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9章非攻(下)

作者: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以及精简、务实的社会理念。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书中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实践,内容涉及了墨子的哲学、政治、军事、技术等多个领域。墨子提倡“兼爱”,即人人平等、无私地爱他人;他也强烈反对“攻伐战争”,主张通过和平与公正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墨子的理论与孔子等儒家思想相对立,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观和军事哲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9章非攻(下)-原文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所誉善者,其说将何哉?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意亡非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

虽使下愚之人,必曰:“将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

今天下之同意者,圣王之法也,今天下之诸侯,将犹多皆免攻伐并兼,则是有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也。

此譬犹盲者之与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则岂谓有别哉!

是故古之知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义而后为之行。

是以动,则不疑速通。成得其所欲,而顺天、鬼、百姓之利,则知者之道也。

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国之说,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

焉率天下之百姓,以农、臣事上帝、山川、鬼神。

利人多,功故又大,是以天赏之,鬼富之,人誉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参乎天地,至今不废,此则知者之道也,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

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

将必皆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卒伍,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罪之国。

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口,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卒进而柱乎斗,曰:“死命为上,多杀次之,身伤者为下;又况失列北桡乎哉?罪死无赦!”以惮其众。

夫无兼国覆军,贼虐万民,以乱圣人之绪。

意将以为利天乎?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杀天民,剥振神之位,倾覆社稷,攘杀其牲□,则此上不中天之利矣。

意将以为利鬼乎?夫杀之人,灭鬼神之主,废灭先王,贼虐万民,百姓离散,则此中不中鬼之利矣。

意将以为利人乎?夫杀之人为利人也博矣!又计其费此--为周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则此下不中人之利矣。

今夫师者之相为不利者也,曰:“将不勇,士不分,兵不利,教不习,师不众,率不利和,威不圉,害之不久,争之不疾,孙之不强。

植心不坚,与国诸侯疑。

与国诸侯疑,则敌生虑而意羸矣。

偏具此物,而致从事焉,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

今不尝观其说好攻伐之国,若使中兴师,君子,庶人也,必且数千,徒倍十万,然后足以师而动矣。

久者数岁,速者数月。

是上不暇听治,士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

然而又与其车马之罢毙也,幔幕帷盖,三军之用,甲兵之备,五分而得其一,则犹为序疏矣。

然而又与其散亡道路,道路辽远,粮食不继,傺食饮之时,厕役以此饥寒冻馁疾病而转死沟壑中者,不可胜计也。

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

而王公大人,乐而行之。

则此乐贼灭天下之万民也,岂不悖哉?

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若使此四国者得意于天下,此皆十倍其国之众,而未能食其地也,是人不足而地有余也。

今又以争地之故,而反相贼也,然则是亏不足,而重有余也。

今逮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

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

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

彼非所谓“攻”,谓“诛”也。

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

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

苗师大乱,后乃遂几。

禹既巳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

逮至乎夏王桀,天有(车告)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鬼呼国,鹤鸣十夕余。

天乃命汤于镳宫:“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乱,予既卒其命于天矣,往而诛之,必使汝堪之。”

汤焉敢奉率其众,是以乡有夏之境,帝乃使阴暴毁有夏之城,少少有神来告曰:“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

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闲西北之隅。”

汤奉桀众以克有,属诸侯于薄,荐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下诸侯莫敢不宾服,则此汤之所以诛桀也。

逮至乎商王纣,天不序其德,祀用失时,兼夜中十日,雨土于薄,九鼎迁止,妇妖宵出,有鬼宵吟,有女为男,天雨肉,棘生乎国道,王兄自纵也。

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

泰颠来宾,河出绿图,地出乘黄。

武王践功,梦见三神曰:“予既沈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

武王乃攻狂夫,反商之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

王既巳克殷,成帝之来,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四夷,而天下莫不宾。

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

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

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伐为不义,非利物与?”

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越王繄亏,出自有遽,始邦于越;唐叔与吕尚邦齐、晋。

此皆地方数百里,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是故何也?

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

古者天子之始封诸侯也,万有余;今以并国之故,万国有余皆灭,而四国独立。

此譬犹医之药万有余人,而四人愈也,则不可谓良医矣。

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

曰:‘我非以金玉、子女、壤地为不足也,

我欲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也。’

子墨子曰:‘今若有能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者,

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

夫天下处攻伐久矣,

譬若傅子之为马然。

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

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

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

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

布粟之绝则委之,

币帛不足则共之。

以此效大国,则小国之君说。

人劳我逸,则我甲兵强。

宽以惠,缓易急,民必移。

易攻伐以治我国,攻必倍。

量我师举之费,

以争诸侯之毙,

则必可得而序利焉。

督以正,

义其名,

必务宽吾众,

信吾师,

以此授诸侯之师,

则天下无敌矣,

其为下不可胜数也。

此天下之利,

而王公大人不知而用,

则此可谓不知利天下之臣务矣。

是故子墨子曰:‘今且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

中情将欲求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当若繁为攻伐,

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今欲为仁义,

求为上士,

尚欲中圣王之道,

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

故当若‘非攻’之为说,

而将不可不察者此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9章非攻(下)-译文

墨子说:现在天下人所称赞的好事,他们的说法是什么?是因为它对上天有利,对鬼神有利,对人民有利,所以称赞它吗?或者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是因为其他原因,所以称赞它吗?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一定会说:‘那是因为它对上天有利,对鬼神有利,对人民有利,所以称赞它。’现在天下人的共识就是圣王的法则,现在天下的诸侯,大多数都免于攻伐和兼并,那么这就是有赞誉之名的义举,而没有看到它的实际效果。这就像盲人与人一起命名黑白,却不能分辨出具体的事物,那么怎么能说有区别呢!因此,古代的智者考虑天下大事时,一定会先考虑它的义理,然后再去实施。因此,行动起来就不会犹豫不决,迅速通达。实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又顺应了天、鬼、百姓的利益,这就是智者之道。因此,古代的仁人如果拥有天下,一定会反对大国的说法,统一天下,安抚四海之内。于是领导天下百姓,以农事臣服于上帝、山川、鬼神。对人民有利,功绩自然就大,因此天赐福,鬼神富裕,人民赞誉,使他成为尊贵的天子,富有天下,名声与天地相提并论,至今不衰,这就是智者之道,也是先王之所以能拥有天下的原因。

现在的王公大人、天下的诸侯却不是这样。他们一定会评价他们的爪牙之士,排列他们的舟车士兵,准备坚固的铠甲和锋利的兵器,去攻打无罪的国家。进入他们的国家边境,割掉他们的庄稼,砍倒他们的树木,摧毁他们的城池,填平他们的沟渠,抢夺他们的牲畜,焚烧他们的祖庙,残忍地杀害他们的百姓,欺凌老弱,迁移他们的重器,继续前进,战斗激烈,说:‘死亡是最高的荣誉,杀敌次之,受伤的是下等;更不用说阵亡和逃跑的人了?罪大恶极,死罪不赦!’以此来恐吓他们。如果没有兼并国家、覆灭军队,残害万民,扰乱圣人的教诲。难道以为这样对天有利吗?通过攻打天下的百姓,去攻打天下的城邑,这是杀害天下的百姓,剥夺神明的地位,颠覆国家,抢夺他们的牲畜,那么这就不符合上天的利益了。难道以为这样对鬼神有利吗?杀害的人,消灭了鬼神的主宰,废弃了先王,残害了万民,百姓流离失所,那么这就不符合鬼神的利益了。难道以为这样对人民有利吗?杀害的人,对人民有利的地方很多!再计算一下费用,这是周生的根本,耗尽了天下百姓的财富,数不胜数,那么这就不符合人民的利益了。

现在那些发动战争的将领,都说:‘如果不勇敢,士兵不分开,兵器不锋利,训练不熟练,军队不众多,领导不利和,威严不足,危害不持久,争斗不激烈,战术不强。决心不坚定,与国家诸侯有疑虑。与国家诸侯有疑虑,那么敌人就会产生顾虑,意志消沉。偏有这些条件,却要从事战争,那么国家就会失去士兵,百姓就会改变生活。现在不看看那些喜欢发动战争的国家的说法,如果重新发动军队,君子、庶人,必定有数千人,徒众增加十倍,然后才能组成军队行动。时间长的几年,时间短的几个月。这样,国王就没有时间治理国家,士兵没有时间管理官府,农夫没有时间耕种,妇女没有时间纺织,那么国家就会失去士兵,百姓就会改变生活。然而,还有他们的车马疲惫,帐篷、帷幕、车盖,三军的用品,甲兵的准备,五分之一的物资就足够了,但还是不够。而且还有那些在道路上散失的人,道路遥远,粮食接济不上,饥饿、寒冷、疾病,死亡在沟壑中的人,数不胜数。这对人民不利,天下的危害太大了。然而,王公大人却乐于这样做。那么这是乐于毁灭天下万民,难道不是荒谬的吗?现在天下喜欢发动战争的国家,有齐国、晋国、楚国、越国,如果这四个国家在天下得志,他们的军队是国家的十倍,却不能占领他们的土地,这是人少地多。

现在又因为争夺土地的原因,反而相互攻击,这样就是减少了不足,增加了多余。现在那些喜欢发动战争的君主,又装饰他们的说法,来反驳墨子说:‘你认为发动战争是不义的,不是有利于人民吗?以前大禹征讨有苗,汤讨伐桀,武王讨伐纣,他们都成为了圣王,这是为什么?’墨子说:‘你没有理解我的话,没有明白其中的原因。他们所说的不是‘攻’,而是‘诛’。以前三苗大乱,天命要消灭他们,出现了日蚀,连续三天下血雨,龙在庙里出生,狗在市场上哀嚎,夏天结冰,地裂到泉水,五谷变化,人民非常惊慌。高阳命令玄宫,大禹亲自接受天命,去征讨有苗。四道闪电引导神人,神人面鸟身,像宝石一样侍奉,射箭击中了有苗的吉祥物。苗师大乱,后来才平息。大禹征服了三苗之后,于是整治山川,区分万物上下,制定大法,神民不敢违抗,天下才安定,这就是大禹征讨有苗的原因。

等到夏王桀的时候,天命不序其德,祭祀失时,连续十天夜晚,下土于薄,九鼎迁移,妇人夜间出现,有鬼在夜间吟唱,有女变成男,天降肉雨,荆棘在国道上生长,王兄放纵自己。赤鸟口含玉珪,降于周国的岐山,说:‘天命周文王,讨伐殷国。’泰颠来朝见,黄河出现绿图,地上出现乘黄。武王践位,梦见三位神灵说:‘我已经将殷纣的酒德沉溺其中,去讨伐他,我一定会让你胜任。’武王于是攻打殷纣,反周而商,天赐武王黄鸟之旗。武王征服了殷国,成就了帝业,分封诸神,祭祀纣王,通维四夷,天下无人不臣服,继承了汤的基业,这就是武王讨伐纣的原因。如果以这三位圣王为例,那么他们所说的不是‘攻’,而是‘诛’。

那些喜欢发动战争的君主又装饰他们的说法,来反驳墨子说:‘你认为发动战争是不义的,不是有利于人民吗?以前楚熊丽开始讨伐睢山之间,越王勾践出自有遽,开始在越国建国;唐叔和吕尚在齐、晋建国。这些国家地方都有几百里,现在因为并国的缘故,四分天下而占有,这是为什么?’墨子说:‘你没有理解我的话,没有明白其中的原因。古代天子开始封诸侯的时候,有万余人;现在因为并国的缘故,万国都灭亡了,只有这四个国家独立。这就像医生给一万多人用药,只有四个人好了,那么不能说是好医生。’

那些喜欢发动战争的君主,还会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说:‘我并不是因为金玉、子女、土地不够而发动战争,我是想用正义的名声在天下立足,用德行来争取诸侯的归附。’墨子说:‘如果有人能真正用正义的名声在天下立足,用德行来争取诸侯,那么天下的臣服就会立刻到来。因为天下已经长时间处于战争的阴影之下,就像马匹被频繁训练一样。如果有人能够首先为天下诸侯谋取利益,那么大国的无道行为,大家就会共同担忧;大国攻打小国,大家就会共同救援;小国的城郭不完整,一定要帮助修复;粮食断绝就帮助运来,财物不足就共同提供。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大国,小国的君主就会感到高兴。我们勤劳而他们安逸,我们的军队就会更加强大。用宽厚和恩惠来对待人民,用缓慢和容易的方式来替代急躁,人民必然会改变。用攻打战争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胜利的几率就会加倍。估算我们出兵的费用,去争夺诸侯的失败,那么一定可以得到很多利益。用正义来监督,用正确的名义,一定要广泛地宽待我们的民众,信任我们的军队,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诸侯的军队,那么天下就没有敌手了,这样的好处是数不清的。这是天下的利益,而王公大人不知道去利用,那么可以说他们是不懂得为天下谋利的臣子了。’

因此,墨子说:‘现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君子们,如果内心真正想要为天下谋利,除去天下的祸害,就应该像‘非攻’这样的主张一样,这是不可不认真考虑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9章非攻(下)-注解

子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

誉:称赞,赞扬。

善者:善良的人或事物。

上中天:指上层社会,天上的利益。

中中鬼:指中等社会,鬼神之利。

下中人:指下层社会,人的利益。

意:意图,目的。

亡:无,没有。

非:不是。

下愚之人:指最愚蠢的人。

圣王之法:圣明的君王的法则。

诸侯:指古代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相当于现代的省级领导人。

攻伐:指用武力征服或攻击其他国家或民族的行为,是古代国家间解决争端的一种方式。

并兼:并吞,兼并。

攻伐无罪之国:攻打没有犯错的国度。

芟刈:割除,铲除。

堕:倒塌,毁坏。

湮:填平,淹没。

攘杀:杀害。

燔溃:焚烧,破坏。

祖庙:祖先的庙宇。

劲杀:残酷杀害。

老弱:年老体弱的人。

重器:贵重的器物。

卒进:最终前进。

斗:战斗。

死命为上:以牺牲生命为最高荣誉。

身伤者为下:身体受伤的人为次。

失列北桡:逃跑。

罪死无赦:犯了罪就要死,不得赦免。

兼国覆军:兼并国家,覆灭军队。

贼虐:残害,虐待。

绪:遗留下来的东西。

利天:对天有利。

利鬼:对鬼有利。

利人:对人有利。

周生之本:生存的根本。

车马之罢毙:车马疲惫至死。

幔幕帷盖:帐篷、帷幕。

三军之用:军队的用品。

甲兵之备:盔甲和兵器的准备。

孙:孙子,即孙武,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与国诸侯:与我国结盟的诸侯。

疑:怀疑。

师:军队。

君子:贵族。

庶人:平民。

徒倍十万:士兵增加十倍。

竭天下百姓之财用:耗尽天下百姓的财富。

楚熊丽:楚国君主。

越王繄亏:越国君主。

有遽:地名。

唐叔:周文王的弟弟。

吕尚:姜子牙,周文王的辅佐。

邦齐:建立齐国。

邦晋:建立晋国。

并国:兼并国家。

四分天下:四分天下,即分割天下。

万有余:超过万人。

药:治疗。

愈:治愈。

良医:好医生。

金玉:指贵重的金属和玉石,此处比喻财富。

子女:指王公贵族的后代,此处比喻家族的继承者。

壤地:指土地,此处比喻国土。

义名:指正义的名声,即通过正义的行为获得的名声。

德:指道德,此处指以道德来治理国家。

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

义名立于天下:在天下树立正义的名声。

以德求诸侯:用道德来赢得诸侯的尊敬和支持。

傅子之为马:傅子是指古代的一种马匹,此处比喻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

信效先利天下诸侯:先行利益天下诸侯,以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同忧之:共同担忧大国的非义行为。

同救之:共同救助被大国攻击的小国。

城郭:指城墙和城门,此处指城防。

布粟:指布匹和粮食,此处指生活必需品。

币帛:指货币和丝绸,此处指贸易物品。

甲兵:指盔甲和兵器,此处指军事力量。

宽以惠:以宽容和恩惠对待人民。

缓易急:以缓慢代替急躁。

移:改变,此处指改变对国家的态度。

易攻伐以治我国:用攻伐的方式来治理自己的国家。

序利:安排利益,即合理分配利益。

督以正:以正义来监督。

义其名:使名声符合正义。

务宽吾众:努力使人民得到宽待。

信吾师:信任我们的军队。

授诸侯之师:将军队交给诸侯。

王公大人:指国王、贵族和官员。

士君子:指有道德和学问的人。

兴天下之利:促进天下人的利益。

除天下之害:消除天下人的祸害。

非攻:墨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主张不主动攻击他人,反对战争。

上士:指道德高尚的人。

中圣王之道:遵循古代圣王的治理之道。

中国家百姓之利: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9章非攻(下)-评注

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曰:‘我非以金玉、子女、壤地为不足也,我欲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也。’

此句中,‘好攻伐之君’指的是那些热衷于发动战争的君主。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的侵略行为,提出了‘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的口号。这里的‘义’和‘德’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手段,用以美化自己的统治,掩盖其侵略的本质。

子墨子曰:‘今若有能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

墨子对这种说法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如果真的有君主能够以正义和德行来赢得天下人的服从,那么天下的安定是可以立即实现的。这里墨子强调了正义和德行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夫天下处攻伐久矣,譬若傅子之为马然。

墨子用‘傅子之为马’的比喻来说明天下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就像马长期被驾驭一样,已经习惯了战争的节奏。

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共之。

墨子提出了一个理想的政治蓝图,即通过相互援助和共同防御来维护天下和平。大国对小国的侵略行为,应当引起共同担忧和救援。小国在遭受攻击或遭受灾害时,应当得到大国的支持和援助。

以此效大国,则小国之君说。人劳我逸,则我甲兵强。

墨子认为,通过这种相互援助的方式,小国可以得到大国的支持,从而使得自己的国家更加稳固。同时,这种策略也可以使自己的国家在战争中保持优势。

宽以惠,缓易急,民必移。

墨子强调了宽厚和仁惠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宽厚的政策,可以使得民心归附,从而实现国家的稳定。

易攻伐以治我国,攻必倍。

墨子认为,通过减少战争,可以节省国家的资源,使得国家更加富强。

量我师举之费,以争诸侯之毙,则必可得而序利焉。

墨子提出了一个具体的策略,即通过计算战争的代价,来争取诸侯的支持,从而实现国家的利益。

督以正,义其名,必务宽吾众,信吾师,以此授诸侯之师,则天下无敌矣,其为下不可胜数也。

墨子强调了正义和诚信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正义和诚信来治理国家,可以使国家无敌于天下。

此天下之利,而王公大人不知而用,则此可谓不知利天下之臣务矣。

墨子批评了那些不知道利用这种策略的王公大人,认为他们是不懂得如何为天下谋利的。

是故子墨子曰:‘今且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墨子最后总结说,那些想要为天下谋利、除去天下之害的王公大人,应当摒弃频繁的战争,因为战争实际上是天下的大害。

今欲为仁义,求为上士,尚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非攻’之为说,而将不可不察者此也!

墨子强调,为了实现仁义、追求上士的境界,以及维护国家百姓的利益,必须认真考虑‘非攻’这一理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9章非攻(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52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