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21章节用(中)

作者: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以及精简、务实的社会理念。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书中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实践,内容涉及了墨子的哲学、政治、军事、技术等多个领域。墨子提倡“兼爱”,即人人平等、无私地爱他人;他也强烈反对“攻伐战争”,主张通过和平与公正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墨子的理论与孔子等儒家思想相对立,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观和军事哲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21章节用(中)-原文

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

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昧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何以知其然?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逮至其厚爱,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饭于土塯,啜于土形,斗以酌,俯仰周旋,威仪之礼,圣王弗为。

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服绀緅之衣,轻且暖;夏服絺绤之衣,轻且凊,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拆,此剑之利也。甲为衣,则轻且利,动则兵且从,此甲之利也。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饰,此舟之利也。

古者圣王制为节葬之法,曰:“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窟穴,深不通于泉,流不发泄,则止。”死者既葬,生者毋久丧用哀。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窟穴而处焉。圣王虑之,以为窟穴,曰:冬可以避风寒,逮夏,下润湿,上熏蒸,恐伤民之气,于是作为宫室而利。然则为宫室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圉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洁,可以祭祀,宫墙足以为男女之别,则止。”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21章节用(中)-译文

墨子说:‘古代的贤明的君王和圣人之所以能够统治天下、使诸侯服从,是因为他们爱护百姓非常忠诚,对百姓的利益非常关心,忠诚和信任紧密相连,并且还能让百姓看到利益,因此他们终身都不满足,直到去世都不懈怠。古代的贤明的君王和圣人之所以能够统治天下、使诸侯服从,原因就在这里。’

因此,古代的圣明的君王制定了节约用度的法律,说:‘天下所有的各行各业,如制造车轮、车辆、皮革、陶器、金属冶炼、木工,让他们各自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但是只要能够满足百姓的需求,就停止生产。’对于那些增加费用但不会给百姓带来利益的事情,圣明的君王是不会做的。

古代的圣明的君王制定了饮食的法律,说:‘只要能够填饱肚子、补充体力,使四肢强健,耳目聪明,就足够了。不要追求五种味道的调和、香气扑鼻的美食,也不要追求远方的珍奇异物。’为什么会这样呢?古代的尧治理天下时,南到交趾,北到幽都,东到日出之地,西到日落之处,没有一个不臣服的。至于他的厚爱,粮食不浪费,肉食不重复,饭食在土碗里,饮水在土杯中,用土碗来喝酒,一举一动都遵循礼仪,圣明的君王不会这样做。

古代的圣明的君王制定了衣服的法律,说:‘冬天穿深蓝色和黑色的衣服,既轻便又暖和;夏天穿细麻布和丝绸的衣服,既轻便又凉爽,就足够了。’对于那些增加费用但不会给百姓带来利益的事情,圣明的君王是不会做的。

古代的圣明君王为了防止猛禽、狡兽和野兽伤害百姓,于是教导百姓使用兵器。每天携带剑,用来刺就能深入,用来击就能断开,侧面击打也不会折断,这就是剑的好处。铠甲作为衣服,既轻便又锋利,一动起来就能随时使用兵器,这就是铠甲的好处。车辆用来承载重物,行驶远方,乘坐时安全,拉车时便利,既安全又不伤人,又能够快速到达目的地,这就是车辆的好处。古代的圣明的君王为了解决大江大河无法渡过的问题,于是制造了船只,只要能够渡过,就足够了。即使是高官贵族,诸侯来到这里,船只也不会更换,摆渡的人也不会装饰,这就是船只的好处。

古代的圣明的君王制定了节约葬礼的法律,说:‘衣服三件,足以让尸体腐烂;棺材三寸厚,足以让骨骼腐烂;墓穴,深度不能让泉水渗透,水流不能四溢,就足够了。’死者埋葬后,生者不必长期守丧。

古代的人刚出生时,还没有宫室的时候,就住在山丘洞穴里。圣明的君王考虑到这一点,认为洞穴,说:冬天可以避风寒,夏天,下面潮湿,上面蒸热,可能会伤害百姓的身体健康,于是建造了宫室来便利百姓。那么,建造宫室的法律应该是什么呢?墨子说:‘它的旁边可以挡住风寒,上面可以挡住雪霜雨露,里面干净整洁,可以用来祭祀,宫墙足够用来区分男女,就足够了。’对于那些增加费用但不会给百姓带来利益的事情,圣明的君王是不会做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21章节用(中)-注解

明王:指古代贤明的君主,具有仁德和智慧,能够治理国家,安抚百姓。

圣人:指道德高尚、智慧卓越的人,常用来指古代的圣贤或传说中的圣人。

王天下:指统治天下,成为天下的君主。

正诸侯:指纠正诸侯的行为,使他们遵守王命,维护国家统一。

爱民:指君主对百姓的关爱,关心百姓的福祉。

谨忠:指忠诚而谨慎,不轻率行事。

利民:指为百姓谋福利,使百姓得到利益。

忠信相连:指忠诚和信任紧密相连,表示君主与百姓之间互相信任。

示之以利:指向百姓展示利益,以获得他们的支持。

不餍:指不满足,这里指君主对百姓的关爱和利益追求永不满足。

殁世而不卷:指君主去世后,他的治理方式仍然被后人效仿,没有改变。

节用之法:指节约用度的法律或规定。

群百工:指各种手工艺人。

轮车鞼匏:指制作车轮、车辆和皮制的鼓。

陶冶梓匠:指从事陶器制作、冶炼和木工的人。

奉给民用:指提供给民众使用。

加费不加于民利:指增加费用但不增加民众的利益。

饮食之法:指关于饮食的规定。

充虚继气:指补充体力,维持生命活力。

强股肱:指加强腿和臂的力量。

极五味之调:指追求各种美味的调和。

芬香之和:指香味的调和。

致远国珍怪异物:指远方的珍贵和奇异的物品。

交趾:指古代中国南方的地区,今越南北部。

幽都:指古代中国北方的地区,今北京附近。

日所出、入:指日出和日落的地方,即东方和西方。

黍稷不二:指不追求多种粮食,只种植黍和稷。

羹胾不重:指不制作过多的肉食。

土塯:指用土做的饭碗。

土形:指用土做的杯子。

斗以酌:指用斗来量酒。

威仪之礼:指庄重的礼仪。

衣服之法:指关于衣服的规定。

绀緅之衣:指深青色的衣服。

絺绤之衣:指细葛布做的衣服。

凊:指凉爽。

猛禽狡兽:指凶猛的鸟类和野兽。

兵行:指用兵之道,即军事行动。

剑:指古代的兵器,用于刺击。

甲:指古代的铠甲,用于防护。

舟楫:指船和桨,用于水上交通工具。

大川广谷:指宽阔的河流和山谷。

节葬之法:指关于节俭埋葬的规定。

衣三领:指穿三件衣服。

棺三寸:指棺材的厚度为三寸。

窟穴:指洞穴,古代人类居住的地方。

宫室:指房屋,古代的住宅。

蠲洁:指清洁。

祭祀:指进行宗教仪式。

宫墙:指房屋的墙壁,这里指房屋的围墙。

男女之别:指男女的分别,即性别隔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21章节用(中)-评注

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

墨子在此开篇即点明了古代明王圣人的治国理念,强调他们对民众的深厚爱戴和忠诚,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利益来引导民众。‘爱民谨忠’和‘利民谨厚’体现了儒家“仁政”的思想,而‘忠信相连’则体现了墨家“兼爱”的理念。‘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则是对这种治国理念的赞美,意味着明王圣人的治理能够持久而不衰败。

‘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墨子在这里提出了“节用之法”,即古代圣王制定的一种节约使用资源的方法。通过让各种工匠各司其职,只生产足够的民用物品,从而避免浪费。这种方法体现了墨家“节用”的思想,强调实用主义和反对奢侈浪费。

‘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何以知其然?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

墨子进一步阐述了“饮食之法”,即古代圣王制定的饮食原则。这种原则强调饮食应以养生为主,不应过度追求美味和奢华。墨子以尧帝为例,说明古代圣王的治理能够使天下归心,这也反映了墨家对于“尚贤”和“尚同”的理念。

‘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服绀緅之衣,轻且暖;夏服絺绤之衣,轻且凊,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墨子在这里提出了“衣服之法”,即古代圣王制定的服饰原则。这种原则要求服饰既要实用又要舒适,不应增加民众的负担。这同样体现了墨家“节用”的思想,以及对民众福祉的关怀。

‘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拆,此剑之利也。甲为衣,则轻且利,动则兵且从,此甲之利也。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

墨子在此论述了古代圣王为了保护民众而制定的军事装备原则。这种原则强调军事装备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体现了墨家“非攻”的思想,即反对无谓的战争。

‘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饰,此舟之利也。’

墨子继续阐述古代圣王如何利用舟楫来便利交通,同时强调这种便利不应增加民众的负担。这反映了墨家对于社会公平和民众福祉的关注。

‘古者圣王制为节葬之法,曰:“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窟穴,深不通于泉,流不发泄,则止。”死者既葬,生者毋久丧用哀。’

墨子提出了“节葬之法”,即古代圣王制定的丧葬原则。这种原则强调丧葬的节俭,反对过度奢华的丧葬仪式,体现了墨家对于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资源节约的重视。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窟穴而处焉。圣王虑之,以为窟穴,曰:冬可以避风寒,逮夏,下润湿,上熏蒸,恐伤民之气,于是作为宫室而利。然则为宫室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圉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洁,可以祭祀,宫墙足以为男女之别,则止。”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

墨子最后讨论了古代圣王如何制定宫室之法。他认为宫室应该能够保护民众免受恶劣天气的侵害,同时应保持清洁以供祭祀,并区分男女。这体现了墨家对于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21章节用(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52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