中肃,九五相追逐。’荀伯玉看城下人的头上都有草。泰始七年,荀伯玉又梦见太祖乘船在广陵北渚,看到太祖的两只翅膀下有翅膀未展开。荀伯玉问何时能展开,太祖说:‘再过三年。’荀伯玉在梦中自称是咒师,向上唾沫诅咒他,总共六次,有六条龙出现,太祖的两只翅膀都展开了,但随后又合上了。元徽二年,太祖攻克桂阳,威名大震;五年,废黜了苍梧王。太祖对荀伯玉说:‘你当时做的梦,现在就要实现了。’
升明初年,他仍然担任太祖的骠骑中兵参军,被任命为步兵校尉,但他没有接受这个职位。他继续担任济阳太守,中兵的职务不变。霸业建立后,伯玉忠诚勤勉,始终在太祖身边保卫。后来被任命为前军将军。随着太祖太尉府的变动,他被转任为中兵,但将军和太守的职位保持不变。建元元年,他被封为南丰县子,拥有四百户的封地。后来转任辅国将军,武陵王征虏司马,太守的职位依旧。后来又被调任为安成王冠军司马,转任豫章王司空谘议,太守职位依旧。
世祖在东宫时,专断独行,很多行为都不合规矩。他信任左右的人张景真,让他负责东宫的主食、衣物和布匹,以及各种赏赐物品,这些都是皇帝自己使用的。张景真在南涧寺进行斋戒,穿着元徽紫皮裤褶,其他物品也都很匹配。在乐游园设宴时,乐伎们也都穿着皇帝的衣服。他还把丝织品和锦缎卖给昆仑商人,并下令防送这些货物通过南州津。世祖拜陵回来时,张景真穿着白衣乘坐画舸,坐在胡床上,观看的人都怀疑他是太子。朝内朝外的人都非常敬畏,没有人敢说一句话。伯玉对亲信说:“太子做的事情,官员们终究不知道,怎么能因为怕死而掩盖真相呢?我不报告,那还有谁应该报告呢?”于是世祖拜陵后,他秘密地向皇帝报告了这件事。皇帝非常愤怒,检查了东宫。世祖回到方山,天快黑了准备停船。豫章王在东府乘坐飞燕船东迎,详细告诉了皇帝的愤怒。世祖晚上回到宫中,皇帝也在门口等待他,直到二更才进入宫中。第二天,皇帝派文惠太子和闻喜公子良传达命令,向世祖展示了张景真的罪状,并称是太子的命令,逮捕并处死了张景真。世祖非常忧虑恐惧,称病一个多月。皇帝的愤怒仍未平息。白天他在太阳殿休息,王敬则直接闯入,跪下向皇帝请求说:“陛下在位时间不长,太子无故受到责罚,人们都感到恐惧,希望陛下能去东宫解释一下。”太祖于是亲自到宫中,召集了所有王公以下的人到玄圃园举行家庭宴会,喝得酩酊大醉后才回去。
皇帝赞赏伯玉的忠诚和尽心,越来越信任他,军国大事的机密,很多都委托给他处理。当时人们说:“十个命令,五个命令,都不如荀伯玉的命令。”世祖非常怨恨伯玉。皇帝临终前,指着伯玉对世祖说:“这个人对我忠诚,我死后,人们一定会对他有非议,你不要相信。你可以让他去东宫长期侍奉白泽,暂时将他安置在南兖州。”
伯玉遭遇父亲去世,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南濮阳太守,但他没有接受,后来被任命为黄门郎,原来的官职依旧。世祖转任豫章王太尉谘议,太守职位依旧。不久后升任散骑常侍,太守职位依旧。伯玉忧虑恐惧,无计可施,皇帝听说后,因为伯玉与垣崇祖关系好,担心他们会相互煽动叛乱,于是特别安抚他,伯玉才安定下来。永明元年,垣崇祖被处死,伯玉也一同被处死。
最初,擅长相墓的人看到伯玉家的墓地,对他说:‘你将会有突如其来的富贵,但不会长久。’伯玉后来听到这话,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死时五十岁。
史臣评论说:君子年老不应侍奉太子,这是忠诚和义烈的遗训。应当专心侍奉,坚守节操,即使是对自己亲生的儿子,也应该有所区别,这样就不会偏袒一方,也不会有偏私的行为!观察江、荀的行为,虽然方法不同,但结局相同。用古代的道德准则来应对现代世界,是很难避免失败的。
赞曰:口祸之门,荀言急尽。时清主异,并合同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齐书-列传-卷三十一-注解
江谧: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城人,南朝宋时期的人物。他的祖父江秉之曾任临海太守,父亲江徽曾任尚书都官郎和吴县县令,后因事被杀。江谧曾因罪被囚禁,后来被孝武帝平定京邑后释放。他历任多个官职,在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力。
荀伯玉:荀伯玉,字弄璋,广陵人,南朝宋时期的人物。他曾任南徐州祭酒、晋安王子勋镇军行参军等职务。在政治上,他多次与刘裕(即后来的宋武帝)交往,并因其预言能力而受到重视。
宋世:指南朝宋时期,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之一,存在于420年至479年。
尚方:古代官名,负责掌管皇室手工艺品的制作。
孝武:指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南朝宋的第四位皇帝。
京邑:指国都,即当时的建康(今南京)。
解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做官。
奉朝请:古代官名,指未正式任命为官,但已经得到皇帝的允许参加朝会。
骠骑参军:古代官名,骠骑将军的属官。
笄:古代女子成年的标志,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
射慈云:人名,具体事迹不详。
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授经书的官员。
太常:古代官名,掌管宗庙祭祀等事务的官员。
左丞:古代官名,负责协助丞相处理政务的官员。
右丞:古代官名,与左丞相对应,负责协助丞相处理政务的官员。
比部郎:古代官名,比部尚书属下的官员,负责考核官员的政绩。
建平王:指南朝宋的建平王刘义恭,是宋明帝的弟弟。
冠军长史:古代官名,冠军将军的属官。
长沙内史:古代官名,长沙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湘州事:指湘州的地方行政事务。
政治苛刻:指治理地方时手段严厉,对百姓要求严格。
僧遵道人:指僧人遵道,与江谧有交情。
太初:人名,具体事迹不详。
尚书都官郎:古代官名,尚书省都官郎中,负责监察官员。
尚书度支郎:古代官名,尚书省度支郎中,负责财政。
右丞兼比部郎:同时担任右丞和比部郎。
泰始:南朝宋孝武帝的年号,存在于465年至471年。
左民尚书:古代官名,负责管理户籍和徭役的官员。
文武主帅:指文官和武官的首领。
掌吏部:负责管理官员选拔和任用的部门。
刀笔:指书写文书的工作,也比喻文才。
太祖:指某朝的开国皇帝,即建立国家的君主。
世祖:指某朝的第二位皇帝,即继承太祖的君主。
征虏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征讨敌国的将军。
镇北长史:古代官名,镇北将军的属官。
南东海太守:古代官名,南东海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御史中丞:古代官名,御史台的副长官,负责监察官员。
货路:指行贿的道路,比喻行贿。
货贿:指财物和贿赂。
储后:指储君,即未来的皇帝。
宗王:指皇室成员中的王爵。
蕃岳:指边疆地区。
彝则:古代礼制。
枢机:指重要的决策。
嚣论:指嚣张的言论。
诰誓:指皇帝的诏书和誓言。
皇猷:指皇帝的治国方针。
蚩忠贤:指诋毁忠良。
台相:指宰相。
建元:南朝宋明帝的年号,存在于479年至493年。
侍中:古代官名,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临川王:指南朝宋的临川王刘义庆,是宋文帝的弟弟。
平西长史:古代官名,平西将军的属官。
冠军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军队中的冠军军。
湘州留事:指湘州留任的官员。
永新县伯:古代爵位,县伯是一种封号。
河山:指国家。
轻险:指轻率而冒险。
贪昧:指贪婪无知。
铨衡:指选拔官员的机构。
诐黩:指不正当的行为。
国讳:指国家的忌讳,即皇帝的名字。
兼带:指兼任。
先顾不逮:指先前的照顾不够。
崇饰恶言:指夸大其词地说坏话。
肆丑纵悖:指肆意说丑恶的话。
讪毁:指诽谤和诋毁。
蕃岳入授:指边疆地区的官员被调任到中央。
前王彝则:指前朝的礼制。
咒师:指懂得咒语的人。
青衣小儿:指穿着青衣的小孩。
标榜:指树立标志。
游骑:指游动的骑兵。
本任:指原来的官职。
执之:指坚持自己的意见。
羽林监:古代官名,负责羽林军的官员。
骠骑中兵参军:古代官职,属于武官,负责协助主将管理军中事务。
步兵校尉:古代官职,负责步兵的军事训练和管理。
拜:古代官职的任命或授予仪式。
济阳太守:古代官职,负责济阳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中兵:古代官职,负责军队中的中军。
霸业:指建立强大的国家或帝国的壮志。
伯玉:人名,文中指荀伯玉,是一位忠诚的官员。
前军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前军的军事指挥。
太尉府:古代官职,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太尉府是其办公地点。
南丰县子:古代爵位,子爵是五等爵位之一,代表一定的封地和地位。
辅国将军:古代官职,负责辅助国家安全的军事职务。
征虏司马:古代官职,负责征伐敌国的军事指挥。
安成王:古代王爵,安成王是某位王的封号。
豫章王:古代王爵,豫章王是某位王的封号。
司空谘议:古代官职,司空是三公之一,负责国家政务,谘议是其下属的官职。
东宫:古代皇帝的居住地,也指太子居住的地方。
张景真:人名,文中指张景真,世祖身边的宠臣。
南涧寺:古代寺庙名,文中指张景真进行斋戒的寺庙。
元徽紫皮裤褶:古代服饰,元徽是颜色,紫皮裤褶是一种服装。
乐游:古代地名,文中指举行宴会的地方。
昆仑舶:古代船只,昆仑指船的样式,舶是船的意思。
南州津:古代地名,文中指南州的水上关卡。
文惠太子:人名,文中指某位太子,可能是世祖的儿子。
闻喜公子良:人名,文中指某位公子,可能是世祖的儿子。
敕:古代皇帝的命令或指示。
南濮阳太守:古代官职,负责南濮阳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黄门郎:古代官职,负责皇宫内的内务。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垣崇祖:人名,文中指垣崇祖,可能是伯玉的朋友。
口过:古代指口头的过错或过失。
玄圃园:古代园林名,文中指皇帝举行家宴的园林。
谧:古代指安葬,文中指谧口祸门,即安葬口祸之门。
荀言:人名,文中指荀言,可能是伯玉的朋友。
亟尽:迅速结束或消失。
时清主异:时代清明,君主不同。
同殒:一同遭遇不幸或死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南齐书-列传-卷三十一-评注
升明初,仍为太祖骠骑中兵参军,除步兵校尉,不拜。仍带济阳太守,中兵如故。
此句描绘了伯玉在升明初期的官职变动,表明其忠诚于太祖,即使被授予步兵校尉的职位也未曾接受,依然担任济阳太守和中兵的职务,体现了其坚守岗位、不慕虚荣的品质。
霸业既建,伯玉忠勤尽心,常卫左右。加前军将军。
此句强调了伯玉在霸业建立后的忠诚和勤勉,他始终守护在太祖左右,这种忠诚和勤勉得到了加封前军将军的回报,显示了其在政治上的地位提升。
随太祖太尉府转中兵,将军、太守如故。建元元年,封南丰县子,四百户。
伯玉跟随太祖转任太尉府中兵,职位不变,并在建元元年被封为南丰县子,拥有四百户的封地,这一系列变动显示了其在政治上的稳定和地位的稳固。
转辅国将军,武陵王征虏司马,太守如故。徙为安成王冠军司马,转豫章王司空谘议,太守如故。
伯玉的官职继续变动,从辅国将军到武陵王征虏司马,再到安成王冠军司马,最后转任豫章王司空谘议,虽然职位有所变动,但太守的职位始终保持不变,这反映了他在官场上的稳定性和忠诚度。
世祖在东宫,专断用事,颇不如法。
此句描述了世祖在东宫时期的专断行为,表明其行事不够谨慎,这与伯玉的忠诚勤勉形成了鲜明对比。
任左右张景真,使领东宫主衣食官谷帛,赏赐什物,皆御所服用。
此句揭示了世祖在东宫时期的奢侈行为,他任命张景真负责东宫的衣食供应,赏赐物品,这些都来自皇帝的御用物资,显示出世祖的奢侈和对权力的滥用。
世祖拜陵还,景真白服乘画舴艋,坐胡床,观者咸疑是太子。
此句描绘了世祖拜陵归来的场景,张景真的装扮和世祖相似,以至于观众都怀疑他是太子,这一情节反映了世祖对权力的渴望和对身份的混淆。
上大怒,检校东宫。
皇帝对世祖的行为感到愤怒,对东宫进行了检查,这一举动显示了皇帝对世祖的严厉惩罚和对东宫秩序的维护。
世祖忧惧,称疾月余日。
世祖因为皇帝的愤怒而感到忧虑和恐惧,甚至装病一个多月,这一行为反映了他在权力面前的脆弱和恐惧。
上嘉伯玉尽心,愈见亲信,军国密事,多委使之。
皇帝对伯玉的忠诚和尽心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越来越信任他,将许多军国大事交给他处理,这显示了伯玉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世祖深怨伯玉。
世祖对伯玉产生了深深的怨恨,这可能是由于伯玉在政治上的成功和对世祖权力的挑战。
上临崩,指伯玉谓世祖曰:“此人事我忠,我身后,人必为其作口过,汝勿信也。可令往东宫长侍白泽,小却以南兖州处之。”
皇帝临终前对世祖的忠告,表明他对伯玉的忠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警告世祖不要轻信他人对伯玉的诽谤,这一情节体现了皇帝对伯玉的信任和对世祖的关心。
伯玉遭父忧,除冠军将军、南濮阳太守,未拜,除黄门郎,本官如故。
伯玉在父亲去世后,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和南濮阳太守,但他没有接受这些职位,反而被任命为黄门郎,职位不变,这一系列变动显示了伯玉在官场上的谨慎和对家庭责任的重视。
世祖转为豫章王太尉谘议,太守如故。
世祖的职位再次变动,但太守的职位依然保持不变,这表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相对稳定。
俄迁散骑常侍,太守如故。
伯玉的职位再次变动,但太守的职位依然保持不变,这反映了他在官场上的稳定性和忠诚度。
伯玉忧惧无计,上闻之,以其与垣崇祖善,虑相扇为乱,加意抚之,伯玉乃安。
伯玉因为忧虑而无法应对困境,皇帝得知后,担心他与垣崇祖合作引发动乱,因此加以安抚,使得伯玉得以安心。
永明元年,垣崇祖诛,伯玉并伏法。
垣崇祖被诛杀,伯玉也因此受到牵连,最终伏法,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政治的残酷和官场上的残酷斗争。
初,善相墓者见伯玉家墓,谓其父曰:“当出暴贵而不久也。”伯玉后闻之,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死时年五十。
此句描述了伯玉的墓相和其父的预言,以及伯玉对此的反应,表明他对命运的看法和对道德的坚持。
史臣曰:君老不事太子,义烈之遗训也。欲夫专心所奉,在节无贰,虽人子之亲,尚宜自别,则偏党为论,岂或傍启!察江、荀之行也,虽异术而同亡。以古道而居今世,难乎免矣。
史臣对伯玉的评价,认为他遵循了古代的道德准则,即使面对权力的诱惑也坚守自己的原则,这是他的忠诚和道德的体现。同时,史臣也指出,伯玉和江、荀虽然方法不同,但最终都走向了失败,这反映了在当时的世道中,坚守古道是困难的。
赞曰:谧口祸门,荀言亟尽。时清主异,并合同殒。
赞语总结了伯玉的一生,认为他的命运充满了悲剧,他的言论和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残酷和道德的沦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