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汤显祖(1550年-1616年),明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号若士。汤显祖以其剧作《牡丹亭》闻名,被誉为“明代的莎士比亚”。他在戏剧领域的贡献深远,特别是以其“临川四梦”系列中的《牡丹亭》最为著名,影响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598年)。
内容简要:《牡丹亭》是汤显祖创作的一部经典戏曲,属于明代最具影响力的戏剧之一。全剧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既有现实的描述,也有梦境的幻象,展现了浓烈的爱情与生命力。汤显祖通过这部剧作探讨了爱情的超越性与人性的复杂性,体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压力之间的冲突。书中的诗词和对话富有韵律与哲理,使得《牡丹亭》成为了中国戏曲的珍贵遗产,影响了后来的戏剧和文学创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牡丹亭-题辞-原文
天下女子有情,有如杜丽娘者乎?
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冥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天下岂少梦中之人邪!
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
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万历戊子秋,临川清远道人汤显祖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牡丹亭-题辞-译文
天下所有的女子中,有像杜丽娘这样的吗?梦见那个人就生病了,病了就越来越严重,以至于亲手画下她的形象,流传于世后她才去世;去世三年后,她又能从冥冥之中找到梦中的人而复活。像丽娘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有情人。情爱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一旦陷入就非常深沉。活着的人可以死去,死去的人可以复活。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死去的人在一起,死去后也不能再次复活,这不是情爱的极致。梦中的情爱,何必不是真实的呢?天下难道缺少梦中的人吗!一定是由于共同睡觉才成为亲人的,等到卸任后才成为密友的,这些都是只看表面的说法。记载杜太守的事情,仿佛是晋朝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的事情,我稍微修改了一下,并加以演绎。至于杜太守逮捕拷问柳生,也像汉朝睢阳王逮捕拷问谈生一样。唉!人世间的很多事情,不是人世间的规则所能完全解释的。如果不是通达的人,常常用道理来衡量,怎么知道情爱是必然存在的呢?
万历戊子年秋天,临川清远道人汤显祖题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牡丹亭-题辞-注解
天下女子:指普天下的女子,这里泛指所有女性。
杜丽娘: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女主角,她因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恋而生病,最终在梦中与柳梦梅结合后去世,三年后复活。
梦其人即病:指杜丽娘在梦中见到柳梦梅后便生病了,这里用来说明梦境对她的影响深远。
弥连:指病情加重。
手画形容:指杜丽娘亲手绘制柳梦梅的形象。
冥漠:指冥冥之中,即死后的世界。
所梦者:指杜丽娘梦中见到的人,即柳梦梅。
有情人:指真正有感情的人,这里特指杜丽娘。
情不知所起:指感情的产生没有明确的起因。
一往而深:指一旦陷入感情便无法自拔。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指生者可以为了爱情而死,死者也可以为了爱情而复活。
形骸之论:指只看重外在形象和物质条件的观点。
传杜太守事:指记载杜太守的故事。
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指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和广州太守冯孝的儿女之间的事情,这里用来类比杜丽娘的故事。
收拷柳生:指杜太守抓捕拷问柳梦梅。
汉睢阳王收拷谈生:指汉代睢阳王抓捕拷问谈生,这里用来类比杜太守的行为。
通人:指有见识、有学问的人。
理相格:指用理性来衡量、判断。
万历戊子秋:指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的秋天。
临川清远道人汤显祖:指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牡丹亭-题辞-评注
‘天下女子有情,有如杜丽娘者乎?’此句开篇即点明主题,表达了对杜丽娘这样深情女子的赞叹。‘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这一段,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杜丽娘对梦中情人的深情至极,乃至病重而死,死后三年又因情复生,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执着到极致的悲剧色彩,让人动容。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话揭示了情的神秘性,情的产生不可知,但一旦产生,就会深沉不已。‘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这里进一步强调了情的超越性,即生命可以在情中超越生死,生死也可以在情中相互转化。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此句提出梦中之情也可能是真实的,对传统的形而上学观念提出了挑战,展现了作者对情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这句话批判了当时社会中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认为真正的爱情不应该受到形式和功利的影响。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作者在此处提到了其他类似的故事,表明杜丽娘的故事并非孤例,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杜丽娘和柳生之间的爱情故事与古代传说之间的联系,丰富了故事的内涵。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这句话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感慨,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此句提出了对理性与情感关系的质疑,认为情感的力量往往超越理性,表达了作者对情感的推崇和对理性主义的反思。
‘万历戊子秋,临川清远道人汤显祖题。’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身份和创作时间,也体现了作者对个人情感体验的深刻反思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