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资治通鉴》的主编,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曾任宰相。
年代: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1065年,完成于1084年,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书中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见解,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故书名“资治通鉴”,意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二十五-原文
谕!”因咏庾阐诗云:“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遂泣下沾襟。
帝美风仪,善容止,留心典籍,凝尘满席,湛如也。虽神识恬畅,然无济世大略,谢安以为惠帝之流,但清谈差胜耳。
郗超以温故,朝中皆畏事之。谢安尝与左卫将军王坦之共诣超,日旰未得前,坦之欲去,安曰:“独不能为性命忍须臾邪?”
秦以河州刺史李辩领兴晋太守,还镇枹罕。徙凉州治金城。张天锡闻秦有兼并之志,大惧,立坛于姑臧南,刑三牲。帅其官属,遥与晋三公盟。遣从事中郎韩博奉表送盟文,并献书于大司马温,期以明年夏同大举,会于上邽。
是岁,秦益州刺史王统攻陇西鲜卑乞伏司繁于度坚山,司繁帅骑三万拒统于苑川。统潜袭度坚山,司繁部落五万馀皆降于统;其众闻妻子已降秦,不战而溃。司繁无所归,亦诣统降。秦王坚以司繁为南单于,留之长安;以司繁从叔吐雷为勇士护军,抚其部众。
太宗简文皇帝咸安二年(壬申,公元三七二年)
春,二月,秦以清河房旷为尚书左丞,征旷兄默及清河崔逞、燕国韩胤为尚书郎,北平阳陟、田勰、阳瑶为著作佐郎,郝略为清河相,皆关东士望,王猛所荐也。瑶,骛之子也。
冠军将军慕容垂言于秦王坚曰:“臣叔父评,燕之恶来辈也,不宜复污圣朝,愿陛下为燕戮之。”坚乃出评为范阳太守,燕之诸王悉补边郡。
臣光曰:古之人,灭人之国而人悦,何哉?为人除害故也。彼慕容评者,蔽君专政,忌贤疾功,愚暗贪虐,以丧其国,国亡不死,逃遁见擒。秦王坚不以为诛首,又从而宠秩之,是爱一人而不爱一国之人也,其失人心多矣。是以施恩于人而人莫之恩,尽诚于人而人莫之诚。卒于功名不遂,容身无所,由不得其道故也。
三月,戊年,遣侍中王坦之征大司马温入辅,温复辞。
秦王坚诏:“关东之民学通一经,才成一艺者,在所郡县以礼送之。在官百石以上,学不通一经,才不成一艺者,罢遣还民。”
夏,四月,徙海西公于吴县西柴里,敕吴国内史刁彝防卫,又遣御史顾允监察之。彝,协之子也。
六月,癸酉,秦以王猛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特进、常侍、持节、将军、侯如故;阳平公融为使持节、都督六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冀州牧。
庾希、庾邈与故青州刺史武沈之子遵,聚众夜入京口城,晋陵太守卞眈逾城奔曲阿。希诈称受海西公密旨诛大司马温。建康震扰,内外戒严。卞眈发诸县兵二千人击希,希败,闭城自守。温遣东海内史周少孙讨之。秋,七月,壬辰,拔其城,擒希、邈及其亲党,皆斩之。眈,壶之子也。
甲寅,帝不豫,急召大司马温入辅,一日一夜发四诏。温辞不至。初,帝为会稽王,娶王述从妹为妃,生世子道生及弟俞生。道生疏躁无行,母子皆以幽废死。馀三子,郁、硃生、天流,皆早夭。诸姬绝孕将十年,王使善相者视之,皆曰:“非其人。”又使视诸婢媵,有李陵容者,在织坊中,黑而长,宫人谓之“昆仑”,相者惊曰:“此其人也!”王召之侍寝,生子昌明及道子。己未,立昌明为皇太子,生十年矣。以道子为琅邪王,领会稽国,以奉帝母郑太妃之祀。遗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又曰:“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侍中王坦之自持诏入,于帝前毁之。帝曰:“天下,倘来之运,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专之!”帝乃使坦之改诏曰:“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是日,帝崩。
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曰:“当须大司马处分。”尚书仆射王彪之正色曰:“天子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朝议乃定。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崇德太后令,以帝冲幼,加在谅闇,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王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事遂不行。
温望简文临终禅位于己,不尔便当居摄。既不副所望,甚愤怨,与弟冲书曰:“遗诏使吾依武侯、王公故事耳。”温疑王坦之、谢安所为,心衔之。诏谢安征温入辅,温又辞。
八月,秦丞相猛至长安,复加都督中外诸军事。猛辞曰:“元相之重,储傅之尊,端右事繁,京牧任大,总督戎机,出纳帝命,文武两寄,巨细并关,以伊、吕、萧、邓之贤,尚不能兼,况臣猛之无似!”章三四上,秦王坚不许,曰:“朕方混壹四海,非卿谁可委者?卿之不得辞宰相,犹朕不得辞天下也。”
猛为相,坚端拱于上,成官总己于下,军国内外之事,无不由之。猛刚明清肃,善恶著白,放黜尸素,显拔幽滞,劝课农桑,练习军旅,官必当才,刑必当罪。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坚敕太子宏及长乐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如事我也。”
阳平公融在冀州,高选纲纪,以尚书郎房默、河间相申绍为治中别驾,清河崔宏为州从事,管记室。融年少,为政好新奇,贵苛察;申绍数规正,导以宽和,融虽敬之,未能尽从。后绍出为济北太守,融屡以过失闻,数致谴让,乃自恨不用绍言。
融尝坐擅起学舍为有司所纠,遣主簿李纂诣长安自理;纂忧惧,道卒。融问申绍:“谁可使者?”绍曰:“燕尚书郎高泰,清辩有胆
智,可使也。”
先是丞相猛及融屡辟泰,泰不起;至是,融谓泰曰:“君子救人之急,卿不得复辞!”泰乃从命。
至长安,丞相猛见之,笑曰:“高子伯于今乃来,何其迟也!”泰曰:“罪人来就刑,何问迟速!”猛曰:“何谓也?”泰曰:“昔鲁僖公以泮宫发颂,刘宣王以稷下垂声。今阳平公开建学宫,追踪刘、鲁,未闻明诏褒美,乃更烦有司举劾。明公阿衡圣朝,惩劝如此,下吏何所逃其罪乎!”猛曰:“是吾过也。”事遂得释。
猛因叹曰:“高子伯岂阳平所宜吏乎!”言于秦王坚。
坚召见,悦之,问以为治之本,对曰:“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坚曰:“可谓辞简而理博矣。”以为尚书郎。
泰固请还州,坚许之。
九月,甲寅,追尊故会稽王妃王氏曰顺皇后,尊帝母李氏为淑妃。
冬,十月,丁卯,葬简文帝于高平陵。
彭城妖人卢悚自称大道祭酒,事之者八百馀家。
十一月,遣弟子许龙如吴,晨,到海西公门,称太后密诏,奉迎兴复;公初欲从之,纳保母谏而止。
龙曰:“大事垂捷,焉用儿女子言乎!”公曰:“我得罪于此,幸蒙宽宥,岂敢妄动!且太后有诏,便应官属来,何独使汝也?汝必为乱!”因叱左右缚之,龙惧而走。
甲午,悚帅众三百人,晨攻广莫门。诈称海西公还,由云龙门突入殿庭,略取武库甲仗,门下吏士骇愕不知所为。
游击将军毛安之闻难,帅众直入云龙门,手自奋击;左卫将军殷康,中领军桓秘入止车门,与安之并力讨诛之,并党与死者数百人。
海西公深虑横祸,专饮酒,恣声色,有子不育,时人怜之。
朝廷以其安于屈辱,故不复为虞。
秦都督北蕃诸军事、镇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朔方桓侯梁平老卒。
平老在镇十馀年,鲜卑、匈奴惮而爱之。
三吴大旱,饥,人多饿死。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太宗简文皇帝宁康元年(癸酉,公元三七三年)
春,正月,己丑朔,大赦,改元。
二月,大司马温来朝。
辛巳,诏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迎于新亭。
是时,都下人情恟恟,或云欲诛王、谢,因移晋室。
坦之甚惧,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决于此行。”
温既至,百官拜于道侧。
温大陈兵卫,延见朝士,有位望者皆战慑失色,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
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遂命左右撤之,与安笑语移日。
郗超常为温谋主,安与坦之见温,温使超卧帐中听其言。
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时天子幼弱,外有强臣,安与坦之尽忠辅卫,卒安晋室。
温治卢悚入宫事,收尚书陆始付廷尉,免桓秘官,连坐者甚众;迁毛安之为右卫将军,桓秘由是怨温。
三月,温有疾,停建康十四日,甲午,还姑孰。
夏,代王什翼犍使燕凤入贡于秦。
秋,七月,己亥,南郡宣武公桓温薨。
初,温疾笃,讽朝廷求九锡,屡使人趣之。
谢安、王坦之故缓其事,使袁宏具草。
宏以示王彪之,彪之叹其文辞之美,因曰:“卿固大才,安可以此示人!”
谢安见其草,辄改之,由是历旬不就。
宏密谋于彪之,彪之曰:“闻彼病日增,亦当不复支久,自可更小迟回。”宏从之。
温弟江州刺史冲,问温以谢安、王坦之所任,温曰:“渠等不为汝所处分。”
其意以为,己存,彼必不敢立异,死则非冲所制;若害之,无益于冲,更失时望故也。
温以世子熙才弱,使冲领其众。
于是桓秘与熙弟济谋共杀冲,冲密知之,不敢入。
俄顷,温薨,冲先遣力士拘录熙、济而后临丧。
秘遂被废弃,熙、济俱徙长沙。
诏葬温依汉霍光及安平献王故事。
冲称温遗命,以少子玄为嗣,时方五岁,袭封南郡公。
庚戌,加右将军、荆州刺史桓豁征西将军,督荆、杨、雍、交、广五州诸军事。
以江州刺史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扬、豫二州刺史,镇姑孰;竟陵太守桓石秀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镇寻阳。
石秀,豁之子也。
冲既代温居任,尽忠王室,或劝冲诛除时望,专执时权,冲不从。
始,温在镇,死罪皆专决不请。
冲以为生杀之重,当归朝廷,凡大辟皆先上,须报,然后行之。
谢安以天子幼冲,新丧元辅,欲请崇德太后临朝。
王彪之曰:“前世人主幼在襁褓,母子一体,故可临朝;太后亦不能决事,要须顾问大臣。今上年出十岁,垂及冠婚,反令从嫂临朝,示人君幼弱,岂所以光扬圣德乎!诸公必欲行此,岂仆所制,所惜者大体耳。”
安不欲委任桓冲,故使太后临朝,己得以专献替裁决,遂不从彪之之言。
八月,壬子,太后复临朝慑政。
梁州刺史杨亮遣其子广袭仇池,与秦梁州刺史杨安战,广兵败,沮水诸戌皆委城奔溃。
亮惧,退守磬险。
九月,安进攻汉川。
丙申,以王彪之为尚书令,谢安为仆射,领吏部,共掌朝政。
安每叹曰:“朝廷大事,众所不能决者,以咨王公,无不立决。”
以吴国内史刁彝为徐、兗二州刺史,镇广陵。
冬,秦王坚使益州刺史王统、秘书监硃肜帅卒二万出汉川,前禁将军毛当、鹰扬将军徐成帅卒三万出剑门,入寇梁、益;梁州刺史杨亮帅巴獠万馀拒之,战于青谷。
亮兵败,奔回西城。
肜遂拔汉中。
徐成攻剑门,克之。
杨安
进攻梓潼,梓潼太守周飏固守涪城,遣步骑数千送母、妻自汉水趣江陵,硃肜邀而获之,飏遂降于安。十一月,安克梓潼。
荆州刺史桓豁遣江夏相竺瑶救梁、益;瑶闻广汉太守赵长战死,引兵退。益州刺史周仲孙勒兵拒硃肜于绵竹,闻毛当将至成都,仲孙帅骑五千奔于南中。奉遂取梁、益二州,邛、莋、夜郎皆附于秦。
秦王坚以杨安为益州牧,镇成都;毛当为州刺史,镇汉中;姚苌为宁州刺史,屯垫江;王统为南秦州刺史,镇仇池。
秦王坚欲以周飏为尚书郎。飏曰:“蒙晋厚恩,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此,母子获全,秦之惠也。虽公侯之贵,不以为荣,况郎官乎!”遂不仕。
每见坚,或箕踞而坐,呼为氐贼。尝值元会,仪卫甚盛,坚问之曰:“晋朝元会,与此何如?”飏攘袂厉声曰:“犬羊相聚,何敢比拟天朝!”秦人以飏不逊,屡请杀之,坚待之弥厚。
周仲孙坐失守免官。桓冲以冠军将军毛虎生为益州刺史,领建平太守,以虎生子球为梓潼太守。虎生与球伐秦,至巴西,以粮乏,退屯巴东。
以侍中王坦之为中书令,领丹杨尹。
是岁,鲜卑勃寒寇掠陇右,秦王坚使乞伏司繁讨之。勃寒请降,遂使司繁镇勇士川。
有彗星出于尾箕,长十馀丈,经太微,扫东井;自四月始见,及秋冬不灭。秦太史令张孟言于秦王坚曰:“尾、箕,燕分;东井,秦分也。令彗起尾、箕而扫东井,十年之后,燕当灭秦;二十年之后,代当灭燕。慕容父子兄弟,我之仇敌,而布列朝廷,贵盛莫二,臣窃忧之,宜翦其抱魁桀者,以消天变。”坚不听。
阳平公融上疏曰:“东胡跨据六州,南面称帝,陛下劳师累年,然后得之,本非慕义而来。今陛下亲而幸之,使其父子兄弟森然满朝,执权履职,势倾勋旧。臣愚以为狼虎之心,终不可养,星变如此,愿少留意。”坚报曰:“朕方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汝宜息虑,勿怀耿介。夫惟修德可以禳灾,苟能内求诸己,何惧外患乎!”
太宗简文皇帝宁康二年(甲戌,公元三七四年)
春,正月,癸未朔,大赦。
己酉,刁彝卒。二月,癸丑,以王坦之为都督徐、兗、青三州诸军事、徐、兗二州刺史,镇广陵。诏谢安总中书。安好声律,期功之惨,不废丝竹,士大夫效之,遂以成俗。王坦之屡以书苦谏之曰:“天下之宝,当为天下惜之。”安不能从。
三月,秦太尉建宁列公李威卒。
夏,五月,蜀人张育、杨光起兵击秦,有众二万,遣使来请兵。秦王坚遣镇军将军邓羌帅甲士五万讨之。益州刺史竺瑶、威远将军桓石虔帅众三万攻垫江,姚苌兵败,退屯五城。瑶、石虔屯巴东。张育自号蜀王,与巴獠酋帅张重、尹万等五万馀人进围成都。六月,育改元黑龙。秋,七月,张育与张重等争权,举兵相攻,秦杨安、邓羌袭育,败之,育与杨光退屯绵竹。八月,邓羌败晋兵于涪西。九月,杨安败张重、尹万于成都南,重死,斩首二万三千级。邓羌击张育、杨光于绵竹,皆斩之。益州复入于秦。
冬,十二月,有人入秦明光殿大呼曰:“甲申、乙酉,鱼羊食人,悲哉无复遗!”秦王坚命执之,不获。秘书监硃肜、秘书侍郎略阳赵整固请诛诸鲜卑,坚不听。整,宦官也,博闻强记,能属文,好直言,上书及面谏,前后五十馀事。慕容垂夫人得幸于坚,坚与之同辇游于后庭,整歌曰:“不见雀来入燕室,但见浮云蔽白日。”坚改容谢之,命夫人下辇。
是岁,代王什翼犍击刘卫辰,南走。
太宗简文皇帝宁康三年(乙亥,公元三七五年)
春,正月,辛亥,大赦。
夏,五月,丙午,蓝田献侯王坦之卒;临终与谢安、桓冲书,惟以国家为忧,言不及私。
桓冲以谢安素有重望,欲以扬州让之,自求外出。桓氏族党皆以为非计,莫不扼腕苦谏,郗超亦深止之,冲皆不听,处之澹然。甲寅,诏以冲都督徐、豫、兗、青、扬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镇京口;以安领扬州刺史,并加侍中。
六月,秦清河武侯王猛寝疾,秦王坚亲为之祈南、北郊及宗庙、社稷,分遣侍臣遍祷河、岳诸神。猛疾少疗,为之赦殊死以下。猛上疏曰:“不图陛下以臣之命而亏天地之德,开辟已来,未之有也。臣闻报德莫如尽言,谨以垂没之命,窃献遗款。伏惟陛下,威烈振乎八荒,声教光乎六合,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有如拾芥。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坚览之悲恸。秋,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猛曰:“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卒。坚比敛,三临哭,谓太子宏曰:“天不欲使吾平壹六合耶!何夺吾景略之速也!”葬之如汉霍光故事。
八月,癸巳,立皇后王氏,大赦。后,濛之孙也。以后父晋陵太守蕴为光禄大夫,领五兵尚书,封建昌县侯,蕴固辞不受。
九月,帝讲《孝经》,始览典和籍,延儒士。谢安荐东莞徐邈补中书舍人,每被顾问,多所匡益。帝或宴集,酣乐之后,好为手诏诗章以赐侍臣,或文词率尔,所言秽杂;邈应时收敛还省刊削,皆使可观,经帝重览,然后出之,时议以此多邈。
冬,十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秦王坚下诏曰:“新丧贤辅,百司或未称朕心,可置听讼观于未央南,朕五日一临,以求民隐。今天下虽未大定,权可偃武修文,以称武侯雅旨。其增崇儒教,禁老、庄、图谶之学,犯者弃市。”
妙简学生,太子及公侯百僚之子皆就学受业;中外四禁、二卫、四军长上将士,皆令受学。
二十人给一经生,教读音句,后宫置典学以教掖庭,选阉人及女隶敏慧者诣博士授经。
尚书郎王佩读谶,坚杀之,学谶者遂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二十五-译文
谕!”于是吟咏庾阐的诗句:“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随后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皇帝风度翩翩,举止优雅,专心研读典籍,书桌上积满了灰尘,但他依然泰然自若。虽然他的心智平和舒畅,但没有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谢安认为他类似于晋惠帝,只是清谈稍胜一筹。
郗超因为与桓温有旧交,朝廷中的人都敬畏他。谢安曾与左卫将军王坦之一起去拜访郗超,直到天色已晚仍未见到他,王坦之想离开,谢安说:“难道不能为了性命再忍耐一会儿吗?”
秦国任命河州刺史李辩兼任兴晋太守,返回镇守枹罕。将凉州的治所迁到金城。张天锡听说秦国有兼并的意图,非常害怕,在姑臧城南设立祭坛,宰杀三牲。他率领官员,遥与晋国的三公结盟。派遣从事中郎韩博奉上表文,送交盟书,并向大司马桓温献上书信,约定明年夏天共同大举出兵,在上邽会师。
这一年,秦国益州刺史王统在度坚山攻打陇西鲜卑乞伏司繁,司繁率领三万骑兵在苑川抵抗王统。王统暗中袭击度坚山,司繁的部落五万多人全部投降王统;他的部众听说妻子儿女已经投降秦国,不战而溃。司繁无处可归,也向王统投降。秦王苻坚任命司繁为南单于,将他留在长安;任命司繁的从叔吐雷为勇士护军,安抚他的部众。
太宗简文皇帝咸安二年(壬申,公元372年)
春季,二月,秦国任命清河人房旷为尚书左丞,征召房旷的兄长房默以及清河人崔逞、燕国人韩胤为尚书郎,北平人阳陟、田勰、阳瑶为著作佐郎,郝略为清河相,这些人都是关东有名望的士人,由王猛推荐。阳瑶是阳骛的儿子。
冠军将军慕容垂对秦王苻坚说:“臣的叔父慕容评,是燕国的恶来一类的人,不应该再玷污圣朝,希望陛下为燕国除掉他。”苻坚于是任命慕容评为范阳太守,燕国的诸王都被补任为边郡的太守。
臣司马光评论说:古代的人,灭了别人的国家而人们却高兴,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为人们除去了祸害。那个慕容评,蒙蔽君主,独揽大权,嫉妒贤能,憎恨有功之人,愚昧贪婪,导致国家灭亡,国家灭亡后他不死,反而逃跑被擒。秦王苻坚不把他作为首恶诛杀,反而宠信他,这是爱一个人而不爱一国之人,他失去人心太多了。因此,施恩于人而人们不感激他,竭诚待人而人们不信任他。最终功名不成,无处容身,是因为他不得其道的缘故。
三月,戊年,派遣侍中王坦之征召大司马桓温入朝辅政,桓温再次推辞。
秦王苻坚下诏:“关东的百姓,学通一经,才成一艺的,由所在郡县以礼相送。在官位百石以上,学不通一经,才不成一艺的,罢免官职,遣返回乡为民。”
夏季,四月,将海西公司马奕迁到吴县西柴里,命令吴国内史刁彝防卫,又派遣御史顾允监察他。刁彝是刁协的儿子。
六月,癸酉,秦国任命王猛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特进、常侍、持节、将军、侯的职位如故;任命阳平公苻融为使持节、都督六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冀州牧。
庾希、庾邈与已故青州刺史武沈的儿子武遵,聚集部众夜间进入京口城,晋陵太守卞眈翻越城墙逃奔曲阿。庾希假称受海西公司马奕的密旨诛杀大司马桓温。建康震动,内外戒严。卞眈发动各县的二千名士兵攻打庾希,庾希战败,闭城自守。桓温派遣东海内史周少孙讨伐他。秋季,七月,壬辰,攻下京口城,擒获庾希、庾邈及其党羽,全部斩首。卞眈是卞壶的儿子。
甲寅,皇帝身体不适,紧急召见大司马桓温入朝辅政,一天一夜发出四道诏书。桓温推辞不来。当初,皇帝为会稽王时,娶王述的堂妹为妃,生下世子道生和弟弟俞生。道生疏狂暴躁,品行不端,母子都被幽禁而死。其余三个儿子,司马郁、司马硃生、司马天流,都早夭。妃嫔们将近十年没有怀孕,皇帝让善于相面的人看她们,都说:“不是合适的人。”又让他看那些婢女,有一个叫李陵容的,在织坊中,皮肤黝黑,身材高大,宫人叫她“昆仑”,相面的人惊讶地说:“这就是合适的人!”皇帝召她侍寝,生下儿子昌明和道子。己未,立昌明为皇太子,他已经十岁了。任命道子为琅邪王,领会稽国,以奉祀皇帝的母亲郑太妃。遗诏说:“大司马桓温依照周公摄政的旧例。”又说:“如果幼子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不行,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侍中王坦之拿着诏书进来,在皇帝面前撕毁了它。皇帝说:“天下,是偶然得来的,你有什么可嫌的!”王坦之说:“天下,是宣帝、元帝的天下,陛下怎么能专断!”皇帝于是让王坦之修改诏书说:“家国大事全部禀报大司马,依照诸葛亮、王导的旧例。”当天,皇帝驾崩。
群臣疑惑,不敢立即立嗣,有人说:“应该等大司马来处理。”尚书仆射王彪之严肃地说:“天子驾崩,太子继位,大司马怎么能有异议!如果事先咨询他,一定会被他责备。”朝廷的议论才定下来。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崇德太后下令,因为皇帝年幼,加上在丧期,命令桓温依照周公摄政的旧例。事情已经施行,王彪之说:“这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大司马一定会坚决推辞,导致政务停滞,延误皇帝的葬礼,我不敢奉命,谨将诏书封还。”事情于是没有执行。
桓温希望简文帝临终时将皇位禅让给自己,否则就让他摄政。既然没有如愿,他非常愤恨,写信给弟弟桓冲说:“遗诏让我依照诸葛亮、王导的旧例罢了。”桓温怀疑是王坦之、谢安所为,心中怨恨他们。朝廷下诏让谢安征召桓温入朝辅政,桓温再次推辞。
八月,秦国丞相王猛到达长安,又被任命为都督中外诸军事。王猛推辞说:“元相的职位太重,储傅的尊位太高,端右的事务繁重,京牧的责任重大,总督军机,出纳帝命,文武两方面的重任,大小事务都要处理,即使是伊尹、吕尚、萧何、邓禹这样的贤人,尚且不能兼任,何况我王猛这样无能的人!”他多次上表推辞,秦王苻坚不允许,说:“我正要统一四海,除了你还能托付给谁?你不能推辞宰相的职位,就像我不能推辞天下一样。”
王猛担任丞相,苻坚在上端坐,百官在下各司其职,军国内外的事务,没有不由他处理的。王猛刚正清明,善恶分明,罢免尸位素餐的官员,提拔被埋没的人才,鼓励农耕,训练军队,官员必须称职,刑罚必须得当。因此国家富裕,军队强大,战无不胜,秦国大治。苻坚告诫太子苻宏和长乐公苻丕等人说:“你们侍奉王公,就像侍奉我一样。”
阳平公苻融在冀州,严格选拔官员,任命尚书郎房默、河间相申绍为治中别驾,清河人崔宏为州从事,掌管记室。苻融年轻,执政喜欢新奇,重视苛察;申绍多次规劝他,引导他宽厚平和,苻融虽然尊敬他,但没有完全听从。后来申绍出任济北太守,苻融屡次因过失被弹劾,多次受到责备,于是后悔没有听从申绍的建议。
苻融曾因擅自兴建学舍被有关部门弹劾,派遣主簿李纂到长安为自己辩解;李纂忧惧,在路上去世。苻融问申绍:“谁可以派去?”申绍说:“燕国的尚书郎高泰,清辩有胆识
智慧,是可以被利用的。”
之前丞相王猛和苻融多次征召高泰,高泰都不肯出仕;到了这时,苻融对高泰说:“君子应该救人于危难之中,你不能再推辞了!”高泰这才听从了命令。
到了长安,丞相王猛见到他,笑着说:“高子伯现在才来,怎么这么晚啊!”高泰说:“罪人是来受刑的,何必问早晚!”王猛说:“这是什么意思?”高泰说:“从前鲁僖公因为泮宫而受到颂扬,刘宣王因为稷下而名声远扬。如今阳平公(苻融)兴建学宫,追随刘、鲁的足迹,却没有听到朝廷的褒奖,反而让有关部门弹劾。明公您作为朝廷的重臣,奖惩如此不公,我们这些下官怎么能逃脱罪责呢!”王猛说:“这是我的过错。”事情因此得以解决。
王猛感叹道:“高子伯怎么能是阳平公(苻融)所能驾驭的官员呢!”于是向秦王苻坚推荐了高泰。
苻坚召见高泰,非常欣赏他,问他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什么,高泰回答说:“治国的根本在于得到人才,得到人才在于审慎选拔,审慎选拔在于核实真才实学,没有官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的。”苻坚说:“这话简洁而道理深刻。”于是任命高泰为尚书郎。
高泰坚持请求回到州里任职,苻坚同意了。
九月,甲寅日,追尊已故的会稽王妃王氏为顺皇后,尊奉皇帝的母亲李氏为淑妃。
冬季,十月,丁卯日,将简文帝安葬在高平陵。
彭城的妖人卢悚自称是大道祭酒,追随他的有八百多家。
十一月,卢悚派弟子许龙前往吴地,清晨到达海西公的门前,声称奉太后的密诏,迎接海西公复位;海西公起初想听从,但在保姆的劝阻下停止了。
许龙说:“大事即将成功,怎么能听信妇人之言!”海西公说:“我在这里已经得罪了朝廷,幸而得到宽恕,怎敢轻举妄动!况且如果太后有诏书,应该派官员来,怎么会只派你一个人来呢?你一定是作乱!”于是命令左右将许龙绑起来,许龙害怕逃走了。
甲午日,卢悚率领三百人,清晨攻打广莫门。他们假称海西公回来了,从云龙门冲入殿庭,抢夺武库的兵器,门下的官吏和士兵都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办。
游击将军毛安之听说有难,率领部下直接冲入云龙门,亲自奋力作战;左卫将军殷康、中领军桓秘进入止车门,与毛安之合力讨伐并诛杀了卢悚及其党羽,死者有数百人。
海西公深怕横祸降临,于是专心饮酒,放纵声色,有儿子也不抚养,当时的人都很同情他。
朝廷因为他安于屈辱,所以不再对他有所防备。
秦国的都督北蕃诸军事、镇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朔方桓侯梁平老去世。
梁平老在镇守朔方十多年,鲜卑和匈奴既畏惧他又敬爱他。
三吴地区发生大旱,饥荒严重,许多人饿死。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太宗简文皇帝宁康元年(癸酉,公元373年)
春季,正月,己丑日,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宁康。
二月,大司马桓温来朝。
辛巳日,皇帝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
当时,京城人心惶惶,有人传言桓温要诛杀王、谢两家,并篡夺晋室。
王坦之非常害怕,谢安却神色不变,说:“晋朝的命运,就取决于这次行动。”
桓温到达后,百官在道路两旁跪拜。
桓温大摆兵卫,接见朝中官员,那些有地位和声望的人都吓得脸色苍白,王坦之更是汗流浃背,手版都拿反了。
谢安从容入座,坐定后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应该守卫四方,明公何必在壁后安排人呢?”桓温笑着说:“实在是不得不如此。”于是命令左右撤去兵卫,与谢安谈笑了一整天。
郗超一直是桓温的谋主,谢安和王坦之见桓温时,桓温让郗超躲在帐中听他们谈话。
风吹开帐子,谢安笑着说:“郗生真可谓是入幕之宾啊。”
当时皇帝年幼,外有强臣,谢安和王坦之竭尽忠诚辅佐皇帝,最终稳定了晋室。
桓温处理卢悚入宫事件,将尚书陆始交给廷尉,免去桓秘的官职,牵连的人很多;升任毛安之为右卫将军,桓秘因此怨恨桓温。
三月,桓温生病,在建康停留了十四天,甲午日,返回姑孰。
夏季,代王什翼犍派燕凤向秦国进贡。
秋季,七月,己亥日,南郡宣武公桓温去世。
起初,桓温病重,暗示朝廷赐予他九锡之礼,多次派人催促。
谢安、王坦之故意拖延此事,让袁宏起草诏书。
袁宏将草稿给王彪之看,王彪之赞叹其文辞优美,但说:“你固然是大才,但怎么能把这种东西给别人看!”
谢安看到草稿后,总是修改,因此拖延了十多天都没有完成。
袁宏私下与王彪之商量,王彪之说:“听说桓温的病情日益加重,恐怕撑不了多久了,可以再拖延一段时间。”袁宏听从了他的建议。
桓温的弟弟江州刺史桓冲问桓温关于谢安、王坦之的任命,桓温说:“他们不会听你的安排。”
他的意思是,只要他还活着,谢安和王坦之就不敢有异心,如果他死了,桓冲也无法控制他们;如果杀了他们,对桓冲没有好处,反而会失去人心。
桓温因为世子桓熙才能不足,让桓冲统领他的部下。
于是桓秘与桓熙的弟弟桓济密谋一起杀掉桓冲,桓冲暗中得知此事,不敢进入。
不久,桓温去世,桓冲先派力士拘捕桓熙、桓济,然后才去参加丧礼。
桓秘因此被废黜,桓熙、桓济都被流放到长沙。
皇帝下诏按照汉朝霍光和安平献王的旧例安葬桓温。
桓冲声称桓温的遗命,立幼子桓玄为继承人,当时桓玄只有五岁,袭封南郡公。
庚戌日,加封右将军、荆州刺史桓豁为征西将军,督荆、杨、雍、交、广五州诸军事。
任命江州刺史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扬、豫二州刺史,镇守姑孰;任命竟陵太守桓石秀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镇守寻阳。
桓石秀是桓豁的儿子。
桓冲接替桓温的职位后,尽忠王室,有人劝他诛杀那些有声望的人,独揽大权,桓冲没有听从。
起初,桓温在镇守时,死罪都由他专断,不请示朝廷。
桓冲认为生杀大权应当归朝廷所有,凡是死刑案件都要先上报,等待批复后再执行。
谢安因为皇帝年幼,刚刚失去辅政大臣,想请崇德太后临朝听政。
王彪之说:“前代皇帝年幼时,母子一体,所以太后可以临朝;但太后也不能独自决断事务,必须咨询大臣。如今皇帝已经十岁,即将成年,反而让从嫂临朝,显得君主幼弱,这怎么能彰显圣德呢!各位如果一定要这样做,我也无法阻止,只是可惜了大局。”
谢安不想让桓冲掌权,所以让太后临朝,自己得以专权决策,于是没有听从王彪之的建议。
八月,壬子日,太后再次临朝听政。
梁州刺史杨亮派他的儿子杨广袭击仇池,与秦国的梁州刺史杨安交战,杨广兵败,沮水一带的守军都弃城逃跑。
杨亮害怕,退守磬险。
九月,杨安进攻汉川。
丙申日,任命王彪之为尚书令,谢安为仆射,兼任吏部尚书,共同执掌朝政。
谢安常常感叹:“朝廷的大事,众人无法决断的,只要请教王公,立刻就能解决。”
任命吴国内史刁彝为徐、兗二州刺史,镇守广陵。
冬季,秦王苻坚派益州刺史王统、秘书监硃肜率领两万士兵出汉川,前禁将军毛当、鹰扬将军徐成率领三万士兵出剑门,入侵梁、益二州;梁州刺史杨亮率领巴獠一万多人抵抗,双方在青谷交战。
杨亮兵败,逃回西城。
硃肜攻占了汉中。
徐成攻下剑门。
杨安
进攻梓潼,梓潼太守周飏坚守涪城,派遣数千步兵和骑兵护送母亲和妻子从汉水前往江陵,硃肜拦截并俘虏了他们,周飏于是投降了杨安。十一月,杨安攻下梓潼。
荆州刺史桓豁派遣江夏相竺瑶救援梁州和益州;竺瑶听说广汉太守赵长战死,便率军撤退。益州刺史周仲孙在绵竹集结军队抵抗硃肜,听说毛当即将到达成都,周仲孙率领五千骑兵逃往南中。杨奉于是夺取了梁州和益州,邛、莋、夜郎等地都归附了秦国。
秦王苻坚任命杨安为益州牧,镇守成都;毛当为州刺史,镇守汉中;姚苌为宁州刺史,驻扎在垫江;王统为南秦州刺史,镇守仇池。
秦王苻坚想任命周飏为尚书郎。周飏说:“我蒙受晋朝的厚恩,但老母亲被俘,我在此失节,母子得以保全,这是秦国的恩惠。即使给我公侯的尊贵地位,我也不以此为荣,何况是郎官呢!”于是拒绝任职。
每次见到苻坚,周飏有时会盘腿而坐,称呼他为“氐贼”。有一次正值元会,仪仗队非常盛大,苻坚问他:“晋朝的元会,与此相比如何?”周飏挽起袖子厉声说:“犬羊相聚,怎敢与天朝相比!”秦国人认为周飏不敬,多次请求杀他,但苻坚对他更加厚待。
周仲孙因失守被免官。桓冲任命冠军将军毛虎生为益州刺史,兼任建平太守,任命毛虎生的儿子毛球为梓潼太守。毛虎生和毛球讨伐秦国,到达巴西,因粮草不足,退兵驻扎在巴东。
任命侍中王坦之为中书令,兼任丹杨尹。
这一年,鲜卑勃寒侵犯陇右,秦王苻坚派乞伏司繁讨伐他。勃寒请求投降,于是苻坚让乞伏司繁镇守勇士川。
有彗星出现在尾宿和箕宿之间,长十多丈,经过太微垣,扫过东井;从四月开始出现,直到秋冬仍未消失。秦国的太史令张孟对秦王苻坚说:“尾宿和箕宿是燕国的分野;东井是秦国的分野。现在彗星从尾宿和箕宿升起,扫过东井,十年之后,燕国将灭秦国;二十年之后,代国将灭燕国。慕容父子兄弟是我们的仇敌,却遍布朝廷,地位显赫,无人能及,我私下担忧,应该剪除那些有才能的人,以消除天象的变异。”苻坚不听。
阳平公苻融上疏说:“东胡占据六州,南面称帝,陛下多年劳师动众,才得以征服他们,他们本不是出于仰慕道义而来。如今陛下亲近并宠信他们,让他们父子兄弟满朝为官,执掌大权,势倾勋旧。臣愚以为狼虎之心,终究不可养,星象如此变化,愿陛下稍加留意。”苻坚回答说:“朕正要将天下混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你应当放下忧虑,不要心怀芥蒂。只有修德才能消除灾祸,如果能内求诸己,何惧外患呢!”
太宗简文皇帝宁康二年(甲戌,公元374年)
春季,正月,癸未朔日,大赦天下。
己酉日,刁彝去世。二月,癸丑日,任命王坦之为都督徐、兗、青三州诸军事、徐、兗二州刺史,镇守广陵。诏令谢安总领中书事务。谢安喜好音乐,即使在丧期也不停止演奏,士大夫们效仿他,逐渐形成风气。王坦之多次写信苦劝他说:“天下的珍宝,应当为天下人珍惜。”谢安不能听从。
三月,秦国的太尉建宁列公李威去世。
夏季,五月,蜀人张育、杨光起兵攻打秦国,有部众二万人,派遣使者来请求援兵。秦王苻坚派镇军将军邓羌率领五万甲士讨伐他们。益州刺史竺瑶、威远将军桓石虔率领三万部众攻打垫江,姚苌兵败,退守五城。竺瑶、桓石虔驻扎在巴东。张育自称蜀王,与巴獠酋帅张重、尹万等五万余人围攻成都。六月,张育改年号为黑龙。秋季,七月,张育与张重等人争权,互相攻打,秦国的杨安、邓羌袭击张育,击败了他,张育与杨光退守绵竹。八月,邓羌在涪西击败晋军。九月,杨安在成都南击败张重、尹万,张重战死,斩首二万三千级。邓羌在绵竹攻打张育、杨光,将他们全部斩杀。益州再次归入秦国。
冬季,十二月,有人进入秦国的明光殿大喊道:“甲申、乙酉,鱼羊食人,悲哉无复遗!”秦王苻坚下令捉拿他,但没有抓到。秘书监硃肜、秘书侍郎略阳赵整坚决请求诛杀鲜卑人,苻坚不听。赵整是宦官,博闻强记,擅长写文章,喜欢直言进谏,上书和当面进谏前后有五十多次。慕容垂的夫人得到苻坚的宠幸,苻坚与她同乘一辆车在后庭游玩,赵整唱道:“不见雀来入燕室,但见浮云蔽白日。”苻坚听后脸色大变,向她道歉,命令夫人下车。
这一年,代王什翼犍攻打刘卫辰,刘卫辰南逃。
太宗简文皇帝宁康三年(乙亥,公元375年)
春季,正月,辛亥日,大赦天下。
夏季,五月,丙午日,蓝田献侯王坦之去世;临终前给谢安、桓冲写信,只以国家为忧,没有提及私事。
桓冲因为谢安素有重望,想把扬州让给他,自己请求外调。桓氏族人都认为这不是好计策,无不扼腕苦劝,郗超也极力阻止,桓冲都不听,淡然处之。甲寅日,诏令任命桓冲为都督徐、豫、兗、青、扬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镇守京口;任命谢安为扬州刺史,并加侍中。
六月,秦国的清河武侯王猛病重,秦王苻坚亲自为他祈祷于南、北郊及宗庙、社稷,分派侍臣遍祷河、岳诸神。王猛的病情稍有缓解,苻坚为此赦免了死罪以下的犯人。王猛上疏说:“没想到陛下因为臣的性命而损害天地的德行,自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事。臣听说报答恩德莫过于尽言,谨以垂死之命,私下献上遗言。伏惟陛下,威烈震动八方,声教光耀四海,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定燕国、蜀国,易如反掌。然而善于开创的人不一定善于守成,善于开始的人不一定善于结束,因此古代的先哲君王,深知功业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苻坚读后悲痛不已。秋季,七月,苻坚亲自到王猛的府邸探望病情,询问后事。王猛说:“晋朝虽然偏居江南,但正统相承,上下安和,臣死之后,希望不要以晋朝为图。鲜卑、西羌,是我们的仇敌,终将成为祸患,应该逐渐除掉他们,以利于社稷。”说完便去世了。苻坚为他举行葬礼,三次亲临痛哭,对太子苻宏说:“天不想让我统一天下吗!为何这么快就夺走了我的景略!”按照汉朝霍光的规格安葬了他。
八月,癸巳日,立皇后王氏,大赦天下。皇后是王濛的孙女。任命皇后的父亲晋陵太守王蕴为光禄大夫,兼任五兵尚书,封为建昌县侯,王蕴坚决推辞不接受。
九月,皇帝讲《孝经》,开始阅读典籍,延请儒士。谢安推荐东莞人徐邈补任中书舍人,每次被皇帝咨询,多有匡正和帮助。皇帝有时宴集群臣,酒酣之后,喜欢写手诏或诗章赐给侍臣,有时文词随意,内容杂乱;徐邈及时整理并修改,使它们变得可观,经过皇帝重新审阅后,才发布出去,时人因此称赞徐邈。
冬季,十月初一,癸酉日,发生了日食。
秦王苻坚下诏说:“最近失去了贤能的辅佐,百官或许未能符合我的心意,可以在未央宫的南面设立听讼观,我每五天去一次,以了解民间的隐情。现在天下虽然还未完全安定,但可以暂时停止武事,修习文教,以符合武侯的雅意。要增加对儒教的尊崇,禁止老、庄、图谶之学,违反者将被处死。”
精心选拔学生,太子及公侯百官的儿子都要入学接受教育;朝廷内外的四禁、二卫、四军的长官和将士,都要接受教育。
每二十人配备一名经师,教授读音和句读,后宫设立典学以教育掖庭,选择聪明伶俐的宦官和女仆到博士那里学习经书。
尚书郎王佩因读谶书,苻坚将他处死,从此学习谶书的人就绝迹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二十五-注解
秦王坚:指前秦的君主苻坚,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推崇儒学、禁止道家学说等。
大司马温:指桓温,大司马是他的官职。
关东豪杰:指中国东部地区的英雄人物,这里特指那些在战乱中表现出色的人物。
乌桓:古代东北的一个民族,常与中原王朝有战和关系。
丁零: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常与中原王朝有冲突。
仇池:古代地名,今甘肃西和县。
吐谷浑:古代西北的一个民族,曾建立过自己的政权。
代王什翼犍:代国的国王,曾与刘卫辰交战。
河朔: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这里指桓温试图通过军事行动来增强自己的威望。
枋头之耻:指桓温在枋头(今河南浚县)之战中的失败,此战是桓温北伐的重要战役之一,失败后对其声誉和威望造成了重大打击。
伊、霍之举:指伊尹和霍光的历史事迹,伊尹是商朝初年的贤相,曾辅佐商汤建立商朝;霍光是西汉时期的权臣,曾废立皇帝。这里比喻桓温想要效仿他们,通过废立皇帝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痿疾:指男性性功能障碍,这里被用作政治斗争的借口,诬陷皇帝有生理缺陷,无法履行皇帝职责。
嬖人:指皇帝宠幸的近臣或宦官,这里指被诬陷与皇帝有亲密关系的侍从。
储立王:指立太子或亲王为继承人,这里暗示有人企图通过立储来动摇皇权。
霍光传:指《汉书》中关于霍光的传记,霍光是西汉时期的权臣,曾废立皇帝,这里被用作废立皇帝的礼仪参考。
白帢单衣:指白色的帽子和单薄的衣物,象征被废黜的皇帝失去了皇权的尊严。
犊车:古代一种简陋的牛车,象征被废黜的皇帝失去了皇权的威严。
神虎门:古代皇宫的城门之一,这里是被废黜的皇帝离开皇宫的象征。
歔欷:形容哭泣或叹息的声音,表达群臣对被废黜皇帝的同情和悲伤。
崇德太后:指褚蒜子,东晋太后。
荧惑守太微:古代天文学中的星象,荧惑指火星,太微指天区的名称,古人认为这种星象预示着国家的动荡或皇帝的更替。
庾阐: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其作品多表达忠君爱国之情。
谢安:晋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中书令,负责朝廷文书和政务。
郗超:桓温的谋士。
王坦之:晋朝官员,曾任中书令,负责朝廷文书和政务。
李辩:东晋时期的官员,曾任河州刺史,后镇守枹罕。
张天锡:东晋时期的凉州牧,曾与晋朝结盟对抗前秦。
王统:秦朝南秦州刺史,负责南秦州地区的军政事务。
慕容垂:前燕的皇族成员,曾在前秦朝廷中担任要职。
王猛:秦朝太尉,负责军事事务,以智谋和忠诚著称。
庾希:东晋时期的官员,曾参与叛乱,后被镇压。
卞眈:东晋时期的晋陵太守,曾参与镇压庾希的叛乱。
周少孙:东晋时期的东海内史,曾率军讨伐庾希。
李陵容:东晋时期的宫女,因相士预言而生下皇子,后成为皇太子之母。
王彪之:东晋名臣,政治家。
阳平公融:即苻融,前秦的皇族成员,曾任阳平公。
申绍:前秦的官员,曾任河间相,以宽和的政风著称。
智,可使也:智慧是可以被利用的。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对智慧的重视和利用。
丞相猛及融屡辟泰,泰不起:丞相王猛和苻融多次征召高泰,但高泰没有应召。这反映了高泰的隐逸态度和对权力的疏离。
高子伯:高泰的字,子伯。
鲁僖公以泮宫发颂:鲁僖公在泮宫举行颂诗仪式,泮宫是古代学校,发颂指举行颂诗仪式。
刘宣王以稷下垂声:刘宣王在稷下讲学,稷下是古代学术中心,垂声指传播名声。
阳平公:指苻融,阳平公是他的封号。
阿衡: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尚书郎:古代官名,负责文书起草和奏章处理。
顺皇后:会稽王妃王氏的追尊称号。
淑妃:皇帝母亲李氏的尊号。
简文帝:东晋皇帝司马昱的谥号。
高平陵:简文帝的陵墓。
大道祭酒:卢悚自称的宗教领袖称号。
海西公:指司马奕,海西公是他的封号。
云龙门:皇宫的城门之一。
游击将军:古代将军称号,负责游击作战。
左卫将军:古代将军称号,负责皇宫左卫。
中领军:古代官职,负责禁军。
桓侯梁平老:梁平老的封号,桓侯。
三吴:指吴郡、吴兴、会稽三地。
烈宗孝武皇帝:东晋皇帝司马曜的谥号。
太宗简文皇帝:即晋简文帝司马昱,东晋的皇帝。
宁康:晋简文帝的年号,公元373年至376年。
九锡:古代皇帝赐予功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极高的荣誉。
袁宏:东晋文学家。
桓冲:晋朝官员,曾任冠军将军,负责统领军队。
桓豁:晋朝荆州刺史,负责荆州地区的军政事务。
桓石秀:桓豁的儿子,东晋将领。
梁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梁州地区的军政事务。
杨亮:东晋将领。
杨安:秦朝益州牧,负责益州地区的军政事务。
益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益州地区的军政事务。
硃肜:秦朝秘书监,负责朝廷文书和档案管理。
毛当:秦朝将领,参与多次军事行动,以勇猛闻名。
徐成:前秦将领。
剑门:古代关隘,今四川剑阁县。
汉中:古代地名,今陕西汉中市。
青谷:古代地名,今陕西汉中市附近。
西城:古代地名,今陕西汉中市附近。
梓潼: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梓潼县,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周飏:晋朝时期的梓潼太守,以忠诚和坚守著称。
竺瑶:晋朝益州刺史,负责益州地区的军政事务。
周仲孙:晋朝益州刺史,负责益州地区的军政事务。
姚苌:秦朝宁州刺史,负责宁州地区的军政事务。
箕踞:古代一种不礼貌的坐姿,表示轻蔑或不敬。
氐贼:对氐族人的蔑称,氐族是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
元会:古代皇帝举行的盛大朝会,通常在元旦举行。
犬羊相聚:比喻低贱之人聚集,含有轻蔑之意。
天朝:古代中国对中央王朝的尊称。
冠军将军:古代高级武官职位,负责统领军队。
毛虎生:晋朝益州刺史,负责益州地区的军政事务。
丹杨尹:古代官职,负责丹杨地区的行政事务。
鲜卑勃寒:鲜卑族的一个部落首领,曾寇掠陇右地区。
乞伏司繁:秦朝将领,负责讨伐鲜卑勃寒。
彗星: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天体现象,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尾箕: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太微: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属于三垣之一。
东井: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慕容:前燕的皇族成员,曾在前秦朝廷中担任要职。
东胡:古代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
六州:古代泛指中国北方的六个州,具体指代因时代而异。
南面称帝:指在中国南方称帝,通常指东晋。
狼虎之心:比喻凶残的本性。
星变:古代天文学中的天体异常现象,常被视为天意的警示。
混六合为一家:比喻统一天下,使各民族和睦相处。
夷狄: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
赤子:比喻纯真无邪的婴儿,引申为子民。
修德:指修养德行,以德治国。
禳灾:通过祭祀或修德来消除灾祸。
大赦:古代皇帝颁布的赦免令,通常在大典或重要节日时颁布。
刁彝:晋朝官员,曾任侍中,负责朝廷文书和政务。
都督:古代高级军事长官,负责统领多个州的军队。
徐、兗、青三州:古代中国北方的三个州,具体指代因时代而异。
广陵: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声律:古代音乐理论,指音律的和谐与美感。
期功之惨:指在丧期内举行音乐活动,被认为是不合礼制的行为。
丝竹:古代乐器的统称,泛指音乐。
士大夫:古代对官僚阶层和知识分子的统称。
天下之宝:比喻国家的宝贵资源或人才。
李威:秦朝太尉,负责军事事务。
张育:蜀地起义军领袖,自称蜀王。
杨光:蜀地起义军领袖,与张育一同起兵反秦。
邓羌:秦朝镇军将军,负责讨伐蜀地起义军。
桓石虔:晋朝威远将军,参与讨伐蜀地起义军。
张重:巴獠酋帅,与张育一同起兵反秦。
尹万:巴獠酋帅,与张育一同起兵反秦。
黑龙:张育自称蜀王后改元的年号。
绵竹: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绵竹市,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涪西: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涪陵市以西,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成都: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历史上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明光殿:秦朝皇宫中的一座大殿,用于举行重要仪式和朝会。
甲申、乙酉: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两个年份,具体指代因时代而异。
鱼羊食人:比喻灾难或战乱导致人民流离失所。
秘书监:古代官职,负责朝廷文书和档案管理。
赵整:秦朝秘书侍郎,负责朝廷文书和档案管理。
鲜卑: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曾建立多个政权。
雀来入燕室:比喻外来势力侵入本国。
浮云蔽白日:比喻奸臣当道,遮蔽了君主的明察。
刘卫辰:匈奴族的一个部落首领,曾与代王什翼犍交战。
蓝田献侯:即王坦之,晋朝官员,曾任中书令,负责朝廷文书和政务。
扬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历史上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京口: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南、北郊: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地方,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宗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
社稷: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象征国家。
河、岳诸神:古代祭祀的河神和山神,泛指自然神灵。
殊死:古代刑罚,指死刑。
八荒:古代泛指天下的四面八方。
六合:古代泛指天下的四方上下。
九州:古代中国的九个行政区域,泛指全国。
百郡:古代中国的郡县,泛指全国。
平燕定蜀:指平定燕地和蜀地,泛指统一全国。
拾芥:比喻轻而易举。
古先哲王:指古代圣明的君主。
战战兢兢:形容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懈怠。
如临深谷:比喻处境危险,需谨慎行事。
前圣:指古代圣明的君主。
景略:即王猛,秦朝太尉,负责军事事务,以智谋和忠诚著称。
霍光:西汉时期的权臣,曾辅佐汉昭帝和汉宣帝。
皇后王氏:晋简文帝的皇后,出身于王氏家族。
濛:即王濛,晋朝官员,曾任晋陵太守。
光禄大夫:古代高级文官职位,负责朝廷礼仪和文书。
五兵尚书:古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建昌县侯:古代爵位,封地在建昌县。
孝经: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孝道。
典和籍:古代典籍和文献,泛指经典著作。
儒士:古代对儒家学者的统称。
徐邈:晋朝官员,曾任中书舍人,负责朝廷文书和政务。
中书舍人:古代官职,负责朝廷文书起草和政务处理。
手诏:皇帝亲自书写的诏书。
诗章:指诗歌作品。
秽杂:指内容不纯或杂乱无章。
刊削:指修改和删减文字。
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古代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常与国家的兴衰、君主的德行相联系。
听讼观:古代君主听取百姓诉讼、了解民情的场所,体现了君主对民意的重视。
未央南:未央宫的南面,未央宫是汉代长安城的主要宫殿之一,后来成为历代皇宫的代称。
偃武修文:停止战争,致力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和平与文治的理念。
儒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老、庄:指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他们的思想主张自然无为、清静无为,与儒家的积极入世形成对比。
图谶之学:古代一种通过图符和预言来预测未来的学说,常与政治斗争和迷信相联系。
弃市:古代的一种极刑,将犯人在市场上公开处死,以示惩戒。
妙简学生:精心挑选学生,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
掖庭:皇宫中的后宫区域,通常指妃嫔居住的地方。
阉人:指宦官,古代宫廷中被阉割的男性侍从。
女隶:宫廷中的女性仆役。
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授经学、文化知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二十五-评注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公元371年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主要涉及前秦、东晋以及周边民族如乌桓、丁零、吐谷浑等的互动。这些事件不仅展示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也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冲突。
文中提到的秦王坚(苻坚)的政策,如迁徙关东豪杰和杂夷到关中,显示了他试图通过人口迁移来巩固统治和促进民族融合的策略。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但也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桓温的军事行动,如攻克寿春,显示了他作为东晋重要将领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野心。他的行动不仅影响了东晋与前秦的关系,也对整个北方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吐谷浑王辟奚的内部政治斗争,这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政权内部的不稳定性和权力斗争的复杂性。这种内部斗争往往会导致政权的更迭和民族关系的重新调整。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政治斗争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视角。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动态。
这段文字描绘了东晋时期权臣桓温通过废立皇帝来巩固自己权力的历史事件。桓温在枋头之战失败后,威望受损,为了恢复自己的权威,他决定效仿历史上的伊尹和霍光,通过废立皇帝来树立自己的威权。这一行为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揭示了皇权与权臣之间的复杂关系。
桓温通过散布谣言,诬陷皇帝有生理缺陷,并以此为借口废黜皇帝,立会稽王昱为新帝。这一过程中,桓温展现了极强的政治手腕和权谋,他不仅控制了朝廷的舆论,还通过礼仪和制度的安排,使得废立皇帝的举动显得合法化。然而,这一行为也暴露了桓温对皇权的蔑视和对个人权力的极度追求。
在废立皇帝的过程中,桓温的表现充满了矛盾。他一方面表现出对皇帝的尊重,甚至在废黜皇帝时流露出悲伤之情;另一方面,他又毫不犹豫地废黜皇帝,甚至杀害了被废黜皇帝的子女,以绝后患。这种矛盾的行为反映了桓温内心的复杂性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此外,这段文字还揭示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桓温不仅废黜了皇帝,还试图废黜其他亲王和大臣,以消除潜在的威胁。这一行为引发了朝廷内部的恐慌和不安,许多大臣在桓温的威势下选择了屈服,甚至有人主动迎合桓温的意愿。这种权力斗争不仅影响了朝廷的稳定,也对东晋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权谋和斗争。桓温通过废立皇帝来巩固自己的权力,这一行为不仅是对皇权的挑战,也是对传统礼制和道德观念的冲击。然而,桓温的行为也受到了历史的谴责,后人将其视为权臣篡位的典型代表。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桓温的政治手腕和内心矛盾。作者通过对桓温行为的详细描述,揭示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同时,通过对群臣反应的描写,进一步烘托了桓温的威势和朝廷内部的紧张氛围。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记录了东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和皇权的脆弱性。通过对桓温废立皇帝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东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同时,这段文字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重要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东晋和前秦时期的政治、军事事件,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关系。文中涉及的人物多为当时的权臣、将领和宗室,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文中提到的庾阐诗“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反映了东晋末年士人对国家危亡的深切忧虑。这种情感在东晋士人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面对外敌入侵和内部分裂时,士人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忠君爱国之情。
其次,文中提到的谢安、郗超、王坦之等人是东晋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谢安以清谈和治国才能著称,他在淝水之战中的表现尤为突出。郗超则以智谋和权术闻名,曾多次参与朝政决策。王坦之则以忠诚和正直著称,他在面对大司马温的摄政时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
再次,文中提到的前秦人物如王猛、慕容垂等,展现了前秦在苻坚统治下的强盛局面。王猛作为前秦的丞相,以刚正不阿和治国才能著称,他的政策和措施使得前秦国富兵强,战无不克。慕容垂则是前燕的宗室,后投降前秦,成为前秦的重要将领,他的军事才能为前秦的扩张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文中还涉及了一些具体的政治事件,如庾希的叛乱、卞眈的镇压、李陵容的生子等,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尤其是李陵容因相士预言而生下皇子的事件,展现了当时人们对命运的迷信和对皇权的敬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具体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东晋和前秦时期的复杂政治局势和人物关系。文中的人物多为当时的权臣、将领和宗室,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这段古文记载了东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反映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关系。首先,高泰的隐逸态度和对权力的疏离,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个人操守的重视。高泰在面对丞相王猛和苻融的多次征召时,始终不为所动,直到苻融以‘君子救人之急’为由,才勉强应召。这种态度在古代士人中并不罕见,他们往往以隐逸为高,不愿轻易涉足官场。
其次,桓温的政治野心和谢安、王坦之等人的应对策略,展现了东晋末年权臣与忠臣之间的博弈。桓温作为大司马,手握重兵,意图通过求九锡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然而,谢安和王坦之通过拖延策略,成功阻止了桓温的野心。这种政治智慧和对时局的敏锐把握,体现了谢安等人的政治才能。
此外,卢悚的叛乱和桓温的处理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朝廷对叛乱的高压政策。卢悚自称大道祭酒,聚集了八百多家信徒,试图通过假传太后密诏来发动叛乱。然而,海西公司马奕识破了其阴谋,及时制止了叛乱。桓温在处理此事时,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收押了尚书陆始,免去了桓秘的官职,并迁升了毛安之。这种处理方式虽然严厉,但也体现了朝廷对叛乱的高度警惕。
最后,谢安和王坦之在桓温去世后的政治布局,展现了他们对晋室稳定的重视。谢安通过请崇德太后临朝,成功掌握了朝政大权,确保了晋室的稳定。这种政治布局不仅体现了谢安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复杂的权力关系。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系列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生动地展现了东晋末年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关系。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从而更深入地认识这段历史。
这段古文记载了晋朝末年与前秦之间的军事冲突和政治斗争,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文中通过对周飏、硃肜、桓豁、竺瑶、周仲孙、毛当、杨安、姚苌、王统等历史人物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在战争和政治中的角色与命运。
周飏作为梓潼太守,面对秦军的进攻,选择固守涪城,并遣送母、妻自汉水前往江陵,表现出他对家人的关爱和对职责的坚守。然而,硃肜的拦截导致周飏的母亲和妻子被俘,最终周飏投降于秦。这一情节揭示了战争对个人和家庭的巨大影响,以及忠诚与生存之间的艰难抉择。
秦王坚对周飏的宽容和优待,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胸怀。尽管周飏对秦朝表现出不敬,甚至呼秦王坚为“氐贼”,但秦王坚并未因此惩罚他,反而待之弥厚。这种宽容不仅显示了秦王坚的个人魅力,也反映了他试图通过怀柔政策来稳定新征服地区的政治策略。
文中还提到了彗星的出现及其象征意义。秦太史令张孟认为彗星的出现预示着燕将灭秦,代将灭燕,并建议秦王坚翦除慕容父子兄弟,以消天变。然而,秦王坚并未采纳这一建议,反而表示要“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强调通过修德来禳灾。这一态度反映了秦王坚的统一理想和仁政思想,但也暗示了他对潜在威胁的忽视,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此外,文中还记载了蜀人张育、杨光起兵反秦的事件,以及秦将邓羌、杨安等人的军事行动。这些事件不仅展示了当时蜀地的动荡局势,也反映了秦朝在统一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张育自称蜀王,改元黑龙,试图建立独立的政权,但最终被秦军击败。这一过程揭示了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激烈斗争,以及统一战争的残酷性。
最后,文中提到了王猛的临终遗言。王猛作为秦朝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临终前劝告秦王坚不要以晋为图,并建议逐渐翦除鲜卑、西羌等仇敌,以便社稷。这一遗言不仅体现了王猛对国家的忠诚和远见,也反映了当时秦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威胁。秦王坚对王猛的去世深感悲痛,称其为“景略”,并以霍光的故事来安葬他,显示了王猛在秦朝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载和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展现了晋朝末年与前秦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激烈斗争。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记载了前秦君主苻坚在日食之后的一系列举措,反映了他在国家治理中的思想和政策。苻坚在日食这一被视为不祥之兆的天象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国家和社会。他设立听讼观,亲自听取百姓的诉讼,体现了对民意的重视和对民生的关怀。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了解民情,也增强了君主与百姓之间的联系。
苻坚还提出了‘偃武修文’的理念,主张停止战争,致力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这一理念体现了和平与文治的思想,符合儒家‘以德治国’的传统。他推崇儒教,禁止道家学说和图谶之学,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这一政策不仅有助于统一思想,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在教育方面,苻坚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精心挑选学生,并让太子、公侯百僚之子以及将士们接受教育。这一举措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也反映了苻坚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提升国家文化水平的愿望。他还特别关注后宫的教育,选阉人和女隶中聪慧者学习经学,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后宫的文化素养,也为宫廷管理提供了人才支持。
然而,苻坚对图谶之学的严厉禁止,甚至处死尚书郎王佩,显示了他在思想控制上的强硬态度。这一举措虽然有助于消除迷信和政治斗争,但也反映了他在思想领域的专制倾向。总体而言,苻坚的这些举措体现了他在国家治理中的多重考量,既有对民生的关怀,也有对思想统一的追求,同时也暴露了他在思想控制上的局限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记载不仅反映了前秦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状况,也为后世提供了关于君主治理和国家建设的宝贵经验。苻坚的‘偃武修文’理念和对教育的重视,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对图谶之学的禁止也提醒我们,思想控制虽然有助于社会稳定,但也可能带来思想僵化和文化单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