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汤显祖(1550年-1616年),明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号若士。汤显祖以其剧作《牡丹亭》闻名,被誉为“明代的莎士比亚”。他在戏剧领域的贡献深远,特别是以其“临川四梦”系列中的《牡丹亭》最为著名,影响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598年)。
内容简要:《牡丹亭》是汤显祖创作的一部经典戏曲,属于明代最具影响力的戏剧之一。全剧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既有现实的描述,也有梦境的幻象,展现了浓烈的爱情与生命力。汤显祖通过这部剧作探讨了爱情的超越性与人性的复杂性,体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压力之间的冲突。书中的诗词和对话富有韵律与哲理,使得《牡丹亭》成为了中国戏曲的珍贵遗产,影响了后来的戏剧和文学创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牡丹亭-第四十一出-耽试-原文
【凤凰阁】〔净扮苗舜宾引众上〕九边烽火咤。秋水鱼龙怎化?广寒丹桂吐层花,谁向云端折下?〔合〕殿闱深锁,取试卷看详回话。
〔集唐〕“铸时天匠待英豪谭用之,引手何妨一钓鳌李咸用?报答春光知有处杜甫,文章分得凤凰毛元稹。”下官苗舜宾便是。圣上因俺香山能辨番回宝色,钦取来京典试。因金兵摇动,临轩策士,问和战守三者孰便?各房俱已取中头卷,圣旨著下官详定。
想起来看宝易,看文字难。为什么来?俺的眼睛,原是猫儿睛,和碧绿琉璃水晶无二。因此一见真宝,眼睛火出。说起文字,俺眼里从来没有。如今却也奉旨无奈,左右,开箱取各房卷子上来。
〔众取卷上,净作看介〕这试卷好少也。且取天字号三卷,看是何如。第一卷,“诏问:‘和战守三者孰便?’”“臣谨对:‘臣闻国家之和贼,如里老之和事。’”呀,里老和事,和不得,罢;国家事,和不来,怎了?本房拟他状元,好没分晓。
且看第二卷,这意思主守。【看介】“臣闻天子之守国,如女子之守身。”也比的小了。再看第三卷,到是主战。【看介】“臣闻南朝之战北,如老阳之战阴。”此语忒奇。但是《周易》有“阴阳交战”之说。——以前主和,被秦太师误了。今日权取主战者第一,主守者第二,主和者第三。其余诸卷,以次而定。
【一封书】〔净〕文章五色讹。怕冬烘头脑多。总费他墨磨,笔尖花无一个。恁这里龙门日月开无那,都待要尺水翻成一丈波。
却也无奈了,也是浪桃花当一科,池里无鱼可奈何!〔封卷介〕
【神仗儿】〔生上〕风尘战斗,风尘战斗,奇材辐辏。【丑〕秀才来的停当,试期过了。【生〕呀,试期过了。文字可进呈么?【丑〕不进呈,难道等你?道英雄入彀,恰锁院进呈时候。
【生哭介】天呵,苗老先赍发俺来献宝。止不住卞和羞,对重瞳双泪流。【净听介】掌门的,这什么所在!拿过来。【丑扯生进介】【生〕告遗才的,望老大人收考。
〔净〕哎也,圣旨临轩,翰林院封进。谁敢再收?〔生哭介〕生员从岭南万里带家口而来。无路可投,愿触金阶而死。【生起触阶,丑止介】【净背介】这秀才像是柳生,真乃南海遗珠也。【回介】【生〕秀才上来。可有卷子?〔生〕卷子备有。
〔净〕这等,姑准收考,一视同仁。【生跪介】千载奇遇。【净念题介】“圣旨:‘问汝多士,近闻金兵犯境,惟有和战守三策。其便何如?’”〔生叩头介〕领圣旨。【起介】【丑〕东席舍去。【生写策介】【净再将前卷细看介】头卷主战,二卷主守,三卷主和。
主和的怕不中圣意。【生交卷,净看介】呀,风檐寸晷,立扫千言。可敬,可敬。俺急忙难看。只说和战守三件,你主那一件儿?〔生〕生员也无偏主。可战可守而后能和。
如医用药,战为表,守为里,和在表里之间。【净〕高见,高见。则当今事势何如?
【马蹄花】〔生〕当今呵,宝驾迟留,则道西湖昼锦游。为三秋桂子,十里荷香,一段边愁。
则愿的“吴山立马”那人休。俺燕云唾手何时就?若止是和呵,小朝廷羞杀江南。便战守呵,请銮舆略近神州。【净〕秀才言之有理。
【前腔】圣主垂旒,想泣玉遗珠一网收。对策者千余人,那些不知时务,未晓天心,怎做儒流。
似你呵,三分话点破帝王忧,万言策检尽乾坤漏。【生〕小生岭南之士。【净低介】知道了。你钓竿儿拂绰了珊瑚,敢今番著了鳌头。秀才,午门外候旨。
〔生应出,背介〕这试官却是苗老大人。嫌疑之际,不敢相认。“且当青镜明开眼,惟原朱衣暗点头。”〔生下】【净〕试卷俱已详定。左右跟随进呈去。【行介】“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呀,那里鼓响?〔内急擂鼓介〕〔丑〕是枢密府楼前边报鼓。
〔内马嘶介〕〔净〕边报警急。怎了,怎了?〔外扮老枢密上〕“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见介〕〔净〕老先生奏边事而来?〔外〕便是。先生为进卷而来?〔净〕正是。
〔外〕今日之事,以缓急为先后,僣了。〔外叩头奏事介〕掌管天下兵马知枢密院事臣谨奏俺主。【内宣介】所奏何事?
〔外〕金人的、金人的风闻入寇。【内〕谁是先锋?〔外〕李全的、李全的前来战斗。【内〕到什么地方了?〔外〕报到了淮扬左右。【内〕何人可以调度?〔外〕有杜宝现为淮扬安抚。
怕边关早晚休,要星忙厮救。【净叩头奏事介】臣看卷官苗舜宾谨奏俺主。
【前腔】临轩的、临轩的文章看就,呈御览、呈御览定其卷首。黄道日,传胪祗候。众多官在殿头,把琼林宴备久。
〔内〕奏事官午门外伺候。【外、净同起介】【净〕老先生,听的金兵为何而动?〔外〕适才不敢奏知。金主此行,单为来抢占西湖美景。
〔净〕痴鞑子,西湖是俺大家受用的。若抢了西湖去,这杭州通没用了。【内宣介】听旨:朕惟治天下,有缓有急,乃武乃文。
今淮扬危急,便著安抚杜宝前去迎敌。不可有迟。其传胪一事,待干戈宁辑,偃武修文。可谕知多士。叩头。【外、净叩头呼“万岁”起介】
〔外〕泽国江山入战图,
(曹松)〔净〕曳裾终日盛文儒。
〔外〕多才自有云霄望,
(钱起)〔净〕其奈边防重武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牡丹亭-第四十一出-耽试-译文
【凤凰阁】(净扮苗舜宾引众上)九边烽火震。秋水中的鱼龙怎么变化?广寒宫中的丹桂绽放层层花朵,谁能在云端摘下?(合)宫殿深锁,拿试卷来看,回话吧。
【集唐】‘铸时天匠待英豪谭用之,引手何妨一钓鳌李咸用?报答春光知有处杜甫,文章分得凤凰毛元稹。’下官苗舜宾就是。圣上因为我能辨别香山上的番回宝色,特召我进京主持考试。因为金兵骚扰,皇帝亲自策问士人,问和战守三者哪个更好?各房已经选出了头卷,圣旨让我详细审定。想起来看宝容易,看文字难。为什么来?我的眼睛,原本像猫眼一样,和碧绿琉璃水晶没有区别。因此一见真宝,眼睛就发亮。说起文字,我眼里从来没有看过。如今却奉旨无奈,左右,打开箱子,把各房的试卷拿上来。
(众取卷上,净作看介)这试卷好少啊。先拿天字号三卷来看,看看怎么样。第一卷,‘诏问:‘和战守三者孰便?’’‘臣谨对:‘臣闻国家之和贼,如里老之和事。’’哎呀,里老和事,和不得,罢;国家事,和不来,怎么办?本房拟他状元,好没道理。再看第二卷,这意思主张守。 (看介)‘臣闻天子之守国,如女子之守身。’这也比得太小了。再看第三卷,倒是主张战。‘臣闻南朝之战北,如老阳之战阴。’这话太奇特了。但是《周易》有‘阴阳交战’的说法。——以前主张和,被秦太师误导了。今日暂且取主张战的第一,主张守的第二,主张和的第三。其余各卷,依次而定。
【一封书】(净)文章五色错。怕冬烘头脑多。总费他墨磨,笔尖花无一个。恁这里龙门日月开无那,都待要尺水翻成一丈波。却也无奈了,也是浪桃花当一科,池里无鱼可奈何! (封卷介)
【神仗儿】(生上)风尘战斗,风尘战斗,奇材汇聚。 (丑)秀才来的正好,试期已过。 (生)哎呀,试期已过。文字可以呈上去吗? (丑)不呈上去,难道等你?道英雄入彀,恰锁院进呈时候。 (生)怕没有状元在里面吧。 (丑)不多,有三个了。 (生)万马争先,偏骅骝落后。你快禀报,有个遗才状元求见。 (丑)这是朝房里面。府州县道,都在告遗才。 (生)大哥,你真个不禀报? (哭介)天呵,苗老先赍发俺来献宝。止不住卞和羞,对重瞳双泪流。 (净听介)掌门的,这是什么地方!拿过来。 (丑扯生进介) (生)告遗才的,望老大人收考。 (净)哎也,圣旨临轩,翰林院封进。谁敢再收? (生哭介)生员从岭南万里带家口而来。无路可投,愿触金阶而死。 (生起触阶,丑止介) (净背介)这秀才像是柳生,真乃南海遗珠也。 (回介)秀才上来。可有卷子? (生)卷子备有。 (净)这等,姑且收考,一视同仁。 (生跪介)千载奇遇。 (净念题介)‘圣旨:‘问汝多士,近闻金兵犯境,惟有和战守三策。其便何如?’’ (生叩头介)领圣旨。 (起介) (丑)东席舍去。 (生写策介) (净再将前卷细看介)头卷主张战,二卷主张守,三卷主张和。主张和的恐怕不合圣意。 (生交卷,净看介)哎呀,风檐寸晷,立扫千言。可敬,可敬。我急忙难看。只说和战守三件,你主张哪一件? (生)生员也没有偏主。可战可守而后能和。如医用药,战为表,守为里,和在表里之间。 (净)高见,高见。那么当今形势如何?
【马蹄花】(生)当今啊,宝驾迟留,则道西湖昼锦游。为三秋桂子,十里荷香,一段边愁。则愿的‘吴山立马’那人休。俺燕云唾手何时就?若止是和呵,小朝廷羞杀江南。便战守呵,请銮舆略近神州。 (净)秀才说得有理。
【前腔】圣主垂旒,想泣玉遗珠一网收。对策者千余人,那些不知时务,未晓天心,怎做儒流。似你呵,三分话点破帝王忧,万言策检尽乾坤漏。 (生)小生岭南之士。 (净低介)知道了。你钓竿儿拂绰了珊瑚,敢今番著了鳌头。秀才,午门外候旨。 (生应出,背介)这试官却是苗老大人。嫌疑之际,不敢相认。‘且当青镜明开眼,惟原朱衣暗点头。’ (生下) (净)试卷都已审定。左右跟随进呈上去。 (行介)‘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哎呀,那里鼓响? (内急擂鼓介) (丑)是枢密府楼前边报鼓。 (内马嘶介) (净)边报警急。怎么办,怎么办? (外扮老枢密上)‘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见介) (净)老先生奏边事而来? (外)便是。先生为进卷而来? (净)正是。 (外)今日之事,以缓急为先后,僭了。 (外叩头奏事介)掌管天下兵马知枢密院事臣谨奏俺主。
【前腔】临轩的文章看就,呈御览、呈御览定其卷首。黄道日,传胪祗候。众多官在殿头,把琼林宴备久。 (内)奏事官午门外伺候。 (外、净同起介) (净)老先生,听的金兵为何而动? (外)适才不敢奏知。金主此行,单为来抢占西湖美景。 (净)痴鞑子,西湖是俺大家受用的。若抢了西湖去,这杭州就没什么用了。 (内宣介)听旨:朕惟治天下,有缓有急,乃武乃文。今淮扬危急,便著安抚杜宝前去迎敌。不可有迟。其传胪一事,待干戈宁辑,偃武修文。可谕知多士。叩头。 (外、净叩头呼‘万岁’起介)
(外边的人说)这泽国江山的景象都融入了战争的画面,(曹松)他整天穿着长袍,显得文质彬彬。
(外边的人说)多才多艺的人自然有高远的志向,(钱起)但奈何边疆的防守需要重视武夫的力量。(杜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牡丹亭-第四十一出-耽试-注解
凤凰阁:凤凰阁,古代文人对科举考试场所的美称,象征着文人的荣耀和功名。
净扮苗舜宾引众上:净,指戏曲中的丑角,此处指扮演苗舜宾的丑角带领众人登场。
九边烽火咤:九边,指古代中国的九个边疆地区,烽火,指烽火台,烽火咤,指边疆战事频繁。
秋水鱼龙怎化?:秋水鱼龙,比喻变化多端的事物,此处指事物如何变化。
广寒丹桂吐层花,谁向云端折下?:广寒,指月宫,丹桂,指月宫中的桂树,云端,指天空中。
殿闱深锁,取试卷看详回话:殿闱,指皇宫中的深宫,试卷,指科举考试的卷子。
集唐:集唐,指汇集唐代诗人的诗句。
铸时天匠待英豪谭用之,引手何妨一钓鳌李咸用?:铸时天匠,指古代铸剑的高手,引手何妨一钓鳌,指敢于尝试。
报答春光知有处杜甫,文章分得凤凰毛元稹。:报答春光,指报答春天的恩赐,文章分得凤凰毛,指文章得到朝廷的赏识。
钦取来京典试:钦取,指皇帝亲自挑选,典试,指主持考试。
金兵摇动:金兵,指金朝的军队。
临轩策士:临轩,指皇帝亲自出巡,策士,指被皇帝亲自策问的士人。
和战守三者孰便?:和战守,指和亲、战争、防守三种策略,孰便,指哪种策略更好。
各房俱已取中头卷,圣旨著下官详定:各房,指考试的不同科目,头卷,指第一名试卷。
猫儿睛:猫儿睛,指猫眼石,此处比喻苗舜宾的眼睛能识别宝物。
碧绿琉璃水晶无二:碧绿琉璃水晶,指宝石的光泽,无二,指非常珍贵。
文章分得凤凰毛:文章分得凤凰毛,指文章得到朝廷的赏识。
墨磨:墨磨,指磨墨,比喻用功读书。
笔尖花无一个:笔尖花,指文章中的华丽辞藻,无一个,指文章没有亮点。
龙门日月开无那:龙门,指科举考试的考场,日月开无那,指科举考试的开始。
尺水翻成一丈波:尺水翻成一丈波,比喻小题大做。
浪桃花当一科:浪桃花,指桃花的波浪,当一科,指参加一次科举考试。
风尘战斗:风尘战斗,指在战乱中奔波。
奇材辐辏:奇材,指有才能的人,辐辏,指聚集。
英雄入彀:英雄入彀,指英雄被束缚。
锁院进呈时候:锁院,指科举考试期间,进呈,指呈递试卷。
遗才状元:遗才,指被遗漏的人才,状元,指科举考试的第一名。
卞和羞,对重瞳双泪流:卞和,指古代的贤人,重瞳,指眼睛有双瞳孔,此处比喻有才华。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丝纶阁,指古代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钟鼓楼,指古代的钟楼和鼓楼。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花萼夹城,指皇宫中的建筑,芙蓉小苑,指皇宫中的花园。
金人的、金人的风闻入寇:金人,指金朝的人,风闻入寇,指听说敌军入侵。
李全的、李全的前来战斗:李全,指金朝的将领。
淮扬左右:淮扬,指淮河流域和扬州地区。
杜宝现为淮扬安抚:杜宝,指当时的官员,淮扬安抚,指淮扬地区的安抚使。
偃武修文:偃武修文,指停止战争,修治文化。
泽国:指水乡,多指江南地区,因水网密布而得名。
江山:指国家或领土,常用来比喻国家的河山。
入战图:指江山被战争所占据或影响。
曳裾:指拖着衣襟,形容行走时的姿态。
终日:整天,一整天。
盛文儒:崇尚文学和儒学,指文人学者。
多才:指多才多艺,有各种才能。
云霄望:指有高远的志向或抱负。
边防:指边界的防御,边界的保卫工作。
重武夫:重视武力的男子,指那些以武力为重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牡丹亭-第四十一出-耽试-评注
此联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战争背景下文人与武夫的不同境遇和心态。
首句‘泽国江山入战图’描绘了一幅战争中的国家景象,‘泽国’指水乡,‘江山’泛指国土,‘战图’则是指战场的图景。这一句中,杜甫以‘入战图’三字,将和平的江山与战争的残酷相联系,表现出诗人对战乱带来的破坏和苦难的深刻感受。
次句‘曳裾终日盛文儒’中的‘曳裾’是指拖着长袍,‘盛文儒’则是指文人儒士。这一句表达了文人即使在战乱之中,也依然保持着文雅的风度,致力于文化修养,体现了文人的坚韧和独立精神。
第三句‘多才自有云霄望’中的‘多才’是指才华横溢,‘云霄望’则是指高远的志向。这里诗人赞扬了文人的才华和抱负,认为他们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如同云霄般高远。
末句‘其奈边防重武夫’中的‘边防’指边疆的防御,‘重武夫’则是指重视武力的武将。这一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武力的重视,以及文人在战争中的边缘地位。‘其奈’一词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状的无奈和感慨。
整联通过对文人和武夫的对比,反映了唐代社会在战争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的矛盾。杜甫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